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e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在胃肠疾病检查临床应用对比情况。方法:疑诊胃肠疾病的患者40例,分别使用无痛胶囊内镜与常规双气囊胃肠镜检查,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胶囊内镜检查疑似阳性发现35例(87.5%),双气囊胃肠镜检查中25例患者通过胃肠镜检查发现病灶,总检出率62.5%。胶囊内镜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胶囊内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8.6%和90.0%,双气囊胃肠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0.0%和20.0%。结果:胶囊内镜检查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结论:胶囊内镜诊断胃肠疾病特别是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特异性,同时无创无痛,可为胃肠疾病检查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 无痛胶囊内镜 双气囊胃肠镜
  胃肠疾病 消化道出血
  胃肠远离口腔和肛门,同时小肠冗长迂回重叠,是影像学检查难以诊断的难点部位[1]。小肠镜与无痛胶囊内镜的问世,使胃肠实现了可视性检查,让胃肠疾病的诊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国内外对无痛胶囊内镜与常规胃肠镜对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价不一[2]。本文为此对比了研究胶囊内镜与常规双气囊胃肠镜临床检查效能,以期获得有关临床研究资料,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11年3月疑诊胃肠疾病患者40例,男50例,女32例,年龄18~82岁,平均55.5岁。其中35例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消化道出血发作次数1~5次。另外还包括腹痛患者2例,腹泻患者2例,1例其他症状。诊断方法:①无痛胃肠镜检查:使用的无痛胶囊内镜为OMOM胶囊内镜系统由上海生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胶囊体积26mm×11mm,重量4.0g。嘱患者吞下胶囊,凭借患者自身的消化道蠕动功能将胶囊内镜不断向前推进,然后胶囊将其所获信息传输至粘附在患者身上的接收传感器上,每秒捕捉图像2张,摄像视角140°。记录4~6小时,然后将记录仪中图像下载至系统配套工作站进行处。②常规胃肠镜检查:选用北京三博EG2410HR双气囊胃肠镜操作系统。从口腔或肛门进镜,在通常情况下,经口腔进镜时内镜可抵达回肠中下段或末段;从肛门进镜后内镜可越过回盲瓣行至空肠中段,本组患者口腔进镜的深度以回肠中段为界。肛门进镜的深度以空回肠交界区为界。
  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方法检查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耐受性,总结分析检出率与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统计方法: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运用X2检验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病变检出率:在40例患者中,胶囊内镜检查疑似阳性发现35例(87.5%),另5例无异常发现,双气囊胃肠镜检查中25例患者通过胃肠镜检查发现病灶,总检出率62.5%。胶囊内镜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
  诊断准确率:经过病理分析,疑诊胃肠疾病的患者40例确诊阳性32例,阴性8例。那么结果显示胶囊内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8.6%和90.0%,双气囊胃肠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0.0%和20.0%。结果显示胶囊内镜检查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
  讨 论
  当前胃肠疾病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很多传统检查如X线、钡剂造影、普通CT等对其敏感性较低。近几年来随着双气囊胃肠镜和胶囊内镜的开发与应用,胃肠疾病的诊断率及确诊率有所提高[3]。
  双气囊胃肠镜可直接观察到胃肠黏膜,可进行部分病灶的内镜下治疗,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一次检查无法观察全胃肠黏膜[4]。而胶囊内镜具有无创,易耐受和全胃肠检查优势,成为双气囊胃肠镜及手术前的最佳筛选检查[5]。特别是国产OMOM胶囊内镜的问世,以其价格较低,实用性较强,很快得到了临床推广应用[6]。不过胶囊内镜只有140°的视野范围,难以暴露较大病灶的范围,同时在精确估计病灶大小方面较为困难。本文结果显示,胶囊内镜检查疑似阳性发现35例(87.5%),双气囊胃肠镜检查中25例患者通过胃肠镜检查发现病灶,总检出率62.5%。胶囊内镜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胶囊内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8.6%和90.0%,双气囊胃肠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0.0%和20.0%。结果显示胶囊内镜检查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
  总之,胶囊内镜诊断胃肠疾病特别是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特异性,同时无创无痛,可作为胃肠疾病检查的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齐联,年卫东,王化虹等.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86-89.
  2 戈之铮,胡运彪,萧树东.胶囊内镜与推进式小肠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0(10):223-226.
  3 顾静莉,戈之铮,高云杰等.胶囊内镜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临床转归115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5(36):3871-3876.
  4 智发朝.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与评价[J].腹部外科,2009,19(6):84-86.
  5 鐘捷,张晨莉,张吉等.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9,23(2):591-594.
  6 林谋斌,尹路,赵任等.小肠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术前定位中的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10,25(10):877-879.
  
其他文献
糖尿病治疗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治疗的目的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就应该全面控制糖尿病,这就提出了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概念。这五驾马车分别是: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糖尿病的运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的监测。
期刊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发现在不孕症中20%~40%是由于免疫原因引起的,因此免疫学因素在不孕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已婚夫妇双方的生殖器官均未发现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而长期不孕,一般称之为“原因不明不孕”。这类患者首先要考虑是否存在免疫性不孕,由于近年来免疫诊断技术不断发展,能辨明抗体的来源、类型、及作用部位,因而在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  免疫学检查  精子通过女性生殖道上行到受精部位,宫颈黏液是第一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09年7月应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1~51岁,平均29.5岁;术后通过Franke1分级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3个月,术后获得骨性愈合后复查X线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肢体麻木缓解、小便功能康复,未出现继发性神经根及脊髓损伤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对比两种终止孕16~24周妊娠方法的不同效果,旨在探讨终止孕16~24周妊娠的安全、可行、更为简便、高效的引产方法。方法:选择自愿要求终止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孕16~24周而无禁忌证的妊娠妇女102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米非司酮75mg(服药前后2小时空腹),每日2次,连服2天;第3天晨阴道置米索前列醇06mg,以后根据子宫收缩情况是否加用米索前列醇,最大剂量≤1.6mg。Ⅱ组
期刊
在Carto标测下实施射频消融术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手术中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术中需要肝素化,鞘管尾端稀释肝素生理盐水500U经泵管泵入。由于手术时间长,输入速度快,需经常换肝素水,如果更换不及时,泵管内就会进入空气,需重新排气,浪费了液体的同时,延误手术时间,也增加护士工作量。以前用带有钢针的连接头连接,但由于价格较高,容易滑落,漏水,不被患者接受。现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头相互连接的方法,大大改善了这
期刊
关键词 儿童 预防接种 信息 系统经验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18例,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其进行手术复位治疗。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其中14例椎体脱位患者实现解剖复位,4例患者基本复位,植骨均融合,椎体前后脱位及侧方脱位都得到复位纠正。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45°恢复到术后6°,伤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与结果。方法:观察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观察组)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同时对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结果:两组在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特点的比较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浆中甘油三脂、胆固醇升高者较对照组增多(P<0.05),而HDL、LDL等异常情况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比较两组溶栓后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和并发症。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例,合并糖尿病60例,未合并糖尿病72例,均在发病6~12小时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療,比较两组溶栓后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合并糖尿病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多部位梗死及再梗死和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均高于无合并组,溶栓后糖尿病组的有效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结论:2型糖尿病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甘草酸鉍散、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道溃疡的疗效。方法:40例幽门螺杆菌性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甘草酸铋散、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镁、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65.0%,说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