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的生命华章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o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拥书城的杨匡汉先生,说不清珍藏着多少秘籍。不久前,意外地挖掘出来一件“文物”,竟是他躲过“文革”抄家,保存了六十年的手抄本诗集《告别扬子江》。
  双手捧起杨先生的这本诗集,薄轻而微黄的纸页边有屑末脱落,我小心地翻开一页一页,《我的上海》《扬子江边有间小屋》《心中的故乡》《在毕业晚会上的发言》《朝向光辉的彼岸》《我登上高丘》……感觉到一团团青春的火焰穿越时空扑面而来,一直热到我心里。
  默诵先生娟秀的钢笔字手写体韵林,遥视先生毕生求索的诗学“初心”,六十多年前满怀激情的家国想象、纯真年少崇高而美好的人生理想,和先生“建立时间,刻痕记忆,穿越黑暗,追逐梦想”的学术生涯相互映照,对先生笔墨诗学融会贯通的艺术极境,理性浪漫“移情动魄”的诗化哲学,会有更透彻的理解。
  诗集命名为“告别扬子江”,是先生当年赴北京大学读书前,向母亲、家乡,向养育自己的保姆——扬子江告别,向母校、师长告别,为纪念中学生活,誊写的自己1955年夏至1957年春之间创作的诗,共有49首,分四个部分:“写在扬子江上”“灭螺诗草”“给龙门楼”“青春的歌声”。这是一个十七岁中学毕业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道”的激扬文字,梦想成真、欣喜若狂的心华诗章。
  因为,北京是先生“心中的故乡”。听着布谷鸟的叫声,在扬子江边的那间小屋里,他告诉母亲:家,留不住我了,我的愿望长上了翅膀。但是当“你急切地盼望一页书信,那时我会倏然亲自降临。…我要去远方建设第二家乡,让祖国处处像你一样”。“登上青春制成的小船,开始一支新的歌唱;我朝向光辉的彼岸啊,乘风破浪,万里远航。”迎着初升的太阳,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因为“地球上只有一个地方,唯有她叫我心向神往;语言里只有一个词儿,日夜在我心中回荡。……我把我的生命,交给祖国和人民;几年后在哪个岗位?祖国,这由你决定”。他借雄鹰的翅膀,心早已飞向北京,带来了赞美诗百章、干行。
  先生的诗,是指向未来的。诗的语言,从先生心海流溢出来,凝聚成家国信仰的赤子情怀;意象丰富,进发出豪情奔放的万千气象,表达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报国理想与毅然行动。他以鲜活真实的生命方式与灵魂状态,为自己,也为后人缔造出一个精神原乡式样。如先生所言:“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家庭,而诗歌又为我们缔造了第二个家庭。”虽然,先生在“后记”中写道:“从我一接触,就爱读诗,从爱读诗,就开始学着写诗,这是1955年的事,那时十五岁。”然而,恰恰是这本初学而从没有发表的手抄本诗集,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先生锲而不舍探索诗学风骨之魂的最早发源地。
  先生的诗,变生活为梦想,化梦想为生活。先生十六岁时创作的《心中的故乡》,“意象”竟然是北京,诗如命运预言似的,第一次荡起先生“向北方”的风帆。1957年先生从名校上海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又辗转“内蒙日报”、内蒙古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回到“心中的故乡”——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学研究至今。当代心理学科研成果认为,“你对自己的梦想看得越清楚,实现它的概率就越大”。先生的梦想来自生活沃土、现实关怀与未来昭示,并且与祖国命运沉浮息息相连。先生从年少至耄耋,能够一次次阅尽干帆,化梦想为现实,其人生之大智慧,常令我高山仰止。
  掩卷沉思,先生六十年前的“告别扬子江”,裸呈了一个追梦少年的心迹。然而,被先生称为“父母”的扬子江,在他心中始终有一种不可释怀的“乡恋”。这就是,为什么他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结题出版时,定名为《扬子江与阿里山对话》;为什么他在一次盛大的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总结发言时,面对浩荡长江而呼吁《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为什么他将一篇回忆“文革”时私访战士与诗人郭小川的文章,起名为《把酒论长江》……“告别”是暂时的离去,“枕上”是恒久的梦回,地理的和精神的“故乡”,是心房,是血脉,是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风云。
  师从先生二十多年,发现在先生的意识里,“梦想”如春潮涌动的生命,是诗与思扶摇飞翔的翼翅。虽然,近年先生身患疾痛,但是,在师母的精心照顾下,康复甚佳,不依杖而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且笔耕不辍,仍在慢节奏地書写诗心、青春和梦想成真的传奇。
其他文献
陈河的长篇小说《外苏河之战》(《收获》2018年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最近被中国小说学会列入2018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的6部作品之一。读完《外苏河之战》,感觉这是对于多年以前越南战争的回眸。作者写这部作品显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去了越南外苏河实地踏勘,搜寻了诸多相关的历史资料。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用寻觅“舅舅”赵淮海在越南战争中的足迹,编织了一个英雄与美女的悲情
期刊
