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婉贞是荷花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ege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那些美得扎实厚重的花,像百合、荷花、木棉,但我也喜欢那些美得让人发愁的花,特别是开在春天的,花瓣儿菲薄菲薄,眼看着便要薄得没有了的花,像桃花、杏花、李花、三色堇或波斯菊。
   花的颜色和线条总还比较“实”,花的香味却是一种介乎“虚”“实”之间的存在。有种花,像夜来香,香得又野又蛮,的确是“花香欲破禅”的那种香法,含笑和白兰的香是荤的,茉莉是素的,素得可以及茶的,水仙更美,一株水仙的倒影简直是一块明矾,可以把一池水都弄得干净澄澈。
   栀子花和木本株兰的香总是在日暖风和的时候才香得出来,所以也特别让人着急,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有了。
   树上的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横竖交叉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江边一树垂垂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
   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刚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的美。
   散文是爬藤花,像九重萝、茶靡、紫藤、茑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扁豆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浑洒。爬藤花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没有其章法的——无论是开在疏篱间的,泼撒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或者不自惜的淌在坡地上的,乃至于调皮刁钻爬上老树,把枯木开得复活了似的……它们都各有其风格,真的,丝瓜花有它自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
   如果有什么花可以称之为舞台剧的,大概就是昙花了吧。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蕊,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拆展的过程。
   文学批评如果用花来比喻,大概可以像仙人掌花,高大吓人,刺多花少,却大刺刺地像一声轰雷似的拔地而起——当然,好的仙人掌花还是漂亮得要命的。
   水生花的颜色天生的好,是极鲜润的泼墨画,水生花总是使人惊讶,仿佛好得有点不合常理。大地上有花已经够好了,山谷里有花已经够好了,居然水里也冒出花来,简直是不可信,可是它又偏着了邪似的在那里。水生花是荷也好,睡莲也好,水仙也好,白得令人手脚无措的马蹄莲也好,还有一种紫簌簌的涨成满满一串子的似乎叫做布袋莲的也好,都有一种奇怪的特色:它们不管开它几里地,看起来每朵却都是清寂落寞的,那种伶伶然的仿佛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悠远,水生花大概是一阕属于婉约派的小词吧,在管弦触水之际,偶然化生而成的花。
   不但水生花,连水草像蒹葭,像唐菖蒲,像芦苇,都美得令人发愁,一部诗经是从一条荇菜参差水鸟合唱的水湄开始的——不能想了,那样干干净净的河,那样干干净净的水,那样干干净净的草,那样干干净净的古典的爱情一一不能想了,想了让人有一种身为旧王族被放逐后的悲恸。
   我们好像真的就要失去水了——干净的水——以及水中的花。
   一到三月,校园里一些熬耐不住的相思树就哗然一声把那种柔黄的小花球在一夜之间全部释放了出来。四月以后,几乎所有的树都撑不住了,索性一起开起花来,把一整年的修持都破戒了!
   我一向喜欢相思树,不为那名字而是为那满树细腻的小叶子,一看到那叶子就想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句子。
   相思树的花也细小,简直有点像是不敢张扬的意思,可是整球整球地看去,整树整树地看去,仍然很艳很逼人。
   跟儿子聊天,他忽然说:
   “我们班上每个人都像一种花。”
   “谢婉贞是哪一种?”
   谢婉贞是他觉得最不同凡俗的一个女孩。
   “她是荷花。”
   “为什么?”
   “因为一个夏天都是又新鲜又漂亮的。”
   “那你自己呢?”
   “我是玫瑰,”停了一下他解释说:“因为到死都是香的。”
   这样的以香花自喻,简直是屈原,真是出语惊人!
   春天,我总是带小女儿去看令人眼花的杜鹃。
   她还小,杜鹃对她而言几乎是树。
   她不太专心看花,倒是很专心地找那种纺缍形的小蓓蕾,找到了就大叫一声:
   “你看,花Baby!”
   她似乎只肯认同那些“花婴”,她不厌其烦地沿路把那些尚未启封的美丽一一灌注上她的欢呼!
   旅行美国,最喜欢的不是夏威夷,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剧场,不是高速公路或迪斯尼乐园,而是荒地上的野花。在阿利桑那,高爽的公路上车行几小时,路边全是迤逦的野花,黄粲粲的一径开向天涯,倒教人怀疑那边种的是一种叫做“野花”的农作物,野牛和印第安人像是随时会出现似的。
   多么豪华的使用土地的方法,不盖公寓,不辟水田,千里万里的只交给野花去发展。
   在芝加哥,朋友驱车带我去他家,他看路,我看路上的东西。
   “那是什么花?”
   “不知道。”
   “那种鸟呢?”
