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当前山东迫在眉睫的战略重任,也是山东工业系统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本文就推进山东工业转方式调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持之以恒长期推进,必须围绕经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并在推进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做新做优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高端人才优势、加强工业经济管理调控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工业;转方式;调结构;路径;探索
1、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长期推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重要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具体体现。转方式调结构蕴含在改革、开放、发展主题之中,是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十几年过去了,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201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进入创新发展的时期。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很艰巨,在经济总量大、资源和环境约束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这是中央对产业结构提出的新要求。现在不少省份提出要发展现代工业、开放工业、创新工业、集群工业、低碳工业、民生工业、智能工业、融合工业等,都是对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探索,实现这个目标需持续不断地推进。当前,保持社会稳定发展也需要加快转变。当今社会已进入重要转型期,经济的、体制的、文化的,各方面都在发生转变,核心价值观差异性较大,分配不公问题突出,许多矛盾需要发展去调和,压力靠发展去释放,心态要靠发展去调整。保持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必须对产业不断调整升级,从发展方式上不断优化,保持持久的发展活力。从目前看,转方式调结构在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工业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宗旨,需要在不同时期,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2、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围绕经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
随着经济总量增大,社会面貌在改变,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在加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危害已经显现,社会和民生的问题呈现出多样性。转方式调结构,就是把经济建设由过去主要关注增长,转为在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改善民生,其实质上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致的。经济既要保持增长,又要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依赖和支撑因素,解决靠什么增长,增长什么,怎么增长的问题,必须走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片面追求GDP,不顾一切追求GDP是错误的,但GDP也如家庭收入一样,是一个指标,需要科学看待。科学发展观还是以发展为主题,而不是不在乎发展,不在意增长,但增长的代价和遗留问题必须降到最低程度,并实现较长时间内稳定较快增长。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容纳不了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支撑条件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成本上升和市场空间饱和,企业赢利空间缩小,逐渐丧失了竞争力,必须进行调整。“十二五”国家规划GDP增长率调低了,是为了更长时间的较快发展。中国以年均高于9%的速度发展了32年,创造了世界奇迹,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进行转变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发展的能力。山东省2010年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进入新的发展区间,对工业转型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必须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工业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相统一。山东作为沿海资源型地区,工业发展必须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协调,与资源的承受能力相协调,与劳动力资源结构相协调,与社会生活的保障相协调,切实避免低水平过度开发。仅有理论还不够,还要大胆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不断克服一些简单或模糊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理清思路,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去操作。
3、工业结构调整必须推进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
工业经济在各种约束力量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寻求长期不断获取最大利润的能力,在产业形态上要求有相应的变化。研究工业经济不能仅从单个企业和项目着眼,还要考虑产业链、产业配套、产业竞争、产业创新机制等方面,换而言之,从产业角度研究工业发展问题,遴选好重点发展的产业,确定提升、改造、壮大、创新、集群化的方式和途径。当今工业发展进入以集群为主要模式的增长和竞争时代,必须克服自成产业体系的倾向,顺应产业差异化发展。我省各市与十年前相比,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普遍减少,而产业内部的技术素质要求却在提高。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地区,产业发展不可能自成体系,必须遴选一个或者几个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聚集发展中产生内部竞争和碰撞机制,形成竞争、互补、创新的动态升级机制,造就产业的升级,在差异化发展中带动整个结构的优化。必须加强对区域性产业发展的科学引领。遴选和发育产业是当前企业和投资人共同的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这个要求。上个世纪由于物质极度短缺,鼓励各县发展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等,结果呈现出产业的县域同构性、地区同构性。