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肥胖的发病,脾失健运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转化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肥胖发病的重要病机。脾是影响津液正常代谢的关键,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治疗肥胖。从脾论治肥胖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肥胖 脾失健运
中图分类号:R5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71-03
肥胖症,是一种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量,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超过标准体重的病症。肥胖的病因有很多,笔者认为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肥胖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从脾论治肥胖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肥胖的病理因素
痰饮 《石室秘录》曰:“肥人多痰”。痰饮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主布津液,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则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运化不力,亦可使水湿停聚而为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肾阳不足,则蒸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痰饮既成,痰浊阻塞,充斥肢体,因痰生病,导致气机壅滞,脾不运化,故形体壅肿而显似肥胖。
水湿 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食高粱厚味,酒酪肥甘。内外之湿都可影响体内水谷津微的输布,形成肥胖。水、饮、痰皆为湿邪,亦有轻、中、重、质的不同。稠黏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三者停积,可引起水液停积而发肥胖。水潴留性肥胖病常由此形成。
瘀 瘀可由气滞引起,也可由痰湿转归。此外,由于血中脂质增加,《黄帝内经》称之为“浊脂”,也可致瘀,瘀脂可以互相转化。妇科肥胖人不孕症,就是躯脂阻塞胞宫,影响受精而致不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
气虚 血、津液等的生成和运行、输布排泄等,无不通过气的推动、温煦及气化功能来完成。气的推动力减弱,血、津液运行迟缓,水液输布运行停滞;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则血、津液的输布运行无以温煦,遇寒则凝;气化作用减弱,血、津液相互转化无力,精微不化,无力输布,生湿成痰,痰湿交阻或过盛,从而致肥胖。
脾失健运是肥胖病理因素形成的关键: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主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当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与转输。而血中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对人体具有濡润、补益、充养的作用。膏脂的生成与转输有赖于脾的生理功能。因此,脾气充足,则输化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诸症皆起。可见,脾失健运是肥胖发病的重要病机[1]。李东垣说“脾受胃禀,乃能熏熟五谷”。说明脾虚运化无力,或清气不升,浊阴独留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为湿,聚湿为痰。过多的痰湿不能及时转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浊。痰浊一旦形成,既可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虚更甚,加重脂浊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脉,造成西医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2] 。
脾虚可生痰: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运动缺乏、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肥胖,但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痰浊内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因此,肥胖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外源性的痰是嗜食肥甘厚味,生湿成痰。内源性的痰是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水谷运化输布失常而生。正如张景岳说“食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因此,《内经》说:“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虚可生瘀:脾虚不但生痰,而且生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诸气必虚。“气为血之帅”,“运血者气也”,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流迟缓滞涩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后也将导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和瘀血都是会使脂质升高。如脾气虚时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血液黏滞性增加,容易形成瘀血,进而引起肥胖的发生。临床实验已证实,肥胖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具有“浓、黏、聚、凝”特点。因此,脂瘀同生共存,相互搏结,共同构成肥胖的发病。
2 治疗
基于脾失健运是肥胖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在治疗肥胖时应从脾入手,调理脾的功能与化痰活血相结合,具体治法如下。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证见形盛体胖,身体重重,肢体困倦,胸膈痞满,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代表方:导痰汤加减。常用药: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橘红、枳实理气化痰;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决明子通便;莱菔子消食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湿邪偏盛者,可加苍术、薏苡仁、赤小豆、防己,车前子;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可酌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蒌仁等,并以胆南星易制南星;痰湿郁久,壅阻气机,以致痰瘀交阻,伴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3] 。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证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大枣健脾益气;桔梗性上浮,兼益肺气;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渗湿健脾;陈皮、砂仁理气化滞,醒脾和胃;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或加入五皮饮;腹胀便溏者,加厚朴、陈皮、广木香以理气消胀;腹中畏寒者,加肉桂、干姜等以温中散寒 [4] 。
健脾益气、化痰活血通络:证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头晕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胸闷甚或胸痛,痛有定处,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肢软无力、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偏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5]。
3 结论
肥胖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脾的机能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是肥胖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因此治疗肥胖的关键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论及“脾瘅”时所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运用辛平芳香,健脾运化之品,祛除体内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运恢复,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脏腑得以受气血及津液濡养。同时根据临床辨证,分清虚实,并辅以益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法,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标本同治。当然我们在治疗时还要注重整体观念,在强调脾在肥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因此而忽视肝、肾等脏腑。《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运功能的正常要靠肝的疏泄升发,故只有肝脾调和,才能升降有常,气血冲和。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6]。若脾失健运,久必及肾,所以在健脾的基础上补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肥胖的治疗中,从脾论治,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廖威,葛书翰.以脾论治单纯性肥胖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1877-1878.
[2] 蔡昕华.对肥胖病症病因及治疗方向的探讨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2.
[3] 胡学玲.健脾瘦身汤治疗肥胖症48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J].光明中医,2011.18:341-342.
[4] 李洁儿,孙景波.浅谈以健脾渗湿法为主论治代谢综合征[J].新中医,2008,40:104-105.
[5] 沈小芬.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儿童单纯肥胖伴高脂血症6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41-342.
