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温州体育产业各部门资产构成、营业收入、品牌建设、从业人员、产业集群、 经济效益和研发投入等情况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发现:温州体育产业企业多属中小型,并以 私营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体育用品制造业、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 和体育用品销售业是目前温州市体育产业的主要产业部门;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学 历水平低,高中级科技人员匮乏,企业R&D经费投入不足,产品外向度较高,企业经济效益 较好,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体育用品销售业和体育彩票业发展速度较快;温州体育产业内 部结构不尽合理,作为主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尚未形成规模,对相关 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经营管理人才存在缺口,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 升;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部 门发展缓慢。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温州;体育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10-0008-05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Strategy of t 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of Coastal Cities
——With a Case study of Wenzhou,Zhejiang Province
WU Bao-sheng
(School of P.E.,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 Zhejiang C hina)
Abstrac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capital structure, sales revenue, brand building, practitioners, industrial clu stering, economic benefits and R&D of the sporting goods manufacture industryIt finds out that most players ar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MEs Whenzhou are s hort of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brands in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sports goo ds manufacturers, the sports fitness amusement industry and sports goods distri buto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es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employ ees low and the high and middle-level technicians are few The funding on theR&D is insufficient The industry heavily relies on export The sports goods s e lling and sport lottery develop rapidly The returns are favorable but the indu strial clustering is at a relatively lower level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imb alanced Especially there is no economy at scale in sport competition and perfo rmance field The function of the major busines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ndustry is not fully displayed The management talents are in shortage, whichimpedes the creativ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more s upport to this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industrieswhich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and strength develop slowly.
Key words: Wenzhou; sports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2005年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加 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是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浙江文化建设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推动浙江区域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决定》提出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组建以健身、竞赛 为主体的体育产业集团,继续扩大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建设体育用品先进制造业基地,扶 持体育服务业十大示范企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十大示范企业[1]。目前在全球经济 危机的大 背景下,温州体育产业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探讨和研究。为了摸清温州体育产业发展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体育产业在温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利于把握未来体 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本文利 用温州市统计局数据,对温州体育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1 温州体育产业现状
1.1 概念的界定及必要的说明 本文中的“体育产业”指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6月下发的《体育 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中所界定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即
投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Y200906538);论文入选“首 届全国体育产业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简介:吴宝升,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 和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中所有统计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 来源于温州市统计局,其中体育中介活动、体育场馆建筑活动等产业经营活动因数据确失未 做分析与讨论。
1.2 温州体育产业总体情况 2003年温州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6%,2004 年体育产业增 加值达到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2%,占当年全市GDP的1.08%,比上年增加0.02个百 分点 。温州市人民政府在《温州市体育发展规划(2004-2020年)》中制订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是:到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温州市 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以上。温州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 比重,无论是目前的数据还是今后的发展目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温州体育产业以内资企业为主,占法人单位总数的97.15%,从业人员构成占到93.24% , 其中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部法人单位数的43.90%,从业人员构成占到54.20%,这和温州乃 至 浙江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关系紧密。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19.51%,从 业 人员数量占全部温州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2.91%,凸现了浙江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体 育 用品销售业企业占15.04%的比例,从业人员数量占全部温州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1 5 %;体育组织所占比例为35.37%,从业人员数量占全部温州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61% 。
温州体育产业企业资产合计44 392万,年营业收入50 697万;资产量排在前三位的 产业部 门是体育用品制造(67.81%)、体育组织(14.20%)和休闲健身娱乐活动(7.10%),营 业 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产业部门是体育用品制造(88.05%)、体育用品批发(4.31%)和休闲 健身娱乐活动(4.20%)。
温州体育产业中有个体经营户1 628个,营业收入共11 703.8万元。其中户数排在前三位的 是休闲健身娱乐活动(82.99%)、体育用品零售(13.14)和体育场馆(2.70%),营业 收入排在前三位的是休闲健身娱乐活动(51.26%)、体育用品零售(39.87%)和体育场馆 (4 14%)。温州个体经营户从事体育产业经营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和 体育用品零售业,可能和这两个经营领域进入门槛较低有关系。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法人单位和个体户)全部营业收入为44 787.5万元,体育 用 品销售业为7 858.8万元,体育组织为700万元,体育场馆为790.1万元,其他体育为138 4万 元,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为8 126万元,体育用品制造业、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和体育用品销 售业是目前温州体育产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1.3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现状
