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人形象论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bei1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讨烛之武人物形象时,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我想,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探讨还可以更深入一点,更全面一点!
  一、探讨形象,回到“春秋”
  我们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形象时,只有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客观而又准确地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1.礼崩乐坏,士人崛起
  周公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创立了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巨变——礼崩乐坏,硝烟四起,血流成河。谁能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士!秦汉以前,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没有封地和产业,必须要有能力;否则,家大人口多,难以养活。所以他们读诗书,学礼仪,练本事,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教育,既了解社会问题,又拥有实践经验,因此他们才是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精英分子。例如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就连老子和庄子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他们为什么要著书立说呢?
  2.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他们也恪守“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原则。国君重士,委士以重任,让士施展抱负,名垂青史,士则视之为“恩德”,也叫“知遇之恩”。因此,士也就有了“为知己者死”的感人情怀。矛盾的焦点是“吾不能早用子”,使烛之武有“怀才不遇”的委屈,故而拒绝!“是寡人之过也”,说明郑伯的道歉是诚恳的,这种态度感动了烛之武。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郑伯的“是寡人之过也”充满了诚意,满足了烛之武的尊重需求;“今急而求子”使郑免于亡国,充满了信任,还能让烛之武“一夜成名”,满足了烛之武的自我实现需求。所以,烛之武临危受命,挽救郑国,从满足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高层次的需求)的角度来理解似乎也有道理。
  那怎样看待烛之武退秦师、救郑国的壮举呢?利人,也利己!
  一是士的责任使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根本点,国君重士,是士甘于付出、敢于牺牲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二是士的使命使然。拯救社会,安定天下,造福百姓。这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毕竟避免战争对百姓有益。
  三是士的本质使然。接受教育,锻炼才能,得到重用,实现抱负,名垂青史。这是人性中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表现,古今皆然。
  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通过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再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故事时,更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魏国的隐士侯嬴,献计献策,最后“北乡自刭”。侯嬴的行为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故意自污以成就魏公子美名的充满智慧与忠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谋士。
  再来看看为燕国而牺牲生命的卫国侠士荆轲。人生之初,怀才不遇,直到燕国处士田光把他推荐给燕太子丹。尊贵的燕国太子对“北漂”(从卫到燕)侠士说话时以头扣地,无比诚恳地请求,再加上极尽所能的物质满足,让荆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国处士田光为了促成太子的“宏图大业”(绑架、刺杀秦王)而自杀,因为太子丹求见时“却行为异,跪而蔽席”(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
  太子丹重士,对待田光和荆轲极尽尊荣,田光和荆轲则视为恩德,因此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都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人情怀。
  三、探讨价值,古为今用
  通过对烛之武、侯嬴、荆轲、田光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真实地领略春秋战国的士人精神,不禁肃然起敬,值得我们学习!
  1.勇挑重担,绽放自我
  “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年过七旬的老臣在郑国被围困时甘愿“夜缒而出,见秦伯”,最终一夜之间,名垂青史。这正符合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人类需求理论,烛之武用行动和结果告诉我们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就要勇挑重担,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发展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实现自我绽放。
  2.关注社会,把握机会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臣,竟能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非常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了然于胸。一个年七十的夷门监者,隐士,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既能知道天下大事,也能知道宫内私密事(如姬欲报公子之恩盗兵符)。说明他时刻关注社会局势,一旦有用武之地,立刻施展才能,力挽狂澜。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认真准备,有真才实学,方能把握机会,“怀才而遇”。
  3.先人后己,双赢智慧
  烛之武说服秦伯,不但退了秦师,还和秦国结盟,让秦国派兵帮助戍守郑国。一是他让秦伯明白了灭亡郑国是养虎为患、损人终损己的愚蠢之举;二是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为了自身利益而不说,却说为了对方,这是何等高超的外交手段?秦伯又怎会不被说服?这启发我们掌握沟通的技巧——先人后己,获得双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客观而真实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学习他们可歌可泣、熠熠生辉的精神品质。
  作者通联: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
其他文献
巧妙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上的。备课时,我们首先得明确文本的特色,从这些特色出发,思考能突出该特色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些特色出发,思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搭建能引导至目的地的台阶和桥梁。当学生通过这些巧妙的设计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课堂的意义也就产生了。思考突出文本特色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巧思;搭建引导至目的地的台阶和桥梁,就是巧借。  在此,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教学设计的“巧
最近笔者听了几堂《相信未来》的公开课,发现该诗第三节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的停顿以及第五节的“皮肉”和第六节的“脊骨”等意象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  此次上课的老师,有的用了央视主持人倪萍老师的朗诵视频,或用了央视主持人朱军老师在2010年“新年新诗会”的朗诵视频,老师们根据视频的停顿均将第三节的停顿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堂写作课成功的关键基础。现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为例,谈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与实践。  《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教学是统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第六单元共四篇课文,即《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这四篇文章均涉及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在学习这四篇课文时,学生便对联想和想象有了初步了解。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李白的文章是天才的文章,笔势大开大合,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豪情纵横的诗意。其中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令人神清气爽。本文一百一十九字,已把作者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研讨”作为专门的学习任务群进行设置,且明确指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阅读整本书经验与方法的建构。本文从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旨出发,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对高中生外国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一、精设阅读目标和探究问题,引发阅读思考  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
我校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荔湾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实验区中的“兴趣特长潜能”工作组,研究项目《实施阳光评价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研究》成功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阳光评价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以阳光评价引领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
散文化小说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小说不一样,它“诗一般的语言,散文家的文章风貌,稀释了小说的情节”。这种特殊性让学生在阅读和备考时觉得较为困难。本文将结合人教版第五册《边城》谈谈此类小说如何备考。  《边城》与本单元另外两篇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相比,较为另类,具有情节散化、意境诗化、人物个性不明显、大量的民风民俗描写、主旨表达含蓄等特征。在阅读和教学时,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文章。文题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人物:林黛玉,所写的主要事件:进贾府。主要内容写了林黛王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和内心感受,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贾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实际上是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发展拉开了帷幕。课文情节结构可以用三个动词概括:“进”“见”“住”。即: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见众人,
禅宗六祖惠能弘法的《坛经》,作为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两段经文被编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中。禅是儒释道的哲学化,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文学化,禅的理寄寓着诗的象,禅学与诗学心灵相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多姿又久开不败的奇葩,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统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主要由预习导读、正文、课后阅读思考题、生字词这些内容构成。有时也会在注释里或是思考题后添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例如背景资料、文体知识及特点等。初中的孩子囿于自身的知识和经历,对于教材中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或是写作目的等,理解起来有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助读资料来帮忙了。那么助读资料是什么类型的资料?我认为,助读资料是用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而非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拓宽学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