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以一腔热血精心建构了《红楼梦》,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巴金的《家》堪称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楼梦》。本文将以宝黛爱情、觉新与梅的爱情作为研究对象,走进纷繁复杂的封建大家庭笼罩下的爱情纠葛之中,探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发生的封建大家庭中的爱情悲剧。
一、社会的压力和家族的压迫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客观原因
1、社会的压力
从社会环境看,《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四大家族行将破败。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产生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里的两个叛逆者,是当中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两位主人公,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但在那个时代,他们的这种要求不可能成为现实。《家》写于民国建立后的三十年代。主人公的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正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觉新和梅受过封建礼教的长期熏陶,同时也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所以新思想、现代意识引导他们往思想解放的路上奔,而传统的旧思想又往往无情残酷地束缚着他们,使他们在封建礼教的生活和思想泥潭中挣扎,不能自拔。
2、家族的压迫
封建家长以及萦绕在他们周围的封建势力不看好他们的爱情,并对其进行摧残,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在《红楼梦》中,贾母为了所谓的封建正统,为了所谓的家族利益,把黛玉和宝钗做了反复比较,伙同王熙凤等人用“掉包计”偷梁换柱,欺骗了宝玉,不顾黛玉的死活,把薛宝钗扶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贾母在宝黛爱情中充当的是霸权主义推行者的角色,在她的周围有随波逐流的王熙凤——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机关算尽,想出了掉包毒计,间接促成了宝黛悲剧。此外,还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贾政以及王夫人,以及背叛宝玉的丫鬟花袭人。
在《家》中,高老太爷为了想早点抱曾孙子,实现四世同堂,不管孙子觉新愿不愿意,就私自给他定了亲,让觉新的父亲叫他回来娶亲,使这个才貌出众的青年不得不放弃要去上海深造的理想,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和深深相爱的表妹——梅分开,与素不相识的瑞珏结婚。在高老太爷周围环绕的有迷信势利的陈姨太,以及代表顽固旧势力的冯太爷。
宝黛爱情、觉新与梅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两位封建家长以及周围强大的封建阵营排挤中上演的,他们的爱情于是终归落得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缈。
二、性格的缺失和恋爱方式的不妥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1、宝玉和觉新的性格
宝玉和觉新的性格中都具有软弱和多情的因素。
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对封建家长逆来顺受,对封建专制的老一代所发放的施令是一味顺从,尽管他的内心非常痛苦、矛盾。他的婚事是被任意摆布,但他令人难以置信地顺从了。宝玉是大观园众目所归的一个中心,倍受长辈宠爱,在同辈中独领风骚。但他却比觉新勇敢,他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做个无拘无束的自由人,违背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在婚姻问题上,既不考虑家族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传统道德要求,而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从这方面看,宝玉在争取自由、争取幸福时,是敢于同封建主义决裂的,但他满怀希望,却找不到出路。
觉新与宝玉还有一性格相似,那就是多情。他们是小说中被女性爱得最多的一个。觉新在《激流三部曲》中,是高公馆内最博女性爱慕的一位。从青梅竹马的梅表妹到名花有主的蕙姑娘,从本是陌生的妻子到地位低下的丫鬟,这一个个年轻的女性都钟情于他。宝玉在大观园内更是“万花丛中一点绿”,与大观园内的女儿们发生的故事是一波接着一波,宝玉的多情不能说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但却应该为黛玉的思虑成疾负上很大的责任,“病由宝玉而生”,黛玉与“宝二奶奶”的名衔无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贾母说黛玉不是长命的,且不说是托词还是真有其事,黛玉的病确实是令人避之不及的顽患。
2、黛玉和梅的性格
