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正不断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教育如何在网络时代中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取得新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即围绕这一主题对网络给大学教育带来机遇以及目前网络与大学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和对策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 网络 机遇与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173-02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大学教育领域,网络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为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网络所引发的诸多社会现象也正向教育工作提出不容忽视的挑战。如何在网络时代正确处理网络与大学教育的关系,合理利用网络,把握机遇,克服挑战是当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机遇
1.1 打破教学资源垄断,促进教育公平
大学诞生于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从古至今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每个大学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在资料琐碎分散,知识体系尚不完善的古代,大学对资料的收集成就了大学文化宝库的地位,也为知识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但是,大学对资料的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垄断,使教育成为了少数人的专利,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地区和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而网络的出现则为打破这种垄断提供了契机。一方面,网络所具有的高速度,大信息量的传输特点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信息资料传递的效率,而且还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传输方式,使得远程同步教学,实时在线交流等教学方式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也使开放与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网络上由学生,教师,学者自发构建的数以千计的论坛,网站,博客等共同构成了全球范围的学术交流平台,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的垄断必将被彻底打破,教育资源的分布将更趋公平。
1.2 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师角色改变
大学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在传统的大学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仍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教材,课堂有着较大的依赖,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传统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获得教学资料的途径有限,资料种类也较为单一,学生课后难以进行有效的思考与探索。而网络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机会。一方面,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这些网络资源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丝毫不逊色于教材讲义,甚至部分资料在时效性上还略胜一筹,能够为学生课后的自学提供充分的参考;另一方面,网络在提供海量资源的同时更构建了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完成不仅仅是资料的查阅,更是随时随地与老师和同学间进行的交流互动。借助网络,课后的自我学习将取得极大的便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网络时代中教师的角色也必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由现在的知识传递者逐渐向学习引导者转变,最终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3 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具有高级人才作为目标,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21世纪,人才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一直是当代大学教育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网络为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答案。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育资源的垄断和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但也容易让学生养成为老师、课本是从的习惯,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网络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并且网络还能够极大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具广度和深度,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实现创新积累资本,并最终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 大学生网络行为动因分析
虽然网络为大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网络所发挥的作用却远不够理想,甚至在部分教育者眼中网络还被视为大学教育的一种阻碍,而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学生不良的网络行为而使得网络这一工具被误用和滥用。这些行为主要包括发下几方面。
2.1 认识定位错误,高估网络作用
根据CNNIC的统计结果,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8.6%,是网民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现在的校园中随处可见通过各种终端登录网络的学生,大学生实际的上网时长也远高于全国人均的每周19.9h,大学生日常生活呈现明显的网络化趋势。尽管网络正在融入人们生活方式,但大学生“无网不欢”的生活状态却是心智不够成熟的表现。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也往往会对新生事物作出偏颇的判断,因此每当新生事物诞生的时候,青年人总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但也常常高估了这些事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曾经当电视,电脑走入人们的生活时也都曾使当时的青年学生为之倾倒,但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至今难以解决,如今的网络同样也是如此,而与电视电脑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进步更是日新月异,更容易使青年学生难以自拔。从最初的聊天室,到曾经的论坛和博客,再到现在的微博,青年学生总能从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新的刺激点而投入网络的怀抱,从而更加剧了对網络的认识偏见,在处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中更加失衡。
2.2 过度依赖网络,缺乏独立思考
网络作为一项全新的信息技术为资讯的传播和资料的共享创造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都能够在网络中找到答案或参考资料。网络的这一功能一方面为当今的学生提供了近乎无穷的学习资料和随时随地的交流指导;另一方面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第一想到的便是通过网络寻找答案,而自己对问题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大大减少,更有甚者将过去“急来抱佛脚,考前突击”这样的学习习惯也延续至了网络时代,觉得有网络这样一个“万事通”,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已经过时。但事实上知道一个答案与掌握一门知识之间的距离还相当遥远,这就如同很难想象每个字都要查字典的人能写出惊人之作一样。而大学生作为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性人才要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学会独立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是网络无法提供的。 2.3 沉迷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生活