短缺经济结束后,同构性的相互竞争,最后以大企业和优势企业规模化经营而胜出。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资本大量积累,建设一个有规模的大企业易如反掌,比如汽车企业、钢铁企业、计算机产业等。规模化竞争之后,人们开始探索差异化竞争,通过产业集群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形成竞争优势。一个省发展哪些产业,取决于各个市的产业发展。一个地方,各种资源有限,产业不可能选很多,只有选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如果都平平一般选不出来,说明发育还不成熟。十几年前上海不再把纺织、食品、家电等作为发展重点,就是一种产业升华。遴选产业要避免歧视传统产业。评价产业不能用形象好看不好看,个头壮观不壮观,时尚不时尚来衡量。要从类别和水平上判断企业重点发展什么,政府引导发展什么。山东工业发起与上海等城市不同,是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发展起来的,起步晚,基础差,传统产业基数大,不能简单看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划个圈,发展重点不能笼统地提大概念,要看具体构成情况,看类别。《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要结合山东实际确定发展的重点,突出特色,形成气候。西部地区崛起并非由东部梯次转移,而是同步崛起,起点高,规模大,形态新,集中度优势明显,值得借鉴。
4、坚持把企业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主体位置上,加大推进力度
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是企业。不论是提升传统产业,或是培育新兴产业,都必须围绕企业这个载体,着眼企业研究长效机制。目前看,工业结构不合理,有客观原因,但关键还是能够引领传统产业提升和推进新兴产业的带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差。传统产业中,像中国重汽、青岛钢铁、如意毛纺、鲁泰纺织、景芝芝麻香等成功转型升级的企业少。新兴产业中,企业底子比较薄弱,像浪潮电子、轨道机车等带头企业偏少。推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当务之急是生产要素调控,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低端产能,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投资人,或者承接产业转移,或转向新领域,培育一批产业引领型的龙头企业。制定好企业培植发育计划,促进有希望的企业崛起,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形成更大的创新能力等。加强对企业个性化经营的引导,结合企业的行业、所在区域、生产特性、产品类别,创造性地开拓发展路子,以适应新的竞争和挑战。要通过优化投资改进企业资本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资产价值上改变生产工具价值构成,去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技术构成不同,产出效率也不一样。必须从项目把好关,缩减低端或者弱势产能的投入和所占比例,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类别,提高所投入产能的先进程度,并且多投到创新能力上。要使企业保持在最佳经营状态,不管企业是开发型、生产型、配套型、科技型,还是制造型、服务型,都要努力调整到赢利的最佳状态,积累稳定发展的实力。发展企业要实事求是,不要一味求大,要适合企业的经营特征。不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把企业都做大,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企业的经济规模与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有关,有的必须做大才能有规模效益,有的应该专业化小规模。应强化培养优势大产业的意识,形成大企业引领、小企业配套辅助的,集群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大企业更应该注意经营形态调整,在全球优化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做到公司与工厂分离:在大城市做研发,求得国际化技术支持;在中小城市生产,减少活劳动成本;网络化国际营销,克服地域分割。积极引导企业转变传统经营思维模式。要克服产业惯性和经营惰性,弄清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式和竞争方式的差异,特别是原材料与消费品,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方式的需求差异和竞争手段的差异。原材料企业向新技术产业转换,必须改变经营上的理念,适应竞争的需要。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内帮外扶,加大引导力度。现在提出抓大扶小,比改革开放初期的“抓大放小”前进了一步,应提出可操作的措施。
5、重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提高工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建立或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的能力,解决其动力源机制。一方面,技术创新要围绕产业化去推进,实行产业进程的创新,注重开发可产业化创新成果,并推进产业化。这是衡量创新市场化水平的标准。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当企业的创新优势消失时,利润也随之消失了。”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竞争,使企业拥有的创新优势越来越短暂,如果不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产品,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当前工业领域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比较少。现在看,不论是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开发拥有一批高端技术。从竞争的角度看,不管什么产业,不能简单看形成了多大的产出能力,占比占到多少,而是看核心技术是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说高新技术产业,其研发部分和技术装备属于高技术,生产多是劳动密集型或者技能型。以信息产业为例,总部研发是产业的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部分是高端,代工产和零部件加工则是产业的低端,如果总部的核心技术没有到手,而是仅仅搞组装,除了安置职工就业,提供点税收,没有持久竞争力,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土崩瓦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已经出现类似的情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克服片面追求规模化倾向,重点抓好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信息化和循环经济,是经信系统承担的全社会职责,也是转方式的支撑,是提高竞争力的所在,应作为重点研究。加强信息化领域的开发创新,把开发和开拓应用结合起来,运用技术和市场的力量,培育和创造新的消费领域,促进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提高。
