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年来,东丰县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
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143.1元,2009年5580元。5年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7.7%。近几年东丰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 据统计,2005年各项惠农政策补贴达6520万元,农民人均223元;2009年补贴19496万元,农民人均达到了667元,比2005年增加3倍。
1.2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 自2002年起,东丰县农民有了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2005~2009年5年间,年均递增13.2%。2005年全县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达12865万元,人均440元,占人均收入的10.6%;到2009年达到34100万元,人均1158元,占人均收入的20.7%。
1.3三养业收入快速增长 2005年全县以三养业为主的牧业净收入55942万元,占农民可分配净收入的42.5%,比2004年增加5196万元,人均增加177.9元,增幅为10.2%,2005~2009年5年间牧业净收入由33351万元猛增到2009年的55942万元,年均递增13.8%。
1.4优质特色种植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年来,东丰县靠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专用、特用型种植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几年来,全县优质水稻品种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按每公斤优质稻米比普通品种稻米多售0.2元计算,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可增收3019万元;全县每年种植的5300公顷高油大豆,按每公斤售价比普通大豆多0.4元计,共增收848万元;全县每年种植糯玉米、甜玉米和高生物产量的饲料玉米2500余公顷,按每公顷比种普通玉米增收2000元计,共可增收500万元,以上3项每年可增收4367万元,人均增收149元。
2.加快增收致富的主要做法
2.1突出优质高效,靠精细种植增收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仍然是东丰县的一大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重要的稳定来源。为不断提高种植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种植业上,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走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业化的路子,全力打好标准牌、绿色牌,重点实施了3个工程,种植业收入稳步提高。
2.1.1大力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为充分发挥境内水源无污染、地处黄金玉米带的自然优势,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从而带动了全县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种植业收入大幅提高。
2.1.2大力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 对于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工作,东丰县一直很重视,为了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了科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到”工程,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从2009年开始,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旱作节水、节本增效、标准化栽培、秸秆生物饲料、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水田悬耕抛秧技术、机械灭茬、机械播种收割等十项农业新技术。特别是水田悬耕抛秧技术推广率达到50%,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新技术推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1.3大力实施了绿色品牌开发工程 围绕省委提出的“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东丰县结合本地的生产特色和基础,突出绿色、生态、特色和地域优势,大力加强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狠抓了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着力在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名牌开发战略,努力打造独具东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东丰县已经有9个乡镇20万亩水稻申报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全县14个乡镇56000亩蔬菜被吉林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有57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品种,唐豆豆公司生产的“速冻甜糯玉米”被国家绿办认证为绿色农产品。
2.2创新经营方式,靠精品养殖增收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养殖业已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粮变肉”工程,坚持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的发展方向,强化扶持服务,不断提升养殖业层次和水平,2009年全县实现牧业产值16亿元,实现牧业人均收入2300元。
2.2.1科学定位 近年来,东丰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全县明确了重点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生猪等主导产业。2009年,全县生猪发展80万头,黄牛发展67万头,禽发展2800万只,其中肉鸡发展1800万只,梅花鹿存栏14.5万头。
2.2.2建强龙头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和带动着千家万户,肩负着开拓市场、创新科技、转化产品、衔接产销、带动农户的重要任务。建强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因此,东丰县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出发,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种养业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带动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到目前为止,鹏翔牧业有限公司、东丰药业、东佳粮油、金城谷物等20户省市级龙头企业整体运行良好。鹏翔牧业公司今年肉种鸡存栏达到15万套,达到了年供雏2000万只的生产能力。直接带动本地及周边市县1200个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东丰药业新产品鹿胎归白片已取得国家批准文号,鹿茸胶原蛋白片正在申报食品批准文号,前列回春二次开发已完成药品临床,正在申报药品批准文号,随着公司的做大做强,必将对东丰县梅花鹿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市场保证。
2.2.3抓好园区建设 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不仅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也是发展精品养殖的现实需要。东丰县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采取能人建、引资建、股份建等措施,加快建设了一批规模化、精品化、专业化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引导养殖户转变饲养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到2009年未,全县共建各类牧业小区112个,小区户均实现收入23万元。
2.2.4强化服务 养殖业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产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服务。在物资、资金、技术等方面都要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为养殖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东丰县每年都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问题,每年投放养殖业贷款都在2亿元左右。优先为养殖户解决用地和其他物资,积极引导专业户采用科学饲养方式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方法,有效解决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与牧业发展的矛盾。同时,不断加大动物防疫和对盗毒杀牛、鹿案件的打击力度,确保了养殖业安全。
2.3立足转化增值,靠精深加工增收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对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东丰县坚持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县大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99户,在粮食深加工上,建设了加工能力分别在10万吨以上的东佳粮油有限责任公司、金城谷物有限公司和年产12万吨环氧乙烷的华粮生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深加工企业。在梅花鹿精深加工上,重点扶持发展了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大鹿系列药品、鹿系列保健品、鹿系列食品的开发力度,争取尽快把东丰药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鹿药生产企业。在肉鸡深加工上,重点扶持县鹏翔牧业有限公司扩建改造,增强发展实力。
2.4加强组织引导,靠劳务输出增收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已成为当前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东丰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向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方向发展。200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其中国外劳务输出达到4106人。
