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在于还原教育的本真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l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新课程改革直接催生了教育之变:教之变,学之变,制度之变,管理之变……面对如此变化的形势,我们不禁扪心自问:要想还原教育之本真,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
  
  一、大学与中学深度结合,创新学校发展模式
  
  面对风起云涌的新课程改革,我校于本世纪初将办学目标定位于“促师生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近年来,随着对人本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我们认为,以生为本,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所以,我们将“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作为学校的终极使命。基于此,我们不能不直面并深思一些问题,如“如何突破靠中高考成绩立校、强校的思维智障?”“如何面对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的强力冲击?”“如何为旧的教研活动寻找新的增长点?”“怎样帮助教师找到一个认为自己高尚与伟大的理由?”“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如何帮助教师真正走上专业化之路?”等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首师大教师发展学校的宁虹教授提出的“以实践为取向,以意义为单元”的思路,正与我们对教育理想的思考、探索和追求高度契合。于是,我们就此确定了长期合作的规划,即以“实现教育的意义”为切入口,以常规的“说——听——评——案例”四环节的校本教研为底线,逐次渗透,让“为实现教育的意义而教”成为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专家们深入到学校的各个学科教研组,利用教研组及备课组的固定活动时间,全程参与教研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引领各组的骨干教师以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为桥梁,对“为实现教育的意义而教”达成初步共识,这为我校落实新课程改革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教师发展学校的专家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参与了初高中数学、语文、英语学科的教研活动,我校将每周三上午设定为专用活动时间,本着“自愿”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则,成立“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课题组的活动周期为一年,循环进行。这些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局限,打破学科界限、年龄界限、大学与中学的界限,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而且对创新现代学校发展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二、围绕“四个意义”和“六个环节”,打造新型教研文化
  
  两年多来,我们围绕“四个意义”:教育的意义——什么样的教育可以触动我的学生;所教学科的教育意义——我任教的学科可以怎样触动我的学生;所讲授具体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及其教育意义——我将要讲授的具体知识可以怎样触动我的学生。如何将这些教育意义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通过什么样的具体方法才能触动我的学生,紧扣六个“环节”,即了解学生、课前会议、上(听)课、课后会议、撰写案例、案例交流与欣赏,开展了扎实的实验研究工作。课题组每周三上午,先讲两节课,再评两节课,上课人的设计和听课人的点评都力求打破学科界线,从以上“四个意识”来设计和点评。课后,上课教师再按以上六个环节写出“案例”。
  我们的课题研究一直倡导一种“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精神。因为,只有理论能够真正地影响策略,且可以付诸实践,即“入地”的时候,才算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才真正富有生命力。因此,我们通过专家报告、校本培训、自学等方式,使课题组成员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都有了广泛的涉猎,基本能够将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问题连续体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数学教师何岩在案例反思中写道: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其目的是使团队智商大于个人智商,使个人成长的速度更快,从而激发群体智慧。课题组的成员来自学校各个教研组,横跨初高中,兼顾文理科。人员的构成彻底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团队学习的关键是要克服个人的心理障碍,使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谈出自己心中的设想,真正做到一起学习和思考。课题组的每次活动其实就是一场“头脑风暴”。大到针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教育理念,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 ,都能成为点燃“风暴”的导火索。
  的确,我们的课题组研讨会讲究“开诚布公,仗义执言”,有时,激烈的争论场面会令前来观摩的外校教师啧啧称奇!正如何岩老师所说,在我们的课题组,这种开放性的教研文化已经与传统的、个性化的教研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实现教育的意义,还原教育的本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而行走方式的改变又必须以教师传统的思维习惯的改变为前提。杜威曾经说过:“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所戴的锁链,一旦被拿去时我们还会想念它……”
  课题研究之前,老师们经常戏言:教师做什么?只不过是做琐碎的事儿、教枯燥的知识、管不懂事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这样的工作怎么可能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呢?
  但是,两年后的变化是明显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寻求从单纯的学科型教师到教育型教师,从“经师”到“人师”的角色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反省——寻找“认为自己崇高与伟大的理由”,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
  赖力敏老师在《我若为王》一课的课后反思中写道:“我反复思考,终于明确:文章的语言是语文课堂上师生与作者思想直接交流的惟一媒介,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撼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境界,只能靠语言本身。而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我之所以以分析为主,重分析而轻感受,是因为我的教学方向是朝向‘应试’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一旦成为了考场上的规范答题,语文课堂也就成了一个严格的训练场,‘语文味’就荡然无存了。我这样做实际忽略的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特点,即情感因素与人文精神。这样的课堂即使师生的分析头头是道,也是干瘪的、残缺的,因为它滤去了鲜活的心灵跃动、庄重的时代使命、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我为什么不在范读之后,请学生就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难点找出相应的语段多读几遍呢?本文归谬式的逻辑思路、漫画式的夸张勾画、情感强烈的词语语句都是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意识到但又不够清晰的,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的方式使之更清晰化,一旦这些搞清楚了,作者的矛头指向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这样岂不既顺应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保持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感吗?” 带着这样的思考,一个月后她又上了《我有一个梦想》一课。这次的感悟是:“以文中飞扬四溢的激情为教学起点,让那些充满智慧又极富感召力的词句撼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贯穿课堂的主线。整个课堂以诵读为导引,读——评——析——学四位一体……一位同学在课后对她说:“这堂课我感受很深,有意犹未尽之感,希望能有一个机会在全班用英语模拟马丁的演讲。”
  赖老师终于触动了她的学生,教育的意义也就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教育的本真也就这样被还原了!
  在长期的“应试”背景下,一种经常的现象是:很多教师每天都在机械地重复,都在消极地“应试”,很多教师都产生了很强的职业倦怠感,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现代学校建设,就是要建立一种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为一体的新型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唤醒教师的教育理想,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体验,并以此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还教育之本真!□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朱桂英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鱼有着独特喜爱的民族,一直以来,以鱼为题的画作不少,民间更是将鱼看做富贵和吉祥的代表物.本文将会根据国内外的鱼拓艺术发展进行分析,分析浙江鱼拓文化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作为民主党派的中国民主同盟,关注国内的慈善事业,对于扩大民盟的社会影响
王靖宪,1928年生于浙江宁海。历任《美术》杂志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图片画册编辑室副主任、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1993年始,享
期刊
摘要: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移动网络对现代人们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其中移动网络技术有较强的综合功能,不仅可以社交、营销,还具有学习教育的功能。如何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创新高中英语教学策略,促进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常重要,为此,对移动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移动网络环境;高中英语;教学创新策略  目前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一生幸福服务是学校的重要使命。秉承这一理念,我校于2004年提出了建设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school to provide stu
2000年,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人心涣散,质量滑坡,声誉下降。而现在的良乡二中已连续5年被评为“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一等奖,连续5年被评为“房山区
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长远来看,建立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使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使社会
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反复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把“和谐文化”写进党的决议这是有党以来第一次.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情况下,和谐文化的提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