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中多处记载了孔子关于诚信方面的话语,说明孔子非常重视诚信这一道德品质。诚信是人之根本,是人之为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人类由于相互需要而进行交往活动,而诚信是人类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点,只有诚实守信才可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诚信能够维持社会存在并且促进社会发展,统治者若要很好地治理国家,稳定社会,必须先“取信于民”。本文从立身之道、交往之道和治世之道三方面来说明诚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论语》诚信 立身之道 交往之道 治世之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虽然记录的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言行,但其中体现的思想却丝毫没有过时,有许多言论至今还被世人传诵并视为真理。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温故而知新”[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等等。当然,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这就意味着它必然受历史条件制约,具有某些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很好地去理解并把握《论语》中的思想精髓,既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及其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诚信是人类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阐述孔子关于诚信方面的思想,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诚信是立身之道
在《论语》中,“信”一共出现38次,其中表示“诚实不欺”意思的有24处,可见“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诚”与“信”在古文中是两个词,但因为其本义很相近,所以现代人一般把“诚信”看作一个词,即诚实,守信用。一个人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人得到他人的认可,存在于他人意识中,才可以说他具有存活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其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连最起码的诚实守信都做不到,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由此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必须具备诚信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么别人对他所说的话总是听而不信,久而久之,别人他就会视而不见。这样,这个人就会孤立无援,失去他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一个人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和帮助,作为目的人的他就很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质,不仅如此,它对个人的修身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人进行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提高自身境界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论语·学而》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这说明了人要修身,就要经常地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通过反省,可以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而诚信正是每天自我反省的内容之一,可见诚信也是个人内省修身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孔子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7]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都能以恭、宽、信、敏、惠为原则和规范,恭敬则不致受到侮辱,宽恕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戴,诚信则令人们信任而重用,勤敏就能够把握机会建立功勋,施恩惠就能够令人服从,那么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而“仁”就是孔子所谓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诚信是一个人完善自我品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诚实守信并不是人生来就懂得遵守的,是需要后天教育和培养的。这或许就是孔子为什么在其教育思想里灌注诚信思想的原因。孔子在教育学生时,要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8]即从历代文献,道德品行,忠心和与人交际要诚信笃实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这表明孔子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而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信”是不可缺少的方面。
教育问题是我们当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注重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主张因材施教,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今的教育模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国传统教育过度注重学分制,在这种制度下,学生被培养成只懂得死学书本知识去应付考试的机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受到忽视,从而导致学生道德意识淡薄,学生之间背信弃义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通过对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反思,现代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提倡“以人为本”,逐渐废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老师单一传授而没有师生互动的旧模式;学校不再过度追求高分教学,而是注重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教育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初级中学的政治教学改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注重对学生优秀人格的教化,如诚信友爱、宽厚待人、爱国主义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制度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反思的结果。
二、诚信是交往之道
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点,在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人与人的交往之道。诚信作为交往中的人的内在真挚情感,是对自己言行承诺负责的品质,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结合。
一个人在他未出生时就已经与父母有着不可抹灭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人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存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因为互相需要而进行社会交往。然而,一切交往的前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所以,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诚信,必然成为人和人的交往之道。
当子路问孔子“愿闻子之志”时,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9]这说明孔子的志向之一是对朋友诚实无欺、守信用。朋友关系是个人一生中举足轻重的关系,因为朋友是人生旅途的伴侣,是可以和自己分享心情的人,所以对待朋友,一定要真诚相待,互相信任,维护珍贵的友情。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社会关系网络复杂繁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接触其他各种类型关系的人。这要求我们要一视同仁,以对待朋友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诚信社交关系。
讲诚信不是空喊口号,在具体行动上要必须注意 “言必信,行必果”[10],即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我们不可以轻易许下诺言。因为诺言一旦承诺,我们就要言而有信地去实现它。除此之外,我们的承诺一定要适宜,不能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否则,承诺就会因无法实现而落空,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落下“轻诺寡信”的恶名。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讲求慎言,不可妄语,只可以说出在现实实践范围内可行的话。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才是最重视诺言履行的人。
我们从孔子对如何“行得通”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诚信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1]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做到言语忠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那么一个人的主张就可以畅通无阻,即使在未开化之地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那么一个人在自己的故土也是很难生存的。这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够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就可以拥有立足之地。