2.4.1加强组织引导 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日程,不断健全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和协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近年来,东丰县充分发挥县就业部门和各乡镇劳动保障站的职能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通过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达到3万人,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0%左右。
2.4.2强化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了“阳光工程”和“一推双带”活动,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和各乡镇农职校等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定单、定点、定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证教育。东丰县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3万人次,获绿证农民近万人。
2.4.3拓宽输出渠道 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不断开拓劳务需求市场,寻求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更多的劳动力离土、离乡、离境,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近年来,东丰县依托被省政府确定为劳务输出基地的品牌优势,大力加强与省内外各级劳务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已与北京、长春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在日本建立了稳定的研修生劳务培训基地。
2.4.4培育经合组织,靠规模经营增收 东丰县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本着小规模、大群体、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创建原则,积极开展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建工作。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联合,使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到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2个,其中专业协会49个,带动农户14340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18%。这些合作社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了辐射拉动作用,促进了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龙山乡沙河沿水稻合作社,吸纳农户273户,种植特色水稻3009亩,带动农户60户,靠品牌效益、合作优势、订单销售,合作社优质特色水稻在省内外享有盛誉,使入社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东丰镇太和甜瓜种植合作社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13栋,其中8栋为钢筋骨架结构,安装了电动卷帘机、配备了小型锅炉采暖、滴灌等设备。该园区温室大棚种植模式为3茬香瓜,每栋大棚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3.增收富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虽然说,近年来东丰县在抓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制约因素。
3.1存在问题
3.1.1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结构单一,后续人才补充不足 虽然全县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8000多人,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太少,由于县一级工资待遇较低,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非专业人员占有比例过高,专业性不强。
3.1.2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多年来,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财力限制,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新建项目甚少,原有工程年久失修,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日益弱化,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东丰县水利工程建设为例,全县现有的189座水库塘坝,都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集体经营时修建的,至今已运行了几十年。近年来也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但总体看蓄水拦洪能力和抗灾能力还不够强。
3.1.3产业化进程慢 虽然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渐增强,相关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但由于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产品也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所以对整个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1.4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政策、体制、农民的素质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初级发展阶段,农合经济基本上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盲目的经营状态。
3.2原因
3.2.1受粮价和生产资料价格涨跌制约使农民收入不稳不高
3.2.2传统农业县,长期制约农民创业发展 多少年来,东丰县农民一向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缺少务工经商的传统,近代工商业又起步较晚,且一直没有形成大气候;粮食商品率高,头上一直戴着“商品粮基地县”、“玉米出口基地县”和“粮食商品率高达68%”这三个光环;非农化水平低,县内大型支柱企业少,农村工业化进程较慢。
3.2.3生产经营规模小 20世纪80年代初的联产承包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直至土地二轮承包,使东丰县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并逐渐步入小康。要研究发展现代大农业,要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看到这种分散经营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便于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大生产,因此不能把大批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另辟增收门路;不便于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便于大面积推广先进的标准化种养技术。
3.2.4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 主要有三个原因:本区域内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能力有限;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剩余劳动力或者年岁大,或者老弱病残,从事种养业收入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缺少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以上都是导致农民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的重要因素。
3.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东丰县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比较健全,但还存在着许多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的地方,最终导致东丰县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深度和广度不够,科技转化速度慢。人员老化,老的科技人员退下来了,但新毕业生补充的甚少,有的乡镇站10个人中只有1~2名专业学校毕业生,主要是受编制和经费限制,因此从业人员上不能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老化。在人员老化的同时,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普遍存在着知识严重老化的问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特别是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基本上没有外出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只能靠吃老本,靠听广播、看电视和农民群众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现学现卖。
3.2.6市场营销主体发展跟不上需要 如前所述,由于东丰县农民经商意识不强,政府投入不足,所以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发展跟不上需要,特别是经纪人队伍人员少、营销水平不高,致使有些农民从事的一些新兴产业由于销路不畅而萎缩,直至消亡。目前,在东丰县从事黄牛、肉鸡等营销、贩运的经纪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的。
4.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建议