   “不知道,我们家附近多的是。”
   他兴匆匆地告诉我,一个冬天他怎样被大雪所困,回不了家,在外面住了几天旅馆,又说Searstower怎样比纽约现有的摩天大楼都高一点。
   可是,我固执地想知道那种蓝紫色的、花瓣舒柔四伸如绢纱的小花。
   我愈来愈喜欢这种不入流的美丽。
   一路东行,总看到那种容颜,终于,在波士顿,我知道了它的名字,“蓝水手”,BlueSailor。
   像一个年轻的男孩,一旦惊讶于一双透亮的眼睛,便忍不住千方百计去知道她的名字——知道了又怎样,其实仍是一样,只是独坐黄昏时,让千丝万缕的意念找到一个虚无的、可供挂迹的枝柯罢了。
   知道你自己所爱的一种花,岁岁年年,在异国的蓝空下安然地开着,虽不相见,也有一份天涯相共的快乐。 
  (如夏摘自《花之笔记》)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资深的油画门外汉,我喜欢梵高已经很久了。你让我专业地说说喜欢的原因,我说不明白,就是喜欢;那种焦灼、燃烧的动感让我心有戚戚,我觉得油画就该那样,不管隐忍还是蓬勃,生命的质感你得表现出来。所以,到荷兰,梵高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   那一天和阿姆斯特丹往常一样,下了一阵雨,天就晴了。其他楼在装修,国立博物馆只开放一栋楼,两层展室,不大,但对荷兰这样袖珍的国家来说,这样的规模可以理解。重要的是
期刊
1994年,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北京,丈夫开出租车,她摆修鞋摊,想不到时间不长,丈夫就因为车祸不幸去世。如果带着孩子回老家,经济压力会减轻不少,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她还是咬着牙留了下来,仅凭着修鞋挣来的微薄收入支撑这个家。   2002年的一天,一位在故宫做讲解员的女子到她的鞋摊来修鞋,在闲聊中得知,干这一行没有学历限制,只要对故宫熟悉,并且掌握一门小语种就行。女子无意
期刊
廖一梅自诩是一个笨拙的女人:“我的笨不是脑子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会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从小到大、数不胜数的每一次选择中,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她的作品《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首演风靡至今,被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是中国小剧场戏剧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其他两
期刊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马东,在一次谈到成语“望梅止渴”时解释说:“曹操有一次为了行军士兵解渴,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们都流下了口水,因为杨梅是酸的。”这样把杨梅说成是“望梅止渴”中的“梅”,实在是一个误解。  “望梅止渴”语出南朝宋代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曹操所指的“梅”,应是梅子,俗称
期刊
该爱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遥远的某一天,当我的孩子仰头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会微笑地回答他/她:去爱一个能够给你正面能量的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在细看是碎片远看是长河的时间中间接地寻找着幸福,直接地寻找着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物质、荣誉、成就、爱情、青春、阳光或者回忆。  既然你想幸福,就去找一个能够让你感到幸福的人吧。  不要找一个没有激情、没有好奇心的人过日子,他们只会和你窝在家里唉声叹
期刊
我的祖父有一座小农场,他在农场里养了几头牛,还种了些庄稼养家糊口,有时也在一家工厂里辛苦地干活。祖父总是和善地对待邻里,也因为他的信守诺言而受到了众人的尊敬。   记得有一年,收获庄稼的季节到了,祖父组装好了他那个老式的单排玉米采摘器,并给它上好油备用。他把它安在了一台福特牌小拖拉机的尾部,后边拖着车箱。这台拖拉机的噪音很大,也不像现在的机器那么好使。   那年他答应帮一位朋友采收几垅绕山
期刊
阿彩的玻璃球实在是太好看、太少见了。   那天早上,在学校里,当阿彩把一大堆玻璃球从一个红布袋子里“哗啦啦”地倒在书桌上时,女孩子们全都围到了阿彩的书桌旁边。漂亮,漂亮,让我摸摸,女孩子们一边异口同声地嚷着,一边抓起玻璃球,捧在了手上。我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想去摸一摸玻璃球,可是阿彩突然喝道:“别碰!”   她皱着眉头,非常讨厌地说:“你一碰就脏了。”   我的心里顿时变得一片苍白,指尖好像冻
期刊
007金爪子
期刊
董杰,上海戏剧学院舞蹈教师,现代舞作品《幻扇》获第四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华最佳编导奖”,古典舞作品《梦随翎翅飞苍茫》获全国桃李杯编创三等奖;任上海建党90周年献礼作品舞蹈诗《红》编导,曾编导舞剧《桔子红了》。      问答董杰      问:过去最高兴的事?   答:在大学里认识了我的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   问:未来最想做的事?   答:
期刊
在距巴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村庄里,住着一位75岁的乡下老太太,她独自一人过着种草养马的田园生活。然而,每年时装发布季前夕,她都会接到香奈儿公司(CHANEL)派专人送来的布料,请她为高级定制礼服制作织带。这位老太太有一手手工织带的绝活,是她自己摸索出的独特工艺。当年,可可·香奈尔(Coco Chanel)见到她的手艺后,就指定由她来制作织带,并成为品牌的传统延续至今。   她所做的织带,就连卡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