黛玉自身的性格与观念同当时社会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黛玉性格孤高,且多疑,但在宝黛爱情上,黛玉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软弱。黛玉有个知疼知热的贴身丫鬟紫鹃,主仆二人虽不相依为命,但感情甚好。紫鹃最了解宝黛二人的感情,私下劝说黛玉赶紧拿定主意,向宝玉实话实说,了却终身大事。黛玉内心暗合,听后虽责备她的疯狂,但过后暗自流泪,并感叹父母早逝,竟“无人为我主张”。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黛玉在争取婚姻自主问题上,有受制于亲权的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允许和批准上,而自己不能大胆决断,表现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黛玉如果说是一定程度上的软弱,那么梅表妹就是软弱得近似麻木:婚后一年,丈夫死去,她“青年居孀”,好不凄惨!于是,她只好回到亲手扼杀了她青春和爱情的母亲身边,过着整日吞泪的“尼姑庵式”的生活,恪守“从一而终”的封建教义,深信自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当她守寡后再次遇到觉新时,只是“似招呼非招呼地点点头”。她“想到自己不幸的生活以及以后的寂寞凄凉岁月”时,虽然一腔热情、满腹心事,也不敢宣泄和诉说。他们连单独在一起多谈几句话的机会也要避开。当她听到觉慧的“把幸福自己争回来”的鼓励时,却说“自己赶不上时代了”、“一生只是让命运摆布”、“不能做一点主”、“哪儿还有幸福呢”。她已经木然,不仅对婚姻,而且对生活,都失去了信心,在专制礼教的束缚下精神麻木,只能在经受折磨后,在忧郁痛苦中孤独死去,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2、恋爱方式
除了性格外,两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在恋爱方式上也有不妥,这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宝玉、黛玉是封建贵族阶层的公子、小姐,“他们的恋爱表现出这个阶级的色彩,把精力花费在无休止的试探和猜忌上,表现在黛玉身上更加突出”。宝玉把黛玉看成“知己”,深深地爱着黛玉,这种爱是真心实意的,只要见面,有话就说,直接表露心态。这一点黛玉心中十分清楚,但每当宝玉倾吐时,不是哭就是撂下脸来,表现得十分冷淡,装出不爱的样子,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缠。
觉新和梅也是封建公子、小姐,但受新思想影响,应相对表现开放、自由,但二人虽两情相悦,却把婚姻幸福寄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当它不能为自己幸福开路时,就逆来顺受,轻而易举放弃了幸福,没勇气也没胆量起来争取、反抗。
封建大家族管制下的恋爱婚姻是没有出路的,它只能从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成为它的附属。两段爱情以悲剧告终,当然也有男女主人公个性上的缺失,但社会压迫是造成性格悲剧的最终原因,性格上的缺失只是社会悲剧的表现形态。尽管林林总总,宝黛爱情、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社会和环境的压迫,其他原因只不过是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罢了。
一、社会的压力和家族的压迫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客观原因
1、社会的压力
从社会环境看,《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四大家族行将破败。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产生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里的两个叛逆者,是当中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两位主人公,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但在那个时代,他们的这种要求不可能成为现实。《家》写于民国建立后的三十年代。主人公的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正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觉新和梅受过封建礼教的长期熏陶,同时也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所以新思想、现代意识引导他们往思想解放的路上奔,而传统的旧思想又往往无情残酷地束缚着他们,使他们在封建礼教的生活和思想泥潭中挣扎,不能自拔。
2、家族的压迫
封建家长以及萦绕在他们周围的封建势力不看好他们的爱情,并对其进行摧残,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在《红楼梦》中,贾母为了所谓的封建正统,为了所谓的家族利益,把黛玉和宝钗做了反复比较,伙同王熙凤等人用“掉包计”偷梁换柱,欺骗了宝玉,不顾黛玉的死活,把薛宝钗扶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贾母在宝黛爱情中充当的是霸权主义推行者的角色,在她的周围有随波逐流的王熙凤——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机关算尽,想出了掉包毒计,间接促成了宝黛悲剧。此外,还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贾政以及王夫人,以及背叛宝玉的丫鬟花袭人。
在《家》中,高老太爷为了想早点抱曾孙子,实现四世同堂,不管孙子觉新愿不愿意,就私自给他定了亲,让觉新的父亲叫他回来娶亲,使这个才貌出众的青年不得不放弃要去上海深造的理想,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和深深相爱的表妹——梅分开,与素不相识的瑞珏结婚。在高老太爷周围环绕的有迷信势利的陈姨太,以及代表顽固旧势力的冯太爷。