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诚信的,这一点不仅在孔子那里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孟子那里也可以看出。孟子将“信”列为五伦之一,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除此之外,董仲舒也有“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的表达[13]。
三、诚信是治世之道
诚信也可以运用于政治生活中,成为治世之道。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之间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上述已经提到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对于统治者来说,诚信还是百姓服从、稳定社会的关键。下面就通过孔子的语录来具体地分析。
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应该要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4]。可见,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就充分说明,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率先“好礼”、“好义”、“好信”,百姓就会“襁负其子”地来投奔你。统治者的言行诚实正直,才能获得民众对他的依赖和信任,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5],历史证明,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并且才能长久地保天下。
当子贡询问孔子何为政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6]即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老百姓信任而上下同心。所以,民心的得失对国家的盛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安定必须先使百姓安定,取得百姓的信任。
统治者必须做到“取信于民”。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社会之根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就容易处于混乱状态,国家自然得不到巩固和蓬勃发展,也就难以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来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努力让自己成为人民依赖和信任的统治者,从而维持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确实突飞猛进。然而在普遍以物质利益为追求的现代化社会里,到处都充满欺骗、狡诈、伪劣。社会中的造假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家熟知的商品造假,现在还出现了科学技术造假、学术造假等。例如,浙江大学某博士后因论文造假而被开除,而且牵连其导师被解聘;韩国某学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捏造假数据,并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后来问题被揭露出来,不仅他个人失去尊严和以往的荣誉,而且整个国家都深感蒙羞。当一个人享有盛名,成为国人甚至是世界人民瞩目的公众人物时,个人的形象就自然与国家的荣誉联系在一起了,个人的荣与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荣与辱。所以,我们要诚信做人,诚信做学问,诚信生活。
诚信,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当代中国所提倡的“八荣八耻”,其第七条就是讲诚信方面的,即“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就说明诚信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重视,在当今社会里,它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依然为我们所崇尚和提倡。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普遍下降的困境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倡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关于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为了维护周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而提出“克己复礼”,强调“仁”、“礼”的作用。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我们仍然应该强调“克己复礼”,当然,这个“礼”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加快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6][14]论语·学而.
[2][4][5]论语·为政.
[3][9]论语·公冶长.
[7]论语·阳货.
[8]论语·述而.
[10]论语·子路.
[11]论语·卫灵公.
[12]孟子·滕文公上.
[13]汉书·董仲舒传.
[15]孟子·公孙丑下.
[16]论语·颜渊.
关键词: 《论语》诚信 立身之道 交往之道 治世之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虽然记录的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言行,但其中体现的思想却丝毫没有过时,有许多言论至今还被世人传诵并视为真理。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温故而知新”[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等等。当然,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这就意味着它必然受历史条件制约,具有某些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很好地去理解并把握《论语》中的思想精髓,既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及其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诚信是人类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阐述孔子关于诚信方面的思想,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诚信是立身之道
在《论语》中,“信”一共出现38次,其中表示“诚实不欺”意思的有24处,可见“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诚”与“信”在古文中是两个词,但因为其本义很相近,所以现代人一般把“诚信”看作一个词,即诚实,守信用。一个人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人得到他人的认可,存在于他人意识中,才可以说他具有存活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其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连最起码的诚实守信都做不到,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由此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必须具备诚信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么别人对他所说的话总是听而不信,久而久之,别人他就会视而不见。这样,这个人就会孤立无援,失去他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一个人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和帮助,作为目的人的他就很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质,不仅如此,它对个人的修身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人进行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提高自身境界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论语·学而》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这说明了人要修身,就要经常地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通过反省,可以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而诚信正是每天自我反省的内容之一,可见诚信也是个人内省修身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孔子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7]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都能以恭、宽、信、敏、惠为原则和规范,恭敬则不致受到侮辱,宽恕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戴,诚信则令人们信任而重用,勤敏就能够把握机会建立功勋,施恩惠就能够令人服从,那么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而“仁”就是孔子所谓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诚信是一个人完善自我品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诚实守信并不是人生来就懂得遵守的,是需要后天教育和培养的。这或许就是孔子为什么在其教育思想里灌注诚信思想的原因。孔子在教育学生时,要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8]即从历代文献,道德品行,忠心和与人交际要诚信笃实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这表明孔子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而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信”是不可缺少的方面。