这是一个发生在齐晋之间的战争故事。  灵公、成公时期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年晋文公称雄诸侯的国势已然不再。内忧外患下,公元前599年,晋景公登上了王位。即位不久,晋国便在邲地之战中一败涂地。而章之战的另一方齐国,则刚刚打败了卫国和鲁国,士气正旺。所以,大战开始,齐侯的自信(不吃早饭,不介马)正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之下。所谓“骄兵必败”,开头便为战斗的结果埋下伏笔。果然,在兵败如山倒的逃亡时候,齐
期刊
主持人:洪子诚  2018年夏天,在和艺术家刘鼎、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闲聊中,我们偶然产生了组织、出版一个合集的念头,并为这个合集起名“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这个名字来自记忆中的张辛欣1981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小说开头是:“又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电车依然沿着熟悉、热闹的大街一站站驶过。”这个短篇讲述一位女电车售票员一次擦身而过的恋情。尽管故事中男女双方心
期刊
摘要:在中国全部的文学作品中,《诗经》是与大自然贴得最紧的诗集。而那飘荡于山水田野间的歌咏,所体现的正是先民在自然生态中的一种天人一体的精神状态,如《呆蘩》。20世纪的一批学人,用后世的眼光,看待这山水田野间的劳动者,今天我们重读此诗,则要面临的是以下几个问题:蘩是何物?为什么要呆蘩?谁在采蘩?诗的主旨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本文就这几个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采蘩》主旨意义  诗旨何在  对“
期刊
一  我30岁的时候,开始认真地阅读中国现代作家冯至20世纪40年代写就的一系列作品,他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他翻译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和其他诗作,他的研究论文《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作》和论著《论歌德》。从那时起,冯至这个时期的作品、译作和研究文章,就常常是我阅读的对象,直到今天。作为一个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青年,文学作品
期刊
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在整个中国的戏剧界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就专门在《新青年》杂志开辟了一个介绍和评论易卜生作品的主题专辑,向当时的中国读者和学界隆重推荐这位作家。鲁迅也对易卜生情有独钟,曾对他的作品《玩偶之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公开发表演讲并进行讨论。由于易卜生对现代世界戏剧以及中国现代话剧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但是,在“五四”前后,易卜生
期刊
我曾在别的地方说过,在特定时期科幻的恣肆想象、投射隐喻、象征寓言也许反倒是最为现实的显现。张系国对于大陆读者而言可能是个较为陌生的名字,许多人只是从1991年严浩导演、梁家辉主演的《棋王》中略窥一二,不过那个电影还是糅合了张系国的《棋王》和阿城《棋王》而改编的。但张其实著述极多,我自己就曾在台湾大学附近的联经书房买过几种。吴明宗这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位战后台湾科幻文学开创者的创作,并从中提炼出
期刊
摘要:海外新移民作家陈瑞琳是女作家中散文创作的翘楚,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去意大利——那些我最爱的地方》包含了《去意大利》《寻找雨果》《走进阿尔卑斯山》等49篇旅行散文,内容涉及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是作者异域旅行见闻及精神思考的结晶。从创作内容来看,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维度:情系故土的原乡记忆、美国移民经验的中国表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关键词:移民经验中国表述陈瑞琳《去意大利》华文
期刊
摘要:关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品行的争论自古到今,郑庄公的脸谱不断变幻,由此而展开的思考也自然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延伸。围绕着《左传》的主题(亦即《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可以延伸到《左传》与《春秋》《国语》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左传》到底有没有主题?如果有,它的主题是什么?又在哪里表现出来?等等。这些问题虽然由郑庄公品行之无解而几近无解,但仍然吸引着世代的读者去破解。  关键词:《左传》
期刊
河东亭人,是我的挚友。他须发花白,衣着也不甚讲究,一副落拓不羁的样子。他学识渊博,睿智风趣,清逸风流,做人做事作书作画极讲究法度,有学者范儿。他简朴低调,随性平和,是个地道的文入画家。其三十年深居平阳,教书育人,潜心书画,淡泊名利。近二十年的交往,我对其人的了解更全面,对其书画艺术的认识更深刻,决定再写点什么。翻出以前写的两篇评论文章,虽识浅语拙,却是由衷感悟,不愿弃废,今堆砌于一起,以便更充分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