6、加深对传统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把传统产业做新做优
传统产业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提供人民生活必需品,是国民经济保障性产业。传统产业是工业的主体,其社会供给的产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传统产业不能没有,更不能放弃。对传统产业不能因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漠视。传统产业高端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两者相比,某种程度上前者对我国更重要。对于传统产业要看持续发展、持续获利的能力。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都是好产业,关键看是否赚钱。对传统产业不能笼统简单地用保留和放弃来对待,而是看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哪些产业有发展的机会,怎样做好。传统产业中需要改进提升的空间很大,也具有发展的潜力,传统产业高端化意义深远,是最现实的选择。传统产业也可以有高技术,也有高新技术发展的空间。当然,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支撑,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如果资源优势没有了,外购成本过高,环境承受不了了,就要顺应发展规律和潮流,去限制落后产能,发展前瞻产业,实行总量控制。传统产业中的夕阳技术和工艺比较多,需要改进的产品更多。随着人们对产品高标准和个性化的需求,推进着生产技术、工艺和生产装备的升级换代,传统产业高端化永无止境。对于传统产业,应转变简单做大做强思维,更加强调做新做优,把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为产品技术新、装备工艺新、经营形态新,符合社会需求升级需要,污染少,市场竞争和赢利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
7、重新认识机械化的历史进程,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由手工制造到机械化,再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工具历史升华。老牌工业国家在长期机械化过程中,工业设计制造达到很完美的程度,形成了大批的人才群体、丰富的设计理念,大量的产品积累、严谨的学科体系。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多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为支撑,并附以消化吸收再创新,缺少欧美国家机械化的长期积累,工业设计和自我装备的能力偏低,特别是高端产业,能提供系列装备的能力更为薄弱。虽然直接享受了世界机械化和自动化文明,实现了经济后发优势,但过程缺失也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的先天不足。当代制造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武装出来的,不是靠手工,也不是靠一般通用机械。新兴产业领域更是由现代装备工业支撑和武装的,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哪里,装备制造业就会跟踪到那里。所有的自主创新成果,都需要先进制造业去完成量产这个环节,逐步走上产业化的轨道。而产业化又会在竞争中通过创新的投入,促进技术的升级,这又需要先进制造业跟进升级。拥有了高新技术和装备能力,其产品就可以在世界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制造。太阳能光伏如此,锂电池生产如此,新医药生产也是如此。现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先进的装备,传统产业升级需要的更多,市场需求空间广阔。装备制造业特征是产品品种多、生产批量少、需求变化大,供货不稳定,是典型的薄利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6%左右。这在当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也没有多少投资者甘心介入其中。装备制造业相对薄弱,在于扶持和发展不到位,创新机制缺失,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加大政府扶持,扩大投入,加强开发能力,做好系列产品的储备。装备制造业买不来,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拿出耐心和毅力,老老实实补课,加强对装备工业政策支持,争取尽快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并且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的评价内容。
8、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提高工业的服务化程度
在新兴产业领域,新产品只有产业化、规模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激活创新的动力,才会加大创新的投入,形成循环创新持续获利的能力。从对新兴产业调研的情况看,现在有的企业做到了,更多的企业还在小步徘徊。新兴产业发展,不是大规模赚大钱,小规模赚小钱的问题,而是由于抓不住新的消费群,无法在量产中建立起内生创新机制,企业根本不能长期经营下去,只能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新材料、新医药、太阳能热水器、光伏电池、蓄能电池、风电、新能源汽车、新型家电等,都是如此。要创造适合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在量产规模化中提升产业水平。重庆发展计算机产业,引进宏基、惠普两大国际品牌公司,以及众多配套企业,计划2015年达到一亿台笔记本产量,其做法值得关注。要注重对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化步伐,激活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在机制。工业在注重向新兴产业延伸的同时,应加快工业由生产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培育工业企业的服务功能,增强其竞争力。随着社会生产专业化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市场竞争对产品研发和服务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要求不断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品,另一方面要求为客户提供专业“物业”式的服务。产学研联合开发、企业物流经营,售后服务外包,产品软件升级,合同能源管理等正在兴起。工业企业的服务成分增加,将使企业提供实物和服务两种产品,获取两种利润,实现两种增值,是企业发展的新空间。实践证明,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会产生、分化出服务业,也会转为服务业。特别是产品研发是大头,销售服务是大头,生产加工过程可以找代工的企业,其属性更倾向服务业企业,最终将由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应积极探索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形态和领域,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逐渐分离实行专业化经营,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