教育问题是我们当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注重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主张因材施教,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今的教育模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国传统教育过度注重学分制,在这种制度下,学生被培养成只懂得死学书本知识去应付考试的机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受到忽视,从而导致学生道德意识淡薄,学生之间背信弃义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通过对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反思,现代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提倡“以人为本”,逐渐废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老师单一传授而没有师生互动的旧模式;学校不再过度追求高分教学,而是注重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教育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初级中学的政治教学改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注重对学生优秀人格的教化,如诚信友爱、宽厚待人、爱国主义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制度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反思的结果。
二、诚信是交往之道
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点,在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人与人的交往之道。诚信作为交往中的人的内在真挚情感,是对自己言行承诺负责的品质,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结合。
一个人在他未出生时就已经与父母有着不可抹灭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人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存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因为互相需要而进行社会交往。然而,一切交往的前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所以,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诚信,必然成为人和人的交往之道。
当子路问孔子“愿闻子之志”时,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9]这说明孔子的志向之一是对朋友诚实无欺、守信用。朋友关系是个人一生中举足轻重的关系,因为朋友是人生旅途的伴侣,是可以和自己分享心情的人,所以对待朋友,一定要真诚相待,互相信任,维护珍贵的友情。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社会关系网络复杂繁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接触其他各种类型关系的人。这要求我们要一视同仁,以对待朋友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诚信社交关系。
讲诚信不是空喊口号,在具体行动上要必须注意 “言必信,行必果”[10],即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我们不可以轻易许下诺言。因为诺言一旦承诺,我们就要言而有信地去实现它。除此之外,我们的承诺一定要适宜,不能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否则,承诺就会因无法实现而落空,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落下“轻诺寡信”的恶名。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讲求慎言,不可妄语,只可以说出在现实实践范围内可行的话。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才是最重视诺言履行的人。
我们从孔子对如何“行得通”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诚信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1]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做到言语忠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那么一个人的主张就可以畅通无阻,即使在未开化之地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那么一个人在自己的故土也是很难生存的。这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够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就可以拥有立足之地。
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诚信的,这一点不仅在孔子那里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孟子那里也可以看出。孟子将“信”列为五伦之一,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除此之外,董仲舒也有“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的表达[13]。
三、诚信是治世之道
诚信也可以运用于政治生活中,成为治世之道。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之间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上述已经提到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对于统治者来说,诚信还是百姓服从、稳定社会的关键。下面就通过孔子的语录来具体地分析。
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应该要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4]。可见,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就充分说明,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率先“好礼”、“好义”、“好信”,百姓就会“襁负其子”地来投奔你。统治者的言行诚实正直,才能获得民众对他的依赖和信任,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5],历史证明,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并且才能长久地保天下。
当子贡询问孔子何为政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6]即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老百姓信任而上下同心。所以,民心的得失对国家的盛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安定必须先使百姓安定,取得百姓的信任。
统治者必须做到“取信于民”。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社会之根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就容易处于混乱状态,国家自然得不到巩固和蓬勃发展,也就难以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来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努力让自己成为人民依赖和信任的统治者,从而维持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确实突飞猛进。然而在普遍以物质利益为追求的现代化社会里,到处都充满欺骗、狡诈、伪劣。社会中的造假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家熟知的商品造假,现在还出现了科学技术造假、学术造假等。例如,浙江大学某博士后因论文造假而被开除,而且牵连其导师被解聘;韩国某学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捏造假数据,并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后来问题被揭露出来,不仅他个人失去尊严和以往的荣誉,而且整个国家都深感蒙羞。当一个人享有盛名,成为国人甚至是世界人民瞩目的公众人物时,个人的形象就自然与国家的荣誉联系在一起了,个人的荣与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荣与辱。所以,我们要诚信做人,诚信做学问,诚信生活。
诚信,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当代中国所提倡的“八荣八耻”,其第七条就是讲诚信方面的,即“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就说明诚信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重视,在当今社会里,它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依然为我们所崇尚和提倡。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普遍下降的困境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倡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关于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为了维护周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而提出“克己复礼”,强调“仁”、“礼”的作用。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我们仍然应该强调“克己复礼”,当然,这个“礼”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加快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6][14]论语·学而.
[2][4][5]论语·为政.
[3][9]论语·公冶长.
[7]论语·阳货.
[8]论语·述而.
[10]论语·子路.
[11]论语·卫灵公.
[12]孟子·滕文公上.
[13]汉书·董仲舒传.
[15]孟子·公孙丑下.
[16]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