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爱是一种行动体验,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无小事。
【关键词】幼儿 细节 教育 品德
针对幼儿品德教育无小事,即小事情,大教育,笔者以从教近三十年来的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
细节是天天发生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和发展着,有的来自幼儿本身,有的来自教学生活的过程。细节发生的瞬间,需要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行为。
一次,爸爸送陈明来园,当陈明跟爸爸说再见以后,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向陈明围过去,七嘴八舌地问:“陈明,你爸爸是拐子呀?”有的甚至还一瘸一拐地模仿起来。“不是,我爸爸是因为以前受过伤。”说着,陈明低下了头,顿时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哭了起来。当时,我认为这只是小朋友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没太在意,就只批评了那几个乱说话的小朋友,接着,小朋友们就散了,陈明也停止了哭,事情似乎得到了解决。可后来却慢慢发现,陈明一改往日的天真活泼,变得孤立起来,也再没看到他爸爸来过。我找到陈明妈妈进行交流之后才知道,是陈明不让爸爸来幼儿园,怕小朋友们笑话他。我猛然感到,当时认为的小事情,却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中的一件大事情。
二、教师要善于品味、分析细节
幼儿教师对于捕捉到的细节需要加以分析、梳理和归类,了解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细节,在什么条件下出现这样的细节,细节该向什么方向发展,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以便更好地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使教育教学更完美。这就是关注细节的魅力所在。 于是,我就这件事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发现,发生以上事情,其实是与幼儿心理特点有关的:
(一)好奇、好模仿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的、特殊的、神秘的事物,都会立刻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当他们看到陈明爸爸走路与众不同时,觉得少见就好奇,就急于去模仿。
(二)幼儿缺乏足够的同情心。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是爱的绝对承受者,容易养成自私、不关心人、没有同情心等不良行为习惯。小朋友看见陈明爸爸那样走路就去问、去模仿,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会伤害到陈明,同时,也是对陈明爸爸的一种不尊重行为,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现,所以,发生这种乱说话乱模仿的举动,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当时,教师如果不加区分乱批评一通,不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没有被得到保护,还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如果教师试着让幼儿把自己放在陈明这个位置上来想一想,将心比心,那么,小朋友们的行为一定会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三、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与策略
(一)正面引导,满足好奇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俗话也说:“少见多怪”,多见就不怪,于是,我选择了一些成名的残疾人的图片,有张海迪、聂耳、比多芬、丘吉尔等,并把他(她)们身残志坚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我还进入残疾人网站,剪辑并制作了残疾人运动会的多媒体课件,在组织小朋友观看前,首先提出几个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2.有些什么人?3.他(她)们在干什么?……让小朋友带着问题观看画面。刚开始小朋友叽叽喳喳,说个没完,“这些人坐轮椅比赛,真好玩”,“哇,这位叔叔没有手怎么跳那么高?”……慢慢地静下来了,他(她)们这个时候的注意力从看人转移到看比赛,还不时地一边拍手,一边喊“加油”,“加油”,看完后,我又立即组织小朋友们进行讨论,讨论非常热烈,小朋友们对这些残疾运动员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教育小朋友们要向这些叔叔、阿姨学习,学习他(她)们身残志不残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效果甚佳。
(二)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同情心。
我组织小朋友参观了聋哑学校。回来后,我又利用角色游戏,开着情景教学活动,使孩子知道在别人需要帮助、遭受不幸的时候,要有同情心,要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小朋友之间争吵现象明显减少,而宽容、谦让、互相帮助现象倒明显增多,不少家长也反应,原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在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学会了关心别人,甚至还抢着帮爸爸、妈妈做事了。
本学期的半日开放活动,我特意请陈明的爸爸参加,这次再也没有听到小朋友说他是“拐子”,更没有人去模仿他走路,有的只是“叔叔好!”“叔叔请坐!”等礼貌用语,而陈明脸上也恢复了笑容,重新回到小朋友们中间。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小事情中隐藏的大教育,并及时引导,从而使幼儿良好行为得到培养,不良行为得到扼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Z],2013.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华山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胡晓健,樟树市幼儿园,邮编:331200