9、提高发掘和利用各种劳动力的能力,发挥好高端人才优势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体能型、技能型和智能型劳动力优势并存时期,转型的智力要素条件比较好。各种劳动力都是好劳动力,但是利用方法不同。“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只会将兵,而刘邦能将将,这就是差别。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普遍存在高能低用的问题,所以应注重开发利用智力型劳动力的产业。当前社会智力型劳动力众多,需要相适应的产业和政策去利用、去开发。山东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大,体能和技能型劳动力用量大。当前随着劳动力成本升高,企业利润空间狭小,产业调整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对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决策上应注重适应性调整,实施产品转向、产地转移、经营方式转变。要把优化劳动力结构和加快企业研发创新结合起来,给智能型劳动力和高端人才提供科研开发的空间,让人才有持续成长和不断创造成果的条件。当今交通和网络信息条件的改善,以及产业聚集趋势强化,要探讨大企业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既紧密结合又相互独立的创新形态。城市型工业要建立创新型工业,创新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强联系。大城市是人才高地,创新要素多,利于创新信息和观念的更新,适合于人才持续性成长;县域生产要素充分,低成本,易扩张,形成集群,是生产基地。发挥创新和生产的各自优势,就要结合企业实际,解决协调互动的形式。或者发展都市总部经济,人才进大城市,改进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或者在产业基地推进人才聚集,建设产业中关村。
10、加强工业经济管理调控的探索实践
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仅有理论还不够,还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工业不仅是社会生产的经济组织,也是促进文明进步的社会组织。发展工业不仅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道德,在文明道德的范围内经营,对社会负责。加强工业管理调控,既要严厉打击那些虚假欺诈违法行为,又要保障合法企业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和正确的导向。要以民众利益和社会文明为核心,严格对有害、浪费、污染产品的许可管理,取缔落后排挤先进、浪费排挤节约、污染排挤清洁、有害排挤健康的经营行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调控,要克服单纯追求短期增长的倾向,转到保持长期稳定较快增长上来,加强对发展支撑和依赖要素的调整,提高资本有机度、劳动力智力层次。一方面着眼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装备结构、区域结构等有形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技术人才构成、自主知识产权贡献率、资源产出率、增加值率等价值结构。推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不论哪个行业,不论哪个地区,都应有明确的路数和得力的措施,重视把要素结构从依赖物质消耗转到智力要素上来,包括技术、人才、信息、工艺;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注重结构优化和增强持续竞争力;逐步完善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调控手段,建立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扶优汰劣的政策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结构节能。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归纳企业发展的动因,特别是创新的动因,分析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成因,探讨保护和增强这种活力的政策。加强对能源和重要物资对社会的供给能力建设,提高突变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工业经济的预警调控,组织协调好煤电油气运的有效供应,做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供需平衡,提高生产要素和社会安定的供给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内部文件,2010
[3] 陈清泰.《重塑企业制度》.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年11月1日.ISBN:9787802342965
[4] 李毅中.《“十二五”: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求是.2010年第23期
[5]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2009年10月.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 :978-780706-856-3/F·357
The Discussion on Industry to the Way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WANGZhao-chun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ttee,JiNan,250011)
Abstract: the Shandong urgent strategic task is that the wa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s a major historic topic which the Shandong industrial system. The article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s of the way in Shando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ook the new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posed sped up the way of the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persevere the long-term advancement, must around economic social continued benign development, and has make the discussion that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y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cultivate the power sour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ake a new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ccelerate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scale, play advantage of high-end talent, and strengthe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etc.
