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分析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对新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寻求处理手段和办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尝试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创新和完善,使课堂教学有效化,采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数学问题分析就是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信息选择策略,使他们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信息中区分重要信息和“细枝末节”的信息。2.让学生获得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策略,使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组织,在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3.让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策略,使他们在面临新问题时,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用原有知识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4.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策略,使他们用线段图、示意图、情景图或实图操作分析数量关系,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二、教学中如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准确感知信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数学问题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和运算信息构成的。对面临的问题要成功地分析,首要前提是准确感知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这些信息多是由数学的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语言组成的,每种语言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学生应准确感知,不能含糊不清。首先引导学生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利用的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快速将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从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使学生养成全面准确提取问题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的审题习惯。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分析探究的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种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得科学,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会抓住问题关键。
数学问题具有新颖性、障碍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在这里抓住问题关键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常规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二是非常规性问题:明确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广泛而深刻地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与核心所在。
(四)训练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常常经历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外化出来,并提供用语言表述分析问题思维过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另外,还可引导学生抓主干、缩句、提炼题意,或说出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等加强“说”的训练。
三、下一步需更加完善的问题
(一)不断加强指导强化训练。
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效地分析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还需要经历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教师对分析问题策略方法的指导,特别注意加强对问题环境、陌生词语的理解,加强提取有用信息读懂题意的指导,并进行长期的强化训练,力争落实在每堂数学课中都设计相关内容的专项分析问题练习作为同步训练。教师讲评时要注重科学的方法指导,注重让学生相互点评补充,引导学生总结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在不断感悟尝试中灵活运用,多角度、多渠道地强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打好知识技能基础。
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当学生面临新情景、新问题分析解决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条件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模块,这样方能保证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
(三)建立积极情感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
情感与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对分析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能感受到分析问题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具有分析问题成功的体验,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感受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
总之,有意识、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储备,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更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数学问题分析就是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信息选择策略,使他们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信息中区分重要信息和“细枝末节”的信息。2.让学生获得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策略,使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组织,在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3.让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策略,使他们在面临新问题时,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用原有知识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4.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策略,使他们用线段图、示意图、情景图或实图操作分析数量关系,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二、教学中如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准确感知信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数学问题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和运算信息构成的。对面临的问题要成功地分析,首要前提是准确感知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这些信息多是由数学的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语言组成的,每种语言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学生应准确感知,不能含糊不清。首先引导学生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利用的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快速将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从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使学生养成全面准确提取问题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的审题习惯。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分析探究的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种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得科学,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会抓住问题关键。
数学问题具有新颖性、障碍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在这里抓住问题关键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常规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二是非常规性问题:明确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广泛而深刻地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与核心所在。
(四)训练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常常经历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外化出来,并提供用语言表述分析问题思维过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另外,还可引导学生抓主干、缩句、提炼题意,或说出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等加强“说”的训练。
三、下一步需更加完善的问题
(一)不断加强指导强化训练。
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效地分析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还需要经历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教师对分析问题策略方法的指导,特别注意加强对问题环境、陌生词语的理解,加强提取有用信息读懂题意的指导,并进行长期的强化训练,力争落实在每堂数学课中都设计相关内容的专项分析问题练习作为同步训练。教师讲评时要注重科学的方法指导,注重让学生相互点评补充,引导学生总结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在不断感悟尝试中灵活运用,多角度、多渠道地强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打好知识技能基础。
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当学生面临新情景、新问题分析解决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条件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模块,这样方能保证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
(三)建立积极情感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
情感与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对分析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能感受到分析问题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具有分析问题成功的体验,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感受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
总之,有意识、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储备,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更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