1.3.1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体情况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人数、资产量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均排在体育产业各部门首位。2004 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亏损企业比例为7.14%,同期温州全部制造业亏损企业比例为5.21% ,而9家规模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无亏损;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45 800万 元,占全市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0.19%,工业销售产值44 355万元,所占比例为0.19% 。 温州全部制造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为19.74%,而体育用品制造业 这 一比例达到了35.67%,接近全市平均值的两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部 工 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3%,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该比重为40%,超过全市平均 值1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外向度较高。
1.3.2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人员现状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2 335名从业人员中有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 业人员60名,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为2.57%,大专学历148名,占6.34%,高中学历349名, 占 14.95%,初中及以下学历1 778名,占76.15%。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偏少,整体学历 水 平偏低。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5.74%,具有职 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比例为5.80%,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比例 为88.48%。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的极度匮乏限制了企业特别是非大中型企 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 瓶 颈[2]。在企业发展思维上,“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 观念仍十 分普遍,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和 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 的速度较为缓慢[3]。
1.3.3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科技经费投入现状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 试验发展(R&D)经费为1 104.5亿元,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销售收 入之比 )为0.56%,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954.4亿元,投入强度为0.7 1% 。2004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 R&D经费为6.30亿元,投入强度为0 35 %,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R&D经费4.08亿元,投入强度为0.59%。温州文教体育用品制造 业R &D经费投入为455.6万元,投入强度为0.25%,温州规模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业R&D经费投入 为106万元,投入强度为0.27%,比例偏低。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的R &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从国 际经验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销售收入2%的企业 可以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有竟争力[4]。R&D经费投入过低的状 况严重制约 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多渠道大幅度增加我国体育用品制 造业的研发投入已刻不容缓。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投 入,而政府提供的经费不足2%,来自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也仅有10%多一点,我国体育用品 制造业企业科技经费尚有待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支持[2]。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应是今后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3.4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建设现状据《中国体育报》2005年公布的9家中国名牌体育用品企业,浙江榜上无名[5]。据 温州 市统计局调查,截至2004年6月,温州的22个国家级品牌(7个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 )集中在电器工业、鞋革工业、服装工业三个集群,行业分布不均。与国内其他5个品牌密 集城市青岛、深圳、佛山、杭州、宁波相比,竞争力不强[6],其中无体育用品商 标和品牌 。查阅中国轻工业网、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的中国体育用品网、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网站 ,未发现温州体育用品入选各类驰名商标或品牌行列。只在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评选的20 06-2009年度八大类37个体育用品品牌中,浙江(温州)天龙集团有限公司的TELOON商标入 选“中国十大体育用品品牌(羽网球运动器材)”。1998年以来,浙江天龙集团有限公司企 业商标及产品连续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其网球产品是经ITF质 量标准检测认定的国际专业比赛用球。目前,温州市天龙网球、意丹奴服饰有限公司、运动 一家3家企业已被温州市申报参选“浙江省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总体 来看,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尚缺乏龙头企业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
1.3.5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现状“块状经济”是浙江制造业的显著特征。目前,浙江已形成了11个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的体育用品生产区域,分别是杭州富阳上官乡球拍生产加工区、丽水龙泉传统武术器材生产 区、衢州江山羽毛球生产加工区、宁波、嘉兴运动服装生产加工区、金华、宁波钓鱼用品生 产加工区、杭州富阳赛艇生产区、金华永康滑板车生产加工区、温州运动鞋生产加工区、宁 波轮滑鞋生产加工区、衢州帐篷生产加工区、金华扑克生产加工区[7]。温州的运 动鞋生产 并未形成像福建晋江那样品牌众多的集群效应,和温州本地其他制造行业如皮鞋、低压电器 等相比,也未形成产业集群,或者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目前尚处于 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有着雄厚轻工制造业基础的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应该在产业集聚度上进 一步提高。
1.4 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现状
1.4.1 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总体情况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中体育用品批发业法人单位11个,从业人员72人,2007年法 人单位数量增加到20个,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到147人,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零售业法人单位 有10个,从业人员73人,2007年法人单位数量增加到17个,从业人员数420人。虽均呈增长 趋势,但是总体规模仍偏小。2004年体育用品销售业资产量为2 475万元,占温州体育产业 资 产总量的5.58%,营业收入达到2 848万元,占温州体育产业营业收入的5.62%。2004年从 事体 育用品销售业的个体户数222家,占温州全部体育产业个体户数的13.63%;营业收入5 010 8万元,占全部个体户营业收入的42.81%。
温州体育用品批发业企业资产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占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企业的62.87% 和 76.69%,体育用品零售业企业资产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占37.13%和23.31%。体育用品销售 业个 体户营业收入中体育用品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比重分别是6.87%和93.13%,体育用品零售业 个体户的营业收入(4 666.4万元)大大超过体育用品零售业企业的营业收入(664万元) 。
1.4.2 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经济效益情况营业利润比重是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的比值,其主要反映企业盈利结构。营业利润比重 的计算公式:营业利润比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营业利润比重指标反映主 营业务收益在企业整体收益中的比重。指标数值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经营相对 稳定,反之,则可能存在隐患。一般认为,当营业利润比重指标低于50%时,说明企业的收 入大部分来自于主营业务之外,经营结构不够合理,预警信号产生。温州体育用品批发业企 业和体育用品零售业企业的营业利润比重分别为80%和100%,而同期温州批发业和零售业的 营业利润比重分别为89.89%和58.64%。
