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红色经典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支持下,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制作演出的经典民族歌剧《江姐》(2021版)将于8月28日~30日在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数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当晚,歌曲《红梅赞》经典的旋律久久回荡在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中,歌剧《江姐》(2021版)北京站首场演出大获成功。
  伊泓远,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曾任空政文工团歌唱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之一。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嘉奖五次。曾荣获原文化部第十届全国声乐大赛“文华奖”金奖;201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新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2007年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原空政文工团复排《江姐》,歌唱家伊泓远正式成为第五代“江姐”,多年来,她们多次演出歌剧《江姐》,对这一角色的塑造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伊泓远说:“在空政文工团排歌剧《江姐》的时候,是由阎肃老师和羊鸣老师一句一句亲自辅导的。在他们的帮扶下,我在歌剧《江姐》中的进步是很大的。这次我很有幸能够继续来扮演江姐。江姐这个角色给予了我很多,不只是演唱技术上的提高、表演能力上的提高和舞台把控能力的提高,更多是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是什么,而且它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歌剧《江姐》的重排,中国歌剧舞剧院举全院之力,集结歌剧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舞台美术工作部等各部门,为这部绵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作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力,赓续精神血脉,传承江姐精神,力求用红色精品圈粉年轻一代。
  经典角色
  代代传承“红岩精神”
  歌剧《江姐》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排演,1964年9月首演,轰动全国。从那以后,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成为革命意志坚强的英雄代表,而“江姐”这一经典角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针对此次重排,伊泓远感触颇深,她表示:“应该说此次时间紧任务重,导演每天从早到晚为演员指导,没有休息日,指挥老师从做、唱,到戏剧排练全程跟随,每位演员更是精益求精,甚至晚上排练结束后还有演员留在排练厅继续练习……同事们的这种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我很感动和钦佩,我想这也是为此次重排奠定良好基础的先决条件。”
  中国歌剧舞剧院2021版歌剧《江姐》是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复排经典剧目,該剧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博士担任艺术总监,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著名指挥家许知俊执棒,集合陶雷、周正平、胡天骥等众多主创,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伊泓远饰演“江姐”,同时还邀请女高音歌唱家王莉和王莹共同参演。高鹏、郭煜、李勇君、毋攀、王杨、周原、王佳韵、王娜等众多演员共同演出。
  百年风华
  用“江姐”精神激励前行
  2021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文章《江姐,我一生的榜样》。文章中,张桂梅深情地写到:“江姐是我一生的榜样,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演江姐、学江姐。她的坚强,她的忠诚,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当时,我便暗下决心,要以她为榜样,做她那样的人。我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我希望孩子们记住江姐,也记住在女子高中的那‘一抹红’,这将是她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张桂梅的文章,对正在紧张排练中的《江姐》剧组主创和全体演职人员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重排经典的巨大现实意义。
  守正创新
  讲好革命传统赋予新生命
  在重排过程中,中国歌剧舞剧院十分注重红色经典的时代性,力求让红色经典有吸引年轻一代观众的闪光点。本次重排,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将更注重戏剧的流畅性,加强民族器乐与西洋交响乐的融合统一,在舞台呈现方面,以经典作品的当代表达为理念,将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引导和提升年轻观众的艺术审美品位。而到底此次重排,“新”在哪里,答案将在舞台上为大家揭晓。
  近年来,在院长陶诚博士的带领下,中国歌剧舞剧院紧抓“歌剧”“舞剧”两大主业,坚持打造红色精品、传承红色文化,并且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让红色精品“圈粉”年轻一代。以红色精品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精品符合当代表达永葆青春,这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作为国家艺术院团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
  今年,是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诞辰101周年,她出生于1920年8月20日,牺牲于1949年11月14日。江姐的生命定格在29岁,江姐的精神却永远在传承。