【关键词】幼儿 细节 教育 品德
针对幼儿品德教育无小事,即小事情,大教育,笔者以从教近三十年来的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
细节是天天发生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和发展着,有的来自幼儿本身,有的来自教学生活的过程。细节发生的瞬间,需要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行为。
一次,爸爸送陈明来园,当陈明跟爸爸说再见以后,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向陈明围过去,七嘴八舌地问:“陈明,你爸爸是拐子呀?”有的甚至还一瘸一拐地模仿起来。“不是,我爸爸是因为以前受过伤。”说着,陈明低下了头,顿时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哭了起来。当时,我认为这只是小朋友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没太在意,就只批评了那几个乱说话的小朋友,接着,小朋友们就散了,陈明也停止了哭,事情似乎得到了解决。可后来却慢慢发现,陈明一改往日的天真活泼,变得孤立起来,也再没看到他爸爸来过。我找到陈明妈妈进行交流之后才知道,是陈明不让爸爸来幼儿园,怕小朋友们笑话他。我猛然感到,当时认为的小事情,却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中的一件大事情。
二、教师要善于品味、分析细节
幼儿教师对于捕捉到的细节需要加以分析、梳理和归类,了解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细节,在什么条件下出现这样的细节,细节该向什么方向发展,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以便更好地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使教育教学更完美。这就是关注细节的魅力所在。 于是,我就这件事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发现,发生以上事情,其实是与幼儿心理特点有关的:
(一)好奇、好模仿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的、特殊的、神秘的事物,都会立刻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当他们看到陈明爸爸走路与众不同时,觉得少见就好奇,就急于去模仿。
(二)幼儿缺乏足够的同情心。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是爱的绝对承受者,容易养成自私、不关心人、没有同情心等不良行为习惯。小朋友看见陈明爸爸那样走路就去问、去模仿,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会伤害到陈明,同时,也是对陈明爸爸的一种不尊重行为,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现,所以,发生这种乱说话乱模仿的举动,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当时,教师如果不加区分乱批评一通,不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没有被得到保护,还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如果教师试着让幼儿把自己放在陈明这个位置上来想一想,将心比心,那么,小朋友们的行为一定会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三、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与策略
(一)正面引导,满足好奇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俗话也说:“少见多怪”,多见就不怪,于是,我选择了一些成名的残疾人的图片,有张海迪、聂耳、比多芬、丘吉尔等,并把他(她)们身残志坚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我还进入残疾人网站,剪辑并制作了残疾人运动会的多媒体课件,在组织小朋友观看前,首先提出几个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2.有些什么人?3.他(她)们在干什么?……让小朋友带着问题观看画面。刚开始小朋友叽叽喳喳,说个没完,“这些人坐轮椅比赛,真好玩”,“哇,这位叔叔没有手怎么跳那么高?”……慢慢地静下来了,他(她)们这个时候的注意力从看人转移到看比赛,还不时地一边拍手,一边喊“加油”,“加油”,看完后,我又立即组织小朋友们进行讨论,讨论非常热烈,小朋友们对这些残疾运动员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教育小朋友们要向这些叔叔、阿姨学习,学习他(她)们身残志不残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效果甚佳。
(二)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同情心。
我组织小朋友参观了聋哑学校。回来后,我又利用角色游戏,开着情景教学活动,使孩子知道在别人需要帮助、遭受不幸的时候,要有同情心,要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小朋友之间争吵现象明显减少,而宽容、谦让、互相帮助现象倒明显增多,不少家长也反应,原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在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学会了关心别人,甚至还抢着帮爸爸、妈妈做事了。
本学期的半日开放活动,我特意请陈明的爸爸参加,这次再也没有听到小朋友说他是“拐子”,更没有人去模仿他走路,有的只是“叔叔好!”“叔叔请坐!”等礼貌用语,而陈明脸上也恢复了笑容,重新回到小朋友们中间。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小事情中隐藏的大教育,并及时引导,从而使幼儿良好行为得到培养,不良行为得到扼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Z],2013.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华山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胡晓健,樟树市幼儿园,邮编:3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