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宁洱县22年来种桑养蚕发展历程开展调研,客观地对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进行剖析,结合宁洱蚕桑产业实际,明确三种对策,提出“12248”发展目标,重点实施十项工程,采取五条措施,加快发展。
【关键词】宁洱县;蚕桑产业;现状;目标;对策;措施
1 蚕桑产业发展状况
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自1991年7月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种桑养蚕,至今22年。1992年发展桑园面积200.6亩,2004年种植桑园面积达8559亩,发种4109张,产鲜茧154.6吨,属历史最高。
“十五”期末,全县种植有效桑园面积4194.7亩,分布在7个乡(镇),21个村委会,2372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5%。累计发种11,580张,产鲜茧404.9吨,实现产值1215.9万元。
“十一五”期间,由于大力开发烟产业及其他生物产业种植,烟、粮、桑、经等产业争地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挖桑弃养现象突出,到2012年末,全县有效桑园面积2040亩,分布在6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分别在勐先乡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6个村;德安乡恩永、石中、永顺3个村;普义乡普治村;磨黑镇庆明村;黎明乡团山村;梅子乡民乐村。种桑农户418户,养蚕农户408户,养殖蚕张1535张,鲜茧产量54.03吨,鲜茧产值182.63万元。重点扶持培育重点户131户,其中:种植桑园3~8亩、养殖蚕种4~12张有123户;种植8亩以上、养殖蚕种10张以上有8户。年收入1万~2万元有41户,3~4万元有8户,4万元以上有1户,年最高户收入4.23万元,亩产值最高达0.472万元。每张蚕种扣除生产成本纯利润510元左右。
2 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问题
2.1.1干部认识问题
部分干部对产业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对生产过程了解不全面,对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甚至置之不理。导致信心不足,决心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布局不合理,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没有一个乡(镇)作出过蚕桑产业规划,由于利益和任务驱动个别乡(镇)动员桑区挖桑种烟。出现极少有宣传种桑养蚕的,即便有也是履行职责而已,不抓落实。
2.1.2群众认识问题
据对5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6个村民小组167户走访了解调查调研。群众有四种认识,一是22%农户种桑养蚕多年,已掌握技术,有收益,不愿挖桑改行,坚持巩固发展;二是31%农户认为只要蚕茧价格随行上升,种桑养桑稍加扶持,加以扶管,决不放弃;三是27%农户有“等、靠、要”思想,只要政府能出台落实像种烟那样的扶持政策措施,能投资修路、挡坝,有资金扶持,可以种桑养蚕;四是20%群众对蚕桑产业全过程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绝对不种桑养蚕。
2.2 产业问题
经过22年种桑养蚕生产发展,蚕桑产业存在较多问题,但集中起来受五个方面的因素牵制。
2.2.1受传统产业的牵制
受水稻、玉米、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等相对稳定收成影响,对种桑养蚕发展前景,比较效益了解不多。
2.2.2受劳动力投入的牵制
多数边远山区老弱病残者留守家中,中青年外出打工或外出做其他产业,城镇坝区壮劳力忙于建筑业,发展短平快产业,加之蚕桑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村缺劳力。
2.2.3受烤烟产业的牵制
众所周知,烤烟受国家政策的双控,有政府做支撑,财政资金做保障,投入资金多,激励机制活,财税贡献大,扶持措施强,种烟劲头足。反之,蚕桑投入资金少,扶持措施少,没有活机制,激励办法极少,以致种桑养蚕没劲头,得过且过、抵制思想较严重。
桑园高产、效益高的地方基本属于烟田整合范围,种烟喷药后影响蚕生长发育,甚至中毒,导致烟、桑相互争地、争环境矛盾加剧,挖桑弃养现象十分突出。农户种1亩烤烟,产值在2500~3200元之间,种1亩桑,产值在2410~2800元之间,烟、桑平均亩产值效益接近,但扶持措施相差大。
2.2.4受发展挫折的牵制
蚕桑种了挖,挖了种,反复折腾,部分桑农丧失信心,出现丢荒现象,部门、企业投入扶持不足,加之4年连续干旱,没有多余资金修沟挡坝,给种桑养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2.5受龙头企业投入的牵制
公司出现“只要马儿跑,不给马吃草”、“只要蚕生茧,不管蚕死活”,佳浩公司一统普洱市蚕桑产业,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少之又少,基本见不到总公司人员下基层进农户指导服务,科技人员也从未有走出去培训学习的机会,导致农户及基层推广人员丧失信心,看不到種桑养蚕的前程。
2.3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桑田规划达不到科学水平,受生产规模限制,连片种桑面积小、地块分散,不利于集中建设桑园道路,修建配套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建设蚕房难以回收成本,出现“等、靠、要”扶持资金建设蚕房,无扶持资金不建房,出现专用标准蚕房,小蚕共育室、蚕种催青室、大棚养蚕房建设满足不了养蚕需要;导致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未能有效流通和科学配置,种桑养蚕效益难显现。
2.4技术问题
2.4.1规模小,资金缺乏
蚕桑生产规模不大,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比较困难,县财政安排不出蚕桑技术推广专项资金,新技术推广难,难以做到技、物有机结合,新技术到位率低,综合防疫不力,没有有效控制蚕桑疫病、病毒病、脓病等重大疫病危害。桑园预防、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不到位,难以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2.4.2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不到位
从调研情况看,种桑养蚕技术普及不够理想,多数桑农对种桑养蚕技术掌握程度欠缺,普遍存在桑园管理滞后,桑叶质量低下,桑叶利用不足,蚕苗喂养粗放,蚕茧等级不高一系列问题,极大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 2.4.3技术力量配备不足
