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变化与人物命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b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在时间的安排上采取秋冬春夏的写作顺序,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命运及其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小女孩佩克拉这一悲惨人物形象,呼吁黑人团体应从精神上摆脱被奴役地位,获得真正的平等。
  关键词: 小说《最蓝的眼睛》 时间安排 人物命运 内心世界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她以细腻的文笔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布里德洛夫这一悲惨人物形象,展示了黑人在现实社会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在时间安排上,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的春夏秋冬叙事模式,以秋冬春夏的顺序来写。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种时间安排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与人物的命运及其内心世界休戚相关。
  一、金色的秋——凄凉
  秋季在我们的脑海中是收获的季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者把这样一个五谷丰登、果实累累的季节置于最前,有何用意呢?文中的人们并没有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喜悦,相反他们感到的是忧郁,是秋天的凄凉。“我们住的房子是绿色的,又旧又冷”,“弗里达,找些旧布把窗户缝堵上。弗里达把窗户缝又堵了一遍”。主人公佩克拉家的经济状况较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更惨,她父亲把房子烧了,全家人无家可归,而她只能寄住在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里。后来她们终于找到地方住了,一个废旧的库房,屋子布局不合理,房中更没有什么摆设可言。乔利和布里德洛夫太太就像仇人似的,打架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早晨因为谁应该去搬煤球就拼得你死我活。所有的这些让佩克拉没有体会到秋天里一丝丰收的喜悦,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秋天在她的眼中不是金灿灿的季节,而是灰暗的季节。
  在这一部分中也有两件使人感到高兴的事,但为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第一件,佩克拉来月经了。这件事在丑陋的佩克拉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件事使她意识到她已经长大了,应该有人爱她。她意识到自己的丑陋,开始渴望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佩克拉发现,这些受到社会恩宠的白人都有一双又大又蓝的漂亮眼睛,因此坚信白人女孩的蓝眼睛一定有神奇的作用,只要能得到那双漂亮的蓝眼睛,就能得到美,就能得到幸福。那时,一切将会不同,父母会爱她,老师同学会喜欢她,店主也会殷情相待。于是,为了这个荒诞的愿望,她日夜向上帝企盼能赐给自己一双漂亮的蓝眼睛。殊不知她的这种想法正是对她自己身份的否定,对黑人身份的否定,成为她后来精神错乱的导火索。另一件事是亨利先生作为房客来到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里,为克劳迪娅全家带来了许多乐趣。“我们又惊又喜。我们把他全身摸了个遍,用手指掏他的袜子,翻他上衣的内衬。如果快乐意味着充满信心的企盼的话,那我们当时非常快乐。我们企盼硬币再现,我们知道这种游戏让爸爸妈妈也感到有趣。爸爸笑了,妈妈的目光变得柔和了,随着我们的手在亨利先生的身上搜寻”。这与最后亨利的狼狈离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银装素裹的冬——寒冷
  第二部分是冬季。描写冬天的词语很多: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寒风刺骨,寒气逼人,寒风飞雪……一言蔽之,对世间万物来说,冬季是段艰难的日子。对于佩克拉来说,肉体的寒冷不是最痛苦的,精神上的冬天则使她不寒而栗。混血儿莫丽恩·皮尔对她的蔑视使她感到羞愧和愤怒,莫丽恩的话则更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漩涡:“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我就是可爱。”这深深伤害了她那脆弱的心灵,“她好像又把自己蜷缩起来,像折叠起来的羽翼”。
