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是以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学困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关注。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问题。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不仅使数学教育、教学受到影响,而且影响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一、满足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自尊心理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多数本来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暂时学习上的困难。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数学,他越是反感,数学成绩也会越来越差。
1.从心理上关爱。
(1)信任和理解他们。教师应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生,不歧视他们,从心理上平等对待他们。对于他们的暂时落后表示理解,并相信他们一定能学好。同时要求其他同学理解与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2)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
(1)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关注。学习困难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渴望体会成就感。根据这一点,针对他们在知识方面的不足,设计教案时教师应精心地为他们准备一些基础问题,适当降低要求,多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机会多了,他们一定会爱上你的课。而且为了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他们一定会在课后多努力。对于课堂上他们的点滴成功,都要让全班同学用掌声给予鼓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在课堂上眼神的关注。在课堂上多用眼神与他们交流。比如,表现好的学生我会用赞许的眼光看他;否则,我会用嗔怪的眼神并且伴着语速与语气上的变化。这样可以督促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因备受关注而全神贯注。
(3)课前、课后的关注。课前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预习新课,课后进行“手拉手”、“一帮一”的结对活动,比比谁的进步快。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从作业批语上关心。
(1)批语感情化。不要把批改作业当成是一项任务,它是教师课后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所以作业的批语应带上感情。对于那些需要鼓励的中等生和后进生,何不利用批语这个互动平台呢?把他们的一些闪光点,用略夸张的语句进行表扬,并寄予教师的希望。
(2)批语连续化。“得到特别呵护的苗长得好,受到专门呵护的病人好得快”。对学习困难生的批语是要有所侧重的。连续性的批语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不只是偶尔关心他们,而是真心实意的一直在关心他们。事实上,学生很喜欢看到教师在自己作业上的不同批语。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循序渐进。
学数学最怕吃夹生饭,如果一开始学得糊里糊涂,再继续往前学,则一定越学越糊涂,结果将是一无所获,所以不要怕学得慢,一定要学得踏实。起步时常常会慢一些,只要学得扎实,后来会渐渐好起来的。数学知识一般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学习当前所讨论的内容,需要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现在学习的内容又常常是后继学习知识的基础。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能顺利;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学习后面的知识就会困难重重,这表明学习数学必须循序渐进。因此在讲授概念时,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推进,从而把握每一个概念的本质;在讲授例题时,例题的选取应由易到难,由正用到逆用再到变形用,最后到综合应用,从而达到灵活应用基本知识点的目的。在布置作业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既要落实基本知识点,又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2.命题趋势的把握。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是数学试卷的主体,代数中的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基本变换,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新课程增加内容中的问题、概率及概率与统计。导数是高考的主要考查对象。与以前的考试相比,新增的内容考试力度加大,以前只有一道函数解答题,现在改为函数与新增内容导数的综合。以前只有一道应用题,现在则改为新增内容的概率应用题。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解答题与新增内容的向量挂钩,尤其是立体几何的解答题,用向量解答非常容易,但用传统方法很困难、复杂、且得分率低。近几年高考试题还有一个特点,不求知识点的覆盖率,不求知識点的全面,但求抓主干知识,避免偏题、怪题、难题,因此在选题上要有所侧重,重点知识、重点章节重点讲,一般知识、一般章节一般讲。
3.注重“一题多解”,以期变知识为能力,拓展学生思维。
我常以课本上或者辅导资料上的一道普通练习题为例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题多解,以达到能较全面地复习所学过的相关内容的目的,并由此培养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的良好习惯。
总之,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而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在创设数学情境时通过直观的材料,让学生感知有意义的数学,培养学生耐挫、协作的能力;通过对实际材料分析建构数学模型,改变学生重解题轻思维的陋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求异创新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反思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归纳的能力。
一、满足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自尊心理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多数本来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暂时学习上的困难。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数学,他越是反感,数学成绩也会越来越差。
1.从心理上关爱。
(1)信任和理解他们。教师应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生,不歧视他们,从心理上平等对待他们。对于他们的暂时落后表示理解,并相信他们一定能学好。同时要求其他同学理解与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2)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
(1)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关注。学习困难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渴望体会成就感。根据这一点,针对他们在知识方面的不足,设计教案时教师应精心地为他们准备一些基础问题,适当降低要求,多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机会多了,他们一定会爱上你的课。而且为了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他们一定会在课后多努力。对于课堂上他们的点滴成功,都要让全班同学用掌声给予鼓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在课堂上眼神的关注。在课堂上多用眼神与他们交流。比如,表现好的学生我会用赞许的眼光看他;否则,我会用嗔怪的眼神并且伴着语速与语气上的变化。这样可以督促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因备受关注而全神贯注。
(3)课前、课后的关注。课前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预习新课,课后进行“手拉手”、“一帮一”的结对活动,比比谁的进步快。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从作业批语上关心。
(1)批语感情化。不要把批改作业当成是一项任务,它是教师课后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所以作业的批语应带上感情。对于那些需要鼓励的中等生和后进生,何不利用批语这个互动平台呢?把他们的一些闪光点,用略夸张的语句进行表扬,并寄予教师的希望。
(2)批语连续化。“得到特别呵护的苗长得好,受到专门呵护的病人好得快”。对学习困难生的批语是要有所侧重的。连续性的批语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不只是偶尔关心他们,而是真心实意的一直在关心他们。事实上,学生很喜欢看到教师在自己作业上的不同批语。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循序渐进。
学数学最怕吃夹生饭,如果一开始学得糊里糊涂,再继续往前学,则一定越学越糊涂,结果将是一无所获,所以不要怕学得慢,一定要学得踏实。起步时常常会慢一些,只要学得扎实,后来会渐渐好起来的。数学知识一般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学习当前所讨论的内容,需要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现在学习的内容又常常是后继学习知识的基础。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能顺利;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学习后面的知识就会困难重重,这表明学习数学必须循序渐进。因此在讲授概念时,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推进,从而把握每一个概念的本质;在讲授例题时,例题的选取应由易到难,由正用到逆用再到变形用,最后到综合应用,从而达到灵活应用基本知识点的目的。在布置作业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既要落实基本知识点,又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2.命题趋势的把握。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是数学试卷的主体,代数中的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基本变换,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新课程增加内容中的问题、概率及概率与统计。导数是高考的主要考查对象。与以前的考试相比,新增的内容考试力度加大,以前只有一道函数解答题,现在改为函数与新增内容导数的综合。以前只有一道应用题,现在则改为新增内容的概率应用题。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解答题与新增内容的向量挂钩,尤其是立体几何的解答题,用向量解答非常容易,但用传统方法很困难、复杂、且得分率低。近几年高考试题还有一个特点,不求知识点的覆盖率,不求知識点的全面,但求抓主干知识,避免偏题、怪题、难题,因此在选题上要有所侧重,重点知识、重点章节重点讲,一般知识、一般章节一般讲。
3.注重“一题多解”,以期变知识为能力,拓展学生思维。
我常以课本上或者辅导资料上的一道普通练习题为例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题多解,以达到能较全面地复习所学过的相关内容的目的,并由此培养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的良好习惯。
总之,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而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在创设数学情境时通过直观的材料,让学生感知有意义的数学,培养学生耐挫、协作的能力;通过对实际材料分析建构数学模型,改变学生重解题轻思维的陋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求异创新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反思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