目前龙头企业只有5名蚕桑技术辅导员,县蚕桑办9名干部职工中有5名半路出家事业编制人员,年龄超过48岁,没有系统学习过种桑养蚕技术,没有外出学习机会,这些人员只能算技术熟练工,除承担技术指导外,肩负发放蚕种、收购蚕茧、发动宣传种桑工作,难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其余4名为公务人员。
2.4.4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宁洱县种桑养蚕农户较少,对种桑养蚕农户的培训和上门指导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依靠原有的方法、原有的人员,培训指导服务工作难以及时有效地全面覆盖全县种桑养蚕农户,迫切需要改进方法,普及种桑养蚕常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
2.5蚕种订购发放有疑问
养蚕农户多数反映,龙头企业提供的共育蚕种,死亡率较高,出现质量问题,脓病病蚕率最高达6.3%,给桑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发放蚕种随意性大,实际领取到的蚕种数量少于订购数量,出现有时订购一张蚕种,实际只有0.8张左右;单位蚕种数量较少,蚕种数量计算困难,单张蚕种数较以往有所减少。
3 发展宁洱蚕桑产业对策与思考
根据市、县“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宁洱蚕桑产业发展以现状和主要问题,特提出三种对策与思考,供参考。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创造效益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蚕桑产业认识,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不折不扣抓蚕桑产业发展,建立宁洱蚕茧生产基地县。
3.1.1明确目标,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发展
各级政府拿出资金、人力、物力,以开展蚕桑产业“1、2、2、4、8”工程建设为目标。即:建立1万亩基础桑园,养殖蚕种2万张,实现产值2000万元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在勐先、德安、普义、梅子、黎明、磨黑6个乡(镇),选择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恩永、石中、永顺、普治、庆明、团山、民乐等13个村民委员会进行重点发展,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年养殖蚕种20,000张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实现鲜茧产值2000万元以上。推动此项工作一是要科学统筹,系统规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对种植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相关配套措施等进行统筹安排,明确目标和方向,要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二是实事求是,有序推进。
3.1.2为完成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十项工程
(1)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以培养蚕桑示范大户为切入点,以建蚕桑专业强村为突破口,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采取面上扩大、点上扩张,培养大户、整村推进和综合配套等措施,全面提高亩桑产叶量、亩桑产茧量和优质茧比例,增加蚕农收入。到2017年,培养桑园面积6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20kg以上、年鲜茧产量720kg以上的蚕桑示范大户50户;建设桑园面积1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1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组12个;建设桑园面积5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5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村1~3个,培养一大批强村大户典型。
(2)新桑园建设。加强对现有2040亩桑园改造和管理。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确保新桑园每亩产叶量达到1500kg,产茧100kg以上。
(3)中低产桑园改造。从2013年起,每年改造400亩,通过良桑嫁接改造,老树更新复壮、缺塘补株、改土、改水等措施,使现有2040亩中低产桑园达到亩桑产叶量1500kg、产茧100kg以上。
(4)小蚕共育室建设。按每30亩桑园配套建设一个100m2的小蚕共育室。到2017年,计划建立200个。
(5)大蚕房建设。按照1亩桑园配套建设10m2大蚕房,确保养蚕设施配套、产量高、质量优。积极探索和改进大棚养蚕。
(6)清毒设施建设。按每户3畝桑配套修建一个消毒池和购置一台消毒机具,确保消毒到户,全面彻底。
(7)蚕种催青室建设。围绕桑园分布情况,按每建设1万亩,扶持配套一个100m2的蚕种催青室,到2017年新建1个蚕种催青室。
(8)桑水工程建设。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水池、小水窑、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
(9)推广桑园间作套种。因地制宜,适时适度科学,推广桑园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10)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要稳定和完善县、乡镇)、村组(蚕桑辅导员)三级蚕桑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对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和宣传引导,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维护鲜茧收购市场秩序;二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优良桑、蚕品种选育推广、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标准化省力化科学养蚕、桑园间作套种复合经营、蚕桑副产物开发利用、丝绸精深加工、新型蚕药和蚕机具的研发利用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三要加大蚕桑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对桑农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提高桑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每户桑农至少有一人能熟练掌握种桑养蚕的技术操作规程。
3.1.3 实现以上目标应采取五条措施