  与莫丽恩相比,杰萝丹和她的儿子裘尼尔对佩克拉的打击更大。杰萝丹是一个肤色较浅的黑人,为了显示自己与下层黑人的不同,她一遍又一遍向儿子灌输有色人种和“黑鬼”的概念,她告诉儿子前者整洁安静,后者肮脏喧闹。她不准儿子与黑人小孩玩耍,在儿子的着装上极力模仿白人小孩的装扮,生怕露出一点点黑人的痕迹。杰萝丹对黑人的藐视对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裘尼尔以捉弄女孩子为乐。他骗佩克拉到家里看猫,趁其不备,将黑猫扔向她,抓破了她的脸。后来黑猫被裘尼尔虐待致死时,杰萝丹进来,裘尼尔把全部责任都推在佩克拉身上,杰萝丹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佩克拉滚出她的屋子。虽然杰萝丹呵斥自己出去,佩克拉还是羡慕这位漂亮优雅的太太,她感到自卑伤心的是自己的丑陋,自己怎么没有机会住在这样的地方。殊不知杰萝丹对“黑”的恐惧比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这是她不敢也不愿正视自己黑人身份的真实写照。这正是黑人的可悲之处,他们用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待与审视自己与周围的同胞,走上自我否定与自我毁灭的道路。佩克拉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了,觉得自己的丑是因为没有蓝眼睛的缘故。
  三、绿色的春——幻灭
  春天是草长莺飞,大地恢复生机的大好时光,佩克拉的一家显然与此格格不入。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作者开始向我们讲述了佩克拉父母的故事,由最初对生活充满希望到现在的理想破灭,自暴自弃,麻木地生活。他们的人生也曾充满着希望。
  乔利有着不幸而多舛的人生经历。当母亲怀上他时,他的父亲——一个黑人矿工不愿承担责任,偷偷地溜走了。当他还在襁褓中时,母亲又把他丢弃在铁轨边,之后自己也离家出走。但是乔里的悲剧命运还远远没有结束。14岁时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与另一位黑人姑娘发生了性关系,却被两个白人撞见并加以羞辱,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事后他担心姑娘会怀孕,所以他也像当年的父亲那样偷偷地跑了。可不幸的是,这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渴望楷模的孩子,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寻亲之路后,换来的却是父亲的嘲笑和当众羞辱。对这个毫无责任感的父亲来说,亲生骨肉的存在还比不上一场赌博来的重要,父子亲情也抵不过一时输赢带来的快感。这下乔利崩溃了,也“自由”了。如小说里所说的,他“已经自由到不再惧怕任何事情”,他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希望。直到他遇到佩克拉的母亲波莉。他以为他能找到幸福,确实有一段短暂的时光,他是幸福的。但童年的不幸遭遇,以及后来的认父失败,使他通过对家庭没有明确的概念,无法承担起为人父与为人夫的责任。正如文中所说:“他不知道怎么抚养小孩,也没有看到自己父母抚养过自己,所以他根本不理解这种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与波莉日益紧张的夫妻关系加上他自身心灵的创伤迫使他酗酒来寻找片刻的解脱,最终变成了一个酗酒成性、游手好闲的寄生虫。“只有饮酒能让他忘却这一切,给予他一线希望。而当那一线希望也消失时,剩下的只有默然”。
  佩克拉的母亲波莉年轻时喜欢幻想,喜欢看浪漫的爱情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影片。她羡慕电影中白人的浪漫爱情,向往他们优雅的生活,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幻想浪漫爱情,她又多了一种幻想——美丽的外貌。这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破坏力的幻想。两者皆起源于忌妒,越缺乏安全感幻想越滋长,最后以幻想破灭而告终”。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境,丑陋的外貌,贫困的生活,酗酒的丈夫,丑陋的孩子,这一切都使她自卑自贱。她经常和乔利打架,也时常拿山姆和佩克拉出气,只有在白人主人家里她才能找到自我。主人对她的服务的赞扬和肯定,使她感激涕零,尽心尽力为这家人干活。“看着他们的大房子,闻着床单的香味,摸着真丝窗帘,她对一切都喜欢备至”。她从没有对自己的子女留露出半点慈爱之情,哄主人家的小女孩则轻声细语,仿佛变了个人。