Key words: Industrial Restructure to the way Adjust the structure PathExplore
关键词:工业;转方式;调结构;路径;探索
1、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长期推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重要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具体体现。转方式调结构蕴含在改革、开放、发展主题之中,是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十几年过去了,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201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进入创新发展的时期。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很艰巨,在经济总量大、资源和环境约束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这是中央对产业结构提出的新要求。现在不少省份提出要发展现代工业、开放工业、创新工业、集群工业、低碳工业、民生工业、智能工业、融合工业等,都是对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探索,实现这个目标需持续不断地推进。当前,保持社会稳定发展也需要加快转变。当今社会已进入重要转型期,经济的、体制的、文化的,各方面都在发生转变,核心价值观差异性较大,分配不公问题突出,许多矛盾需要发展去调和,压力靠发展去释放,心态要靠发展去调整。保持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必须对产业不断调整升级,从发展方式上不断优化,保持持久的发展活力。从目前看,转方式调结构在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工业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宗旨,需要在不同时期,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2、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围绕经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
随着经济总量增大,社会面貌在改变,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在加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危害已经显现,社会和民生的问题呈现出多样性。转方式调结构,就是把经济建设由过去主要关注增长,转为在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改善民生,其实质上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致的。经济既要保持增长,又要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依赖和支撑因素,解决靠什么增长,增长什么,怎么增长的问题,必须走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片面追求GDP,不顾一切追求GDP是错误的,但GDP也如家庭收入一样,是一个指标,需要科学看待。科学发展观还是以发展为主题,而不是不在乎发展,不在意增长,但增长的代价和遗留问题必须降到最低程度,并实现较长时间内稳定较快增长。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容纳不了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支撑条件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成本上升和市场空间饱和,企业赢利空间缩小,逐渐丧失了竞争力,必须进行调整。“十二五”国家规划GDP增长率调低了,是为了更长时间的较快发展。中国以年均高于9%的速度发展了32年,创造了世界奇迹,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进行转变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发展的能力。山东省2010年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进入新的发展区间,对工业转型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必须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工业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相统一。山东作为沿海资源型地区,工业发展必须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协调,与资源的承受能力相协调,与劳动力资源结构相协调,与社会生活的保障相协调,切实避免低水平过度开发。仅有理论还不够,还要大胆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不断克服一些简单或模糊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理清思路,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去操作。
3、工业结构调整必须推进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
工业经济在各种约束力量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寻求长期不断获取最大利润的能力,在产业形态上要求有相应的变化。研究工业经济不能仅从单个企业和项目着眼,还要考虑产业链、产业配套、产业竞争、产业创新机制等方面,换而言之,从产业角度研究工业发展问题,遴选好重点发展的产业,确定提升、改造、壮大、创新、集群化的方式和途径。当今工业发展进入以集群为主要模式的增长和竞争时代,必须克服自成产业体系的倾向,顺应产业差异化发展。我省各市与十年前相比,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普遍减少,而产业内部的技术素质要求却在提高。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地区,产业发展不可能自成体系,必须遴选一个或者几个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聚集发展中产生内部竞争和碰撞机制,形成竞争、互补、创新的动态升级机制,造就产业的升级,在差异化发展中带动整个结构的优化。必须加强对区域性产业发展的科学引领。遴选和发育产业是当前企业和投资人共同的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这个要求。上个世纪由于物质极度短缺,鼓励各县发展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等,结果呈现出产业的县域同构性、地区同构性。短缺经济结束后,同构性的相互竞争,最后以大企业和优势企业规模化经营而胜出。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资本大量积累,建设一个有规模的大企业易如反掌,比如汽车企业、钢铁企业、计算机产业等。规模化竞争之后,人们开始探索差异化竞争,通过产业集群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形成竞争优势。一个省发展哪些产业,取决于各个市的产业发展。一个地方,各种资源有限,产业不可能选很多,只有选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如果都平平一般选不出来,说明发育还不成熟。十几年前上海不再把纺织、食品、家电等作为发展重点,就是一种产业升华。遴选产业要避免歧视传统产业。评价产业不能用形象好看不好看,个头壮观不壮观,时尚不时尚来衡量。要从类别和水平上判断企业重点发展什么,政府引导发展什么。山东工业发起与上海等城市不同,是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发展起来的,起步晚,基础差,传统产业基数大,不能简单看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划个圈,发展重点不能笼统地提大概念,要看具体构成情况,看类别。《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要结合山东实际确定发展的重点,突出特色,形成气候。西部地区崛起并非由东部梯次转移,而是同步崛起,起点高,规模大,形态新,集中度优势明显,值得借鉴。