4.1创新科技兴农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个地区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那里是发达、富余,还是贫穷、落后。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东丰县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像当年抓扫除文盲工作那样,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抓实抓好;要切实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在现今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管好、用好国家下拨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使之真正发挥作用;要进一步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要协调、组织好教育、农业、畜牧、水利、农机等各方面力量,统筹职高、就业中心、农广校、农机校及各乡镇农职校等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抓好农民教育、培训;要建立农民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定期、不定期考核各部门、各乡镇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效果等情况,表奖先进、敦促后进,努力开拓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4.2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竞争主体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民营化的发展方向,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强势市场竞争主体,链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牢固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扶持壮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求再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主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基层农技部门、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每年对促进全县商品流通、业绩突出的经纪人进行表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集体所有制前提下,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将农村“四荒”资源、闲置资产和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落实到户,使农村的闲散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同时按照依法、自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4.3创新劳动力转移机制,大力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要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转移。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群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企业发展,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力;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转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梯次推进,协调发展。在建设上,逐步扩大城镇规模,大兴二、三产业,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服务业;要加强农民培训促转移。扎实抓好“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让农民走得出去,赚得到钱。同时,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一部分掌握了技术、懂得了市场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实现输出劳动力、引进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4.4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千方百计为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遇的同时,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逐年增多、县级财力的不断增强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农民尽快建立起农村三大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农村多层次、多方面保险体系。发挥农业保险在平抑农业生产风险和防灾防险,提高农村灾后恢复能力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康和大病救治保障体系。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积极参加保障身体健康和应对突发性大病的适合自己的保险种类,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健康水平,减少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发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从而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东丰县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
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143.1元,2009年5580元。5年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7.7%。近几年东丰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 据统计,2005年各项惠农政策补贴达6520万元,农民人均223元;2009年补贴19496万元,农民人均达到了667元,比2005年增加3倍。
1.2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 自2002年起,东丰县农民有了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2005~2009年5年间,年均递增13.2%。2005年全县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达12865万元,人均440元,占人均收入的10.6%;到2009年达到34100万元,人均1158元,占人均收入的20.7%。
1.3三养业收入快速增长 2005年全县以三养业为主的牧业净收入55942万元,占农民可分配净收入的42.5%,比2004年增加5196万元,人均增加177.9元,增幅为10.2%,2005~2009年5年间牧业净收入由33351万元猛增到2009年的55942万元,年均递增13.8%。
1.4优质特色种植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年来,东丰县靠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专用、特用型种植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几年来,全县优质水稻品种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按每公斤优质稻米比普通品种稻米多售0.2元计算,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可增收3019万元;全县每年种植的5300公顷高油大豆,按每公斤售价比普通大豆多0.4元计,共增收848万元;全县每年种植糯玉米、甜玉米和高生物产量的饲料玉米2500余公顷,按每公顷比种普通玉米增收2000元计,共可增收500万元,以上3项每年可增收4367万元,人均增收149元。
2.加快增收致富的主要做法
2.1突出优质高效,靠精细种植增收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仍然是东丰县的一大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重要的稳定来源。为不断提高种植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种植业上,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走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业化的路子,全力打好标准牌、绿色牌,重点实施了3个工程,种植业收入稳步提高。
2.1.1大力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为充分发挥境内水源无污染、地处黄金玉米带的自然优势,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从而带动了全县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种植业收入大幅提高。
2.1.2大力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 对于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工作,东丰县一直很重视,为了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了科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到”工程,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从2009年开始,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旱作节水、节本增效、标准化栽培、秸秆生物饲料、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水田悬耕抛秧技术、机械灭茬、机械播种收割等十项农业新技术。特别是水田悬耕抛秧技术推广率达到50%,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新技术推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1.3大力实施了绿色品牌开发工程 围绕省委提出的“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东丰县结合本地的生产特色和基础,突出绿色、生态、特色和地域优势,大力加强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狠抓了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着力在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名牌开发战略,努力打造独具东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东丰县已经有9个乡镇20万亩水稻申报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全县14个乡镇56000亩蔬菜被吉林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有57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品种,唐豆豆公司生产的“速冻甜糯玉米”被国家绿办认证为绿色农产品。