(1)加强示范带动。建立一批蚕桑示范基地、蚕桑专业村、养蚕专业大户,使农民看有基地、学有样板。
(2)搞活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在蚕桑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蚕桑产业化体系的核心,是蚕农进入市场的载体,龙头企业大力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效益。进一步开拓蚕桑茧丝及副产品市场,搞精深加工发展路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稳步推动蚕桑生产的发展。
(3)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一级、健全乡一级、延伸村(组)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蚕桑专家和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蚕桑推广服务体系,采取聘用制、工资专户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
(4)促进科技推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第一线技术力量,加强蚕桑技术培训,实行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科学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消毒防病制度化,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推广大棚养蚕、省力化养蚕等技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生产场所限制等矛盾,提高经济效益。
(5)强化领导作用。加强领导是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加强领导机构力量,实行县乡领导,单位挂点扶持蚕桑基地制度,把蚕桑产业的发展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对养蚕建房用地,苗木供应等给予适当扶持,改进宣传栏、宣传单、墙报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优惠政策,开导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生产。加强蚕种统一供应管理和蚕茧市场管理,维护蚕桑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3.2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在现有机构不撤,人员不变,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以“巩固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整村推进”为基本思路,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3.3 放弃发展蚕桑产业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烟、经、粮、桑、生物药业”等产业之间相互争地、争劳力问题日渐凸显,整个大环境造成蚕桑产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各级投入力度不大,制定不出活机制,拿不出扶持措施和办法,可以大胆决定放弃,把该挖的桑园挖掉改种,把现有人员撤并,该退的退,该回原单位的调回原单位工作,其余人员,归并县农科局或重新恢复蚕桑站,随行就市,尽力发展。
【关键词】宁洱县;蚕桑产业;现状;目标;对策;措施
1 蚕桑产业发展状况
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自1991年7月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种桑养蚕,至今22年。1992年发展桑园面积200.6亩,2004年种植桑园面积达8559亩,发种4109张,产鲜茧154.6吨,属历史最高。
“十五”期末,全县种植有效桑园面积4194.7亩,分布在7个乡(镇),21个村委会,2372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5%。累计发种11,580张,产鲜茧404.9吨,实现产值1215.9万元。
“十一五”期间,由于大力开发烟产业及其他生物产业种植,烟、粮、桑、经等产业争地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挖桑弃养现象突出,到2012年末,全县有效桑园面积2040亩,分布在6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分别在勐先乡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6个村;德安乡恩永、石中、永顺3个村;普义乡普治村;磨黑镇庆明村;黎明乡团山村;梅子乡民乐村。种桑农户418户,养蚕农户408户,养殖蚕张1535张,鲜茧产量54.03吨,鲜茧产值182.63万元。重点扶持培育重点户131户,其中:种植桑园3~8亩、养殖蚕种4~12张有123户;种植8亩以上、养殖蚕种10张以上有8户。年收入1万~2万元有41户,3~4万元有8户,4万元以上有1户,年最高户收入4.23万元,亩产值最高达0.472万元。每张蚕种扣除生产成本纯利润510元左右。
2 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问题
2.1.1干部认识问题
部分干部对产业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对生产过程了解不全面,对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甚至置之不理。导致信心不足,决心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布局不合理,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没有一个乡(镇)作出过蚕桑产业规划,由于利益和任务驱动个别乡(镇)动员桑区挖桑种烟。出现极少有宣传种桑养蚕的,即便有也是履行职责而已,不抓落实。
2.1.2群众认识问题
据对5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6个村民小组167户走访了解调查调研。群众有四种认识,一是22%农户种桑养蚕多年,已掌握技术,有收益,不愿挖桑改行,坚持巩固发展;二是31%农户认为只要蚕茧价格随行上升,种桑养桑稍加扶持,加以扶管,决不放弃;三是27%农户有“等、靠、要”思想,只要政府能出台落实像种烟那样的扶持政策措施,能投资修路、挡坝,有资金扶持,可以种桑养蚕;四是20%群众对蚕桑产业全过程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绝对不种桑养蚕。
2.2 产业问题
经过22年种桑养蚕生产发展,蚕桑产业存在较多问题,但集中起来受五个方面的因素牵制。
2.2.1受传统产业的牵制
受水稻、玉米、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等相对稳定收成影响,对种桑养蚕发展前景,比较效益了解不多。