4、坚持把企业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主体位置上,加大推进力度
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是企业。不论是提升传统产业,或是培育新兴产业,都必须围绕企业这个载体,着眼企业研究长效机制。目前看,工业结构不合理,有客观原因,但关键还是能够引领传统产业提升和推进新兴产业的带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差。传统产业中,像中国重汽、青岛钢铁、如意毛纺、鲁泰纺织、景芝芝麻香等成功转型升级的企业少。新兴产业中,企业底子比较薄弱,像浪潮电子、轨道机车等带头企业偏少。推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当务之急是生产要素调控,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低端产能,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投资人,或者承接产业转移,或转向新领域,培育一批产业引领型的龙头企业。制定好企业培植发育计划,促进有希望的企业崛起,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形成更大的创新能力等。加强对企业个性化经营的引导,结合企业的行业、所在区域、生产特性、产品类别,创造性地开拓发展路子,以适应新的竞争和挑战。要通过优化投资改进企业资本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资产价值上改变生产工具价值构成,去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技术构成不同,产出效率也不一样。必须从项目把好关,缩减低端或者弱势产能的投入和所占比例,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类别,提高所投入产能的先进程度,并且多投到创新能力上。要使企业保持在最佳经营状态,不管企业是开发型、生产型、配套型、科技型,还是制造型、服务型,都要努力调整到赢利的最佳状态,积累稳定发展的实力。发展企业要实事求是,不要一味求大,要适合企业的经营特征。不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把企业都做大,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企业的经济规模与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有关,有的必须做大才能有规模效益,有的应该专业化小规模。应强化培养优势大产业的意识,形成大企业引领、小企业配套辅助的,集群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大企业更应该注意经营形态调整,在全球优化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做到公司与工厂分离:在大城市做研发,求得国际化技术支持;在中小城市生产,减少活劳动成本;网络化国际营销,克服地域分割。积极引导企业转变传统经营思维模式。要克服产业惯性和经营惰性,弄清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式和竞争方式的差异,特别是原材料与消费品,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方式的需求差异和竞争手段的差异。原材料企业向新技术产业转换,必须改变经营上的理念,适应竞争的需要。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内帮外扶,加大引导力度。现在提出抓大扶小,比改革开放初期的“抓大放小”前进了一步,应提出可操作的措施。
5、重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提高工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建立或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的能力,解决其动力源机制。一方面,技术创新要围绕产业化去推进,实行产业进程的创新,注重开发可产业化创新成果,并推进产业化。这是衡量创新市场化水平的标准。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当企业的创新优势消失时,利润也随之消失了。”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竞争,使企业拥有的创新优势越来越短暂,如果不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产品,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当前工业领域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比较少。现在看,不论是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开发拥有一批高端技术。从竞争的角度看,不管什么产业,不能简单看形成了多大的产出能力,占比占到多少,而是看核心技术是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说高新技术产业,其研发部分和技术装备属于高技术,生产多是劳动密集型或者技能型。以信息产业为例,总部研发是产业的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部分是高端,代工产和零部件加工则是产业的低端,如果总部的核心技术没有到手,而是仅仅搞组装,除了安置职工就业,提供点税收,没有持久竞争力,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土崩瓦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已经出现类似的情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克服片面追求规模化倾向,重点抓好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信息化和循环经济,是经信系统承担的全社会职责,也是转方式的支撑,是提高竞争力的所在,应作为重点研究。加强信息化领域的开发创新,把开发和开拓应用结合起来,运用技术和市场的力量,培育和创造新的消费领域,促进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提高。
6、加深对传统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把传统产业做新做优