  此次重排过程中,剧组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抢时间、抓效率,临近演出前,更是常常排练到深夜,越是困难重重,越要迎难而上,用“江姐精神”重排《江姐》,所有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在排演的过程中,都历经了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
其他文献
在音乐人的系统学习中,大小调音阶、调式音阶、五声音阶已经成为了必修课。然而,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仍较为冷门。尽管如此,如果你希望能给音乐增加更多“前衛”及“实验”的色彩,对称音阶则是非常实用的工具。  对称音阶并非为某一条音阶的特指,而是多种具有对称性质的音阶总称。简单来说,在对称音阶的构成中,所有音符的排列为固定的音程关系或固定的音程关系组合。这篇文章,我们会解析五种不
期刊
王铁锤:在红色熔炉里锻炼成才  王铁锤是继冯子存、刘管乐之后北派笛子的重要代表人物。1932年,王铁锤出生于河北省定县子位村。子位村被誉为是吹歌会之乡。王铁锤幼年便受到了民间音乐的熏陶,七岁时接受父亲的吹歌音乐启蒙,并向吹歌会的其他老艺人学吹笛子及吹歌音乐。十岁时,王铁锤就正式加入到村子里的吹歌会,成为年纪最小的管子演奏员。  手持乐器加入队伍  1947年,音乐家张鲁、刘行去河北定州子卫村采风,
期刊
第二届“松庭龙吟”全国竹笛邀请赛成功举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近日,由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浙江音乐学院赵松庭国际艺术中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赵松庭纪念馆、杭州随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第二届“松庭龙吟”全国竹笛邀请赛成功举办。  作为目前国内具有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之一,本次邀请赛共有全
期刊
2021年7月12日,对于河南中州民族乐器公司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规划、设计、施工,中州民乐文化展示馆终于落成开馆,同时中州民乐与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也在当天举行。  艺网琴深 情定中州  前来参加两项活动启动仪式的嘉宾,除了河南兰考县委的副县长翟志胜、河南大学文法学院的领导以及师生之外,也有来自几大艺术院校的教授,他们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期刊
近现代的琴学实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保持着延续和坚守,但仍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原因在于琴学实践的文化场域发生了某种转移,这一情况对近现代琴史的文化解读和书写叙事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与古代相较,近现代琴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外在语境的频频加入,如“专业”“市场”“非遗”等等重要话语成为影响琴曲创作与演奏、琴学传承与发展、琴人文化身份转移的直接因素。文化身份的确定是由文化个体所在的文化
期刊
摘要:本文为2018年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胡琴艺术节“全国九大音乐学院附中胡琴教学论坛”所做的《教学互动与能力培养》宣讲论文。是基于本人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二十余年二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心得与理论思考。以此文与同行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二胡教学 教学互动 能力培养  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中的“教学”二字指教与学,是两个动词。二胡主课教学中师生互为主客体的互动,是通过教与学、反馈与再教学这样不
期刊
阿不都热西提·托呼提(1940~2021)生于1940年9月8日。著名新疆扬琴艺术家、“锵”(新疆扬琴)改革家(以下简称“锵”)及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第一代新疆“锵”主要代表人物,并熟练掌握卡龙琴、艾捷克、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曾担任新疆音乐家协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学生时代 酷爱音乐  早年阿不都热西提·托呼提(以下简称:阿不都热西提)在家乡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就读小学,1954~
期刊
摘要:1986年在北京体育馆举办的《让世界充满爱》流行音乐演唱会上摇滚歌曲《一无所有》的出世标志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6~1999年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继承与发展”阶段①,在此期间民族化主要体现为:地域性音乐素材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呈现;民族民间元素的复合性使用;体裁、风格的多样化;方言、民歌、戏曲唱腔的引入。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民族化发展  在“
期刊
采访当天,恰巧遇上北京道路交通管制,王海龙赶来时比预期晚了些。他边放下摩托车头盔,邊不停抱歉“实在不好意思”,气候炎热加上情绪焦灼,让他的脸颊泛起潮红,声音也裹带着急促感。灌下几口冰咖啡后,他整个人才似乎从慌忙中跳脱出来,神情也回归到较为平稳的状态。我们随即开始了这次采访。  与其说采访,倒更像是聊天。身为纯粹的西北汉子,王海龙看上去少了点豪爽霸气,多了份踏实的底气。“第四音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
期刊
对于古琴来说,古人的文辞不胜枚举。“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绿绮琴中心事,齐纨扇上时光。五陵年少浑薄幸,轻如曲水飘香。”(宋·晏几道)“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清·纳兰性德)从上述的诗词不能看出,独弹、孤吟是其形式的常态,而寄托心事,表达心境是其情境的常法。但进入现代社会的古琴需要什么样的姿态与之对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