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但负债经营过度又会给企业带 来风险,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再筹资能力下降等。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 、负债水平高低以及风险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100%。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0~0.5之间,说明企业处于“绿灯区”,偿债 能力强,债权人比较安全;资产负债率在0.5~1之间,说明企业处于“黄灯区”,这类企 业是 负债经营,对债权人不利,向企业发出警告,一旦经营不善可能陷入资不抵债境地;当资产 负债率大于1时,说明企业处于“红灯区”,企业资产已不足以抵债,有可能破产倒闭 [8]。 温州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为63.4%,分行业看,批发业为64.0%,零 售 业为61.1%,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54.78%,比全市平均水平 低 近10个百分点,其中体育用品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51.48%,体育用品零售 业 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59.30%,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2.52%和1.80%。温州体育 用品销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合计1 129万元。
从营业利润比重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经济效益指标的分析来看,目前温州体育用品销售 业的经济效益较好。
1.5 温州体育竞赛表演业现状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还能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如大型体育 赛事的组织和举办,能够极大地推进城市建设和扩展城市整体功能[9]。通过产业 关联作用 ,对拉动就业和其他诸如建筑业、旅馆业、餐饮业等发展均有显著作用。经过多年的培育, 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尽管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由职业联赛、商业比赛、综合性比 赛和各项目单项竞赛组成的竞赛表演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10]。
温州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尚没有体育职业联赛俱乐部,但半职业联赛、 商业比赛、综合性比赛和各项目单项竞赛表演市场有一定的发展,如2008年温州市永嘉县承 办了首届中国旅游城市定向全能越野赛楠溪江站比赛,泰顺县承办浙江省公路自行车赛,促 进了体育竞赛市场与旅游市场的共同发展;温州市承办浙江广厦队与美国亚特兰大勇士队篮 球对抗赛、世界女子高尔夫职业巡回赛温州站比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温州明日足球俱乐部 主场比赛、国际象棋甲级联赛第二站比赛、全国马术盛装舞步锦标赛等,平阳县承办全国女 子武术散打冠军赛,这些竞赛表演的运作均取得成功,促进了温州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健康发 展。有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消费结构中温州居民观赏性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只有4.5% [11],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竞赛表演业产品的供给。
1.6 温州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现状 温州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有从业企业42家,从业人员460人,资产3 151万元,营业收入2 12 7万元;个体户1 351个,营业收入5 999万元。据温州市体育局统计:温州市现共有1 500多 家体育娱乐场所,投资额44 220万元。项目包括台球、网球、保龄球、壁球、乒乓球、羽毛 球、运动保健按摩、滑冰、游泳、棋牌、健美、武术、骑马、赛车、射箭等30余个。有学者 的研究发现,在体育消费结构中温州居民活动性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23.2%,仅次于实 物性消费(68.8%)[11]。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体育产业结构中,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 体育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他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 [12] 。据对浙江省体育产业的调查,杭州、宁波、温州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12亿 元 、0.89亿元、0.09亿元,共计2.1亿元,占全省的61.58%。杭州、宁波、温州这三大城 市已 成为浙江省体育健身市场的核心区域[13],但是温州的增加值只占三市全部的4.2 9%,横向比较,温州体育健身娱乐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7 温州体育彩票业发展现状体育彩票业的发展,既能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 一,能够极大地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体育彩票业的发展与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 们的消费观念紧密联系,温州拥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密度较大的彩票销售网点、人们追求时 尚文化的观念与较强的彩票消费意识,为体育彩票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温州市体 育局2008年度工作总结显示:2008年温州市共发行体育彩票7.98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 5 6亿元,增幅达24.3%,以19.84%的市场份额位居浙江省第二位,发行量位居全国各直辖市 、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内的前十名,为国家筹集公益金2.55亿元。特别是2008年4月上市 的即开型体育彩票“顶呱刮”发行1.59亿元,以23.8%市场份额位居浙江省第一,创体育 彩 票发行历年之最。自1999年至2008年底,温州市累计发行体育彩票37.89亿元,筹集公益金 12.87亿元,增加地税收入4 500多万元。体育彩票业的快速发展,为温州群众体育、竞技 体育的发展和场馆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2 温州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
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体育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有力扶持是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 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推动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4]。比如美国政府在制定体育产业 政策时给 予了一定优惠,规定“凡投资体育业,赞助体育的企业,均获得国家免税”,意大利更是颁 布了“公共博彩业体育法”和“博彩活动的范围”等相关政策[15]。体育产业在我 国还属于 新兴行业,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来扶持,要有一定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其管理。近年来,体育 行政部门在建立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目前我国体育产 业中发展的许多方面仍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受到限制和制约,温州地方政府和体 育产业管理部门也未出台相关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对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必须 由政府主导,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管理手段的实际运用[16]。体育产 业的健康 发展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政府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国家和温州当地政府应该建立和完 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在税收、价格、土地使用等方 面采取有力的优惠措施,提倡和鼓励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个人以资本、技术、信息等 各种形式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参与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改进和加强政府部 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为温州体育产业的发展壮 大保驾护航。
2.2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部门发展缓慢浙江省具备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优势,在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浙江省可以重点发 展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轻工业类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如各种服装、各种球类、小型的体育 器材等[17]。温州市是制造业强市,尤其是制鞋、服装、电器等产业发展迅速,产 业集聚度 高,经济效益显著,雄厚的轻工制造业基础是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优势,但是体育用品制 造业的发展却停滞不前,产业集聚效果不佳,缺少知名品牌。目前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 人数、资产量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均排在体育产业各部门首位,虽然产品外向度较高,企业经 济效益较好,但是产业集聚程度偏低、品牌知名度低的现状影响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 和温州同为东南沿海城市的福建省晋江市,其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发展速 度较快,品牌众多。晋江市拥有体育用品企业3 000多家,年产各类运动鞋和旅游鞋8亿多双 ,年产值150多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2亿美元,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一半,占世界同类 产品产量的1/5。来自晋江市的安踏、361度、德尔惠等知名体育用品品牌是其典型 代表,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表明,一般性的观光旅游正逐步走向衰微,而可以满足现代人求新、 求健、求乐、求险的多元身心需求的体育旅游将会在新世纪迅速崛起。体育旅游的加盟,无 疑会有效地充实和丰富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体育产 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8]。自然资源和区位的优势,使浙江省可以将体育和旅游 结合起来 ,开发、建造大型的体育旅游胜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这里观光、娱乐、休闲、健身[ 19]。 温州具有优越的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温州山水甲东南,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温州拥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号称“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 湖美瀑绝的飞云湖——百丈遞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名列“中国十大 最美海岛”之一 的南麂列岛,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7个省 级风景区,8个市级风景区;温州一年四季自然风景优美,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古都色彩以 及浓厚的人文气息;旅游景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但是体育旅游总体上处于产业发 展的幼稚期,市场的总体规模较小,市场潜力尚待进一步开发,目前体育旅游服务开展形式 较单一,规模较小,组织管理松散,基本处于“概念式经营”状态。具有竞争优势的体育用 品制造业和体育旅游业应是今后温州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部门。