传统产业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提供人民生活必需品,是国民经济保障性产业。传统产业是工业的主体,其社会供给的产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传统产业不能没有,更不能放弃。对传统产业不能因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漠视。传统产业高端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两者相比,某种程度上前者对我国更重要。对于传统产业要看持续发展、持续获利的能力。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都是好产业,关键看是否赚钱。对传统产业不能笼统简单地用保留和放弃来对待,而是看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哪些产业有发展的机会,怎样做好。传统产业中需要改进提升的空间很大,也具有发展的潜力,传统产业高端化意义深远,是最现实的选择。传统产业也可以有高技术,也有高新技术发展的空间。当然,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支撑,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如果资源优势没有了,外购成本过高,环境承受不了了,就要顺应发展规律和潮流,去限制落后产能,发展前瞻产业,实行总量控制。传统产业中的夕阳技术和工艺比较多,需要改进的产品更多。随着人们对产品高标准和个性化的需求,推进着生产技术、工艺和生产装备的升级换代,传统产业高端化永无止境。对于传统产业,应转变简单做大做强思维,更加强调做新做优,把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为产品技术新、装备工艺新、经营形态新,符合社会需求升级需要,污染少,市场竞争和赢利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
7、重新认识机械化的历史进程,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由手工制造到机械化,再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工具历史升华。老牌工业国家在长期机械化过程中,工业设计制造达到很完美的程度,形成了大批的人才群体、丰富的设计理念,大量的产品积累、严谨的学科体系。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多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为支撑,并附以消化吸收再创新,缺少欧美国家机械化的长期积累,工业设计和自我装备的能力偏低,特别是高端产业,能提供系列装备的能力更为薄弱。虽然直接享受了世界机械化和自动化文明,实现了经济后发优势,但过程缺失也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的先天不足。当代制造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武装出来的,不是靠手工,也不是靠一般通用机械。新兴产业领域更是由现代装备工业支撑和武装的,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哪里,装备制造业就会跟踪到那里。所有的自主创新成果,都需要先进制造业去完成量产这个环节,逐步走上产业化的轨道。而产业化又会在竞争中通过创新的投入,促进技术的升级,这又需要先进制造业跟进升级。拥有了高新技术和装备能力,其产品就可以在世界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制造。太阳能光伏如此,锂电池生产如此,新医药生产也是如此。现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先进的装备,传统产业升级需要的更多,市场需求空间广阔。装备制造业特征是产品品种多、生产批量少、需求变化大,供货不稳定,是典型的薄利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6%左右。这在当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也没有多少投资者甘心介入其中。装备制造业相对薄弱,在于扶持和发展不到位,创新机制缺失,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加大政府扶持,扩大投入,加强开发能力,做好系列产品的储备。装备制造业买不来,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拿出耐心和毅力,老老实实补课,加强对装备工业政策支持,争取尽快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并且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的评价内容。
8、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提高工业的服务化程度
在新兴产业领域,新产品只有产业化、规模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激活创新的动力,才会加大创新的投入,形成循环创新持续获利的能力。从对新兴产业调研的情况看,现在有的企业做到了,更多的企业还在小步徘徊。新兴产业发展,不是大规模赚大钱,小规模赚小钱的问题,而是由于抓不住新的消费群,无法在量产中建立起内生创新机制,企业根本不能长期经营下去,只能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新材料、新医药、太阳能热水器、光伏电池、蓄能电池、风电、新能源汽车、新型家电等,都是如此。要创造适合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在量产规模化中提升产业水平。重庆发展计算机产业,引进宏基、惠普两大国际品牌公司,以及众多配套企业,计划2015年达到一亿台笔记本产量,其做法值得关注。要注重对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化步伐,激活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在机制。工业在注重向新兴产业延伸的同时,应加快工业由生产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培育工业企业的服务功能,增强其竞争力。随着社会生产专业化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市场竞争对产品研发和服务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要求不断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品,另一方面要求为客户提供专业“物业”式的服务。产学研联合开发、企业物流经营,售后服务外包,产品软件升级,合同能源管理等正在兴起。工业企业的服务成分增加,将使企业提供实物和服务两种产品,获取两种利润,实现两种增值,是企业发展的新空间。实践证明,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会产生、分化出服务业,也会转为服务业。特别是产品研发是大头,销售服务是大头,生产加工过程可以找代工的企业,其属性更倾向服务业企业,最终将由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应积极探索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形态和领域,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逐渐分离实行专业化经营,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