2.2创新经营方式,靠精品养殖增收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养殖业已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粮变肉”工程,坚持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的发展方向,强化扶持服务,不断提升养殖业层次和水平,2009年全县实现牧业产值16亿元,实现牧业人均收入2300元。
2.2.1科学定位 近年来,东丰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全县明确了重点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生猪等主导产业。2009年,全县生猪发展80万头,黄牛发展67万头,禽发展2800万只,其中肉鸡发展1800万只,梅花鹿存栏14.5万头。
2.2.2建强龙头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和带动着千家万户,肩负着开拓市场、创新科技、转化产品、衔接产销、带动农户的重要任务。建强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因此,东丰县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出发,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种养业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带动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到目前为止,鹏翔牧业有限公司、东丰药业、东佳粮油、金城谷物等20户省市级龙头企业整体运行良好。鹏翔牧业公司今年肉种鸡存栏达到15万套,达到了年供雏2000万只的生产能力。直接带动本地及周边市县1200个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东丰药业新产品鹿胎归白片已取得国家批准文号,鹿茸胶原蛋白片正在申报食品批准文号,前列回春二次开发已完成药品临床,正在申报药品批准文号,随着公司的做大做强,必将对东丰县梅花鹿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市场保证。
2.2.3抓好园区建设 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不仅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也是发展精品养殖的现实需要。东丰县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采取能人建、引资建、股份建等措施,加快建设了一批规模化、精品化、专业化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引导养殖户转变饲养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到2009年未,全县共建各类牧业小区112个,小区户均实现收入23万元。
2.2.4强化服务 养殖业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产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服务。在物资、资金、技术等方面都要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为养殖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东丰县每年都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问题,每年投放养殖业贷款都在2亿元左右。优先为养殖户解决用地和其他物资,积极引导专业户采用科学饲养方式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方法,有效解决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与牧业发展的矛盾。同时,不断加大动物防疫和对盗毒杀牛、鹿案件的打击力度,确保了养殖业安全。
2.3立足转化增值,靠精深加工增收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对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东丰县坚持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县大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99户,在粮食深加工上,建设了加工能力分别在10万吨以上的东佳粮油有限责任公司、金城谷物有限公司和年产12万吨环氧乙烷的华粮生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深加工企业。在梅花鹿精深加工上,重点扶持发展了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大鹿系列药品、鹿系列保健品、鹿系列食品的开发力度,争取尽快把东丰药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鹿药生产企业。在肉鸡深加工上,重点扶持县鹏翔牧业有限公司扩建改造,增强发展实力。
2.4加强组织引导,靠劳务输出增收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已成为当前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东丰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向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方向发展。200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其中国外劳务输出达到4106人。
2.4.1加强组织引导 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日程,不断健全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和协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近年来,东丰县充分发挥县就业部门和各乡镇劳动保障站的职能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通过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达到3万人,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0%左右。
2.4.2强化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了“阳光工程”和“一推双带”活动,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和各乡镇农职校等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定单、定点、定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证教育。东丰县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3万人次,获绿证农民近万人。
2.4.3拓宽输出渠道 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不断开拓劳务需求市场,寻求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更多的劳动力离土、离乡、离境,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近年来,东丰县依托被省政府确定为劳务输出基地的品牌优势,大力加强与省内外各级劳务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已与北京、长春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在日本建立了稳定的研修生劳务培训基地。
2.4.4培育经合组织,靠规模经营增收 东丰县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本着小规模、大群体、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创建原则,积极开展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建工作。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联合,使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到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2个,其中专业协会49个,带动农户14340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18%。这些合作社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了辐射拉动作用,促进了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龙山乡沙河沿水稻合作社,吸纳农户273户,种植特色水稻3009亩,带动农户60户,靠品牌效益、合作优势、订单销售,合作社优质特色水稻在省内外享有盛誉,使入社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东丰镇太和甜瓜种植合作社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13栋,其中8栋为钢筋骨架结构,安装了电动卷帘机、配备了小型锅炉采暖、滴灌等设备。该园区温室大棚种植模式为3茬香瓜,每栋大棚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3.增收富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虽然说,近年来东丰县在抓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制约因素。
3.1存在问题
3.1.1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结构单一,后续人才补充不足 虽然全县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8000多人,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太少,由于县一级工资待遇较低,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非专业人员占有比例过高,专业性不强。
3.1.2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多年来,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财力限制,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新建项目甚少,原有工程年久失修,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日益弱化,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东丰县水利工程建设为例,全县现有的189座水库塘坝,都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集体经营时修建的,至今已运行了几十年。近年来也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但总体看蓄水拦洪能力和抗灾能力还不够强。