2.3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匮乏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市场的完善和效益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在 市场经济中运用各种体育资源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已是刻不容缓 的议题。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各项体制都不完善,而且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在全国范 围内都处于匮乏状态。体育产业部门缺乏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致使体育产业在我国 发展的潜力很难被挖掘出来[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体育人才既要懂体育规律,又要懂市场经济规律。温 州体育产业人才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温州众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难以吸引高层 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也缺乏人才观念,小生产观念较普遍,这必然影 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从温州体育市场调查情况来看,现有的经营管理人员 只熟悉体育工作而不熟悉经济工作,又缺乏对市场主体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为此,应吸 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加入体育产业,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强化培训,广泛开展 国际体育经济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11]。同时,高等学校要加 强体育经 营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多层次的体育产业人才,从而有力地促进温州体育产业健康 、快速发展。
2.4 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体育产业龙头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以门票收入、赛场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产业的规 模化发展,尤其是传媒的介入,其收入的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门票收入的比重将下降,取 而代之的是传媒业的广告收入、体育经纪收入、形象产品开发和体育旅游收入等。可见,竞 赛表演业的发展将带动诸如体育传媒业、广告业、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以及其他 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人们观赏体育比赛,会强有力地影响人们的体育观念与意 识,促进体育健身娱乐业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18]。体育竞赛表演业还有提升城市 品位的作 用,还能促进城市的各类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如城市建筑、交通等。温州体育产业内部结 构并不合理,其发展瓶颈之一是作为主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尚未形成 规模,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分析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温 州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滞后,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产业部门的较快发展相比显得相对落后, 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产业演进层次的提升。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水平的上升,是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温州市城市居 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8.1%下降到2006年的35.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 系 数制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 ~40 %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温州居民家庭已在总体上进入了富裕生活阶段。从发达国家体 育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当一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时,体育市场就进入快 速启动状态,当降到30%以下就进入持续、稳定、迅速发展的阶段[21]。温州市城 市居民消 费更趋理性,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提高,体育消费品(包括物质产 品和服务产品)在温州地区成为消费热点。从需求角度来看,温州具备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的条件,但是相对于其他体育产业部门的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产业龙头作用尚未充分发 挥,温州至今没有职业体育俱乐部,其症结应该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产品的供给,这可能和体 育竞赛表演业投资门槛较高和目前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投资回报率不稳定有关系,限于篇幅 和研究水平,本文不作进一步探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温州体育产业企业多属中小型,并以私营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 ,体育用品制造业、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是目前温州体育产业的主要产业 部门;2)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高中级科技人员和匮乏,企业R&D经费 投入不足,产品外向度较高,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3)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4)温州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部门发展缓慢;作为主体产业 的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尚未形成规模,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5)温州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存在缺口,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
3.2 建议 1)体育用品制造业应加大企业R&D经费投入,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引进和培育各类经营管理 和设计人才,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2)不断提高各类体育实物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建设投入;3)出台优惠政策,科学引导,加大扶持力度;4)积极发展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等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N].浙江日报,2005-8-2(1) .
[2] 朱允卫,易开刚.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 19-20.
[3] 刘勇.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7,(6):152.
[4] 常建坤.技术创新推进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J].中国流通经济,2006,(5):38-39 .
[5] 中国名牌——体育用品业的骄傲[N ].中国体育报,2005-11-21(4).
[6] 吴建明,夏晓军.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障碍分析与路径抉择[J].企业经济,2007 ,(4):114.
[7] 邵明虎,李建设.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 江体育科学,2007,29(1).
[8] 张舒华.资产负债率指标缺陷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7,(11):116.
[9] 曹可强.上海市体育产业比较优势与布局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7):17.
[10] 张林,等.我国体育产业未来5年发展构想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14 .
[11] 叶育登,胡记芳.温州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居民体育消费行 为视角的体育产业发展调查与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5,(18):14.
[12] 黄晓红.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19.
[13] 王乔君,等.浙江省体育健身娱乐业供需结构及政策选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7,(5):20.
[14] 赵清波,赵伟.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模式带来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4,(10):1314-1315.
[15] 侯德红,等.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现状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37(2):23-25.