2.2.2受劳动力投入的牵制
多数边远山区老弱病残者留守家中,中青年外出打工或外出做其他产业,城镇坝区壮劳力忙于建筑业,发展短平快产业,加之蚕桑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村缺劳力。
2.2.3受烤烟产业的牵制
众所周知,烤烟受国家政策的双控,有政府做支撑,财政资金做保障,投入资金多,激励机制活,财税贡献大,扶持措施强,种烟劲头足。反之,蚕桑投入资金少,扶持措施少,没有活机制,激励办法极少,以致种桑养蚕没劲头,得过且过、抵制思想较严重。
桑园高产、效益高的地方基本属于烟田整合范围,种烟喷药后影响蚕生长发育,甚至中毒,导致烟、桑相互争地、争环境矛盾加剧,挖桑弃养现象十分突出。农户种1亩烤烟,产值在2500~3200元之间,种1亩桑,产值在2410~2800元之间,烟、桑平均亩产值效益接近,但扶持措施相差大。
2.2.4受发展挫折的牵制
蚕桑种了挖,挖了种,反复折腾,部分桑农丧失信心,出现丢荒现象,部门、企业投入扶持不足,加之4年连续干旱,没有多余资金修沟挡坝,给种桑养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2.5受龙头企业投入的牵制
公司出现“只要马儿跑,不给马吃草”、“只要蚕生茧,不管蚕死活”,佳浩公司一统普洱市蚕桑产业,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少之又少,基本见不到总公司人员下基层进农户指导服务,科技人员也从未有走出去培训学习的机会,导致农户及基层推广人员丧失信心,看不到種桑养蚕的前程。
2.3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桑田规划达不到科学水平,受生产规模限制,连片种桑面积小、地块分散,不利于集中建设桑园道路,修建配套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建设蚕房难以回收成本,出现“等、靠、要”扶持资金建设蚕房,无扶持资金不建房,出现专用标准蚕房,小蚕共育室、蚕种催青室、大棚养蚕房建设满足不了养蚕需要;导致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未能有效流通和科学配置,种桑养蚕效益难显现。
2.4技术问题
2.4.1规模小,资金缺乏
蚕桑生产规模不大,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比较困难,县财政安排不出蚕桑技术推广专项资金,新技术推广难,难以做到技、物有机结合,新技术到位率低,综合防疫不力,没有有效控制蚕桑疫病、病毒病、脓病等重大疫病危害。桑园预防、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不到位,难以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2.4.2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不到位
从调研情况看,种桑养蚕技术普及不够理想,多数桑农对种桑养蚕技术掌握程度欠缺,普遍存在桑园管理滞后,桑叶质量低下,桑叶利用不足,蚕苗喂养粗放,蚕茧等级不高一系列问题,极大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 2.4.3技术力量配备不足
目前龙头企业只有5名蚕桑技术辅导员,县蚕桑办9名干部职工中有5名半路出家事业编制人员,年龄超过48岁,没有系统学习过种桑养蚕技术,没有外出学习机会,这些人员只能算技术熟练工,除承担技术指导外,肩负发放蚕种、收购蚕茧、发动宣传种桑工作,难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其余4名为公务人员。
2.4.4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宁洱县种桑养蚕农户较少,对种桑养蚕农户的培训和上门指导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依靠原有的方法、原有的人员,培训指导服务工作难以及时有效地全面覆盖全县种桑养蚕农户,迫切需要改进方法,普及种桑养蚕常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
2.5蚕种订购发放有疑问
养蚕农户多数反映,龙头企业提供的共育蚕种,死亡率较高,出现质量问题,脓病病蚕率最高达6.3%,给桑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发放蚕种随意性大,实际领取到的蚕种数量少于订购数量,出现有时订购一张蚕种,实际只有0.8张左右;单位蚕种数量较少,蚕种数量计算困难,单张蚕种数较以往有所减少。
3 发展宁洱蚕桑产业对策与思考
根据市、县“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宁洱蚕桑产业发展以现状和主要问题,特提出三种对策与思考,供参考。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创造效益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蚕桑产业认识,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不折不扣抓蚕桑产业发展,建立宁洱蚕茧生产基地县。
3.1.1明确目标,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发展
各级政府拿出资金、人力、物力,以开展蚕桑产业“1、2、2、4、8”工程建设为目标。即:建立1万亩基础桑园,养殖蚕种2万张,实现产值2000万元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在勐先、德安、普义、梅子、黎明、磨黑6个乡(镇),选择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恩永、石中、永顺、普治、庆明、团山、民乐等13个村民委员会进行重点发展,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年养殖蚕种20,000张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实现鲜茧产值2000万元以上。推动此项工作一是要科学统筹,系统规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对种植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相关配套措施等进行统筹安排,明确目标和方向,要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二是实事求是,有序推进。
3.1.2为完成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十项工程
