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以产学结合作为办学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介绍高职院校导师制现状、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以及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但是,高职学生往往客观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学生对于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没有清晰的框架和构建,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方向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和意识。另外由于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就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国家及浙江的“十三五”规划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将导师制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导师制现状
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能并重,体现导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特点。在我国,导师制早期被运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导师制逐渐成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导师制的有益尝试,并在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國内高职院校推行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一综合式导师制,其特点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实施的学校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二学业导师制,其特点是使学业导师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从而弥补高职院校教育不考虑个性差异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一种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实施的学校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三特长生导师制,主要特点是提出重点培养特长生的导师制模式,实施的学校有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四实行课余时间导师制,主要特点是导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实施的学校有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
但由于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不成熟,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职责定位尚待明确导师和辅导员的管理对象都是学生,在职责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重复管理或互相推诿的现象,学生也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导师制实际效果;对导师的评价体系很难制定等。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可以在全国推广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导师制现实意义
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价值。具体现实意义如下:
(1)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随时跟导师保持联系和见面,遇到问题随时答疑解惑,教师从中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发挥个人魅力,在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可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实训室为平台,教师将各类项目与学院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各类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科研项目及毕业论文设计,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实力和水平。
(3)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导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学生参与企业孵化项目,了解企业、行业新动态,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掌握企业所需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在具备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基础上,思考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导师制时,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的做法,而应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高职特色、设计合理、行之有效的导师制运行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发挥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生产性实习(认知实习、体验实习、顶岗实习)岗位,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校内导师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除校内导师外,适当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侧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传授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环境、培养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早做好角色转换,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学生通过及时跟踪企业、行业最新动态,紧跟社会人才需求,有利于就业能力提高。
(2)构筑项目载体,提高素质。构筑导师制人才培养的项目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创业孵化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服务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等,成立项目团队,导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同时通过导师对学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培养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创新创新项目的学生、企业订单的学生等。导师制以项目为载体,师生之间关系紧密,能够及时探讨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知识学习与巩固、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团队合作,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结构和水平的限制,使其实施导师制存在着师资上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必须要保障教师的数量,生师比恰当,且应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行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对有师德问题的教师应剔除在导师队伍之外。同时导师应该明确导师职责,理清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实行导师制后,教师要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余,还要兼任数名学生的导师,要对受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高职院校多数教师对于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对导师制的意义、工作任务和目标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些都将导致導师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转变教师观念是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面临的一个困难。
四、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色
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完善优异学生选拔和培养,特色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拔尖人才培养。以导师为前导,以学生为主力创建创新团队,在导师的引领下,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赛、大学生新苗计划和大学生科研项目等。
(3)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导师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参考文献
[1]孙玥,罗秋菊,吕智超.高职院校导师制模式实施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8(34),9-12.
[2]赵峰松,费琳琪,贾志成.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专业教学内涵[J].辽宁高职学报,2018,6(20),32-35.
[3]武春岭,童世华,何欢.高职“产学制、项目制、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58-61.
[4]吴睿.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0-21.
[5]陈杏环,武春岭.基于导师制/导生制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职教研究,2014,6,7-8.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但是,高职学生往往客观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学生对于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没有清晰的框架和构建,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方向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和意识。另外由于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就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国家及浙江的“十三五”规划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将导师制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导师制现状
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能并重,体现导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特点。在我国,导师制早期被运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导师制逐渐成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导师制的有益尝试,并在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國内高职院校推行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一综合式导师制,其特点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实施的学校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二学业导师制,其特点是使学业导师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从而弥补高职院校教育不考虑个性差异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一种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实施的学校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三特长生导师制,主要特点是提出重点培养特长生的导师制模式,实施的学校有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四实行课余时间导师制,主要特点是导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实施的学校有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
但由于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不成熟,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职责定位尚待明确导师和辅导员的管理对象都是学生,在职责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重复管理或互相推诿的现象,学生也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导师制实际效果;对导师的评价体系很难制定等。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可以在全国推广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导师制现实意义
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价值。具体现实意义如下:
(1)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随时跟导师保持联系和见面,遇到问题随时答疑解惑,教师从中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发挥个人魅力,在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可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实训室为平台,教师将各类项目与学院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各类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科研项目及毕业论文设计,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实力和水平。
(3)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导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学生参与企业孵化项目,了解企业、行业新动态,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掌握企业所需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在具备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基础上,思考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导师制时,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的做法,而应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高职特色、设计合理、行之有效的导师制运行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发挥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生产性实习(认知实习、体验实习、顶岗实习)岗位,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校内导师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除校内导师外,适当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侧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传授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环境、培养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早做好角色转换,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学生通过及时跟踪企业、行业最新动态,紧跟社会人才需求,有利于就业能力提高。
(2)构筑项目载体,提高素质。构筑导师制人才培养的项目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创业孵化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服务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等,成立项目团队,导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同时通过导师对学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培养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创新创新项目的学生、企业订单的学生等。导师制以项目为载体,师生之间关系紧密,能够及时探讨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知识学习与巩固、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团队合作,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结构和水平的限制,使其实施导师制存在着师资上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必须要保障教师的数量,生师比恰当,且应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行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对有师德问题的教师应剔除在导师队伍之外。同时导师应该明确导师职责,理清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实行导师制后,教师要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余,还要兼任数名学生的导师,要对受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高职院校多数教师对于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对导师制的意义、工作任务和目标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些都将导致導师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转变教师观念是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面临的一个困难。
四、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色
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完善优异学生选拔和培养,特色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拔尖人才培养。以导师为前导,以学生为主力创建创新团队,在导师的引领下,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赛、大学生新苗计划和大学生科研项目等。
(3)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导师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参考文献
[1]孙玥,罗秋菊,吕智超.高职院校导师制模式实施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8(34),9-12.
[2]赵峰松,费琳琪,贾志成.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专业教学内涵[J].辽宁高职学报,2018,6(20),32-35.
[3]武春岭,童世华,何欢.高职“产学制、项目制、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58-61.
[4]吴睿.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0-21.
[5]陈杏环,武春岭.基于导师制/导生制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职教研究,201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