宝黛爱情、觉新与梅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两位封建家长以及周围强大的封建阵营排挤中上演的,他们的爱情于是终归落得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缈。
二、性格的缺失和恋爱方式的不妥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1、宝玉和觉新的性格
宝玉和觉新的性格中都具有软弱和多情的因素。
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对封建家长逆来顺受,对封建专制的老一代所发放的施令是一味顺从,尽管他的内心非常痛苦、矛盾。他的婚事是被任意摆布,但他令人难以置信地顺从了。宝玉是大观园众目所归的一个中心,倍受长辈宠爱,在同辈中独领风骚。但他却比觉新勇敢,他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做个无拘无束的自由人,违背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在婚姻问题上,既不考虑家族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传统道德要求,而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从这方面看,宝玉在争取自由、争取幸福时,是敢于同封建主义决裂的,但他满怀希望,却找不到出路。
觉新与宝玉还有一性格相似,那就是多情。他们是小说中被女性爱得最多的一个。觉新在《激流三部曲》中,是高公馆内最博女性爱慕的一位。从青梅竹马的梅表妹到名花有主的蕙姑娘,从本是陌生的妻子到地位低下的丫鬟,这一个个年轻的女性都钟情于他。宝玉在大观园内更是“万花丛中一点绿”,与大观园内的女儿们发生的故事是一波接着一波,宝玉的多情不能说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但却应该为黛玉的思虑成疾负上很大的责任,“病由宝玉而生”,黛玉与“宝二奶奶”的名衔无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贾母说黛玉不是长命的,且不说是托词还是真有其事,黛玉的病确实是令人避之不及的顽患。
2、黛玉和梅的性格
黛玉自身的性格与观念同当时社会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黛玉性格孤高,且多疑,但在宝黛爱情上,黛玉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软弱。黛玉有个知疼知热的贴身丫鬟紫鹃,主仆二人虽不相依为命,但感情甚好。紫鹃最了解宝黛二人的感情,私下劝说黛玉赶紧拿定主意,向宝玉实话实说,了却终身大事。黛玉内心暗合,听后虽责备她的疯狂,但过后暗自流泪,并感叹父母早逝,竟“无人为我主张”。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黛玉在争取婚姻自主问题上,有受制于亲权的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允许和批准上,而自己不能大胆决断,表现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黛玉如果说是一定程度上的软弱,那么梅表妹就是软弱得近似麻木:婚后一年,丈夫死去,她“青年居孀”,好不凄惨!于是,她只好回到亲手扼杀了她青春和爱情的母亲身边,过着整日吞泪的“尼姑庵式”的生活,恪守“从一而终”的封建教义,深信自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当她守寡后再次遇到觉新时,只是“似招呼非招呼地点点头”。她“想到自己不幸的生活以及以后的寂寞凄凉岁月”时,虽然一腔热情、满腹心事,也不敢宣泄和诉说。他们连单独在一起多谈几句话的机会也要避开。当她听到觉慧的“把幸福自己争回来”的鼓励时,却说“自己赶不上时代了”、“一生只是让命运摆布”、“不能做一点主”、“哪儿还有幸福呢”。她已经木然,不仅对婚姻,而且对生活,都失去了信心,在专制礼教的束缚下精神麻木,只能在经受折磨后,在忧郁痛苦中孤独死去,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2、恋爱方式
除了性格外,两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在恋爱方式上也有不妥,这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宝玉、黛玉是封建贵族阶层的公子、小姐,“他们的恋爱表现出这个阶级的色彩,把精力花费在无休止的试探和猜忌上,表现在黛玉身上更加突出”。宝玉把黛玉看成“知己”,深深地爱着黛玉,这种爱是真心实意的,只要见面,有话就说,直接表露心态。这一点黛玉心中十分清楚,但每当宝玉倾吐时,不是哭就是撂下脸来,表现得十分冷淡,装出不爱的样子,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缠。
觉新和梅也是封建公子、小姐,但受新思想影响,应相对表现开放、自由,但二人虽两情相悦,却把婚姻幸福寄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当它不能为自己幸福开路时,就逆来顺受,轻而易举放弃了幸福,没勇气也没胆量起来争取、反抗。
封建大家族管制下的恋爱婚姻是没有出路的,它只能从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成为它的附属。两段爱情以悲剧告终,当然也有男女主人公个性上的缺失,但社会压迫是造成性格悲剧的最终原因,性格上的缺失只是社会悲剧的表现形态。尽管林林总总,宝黛爱情、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社会和环境的压迫,其他原因只不过是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