3.1.3产业化进程慢 虽然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渐增强,相关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但由于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产品也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所以对整个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1.4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政策、体制、农民的素质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初级发展阶段,农合经济基本上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盲目的经营状态。
3.2原因
3.2.1受粮价和生产资料价格涨跌制约使农民收入不稳不高
3.2.2传统农业县,长期制约农民创业发展 多少年来,东丰县农民一向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缺少务工经商的传统,近代工商业又起步较晚,且一直没有形成大气候;粮食商品率高,头上一直戴着“商品粮基地县”、“玉米出口基地县”和“粮食商品率高达68%”这三个光环;非农化水平低,县内大型支柱企业少,农村工业化进程较慢。
3.2.3生产经营规模小 20世纪80年代初的联产承包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直至土地二轮承包,使东丰县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并逐渐步入小康。要研究发展现代大农业,要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看到这种分散经营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便于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大生产,因此不能把大批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另辟增收门路;不便于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便于大面积推广先进的标准化种养技术。
3.2.4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 主要有三个原因:本区域内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能力有限;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剩余劳动力或者年岁大,或者老弱病残,从事种养业收入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缺少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以上都是导致农民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的重要因素。
3.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东丰县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比较健全,但还存在着许多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的地方,最终导致东丰县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深度和广度不够,科技转化速度慢。人员老化,老的科技人员退下来了,但新毕业生补充的甚少,有的乡镇站10个人中只有1~2名专业学校毕业生,主要是受编制和经费限制,因此从业人员上不能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老化。在人员老化的同时,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普遍存在着知识严重老化的问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特别是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基本上没有外出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只能靠吃老本,靠听广播、看电视和农民群众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现学现卖。
3.2.6市场营销主体发展跟不上需要 如前所述,由于东丰县农民经商意识不强,政府投入不足,所以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发展跟不上需要,特别是经纪人队伍人员少、营销水平不高,致使有些农民从事的一些新兴产业由于销路不畅而萎缩,直至消亡。目前,在东丰县从事黄牛、肉鸡等营销、贩运的经纪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的。
4.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建议
4.1创新科技兴农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个地区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那里是发达、富余,还是贫穷、落后。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东丰县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像当年抓扫除文盲工作那样,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抓实抓好;要切实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在现今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管好、用好国家下拨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使之真正发挥作用;要进一步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要协调、组织好教育、农业、畜牧、水利、农机等各方面力量,统筹职高、就业中心、农广校、农机校及各乡镇农职校等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抓好农民教育、培训;要建立农民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定期、不定期考核各部门、各乡镇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效果等情况,表奖先进、敦促后进,努力开拓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4.2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竞争主体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民营化的发展方向,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强势市场竞争主体,链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牢固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扶持壮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求再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主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基层农技部门、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每年对促进全县商品流通、业绩突出的经纪人进行表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集体所有制前提下,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将农村“四荒”资源、闲置资产和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落实到户,使农村的闲散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同时按照依法、自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4.3创新劳动力转移机制,大力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要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转移。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群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企业发展,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力;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转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梯次推进,协调发展。在建设上,逐步扩大城镇规模,大兴二、三产业,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服务业;要加强农民培训促转移。扎实抓好“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让农民走得出去,赚得到钱。同时,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一部分掌握了技术、懂得了市场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实现输出劳动力、引进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4.4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千方百计为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遇的同时,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逐年增多、县级财力的不断增强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农民尽快建立起农村三大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农村多层次、多方面保险体系。发挥农业保险在平抑农业生产风险和防灾防险,提高农村灾后恢复能力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康和大病救治保障体系。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积极参加保障身体健康和应对突发性大病的适合自己的保险种类,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健康水平,减少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发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从而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