网络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网络在现实生活之外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虚拟世界从最初单纯的交流平台越发的接近现实的生活,许多真实的社交行为现在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对应的投影,并且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没有现实世界中诸多的限制,将参与者都摆在几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无疑这样的虚拟世界对那些涉世未深却又充满了好奇心的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广受欢迎的各种社交网站便是这一现象的最佳证明。投身网络虚拟世界能够开拓青年学生的视野,积累社会经验,充实课余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虚拟世界也成为了部分学生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相比现实世界中获得成功所需要付出的艰辛,虚拟世界中的成功几乎唾手可得,网络虚拟世界因此也就成为了部分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学生寻求心理补偿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网络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慰籍往往会带来对现实更深的不满,使学生更加沉迷于网络世界之中,最终使还未踏入社会的青年就已經充满了厌世的情绪。这一点也是现在大学教育与网络之间最直接的矛盾之一。
3 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对策
21世纪作为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必将越来越多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彻底改变我们今后的生活方式。如何克服现在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能否在本世纪的发展中把握机遇取得突破的关键。而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网络进入生活已是事实,如果只是简单的通过限制学生与网络的接触来回避问题的话,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是因噎废食的浪费了网络带来的机遇。因此,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自发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其次,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现在绝大部分高校虽然都在高年级中开设了信息检索相关的课程,但教学内容大都仅围绕数据库应用和信息检索的技巧而展开。而在网络逐渐普及,信息资源丰富的未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远比如何获得更为重要。因此,开设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有着显著的必要性。
最后,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终究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交。而大部分沉迷虚拟世界的学生往往都在现实生活中有过遭受挫折的经历,却又无法及时排解,从而对现实产生迷茫和逃避。因此,要避免学生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解决他们现实中的疑惑和空虚。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更为细心的关怀,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积极做出回应,从而帮助他们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惠琴.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7):33.
[2] 钟凯,张艳君,李树和.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82-84.
[3] 秦国柱.数字时代的大学教育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08,2(5):32-36.
[4] 杨春,汤宏斌.探索网络与大学教育之利弊[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140-142.
[5] 何华湘.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的利与弊 [J].中外教育研究,2011(6):13-15.
[6] 杜晓利,代树兴.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变革与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3):83-85.
[7] 杜峰.由“开心族”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及其对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0(4):72-75.
关键词:大学教育 网络 机遇与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173-02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大学教育领域,网络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为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网络所引发的诸多社会现象也正向教育工作提出不容忽视的挑战。如何在网络时代正确处理网络与大学教育的关系,合理利用网络,把握机遇,克服挑战是当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机遇
1.1 打破教学资源垄断,促进教育公平
大学诞生于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从古至今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每个大学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在资料琐碎分散,知识体系尚不完善的古代,大学对资料的收集成就了大学文化宝库的地位,也为知识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但是,大学对资料的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垄断,使教育成为了少数人的专利,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地区和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而网络的出现则为打破这种垄断提供了契机。一方面,网络所具有的高速度,大信息量的传输特点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信息资料传递的效率,而且还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传输方式,使得远程同步教学,实时在线交流等教学方式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也使开放与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网络上由学生,教师,学者自发构建的数以千计的论坛,网站,博客等共同构成了全球范围的学术交流平台,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的垄断必将被彻底打破,教育资源的分布将更趋公平。
1.2 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师角色改变
大学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在传统的大学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仍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教材,课堂有着较大的依赖,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传统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获得教学资料的途径有限,资料种类也较为单一,学生课后难以进行有效的思考与探索。而网络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机会。一方面,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这些网络资源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丝毫不逊色于教材讲义,甚至部分资料在时效性上还略胜一筹,能够为学生课后的自学提供充分的参考;另一方面,网络在提供海量资源的同时更构建了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完成不仅仅是资料的查阅,更是随时随地与老师和同学间进行的交流互动。借助网络,课后的自我学习将取得极大的便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网络时代中教师的角色也必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由现在的知识传递者逐渐向学习引导者转变,最终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3 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具有高级人才作为目标,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21世纪,人才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一直是当代大学教育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网络为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答案。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育资源的垄断和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但也容易让学生养成为老师、课本是从的习惯,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网络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并且网络还能够极大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具广度和深度,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实现创新积累资本,并最终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 大学生网络行为动因分析