9、提高发掘和利用各种劳动力的能力,发挥好高端人才优势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体能型、技能型和智能型劳动力优势并存时期,转型的智力要素条件比较好。各种劳动力都是好劳动力,但是利用方法不同。“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只会将兵,而刘邦能将将,这就是差别。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普遍存在高能低用的问题,所以应注重开发利用智力型劳动力的产业。当前社会智力型劳动力众多,需要相适应的产业和政策去利用、去开发。山东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大,体能和技能型劳动力用量大。当前随着劳动力成本升高,企业利润空间狭小,产业调整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对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决策上应注重适应性调整,实施产品转向、产地转移、经营方式转变。要把优化劳动力结构和加快企业研发创新结合起来,给智能型劳动力和高端人才提供科研开发的空间,让人才有持续成长和不断创造成果的条件。当今交通和网络信息条件的改善,以及产业聚集趋势强化,要探讨大企业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既紧密结合又相互独立的创新形态。城市型工业要建立创新型工业,创新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强联系。大城市是人才高地,创新要素多,利于创新信息和观念的更新,适合于人才持续性成长;县域生产要素充分,低成本,易扩张,形成集群,是生产基地。发挥创新和生产的各自优势,就要结合企业实际,解决协调互动的形式。或者发展都市总部经济,人才进大城市,改进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或者在产业基地推进人才聚集,建设产业中关村。
10、加强工业经济管理调控的探索实践
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仅有理论还不够,还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工业不仅是社会生产的经济组织,也是促进文明进步的社会组织。发展工业不仅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道德,在文明道德的范围内经营,对社会负责。加强工业管理调控,既要严厉打击那些虚假欺诈违法行为,又要保障合法企业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和正确的导向。要以民众利益和社会文明为核心,严格对有害、浪费、污染产品的许可管理,取缔落后排挤先进、浪费排挤节约、污染排挤清洁、有害排挤健康的经营行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调控,要克服单纯追求短期增长的倾向,转到保持长期稳定较快增长上来,加强对发展支撑和依赖要素的调整,提高资本有机度、劳动力智力层次。一方面着眼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装备结构、区域结构等有形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技术人才构成、自主知识产权贡献率、资源产出率、增加值率等价值结构。推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不论哪个行业,不论哪个地区,都应有明确的路数和得力的措施,重视把要素结构从依赖物质消耗转到智力要素上来,包括技术、人才、信息、工艺;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注重结构优化和增强持续竞争力;逐步完善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调控手段,建立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扶优汰劣的政策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结构节能。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归纳企业发展的动因,特别是创新的动因,分析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成因,探讨保护和增强这种活力的政策。加强对能源和重要物资对社会的供给能力建设,提高突变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工业经济的预警调控,组织协调好煤电油气运的有效供应,做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供需平衡,提高生产要素和社会安定的供给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内部文件,2010
[3] 陈清泰.《重塑企业制度》.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年11月1日.ISBN:9787802342965
[4] 李毅中.《“十二五”: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求是.2010年第23期
[5]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2009年10月.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 :978-780706-856-3/F·357
The Discussion on Industry to the Way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WANGZhao-chun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ttee,JiNan,250011)
Abstract: the Shandong urgent strategic task is that the wa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s a major historic topic which the Shandong industrial system. The article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s of the way in Shando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ook the new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posed sped up the way of the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persevere the long-term advancement, must around economic social continued benign development, and has make the discussion that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y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cultivate the power sour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ake a new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ccelerate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scale, play advantage of high-end talent, and strengthe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etc.
Key words: Industrial Restructure to the way Adjust the structure Path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