[16] 陈明.政府组织在主导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6,(3 ):3.
[17] 罗建英,丛湖平.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 05,(3):51.
[18] 朱建伟,李朝晖.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5):16.
[19] 罗建英.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31.
[20] 孟兆锐,杨铁黎.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1):18.
[21] 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第33卷 第10期
关键词:温州;体育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10-0008-05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Strategy of t 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of Coastal Cities
——With a Case study of Wenzhou,Zhejiang Province
WU Bao-sheng
(School of P.E.,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 Zhejiang C hina)
Abstrac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capital structure, sales revenue, brand building, practitioners, industrial clu stering, economic benefits and R&D of the sporting goods manufacture industryIt finds out that most players ar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MEs Whenzhou are s hort of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brands in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sports goo ds manufacturers, the sports fitness amusement industry and sports goods distri buto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es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employ ees low and the high and middle-level technicians are few The funding on theR&D is insufficient The industry heavily relies on export The sports goods s e lling and sport lottery develop rapidly The returns are favorable but the indu strial clustering is at a relatively lower level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imb alanced Especially there is no economy at scale in sport competition and perfo rmance field The function of the major busines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ndustry is not fully displayed The management talents are in shortage, whichimpedes the creativ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more s upport to this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industrieswhich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and strength develop slowly.
Key words: Wenzhou; sports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2005年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加 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是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浙江文化建设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推动浙江区域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决定》提出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组建以健身、竞赛 为主体的体育产业集团,继续扩大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建设体育用品先进制造业基地,扶 持体育服务业十大示范企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十大示范企业[1]。目前在全球经济 危机的大 背景下,温州体育产业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探讨和研究。为了摸清温州体育产业发展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体育产业在温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利于把握未来体 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本文利 用温州市统计局数据,对温州体育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1 温州体育产业现状
1.1 概念的界定及必要的说明 本文中的“体育产业”指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6月下发的《体育 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中所界定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即
投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Y200906538);论文入选“首 届全国体育产业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简介:吴宝升,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 和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中所有统计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 来源于温州市统计局,其中体育中介活动、体育场馆建筑活动等产业经营活动因数据确失未 做分析与讨论。
1.2 温州体育产业总体情况 2003年温州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6%,2004 年体育产业增 加值达到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2%,占当年全市GDP的1.08%,比上年增加0.02个百 分点 。温州市人民政府在《温州市体育发展规划(2004-2020年)》中制订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是:到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温州市 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以上。温州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 比重,无论是目前的数据还是今后的发展目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温州体育产业以内资企业为主,占法人单位总数的97.15%,从业人员构成占到93.24% , 其中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部法人单位数的43.90%,从业人员构成占到54.20%,这和温州乃 至 浙江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关系紧密。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19.51%,从 业 人员数量占全部温州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2.91%,凸现了浙江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体 育 用品销售业企业占15.04%的比例,从业人员数量占全部温州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1 5 %;体育组织所占比例为35.37%,从业人员数量占全部温州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61% 。
温州体育产业企业资产合计44 392万,年营业收入50 697万;资产量排在前三位的 产业部 门是体育用品制造(67.81%)、体育组织(14.20%)和休闲健身娱乐活动(7.10%),营 业 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产业部门是体育用品制造(88.05%)、体育用品批发(4.31%)和休闲 健身娱乐活动(4.20%)。
温州体育产业中有个体经营户1 628个,营业收入共11 703.8万元。其中户数排在前三位的 是休闲健身娱乐活动(82.99%)、体育用品零售(13.14)和体育场馆(2.70%),营业 收入排在前三位的是休闲健身娱乐活动(51.26%)、体育用品零售(39.87%)和体育场馆 (4 14%)。温州个体经营户从事体育产业经营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和 体育用品零售业,可能和这两个经营领域进入门槛较低有关系。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法人单位和个体户)全部营业收入为44 787.5万元,体育 用 品销售业为7 858.8万元,体育组织为700万元,体育场馆为790.1万元,其他体育为138 4万 元,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为8 126万元,体育用品制造业、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和体育用品销 售业是目前温州体育产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1.3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现状
1.3.1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体情况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人数、资产量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均排在体育产业各部门首位。2004 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亏损企业比例为7.14%,同期温州全部制造业亏损企业比例为5.21% ,而9家规模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无亏损;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45 800万 元,占全市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0.19%,工业销售产值44 355万元,所占比例为0.19% 。 温州全部制造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为19.74%,而体育用品制造业 这 一比例达到了35.67%,接近全市平均值的两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部 工 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3%,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该比重为40%,超过全市平均 值1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外向度较高。