虽然网络为大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网络所发挥的作用却远不够理想,甚至在部分教育者眼中网络还被视为大学教育的一种阻碍,而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学生不良的网络行为而使得网络这一工具被误用和滥用。这些行为主要包括发下几方面。
2.1 认识定位错误,高估网络作用
根据CNNIC的统计结果,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8.6%,是网民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现在的校园中随处可见通过各种终端登录网络的学生,大学生实际的上网时长也远高于全国人均的每周19.9h,大学生日常生活呈现明显的网络化趋势。尽管网络正在融入人们生活方式,但大学生“无网不欢”的生活状态却是心智不够成熟的表现。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也往往会对新生事物作出偏颇的判断,因此每当新生事物诞生的时候,青年人总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但也常常高估了这些事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曾经当电视,电脑走入人们的生活时也都曾使当时的青年学生为之倾倒,但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至今难以解决,如今的网络同样也是如此,而与电视电脑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进步更是日新月异,更容易使青年学生难以自拔。从最初的聊天室,到曾经的论坛和博客,再到现在的微博,青年学生总能从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新的刺激点而投入网络的怀抱,从而更加剧了对網络的认识偏见,在处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中更加失衡。
2.2 过度依赖网络,缺乏独立思考
网络作为一项全新的信息技术为资讯的传播和资料的共享创造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都能够在网络中找到答案或参考资料。网络的这一功能一方面为当今的学生提供了近乎无穷的学习资料和随时随地的交流指导;另一方面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第一想到的便是通过网络寻找答案,而自己对问题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大大减少,更有甚者将过去“急来抱佛脚,考前突击”这样的学习习惯也延续至了网络时代,觉得有网络这样一个“万事通”,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已经过时。但事实上知道一个答案与掌握一门知识之间的距离还相当遥远,这就如同很难想象每个字都要查字典的人能写出惊人之作一样。而大学生作为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性人才要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学会独立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是网络无法提供的。 2.3 沉迷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生活
网络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网络在现实生活之外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虚拟世界从最初单纯的交流平台越发的接近现实的生活,许多真实的社交行为现在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对应的投影,并且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没有现实世界中诸多的限制,将参与者都摆在几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无疑这样的虚拟世界对那些涉世未深却又充满了好奇心的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广受欢迎的各种社交网站便是这一现象的最佳证明。投身网络虚拟世界能够开拓青年学生的视野,积累社会经验,充实课余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虚拟世界也成为了部分学生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相比现实世界中获得成功所需要付出的艰辛,虚拟世界中的成功几乎唾手可得,网络虚拟世界因此也就成为了部分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学生寻求心理补偿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网络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慰籍往往会带来对现实更深的不满,使学生更加沉迷于网络世界之中,最终使还未踏入社会的青年就已經充满了厌世的情绪。这一点也是现在大学教育与网络之间最直接的矛盾之一。
3 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对策
21世纪作为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必将越来越多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彻底改变我们今后的生活方式。如何克服现在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能否在本世纪的发展中把握机遇取得突破的关键。而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网络进入生活已是事实,如果只是简单的通过限制学生与网络的接触来回避问题的话,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是因噎废食的浪费了网络带来的机遇。因此,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自发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其次,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现在绝大部分高校虽然都在高年级中开设了信息检索相关的课程,但教学内容大都仅围绕数据库应用和信息检索的技巧而展开。而在网络逐渐普及,信息资源丰富的未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远比如何获得更为重要。因此,开设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有着显著的必要性。
最后,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终究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交。而大部分沉迷虚拟世界的学生往往都在现实生活中有过遭受挫折的经历,却又无法及时排解,从而对现实产生迷茫和逃避。因此,要避免学生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解决他们现实中的疑惑和空虚。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更为细心的关怀,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积极做出回应,从而帮助他们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惠琴.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7):33.
[2] 钟凯,张艳君,李树和.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82-84.
[3] 秦国柱.数字时代的大学教育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08,2(5):32-36.
[4] 杨春,汤宏斌.探索网络与大学教育之利弊[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140-142.
[5] 何华湘.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的利与弊 [J].中外教育研究,2011(6):13-15.
[6] 杜晓利,代树兴.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变革与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3):83-85.
[7] 杜峰.由“开心族”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及其对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0(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