  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乔利终日酗酒,波莉则对白人主人家鞠躬尽瘁,丝毫不考虑自己的生活。他们内心的春天其实早已过去,纷繁的外界生活与他们无关,他们过着一种近似行尸走肉的生活,内心早已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乔利在这暖意洋洋的季节里唯一一次复苏竟为他的女儿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酒后的他强奸了佩克拉。对乔利来说,他是想对女儿表达关爱,但又不知如何表达,如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那样,他不知如何做一个父亲。文中写道:“那简单而微小的举止那时却让他充满了柔情蜜意,不是强行用他的腿分开紧挨的双腿的肉欲,而是一种温情,一种护卫之情。”“恨使他不去把她抱起来,而爱迫使他给她盖上被子。”他没有什么可给予女儿的,只有身体,但这种爱是毁灭性的,“一个无法无天的自由人的爱是危险的”。佩克拉就在这样的一个季节里被彻底地摧毁了,她比以往更期望有一双蓝眼睛。她天真地认为只要她虔诚地祈祷,她的愿望就会实现。
  四、多彩的夏——崩溃
  佩克拉怀上了她父亲的孩子,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黑人社区流传。周围的人除了克劳迪娅和弗里达,没有一个人安慰她,都嘲笑她。他们嘴上是说“可怜的姑娘”或者“真是造孽啊”,但是伴随这些话的只有摆动的头颅,你找不到一丝关切之情。这一骇人听闻的乱伦新闻“让他们感到恶心,好玩,吃惊,憎恶,或者更多的是刺激”。佩克拉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甚至连母亲都不相信她的话,只是打骂她。佩克拉彻底崩溃了,她精神失常了。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蓝眼睛,沉浸在自己虚幻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她也并未完全解脱,她担心自己的蓝眼睛不够蓝,不够漂亮。“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眼睛。——真的吗?——真的。——比蓝天还漂亮?——对,比天漂亮多了。……你敢肯定?——我当然敢。——听上去你不是十分肯定。”蓝眼睛这个梦想就像噩梦似地萦绕在她的心头,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佩克拉本应在这烈日炎炎的季节里快乐成长,享受生活的乐趣,而她竟枯萎了。克劳迪娅和弗里达对于佩克拉的悲惨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她们只能用她们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她。她们放弃买自行车的钱,把它连同金盏菊花籽一起埋在地下,为佩克拉及她的孩子祈祷。令人失望的是,象征希望的金盏菊自始至终都没有开花。成年的克劳迪娅最后总结说:“当年我并未将种子埋得太深,而是土地的原因,镇上土壤的原因。我甚至认为当年全国的土壤都对金盏花存有敌意。”土壤的寓意恐怕应该指的是整个黑人社区,她们没有给予弱者应该的帮助与同情。佩克拉在这样的季节里枯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最蓝的眼睛》按照秋冬春夏的时间顺序编写,是莫里森刻意为之,它与人物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主人公佩克拉混乱无序的一生。无论是硕果累累的秋天,还是枝繁叶茂的夏天,都与佩克拉无关,在她的世界里人情冷漠,生活绝望。家庭、社会都没有一丝温情可言,从朋友那里得到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
  周围环境是造成佩克拉悲剧的直接原因。身为黑人的她时刻盼望有一双像白人那样的蓝眼睛,即使最后疯了也还在一直念念不忘,究其根源是黑人团体被异化了。黑人社区其实是以白人的标准来评判其自身和同胞,例如杰萝丹。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过去所受的痛苦发泄到比自己更贫穷的同胞身上,他们从更贫穷更无助的佩克拉身上找到安慰,从黝黑丑陋的佩克拉身上看到还有比自己更丑的,自己还不是最低劣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虽是同胞,却要伤害、漠视对方。虽然法律已经宣布黑人人身自由,但他们已经难以摆脱精神枷锁。法律对他们的灵魂的不平等无能为力。莫里森借助《最蓝的眼睛》旨在呼吁黑人同胞找回自我价值尊严感和自豪感,重塑黑人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从精神上彻底摆脱黑人的被奴役地位,获得真正的平等。
  
  参考文献:
  [1]Tony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M]. NewYork: Pen
  guin/Plume,1994.
  [2]Jean Strouse.Toni Morrison’s Black Magic[M]. Newsweek,1981-3-30.