[6] 李桓,王松鹏.肥胖从脾胃肝肾论治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514.
关键词:肥胖 脾失健运
中图分类号:R5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71-03
肥胖症,是一种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量,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超过标准体重的病症。肥胖的病因有很多,笔者认为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肥胖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从脾论治肥胖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肥胖的病理因素
痰饮 《石室秘录》曰:“肥人多痰”。痰饮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主布津液,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则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运化不力,亦可使水湿停聚而为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肾阳不足,则蒸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痰饮既成,痰浊阻塞,充斥肢体,因痰生病,导致气机壅滞,脾不运化,故形体壅肿而显似肥胖。
水湿 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食高粱厚味,酒酪肥甘。内外之湿都可影响体内水谷津微的输布,形成肥胖。水、饮、痰皆为湿邪,亦有轻、中、重、质的不同。稠黏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三者停积,可引起水液停积而发肥胖。水潴留性肥胖病常由此形成。
瘀 瘀可由气滞引起,也可由痰湿转归。此外,由于血中脂质增加,《黄帝内经》称之为“浊脂”,也可致瘀,瘀脂可以互相转化。妇科肥胖人不孕症,就是躯脂阻塞胞宫,影响受精而致不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
气虚 血、津液等的生成和运行、输布排泄等,无不通过气的推动、温煦及气化功能来完成。气的推动力减弱,血、津液运行迟缓,水液输布运行停滞;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则血、津液的输布运行无以温煦,遇寒则凝;气化作用减弱,血、津液相互转化无力,精微不化,无力输布,生湿成痰,痰湿交阻或过盛,从而致肥胖。
脾失健运是肥胖病理因素形成的关键: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主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当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与转输。而血中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对人体具有濡润、补益、充养的作用。膏脂的生成与转输有赖于脾的生理功能。因此,脾气充足,则输化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诸症皆起。可见,脾失健运是肥胖发病的重要病机[1]。李东垣说“脾受胃禀,乃能熏熟五谷”。说明脾虚运化无力,或清气不升,浊阴独留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为湿,聚湿为痰。过多的痰湿不能及时转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浊。痰浊一旦形成,既可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虚更甚,加重脂浊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脉,造成西医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2] 。
脾虚可生痰: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运动缺乏、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肥胖,但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痰浊内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因此,肥胖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外源性的痰是嗜食肥甘厚味,生湿成痰。内源性的痰是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水谷运化输布失常而生。正如张景岳说“食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因此,《内经》说:“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虚可生瘀:脾虚不但生痰,而且生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诸气必虚。“气为血之帅”,“运血者气也”,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流迟缓滞涩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后也将导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和瘀血都是会使脂质升高。如脾气虚时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血液黏滞性增加,容易形成瘀血,进而引起肥胖的发生。临床实验已证实,肥胖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具有“浓、黏、聚、凝”特点。因此,脂瘀同生共存,相互搏结,共同构成肥胖的发病。
2 治疗
基于脾失健运是肥胖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在治疗肥胖时应从脾入手,调理脾的功能与化痰活血相结合,具体治法如下。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证见形盛体胖,身体重重,肢体困倦,胸膈痞满,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代表方:导痰汤加减。常用药: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橘红、枳实理气化痰;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决明子通便;莱菔子消食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湿邪偏盛者,可加苍术、薏苡仁、赤小豆、防己,车前子;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可酌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蒌仁等,并以胆南星易制南星;痰湿郁久,壅阻气机,以致痰瘀交阻,伴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3] 。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证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大枣健脾益气;桔梗性上浮,兼益肺气;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渗湿健脾;陈皮、砂仁理气化滞,醒脾和胃;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或加入五皮饮;腹胀便溏者,加厚朴、陈皮、广木香以理气消胀;腹中畏寒者,加肉桂、干姜等以温中散寒 [4] 。
健脾益气、化痰活血通络:证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头晕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胸闷甚或胸痛,痛有定处,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肢软无力、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偏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5]。
3 结论
肥胖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脾的机能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是肥胖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因此治疗肥胖的关键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论及“脾瘅”时所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运用辛平芳香,健脾运化之品,祛除体内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运恢复,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脏腑得以受气血及津液濡养。同时根据临床辨证,分清虚实,并辅以益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法,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标本同治。当然我们在治疗时还要注重整体观念,在强调脾在肥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因此而忽视肝、肾等脏腑。《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运功能的正常要靠肝的疏泄升发,故只有肝脾调和,才能升降有常,气血冲和。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6]。若脾失健运,久必及肾,所以在健脾的基础上补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肥胖的治疗中,从脾论治,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廖威,葛书翰.以脾论治单纯性肥胖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1877-1878.
[2] 蔡昕华.对肥胖病症病因及治疗方向的探讨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2.
[3] 胡学玲.健脾瘦身汤治疗肥胖症48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J].光明中医,2011.18:341-342.
[4] 李洁儿,孙景波.浅谈以健脾渗湿法为主论治代谢综合征[J].新中医,2008,40:104-105.
[5] 沈小芬.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儿童单纯肥胖伴高脂血症6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41-342.
[6] 李桓,王松鹏.肥胖从脾胃肝肾论治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