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语文教学承载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期望,每年中考和高考试题公布后大家首先关注的学科就是语文,足见语文学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也正是这种畸形的急功近利的重视,使中学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尴尬的教学之路。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成了今天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多年,基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基础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人文情怀。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本身就具有人文色彩,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人文性,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引导和渗透。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否让语文课堂恢复人文性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更直接地说,人文关怀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作为语文教师,头脑中应该时刻有这样一根弦,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尊重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告诉学生,下面我将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争辩,老师不做定论。接着我提出问题,“鲁智深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鲁智深应该打死镇关西吗?”“如果你是鲁智深,面对金氏妇女的遭遇你会怎么办?”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发言很踊跃。类似的问题往往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让他们的思想能够充分地表达,并且不会被粗暴地打断和否定。一个拥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课堂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使学生沐浴在人文情怀的氛围之中,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二,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工具是具有人文色彩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策略,体现教师人文关怀的重要工具。 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非常重要,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能够使教师顺畅地导入新课,引入教学设计的情境,也能够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保护其自尊心,同时还能极大地激励鼓舞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听完学生对某问题的回答之后,教师说:“哇,你回答得太好了,老师都没想到!”类似的话语,类似的评价,往往在语文课堂上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灵深处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第三,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关键是教学设计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精华在于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教材文本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而学习字、词、语法等则是为前者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文倾向性,要把学生个体的体会和领悟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渐渐地拥有人文性的情感体验,成长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反之,如果把解决字词、句子、语法等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那显然就本末倒置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设计上最能体现人文性的是问题的设计。例如,在对《出师表》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能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它没有问“诸葛亮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师表》的?”“背景”是历史学科探究的问题,而“心情”则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性问题,它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这种情感体验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第四,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方法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恢复人文性的重要环节还在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也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例如,我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有口吃的毛病,我首先进行换位思考,体会这个学生的心情,让他朗读又长又难的段落,其他同学可能会笑他,这会伤其自尊心,但是又不能不让他参与朗读,忽视他的存在也会伤害他的心灵,所以我就选择较短的、易读的段落让他来读,读完后对他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做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激发了他学习的上进心,还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也会直指人心,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调动每个学生心理的愉悦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与享受,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直观体现。
恢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任重而道远,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千钧压力之下,我们语文教师步履维艰。要在人文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找到合适的路径,仍然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
五中学)
第一,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基础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人文情怀。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本身就具有人文色彩,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人文性,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引导和渗透。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否让语文课堂恢复人文性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更直接地说,人文关怀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作为语文教师,头脑中应该时刻有这样一根弦,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尊重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告诉学生,下面我将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争辩,老师不做定论。接着我提出问题,“鲁智深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鲁智深应该打死镇关西吗?”“如果你是鲁智深,面对金氏妇女的遭遇你会怎么办?”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发言很踊跃。类似的问题往往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让他们的思想能够充分地表达,并且不会被粗暴地打断和否定。一个拥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课堂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使学生沐浴在人文情怀的氛围之中,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二,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工具是具有人文色彩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策略,体现教师人文关怀的重要工具。 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非常重要,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能够使教师顺畅地导入新课,引入教学设计的情境,也能够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保护其自尊心,同时还能极大地激励鼓舞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听完学生对某问题的回答之后,教师说:“哇,你回答得太好了,老师都没想到!”类似的话语,类似的评价,往往在语文课堂上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灵深处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第三,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关键是教学设计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精华在于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教材文本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而学习字、词、语法等则是为前者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文倾向性,要把学生个体的体会和领悟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渐渐地拥有人文性的情感体验,成长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反之,如果把解决字词、句子、语法等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那显然就本末倒置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设计上最能体现人文性的是问题的设计。例如,在对《出师表》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能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它没有问“诸葛亮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师表》的?”“背景”是历史学科探究的问题,而“心情”则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性问题,它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这种情感体验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第四,让语文课堂回归人性之美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方法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恢复人文性的重要环节还在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也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例如,我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有口吃的毛病,我首先进行换位思考,体会这个学生的心情,让他朗读又长又难的段落,其他同学可能会笑他,这会伤其自尊心,但是又不能不让他参与朗读,忽视他的存在也会伤害他的心灵,所以我就选择较短的、易读的段落让他来读,读完后对他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做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激发了他学习的上进心,还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也会直指人心,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调动每个学生心理的愉悦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与享受,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直观体现。
恢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任重而道远,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千钧压力之下,我们语文教师步履维艰。要在人文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找到合适的路径,仍然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
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