  [3]胡俊.《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M]. 山东外语教学,2006.
  [4]梁婷.《最蓝的眼睛》之佩科拉悲剧[J].安徽文学 (文教研究),2007,(09).
  [5]托尼·莫里森著.陈苏东译.最蓝的眼睛[M].海口: 南海出版社,2005.
  [6]许芳.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7]章汝雯.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悲剧根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5).
  [8]章汝雯.托妮·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就低年级室内设计课程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创造力必须以知识积累为基础,低年级的学生要从模仿开始学习,进而有所创新,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从模仿到创新的训练手段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低年级室内设计 专业学生创造力 模仿 创新    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滑,专业素养也较为薄弱,很多学生是通过考前
摘 要: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构建覆盖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实现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选择杭州市区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机构——琴行为例,研究其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琴行 社区文化建设 互动关系  近年来,以琴行为主要代表的音乐机构发展迅速,成为普及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各种琴行、音乐中心、舞蹈培训甚至覆盖到了社区、住宅区和乡镇街道
摘 要: 十八世纪后期的英国诗坛上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新星,那就是苏格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在短暂的一生中,他收集、整理、复兴了众多的苏格兰民歌,进而创作出了几百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对民主与自由的颂扬与渴望,出色地反映出苏格兰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和情感,为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浓郁馨香的泥土气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风尚。  关键词: 彭斯 田野 民主 自由 抒情诗 
摘 要: 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发表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职语文教学素来有重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培养,而“说”一直是教学之中的弱项,这成为限制高职学生的素养提高的关键。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口语表达教学进行研究,研究了口语表达教学中修辞运用的原则,以及常见修辞方式在口语中的运用,有助于教师在口语表达教学之中更好地组织课
摘 要: 交流是“你来我往”的语言行为艺术。交流的内容应包括语言和认识两个层面。那么在交流中,言者所言与听者所听,以及最终的认识结果,应是“不同境界中人的智商展现”,而这种展现经对比所呈现的差异,也恰恰体现了人本身的智慧等级。一句普普通通的对白也好,一段认真揣摩的表述也罢,都来自于言者的“本源智慧”与“艺术修养”,完全可以通过它来分析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做设计师;而设计师中又分为哪些人群。  关键词:
摘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是一部感伤的浪漫爱情小说。梦想者的无意识充满幻想,是对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欲望的满足。与娜斯坚卡的相遇,使他的压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更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崇高的人道精神。  关键词: 小说《白夜》 梦想者 幻想 无意识 合理利己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小说家。高尔基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争辩的,就艺术和表现力来讲,他的才华只有莎士比
摘 要: “水”作为原型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内涵。地处碧水秀湖的浙江作家因长期受水乡环境的浸染,对“水”有着独特的情怀,他们借用“水”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以郁达夫、叶文玲等为代表的作家,将视点落在人物的道德化生存上,用“水”荡涤人性之丑恶,力图构建理想道德和人性的和谐。  关键词: 浙江作家 “水” 道德 人性    浙江水域广阔,温和湿润的环境细无声息地滋润、浸染着郁
摘 要: 独立学院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与母体高校培养目标相类似、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一种既不同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又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采取什么
摘 要: 本文试图以“主体”、“自我”为关键词,将之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关系为索引线延展,将拉康文论中的“镜像说”、“三界说”、欲望理论间建立联系,并结合文学理论中对主体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指出拉康将语言学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并将之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拉康开启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以主体无意识为内核的哲学本位。  关键词: 主体 自我 他者 镜像 主体间性 身
摘要:《论语》中多处记载了孔子关于诚信方面的话语,说明孔子非常重视诚信这一道德品质。诚信是人之根本,是人之为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人类由于相互需要而进行交往活动,而诚信是人类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点,只有诚实守信才可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诚信能够维持社会存在并且促进社会发展,统治者若要很好地治理国家,稳定社会,必须先“取信于民”。本文从立身之道、交往之道和治世之道三方面来说明诚信的重要作用。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