1.3.2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人员现状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2 335名从业人员中有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 业人员60名,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为2.57%,大专学历148名,占6.34%,高中学历349名, 占 14.95%,初中及以下学历1 778名,占76.15%。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偏少,整体学历 水 平偏低。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5.74%,具有职 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比例为5.80%,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比例 为88.48%。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的极度匮乏限制了企业特别是非大中型企 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 瓶 颈[2]。在企业发展思维上,“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 观念仍十 分普遍,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和 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 的速度较为缓慢[3]。
1.3.3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科技经费投入现状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 试验发展(R&D)经费为1 104.5亿元,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销售收 入之比 )为0.56%,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954.4亿元,投入强度为0.7 1% 。2004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 R&D经费为6.30亿元,投入强度为0 35 %,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R&D经费4.08亿元,投入强度为0.59%。温州文教体育用品制造 业R &D经费投入为455.6万元,投入强度为0.25%,温州规模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业R&D经费投入 为106万元,投入强度为0.27%,比例偏低。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的R &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从国 际经验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销售收入2%的企业 可以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有竟争力[4]。R&D经费投入过低的状 况严重制约 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多渠道大幅度增加我国体育用品制 造业的研发投入已刻不容缓。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投 入,而政府提供的经费不足2%,来自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也仅有10%多一点,我国体育用品 制造业企业科技经费尚有待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支持[2]。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应是今后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3.4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建设现状据《中国体育报》2005年公布的9家中国名牌体育用品企业,浙江榜上无名[5]。据 温州 市统计局调查,截至2004年6月,温州的22个国家级品牌(7个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 )集中在电器工业、鞋革工业、服装工业三个集群,行业分布不均。与国内其他5个品牌密 集城市青岛、深圳、佛山、杭州、宁波相比,竞争力不强[6],其中无体育用品商 标和品牌 。查阅中国轻工业网、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的中国体育用品网、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网站 ,未发现温州体育用品入选各类驰名商标或品牌行列。只在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评选的20 06-2009年度八大类37个体育用品品牌中,浙江(温州)天龙集团有限公司的TELOON商标入 选“中国十大体育用品品牌(羽网球运动器材)”。1998年以来,浙江天龙集团有限公司企 业商标及产品连续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其网球产品是经ITF质 量标准检测认定的国际专业比赛用球。目前,温州市天龙网球、意丹奴服饰有限公司、运动 一家3家企业已被温州市申报参选“浙江省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总体 来看,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尚缺乏龙头企业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
1.3.5 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现状“块状经济”是浙江制造业的显著特征。目前,浙江已形成了11个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的体育用品生产区域,分别是杭州富阳上官乡球拍生产加工区、丽水龙泉传统武术器材生产 区、衢州江山羽毛球生产加工区、宁波、嘉兴运动服装生产加工区、金华、宁波钓鱼用品生 产加工区、杭州富阳赛艇生产区、金华永康滑板车生产加工区、温州运动鞋生产加工区、宁 波轮滑鞋生产加工区、衢州帐篷生产加工区、金华扑克生产加工区[7]。温州的运 动鞋生产 并未形成像福建晋江那样品牌众多的集群效应,和温州本地其他制造行业如皮鞋、低压电器 等相比,也未形成产业集群,或者说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目前尚处于 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有着雄厚轻工制造业基础的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应该在产业集聚度上进 一步提高。
1.4 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现状
1.4.1 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总体情况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中体育用品批发业法人单位11个,从业人员72人,2007年法 人单位数量增加到20个,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到147人,2004年温州体育用品零售业法人单位 有10个,从业人员73人,2007年法人单位数量增加到17个,从业人员数420人。虽均呈增长 趋势,但是总体规模仍偏小。2004年体育用品销售业资产量为2 475万元,占温州体育产业 资 产总量的5.58%,营业收入达到2 848万元,占温州体育产业营业收入的5.62%。2004年从 事体 育用品销售业的个体户数222家,占温州全部体育产业个体户数的13.63%;营业收入5 010 8万元,占全部个体户营业收入的42.81%。
温州体育用品批发业企业资产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占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企业的62.87% 和 76.69%,体育用品零售业企业资产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占37.13%和23.31%。体育用品销售 业个 体户营业收入中体育用品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比重分别是6.87%和93.13%,体育用品零售业 个体户的营业收入(4 666.4万元)大大超过体育用品零售业企业的营业收入(664万元) 。
1.4.2 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经济效益情况营业利润比重是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的比值,其主要反映企业盈利结构。营业利润比重 的计算公式:营业利润比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营业利润比重指标反映主 营业务收益在企业整体收益中的比重。指标数值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经营相对 稳定,反之,则可能存在隐患。一般认为,当营业利润比重指标低于50%时,说明企业的收 入大部分来自于主营业务之外,经营结构不够合理,预警信号产生。温州体育用品批发业企 业和体育用品零售业企业的营业利润比重分别为80%和100%,而同期温州批发业和零售业的 营业利润比重分别为89.89%和58.64%。
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但负债经营过度又会给企业带 来风险,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再筹资能力下降等。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 、负债水平高低以及风险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100%。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0~0.5之间,说明企业处于“绿灯区”,偿债 能力强,债权人比较安全;资产负债率在0.5~1之间,说明企业处于“黄灯区”,这类企 业是 负债经营,对债权人不利,向企业发出警告,一旦经营不善可能陷入资不抵债境地;当资产 负债率大于1时,说明企业处于“红灯区”,企业资产已不足以抵债,有可能破产倒闭 [8]。 温州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为63.4%,分行业看,批发业为64.0%,零 售 业为61.1%,温州体育用品销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54.78%,比全市平均水平 低 近10个百分点,其中体育用品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51.48%,体育用品零售 业 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59.30%,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2.52%和1.80%。温州体育 用品销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合计1 129万元。