(1)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以培养蚕桑示范大户为切入点,以建蚕桑专业强村为突破口,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采取面上扩大、点上扩张,培养大户、整村推进和综合配套等措施,全面提高亩桑产叶量、亩桑产茧量和优质茧比例,增加蚕农收入。到2017年,培养桑园面积6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20kg以上、年鲜茧产量720kg以上的蚕桑示范大户50户;建设桑园面积1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1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组12个;建设桑园面积5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5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村1~3个,培养一大批强村大户典型。
(2)新桑园建设。加强对现有2040亩桑园改造和管理。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确保新桑园每亩产叶量达到1500kg,产茧100kg以上。
(3)中低产桑园改造。从2013年起,每年改造400亩,通过良桑嫁接改造,老树更新复壮、缺塘补株、改土、改水等措施,使现有2040亩中低产桑园达到亩桑产叶量1500kg、产茧100kg以上。
(4)小蚕共育室建设。按每30亩桑园配套建设一个100m2的小蚕共育室。到2017年,计划建立200个。
(5)大蚕房建设。按照1亩桑园配套建设10m2大蚕房,确保养蚕设施配套、产量高、质量优。积极探索和改进大棚养蚕。
(6)清毒设施建设。按每户3畝桑配套修建一个消毒池和购置一台消毒机具,确保消毒到户,全面彻底。
(7)蚕种催青室建设。围绕桑园分布情况,按每建设1万亩,扶持配套一个100m2的蚕种催青室,到2017年新建1个蚕种催青室。
(8)桑水工程建设。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水池、小水窑、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
(9)推广桑园间作套种。因地制宜,适时适度科学,推广桑园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10)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要稳定和完善县、乡镇)、村组(蚕桑辅导员)三级蚕桑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对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和宣传引导,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维护鲜茧收购市场秩序;二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优良桑、蚕品种选育推广、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标准化省力化科学养蚕、桑园间作套种复合经营、蚕桑副产物开发利用、丝绸精深加工、新型蚕药和蚕机具的研发利用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三要加大蚕桑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对桑农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提高桑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每户桑农至少有一人能熟练掌握种桑养蚕的技术操作规程。
3.1.3 实现以上目标应采取五条措施
(1)加强示范带动。建立一批蚕桑示范基地、蚕桑专业村、养蚕专业大户,使农民看有基地、学有样板。
(2)搞活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在蚕桑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蚕桑产业化体系的核心,是蚕农进入市场的载体,龙头企业大力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效益。进一步开拓蚕桑茧丝及副产品市场,搞精深加工发展路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稳步推动蚕桑生产的发展。
(3)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一级、健全乡一级、延伸村(组)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蚕桑专家和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蚕桑推广服务体系,采取聘用制、工资专户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
(4)促进科技推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第一线技术力量,加强蚕桑技术培训,实行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科学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消毒防病制度化,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推广大棚养蚕、省力化养蚕等技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生产场所限制等矛盾,提高经济效益。
(5)强化领导作用。加强领导是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加强领导机构力量,实行县乡领导,单位挂点扶持蚕桑基地制度,把蚕桑产业的发展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对养蚕建房用地,苗木供应等给予适当扶持,改进宣传栏、宣传单、墙报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优惠政策,开导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生产。加强蚕种统一供应管理和蚕茧市场管理,维护蚕桑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3.2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在现有机构不撤,人员不变,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以“巩固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整村推进”为基本思路,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3.3 放弃发展蚕桑产业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烟、经、粮、桑、生物药业”等产业之间相互争地、争劳力问题日渐凸显,整个大环境造成蚕桑产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各级投入力度不大,制定不出活机制,拿不出扶持措施和办法,可以大胆决定放弃,把该挖的桑园挖掉改种,把现有人员撤并,该退的退,该回原单位的调回原单位工作,其余人员,归并县农科局或重新恢复蚕桑站,随行就市,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