从营业利润比重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经济效益指标的分析来看,目前温州体育用品销售 业的经济效益较好。
1.5 温州体育竞赛表演业现状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还能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如大型体育 赛事的组织和举办,能够极大地推进城市建设和扩展城市整体功能[9]。通过产业 关联作用 ,对拉动就业和其他诸如建筑业、旅馆业、餐饮业等发展均有显著作用。经过多年的培育, 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尽管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由职业联赛、商业比赛、综合性比 赛和各项目单项竞赛组成的竞赛表演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10]。
温州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尚没有体育职业联赛俱乐部,但半职业联赛、 商业比赛、综合性比赛和各项目单项竞赛表演市场有一定的发展,如2008年温州市永嘉县承 办了首届中国旅游城市定向全能越野赛楠溪江站比赛,泰顺县承办浙江省公路自行车赛,促 进了体育竞赛市场与旅游市场的共同发展;温州市承办浙江广厦队与美国亚特兰大勇士队篮 球对抗赛、世界女子高尔夫职业巡回赛温州站比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温州明日足球俱乐部 主场比赛、国际象棋甲级联赛第二站比赛、全国马术盛装舞步锦标赛等,平阳县承办全国女 子武术散打冠军赛,这些竞赛表演的运作均取得成功,促进了温州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健康发 展。有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消费结构中温州居民观赏性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只有4.5% [11],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竞赛表演业产品的供给。
1.6 温州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现状 温州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有从业企业42家,从业人员460人,资产3 151万元,营业收入2 12 7万元;个体户1 351个,营业收入5 999万元。据温州市体育局统计:温州市现共有1 500多 家体育娱乐场所,投资额44 220万元。项目包括台球、网球、保龄球、壁球、乒乓球、羽毛 球、运动保健按摩、滑冰、游泳、棋牌、健美、武术、骑马、赛车、射箭等30余个。有学者 的研究发现,在体育消费结构中温州居民活动性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23.2%,仅次于实 物性消费(68.8%)[11]。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体育产业结构中,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 体育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他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 [12] 。据对浙江省体育产业的调查,杭州、宁波、温州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12亿 元 、0.89亿元、0.09亿元,共计2.1亿元,占全省的61.58%。杭州、宁波、温州这三大城 市已 成为浙江省体育健身市场的核心区域[13],但是温州的增加值只占三市全部的4.2 9%,横向比较,温州体育健身娱乐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7 温州体育彩票业发展现状体育彩票业的发展,既能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 一,能够极大地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体育彩票业的发展与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 们的消费观念紧密联系,温州拥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密度较大的彩票销售网点、人们追求时 尚文化的观念与较强的彩票消费意识,为体育彩票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温州市体 育局2008年度工作总结显示:2008年温州市共发行体育彩票7.98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 5 6亿元,增幅达24.3%,以19.84%的市场份额位居浙江省第二位,发行量位居全国各直辖市 、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内的前十名,为国家筹集公益金2.55亿元。特别是2008年4月上市 的即开型体育彩票“顶呱刮”发行1.59亿元,以23.8%市场份额位居浙江省第一,创体育 彩 票发行历年之最。自1999年至2008年底,温州市累计发行体育彩票37.89亿元,筹集公益金 12.87亿元,增加地税收入4 500多万元。体育彩票业的快速发展,为温州群众体育、竞技 体育的发展和场馆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2 温州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
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体育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有力扶持是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 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推动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4]。比如美国政府在制定体育产业 政策时给 予了一定优惠,规定“凡投资体育业,赞助体育的企业,均获得国家免税”,意大利更是颁 布了“公共博彩业体育法”和“博彩活动的范围”等相关政策[15]。体育产业在我 国还属于 新兴行业,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来扶持,要有一定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其管理。近年来,体育 行政部门在建立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目前我国体育产 业中发展的许多方面仍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受到限制和制约,温州地方政府和体 育产业管理部门也未出台相关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对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必须 由政府主导,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管理手段的实际运用[16]。体育产 业的健康 发展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政府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国家和温州当地政府应该建立和完 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在税收、价格、土地使用等方 面采取有力的优惠措施,提倡和鼓励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个人以资本、技术、信息等 各种形式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参与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改进和加强政府部 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为温州体育产业的发展壮 大保驾护航。
2.2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部门发展缓慢浙江省具备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优势,在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浙江省可以重点发 展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轻工业类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如各种服装、各种球类、小型的体育 器材等[17]。温州市是制造业强市,尤其是制鞋、服装、电器等产业发展迅速,产 业集聚度 高,经济效益显著,雄厚的轻工制造业基础是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优势,但是体育用品制 造业的发展却停滞不前,产业集聚效果不佳,缺少知名品牌。目前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 人数、资产量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均排在体育产业各部门首位,虽然产品外向度较高,企业经 济效益较好,但是产业集聚程度偏低、品牌知名度低的现状影响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 和温州同为东南沿海城市的福建省晋江市,其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发展速 度较快,品牌众多。晋江市拥有体育用品企业3 000多家,年产各类运动鞋和旅游鞋8亿多双 ,年产值150多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2亿美元,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一半,占世界同类 产品产量的1/5。来自晋江市的安踏、361度、德尔惠等知名体育用品品牌是其典型 代表,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表明,一般性的观光旅游正逐步走向衰微,而可以满足现代人求新、 求健、求乐、求险的多元身心需求的体育旅游将会在新世纪迅速崛起。体育旅游的加盟,无 疑会有效地充实和丰富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体育产 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8]。自然资源和区位的优势,使浙江省可以将体育和旅游 结合起来 ,开发、建造大型的体育旅游胜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这里观光、娱乐、休闲、健身[ 19]。 温州具有优越的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温州山水甲东南,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温州拥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号称“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 湖美瀑绝的飞云湖——百丈遞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名列“中国十大 最美海岛”之一 的南麂列岛,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7个省 级风景区,8个市级风景区;温州一年四季自然风景优美,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古都色彩以 及浓厚的人文气息;旅游景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但是体育旅游总体上处于产业发 展的幼稚期,市场的总体规模较小,市场潜力尚待进一步开发,目前体育旅游服务开展形式 较单一,规模较小,组织管理松散,基本处于“概念式经营”状态。具有竞争优势的体育用 品制造业和体育旅游业应是今后温州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部门。
2.3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匮乏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市场的完善和效益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在 市场经济中运用各种体育资源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已是刻不容缓 的议题。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各项体制都不完善,而且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在全国范 围内都处于匮乏状态。体育产业部门缺乏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致使体育产业在我国 发展的潜力很难被挖掘出来[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体育人才既要懂体育规律,又要懂市场经济规律。温 州体育产业人才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温州众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难以吸引高层 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也缺乏人才观念,小生产观念较普遍,这必然影 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从温州体育市场调查情况来看,现有的经营管理人员 只熟悉体育工作而不熟悉经济工作,又缺乏对市场主体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为此,应吸 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加入体育产业,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强化培训,广泛开展 国际体育经济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11]。同时,高等学校要加 强体育经 营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多层次的体育产业人才,从而有力地促进温州体育产业健康 、快速发展。
2.4 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体育产业龙头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以门票收入、赛场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产业的规 模化发展,尤其是传媒的介入,其收入的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门票收入的比重将下降,取 而代之的是传媒业的广告收入、体育经纪收入、形象产品开发和体育旅游收入等。可见,竞 赛表演业的发展将带动诸如体育传媒业、广告业、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以及其他 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人们观赏体育比赛,会强有力地影响人们的体育观念与意 识,促进体育健身娱乐业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18]。体育竞赛表演业还有提升城市 品位的作 用,还能促进城市的各类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如城市建筑、交通等。温州体育产业内部结 构并不合理,其发展瓶颈之一是作为主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尚未形成 规模,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分析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温 州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滞后,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产业部门的较快发展相比显得相对落后, 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产业演进层次的提升。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水平的上升,是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温州市城市居 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8.1%下降到2006年的35.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 系 数制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 ~40 %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温州居民家庭已在总体上进入了富裕生活阶段。从发达国家体 育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当一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时,体育市场就进入快 速启动状态,当降到30%以下就进入持续、稳定、迅速发展的阶段[21]。温州市城 市居民消 费更趋理性,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提高,体育消费品(包括物质产 品和服务产品)在温州地区成为消费热点。从需求角度来看,温州具备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的条件,但是相对于其他体育产业部门的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产业龙头作用尚未充分发 挥,温州至今没有职业体育俱乐部,其症结应该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产品的供给,这可能和体 育竞赛表演业投资门槛较高和目前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投资回报率不稳定有关系,限于篇幅 和研究水平,本文不作进一步探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温州体育产业企业多属中小型,并以私营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 ,体育用品制造业、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是目前温州体育产业的主要产业 部门;2)温州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高中级科技人员和匮乏,企业R&D经费 投入不足,产品外向度较高,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3)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4)温州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部门发展缓慢;作为主体产业 的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尚未形成规模,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5)温州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存在缺口,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
3.2 建议 1)体育用品制造业应加大企业R&D经费投入,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引进和培育各类经营管理 和设计人才,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2)不断提高各类体育实物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建设投入;3)出台优惠政策,科学引导,加大扶持力度;4)积极发展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等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N].浙江日报,2005-8-2(1) .
[2] 朱允卫,易开刚.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 19-20.
[3] 刘勇.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7,(6):152.
[4] 常建坤.技术创新推进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J].中国流通经济,2006,(5):38-39 .
[5] 中国名牌——体育用品业的骄傲[N ].中国体育报,2005-11-21(4).
[6] 吴建明,夏晓军.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障碍分析与路径抉择[J].企业经济,2007 ,(4):114.
[7] 邵明虎,李建设.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 江体育科学,2007,29(1).
[8] 张舒华.资产负债率指标缺陷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7,(11):116.
[9] 曹可强.上海市体育产业比较优势与布局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7):17.
[10] 张林,等.我国体育产业未来5年发展构想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14 .
[11] 叶育登,胡记芳.温州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居民体育消费行 为视角的体育产业发展调查与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5,(18):14.
[12] 黄晓红.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19.
[13] 王乔君,等.浙江省体育健身娱乐业供需结构及政策选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7,(5):20.
[14] 赵清波,赵伟.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模式带来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4,(10):1314-1315.
[15] 侯德红,等.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现状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37(2):23-25.
[16] 陈明.政府组织在主导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6,(3 ):3.
[17] 罗建英,丛湖平.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 05,(3):51.
[18] 朱建伟,李朝晖.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5):16.
[19] 罗建英.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31.
[20] 孟兆锐,杨铁黎.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1):18.
[21] 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第33卷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