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平等对话”的另一种解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rrr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5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对话且是平等的对话。可是谁掌控着对话的内容和走向及对话中的话语权?毫无疑问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5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即师生对话中处于强势地位。要使师生平等对话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俯下身子甚至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师生平等对话更多的应从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方面来考察。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质量,取决于阅读者(师生)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认识高度和学生的认识处于同一水平(学生手中有参考书的,再者学生掌握的网络资源可能更多),那么教师怎么做引导者?所以教师的学识必须深厚广博,且人品精神高尚。和文本对话就是“批文入情”的过程。但要使学生“批文入情”,首先要让学生和文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共鸣?单单钻研文字是不够的,因为生活阅历和体验在阅读素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读者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时,更容易产生与作者共鸣的心理情感。因此,当学生缺乏相关的人生体验时,教师如果只注重强化语言解读和诵读,忽略了对背景和情感因素的分析,就可能出现学生对作者的一些描写难有深入体会的问题。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气。在完成这首诗歌的学习任务后,我就把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背诵曾学过的描写山景的诗句。学生背诵了同是写庐山的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这正是拓展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一个好契机,让学生明白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对诗歌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布置学生回去后收集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两首诗展开对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歌,一开始听说老师要与他们一起重新解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时,还不以为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学生觉得在小学时,教师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已经够全面了。其实学生还不明白,文本的意义因读者而存在。不同的读者因为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解读文本时也应该承认文本意义的客观性,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多维性。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误读甚至是错读。让学生重新走进文本,需要教师整合、调动已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增加课堂教学的浓度厚度和深度。当在我的带领下重新完整解读了这两首诗之后,学生也认为,以前他们自己对这两首诗的认识——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很肤浅的。我鼓励他们,不是他们原来的认识肤浅,而是他们在小学时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
  那么我是如何就这两首诗歌和学生对话的呢?就是遵循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原则,提了三个问题,并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注意了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一是说说两首诗歌的意思,其实就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二是在每首诗歌里挑选几个词赏一赏。三是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第一步,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翻译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翻译也比较准确。有个别译文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学生很快就补充准确完整了。
  第二步,在两首诗里随便挑一些词语赏一赏。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这一步没有限定是什么性质的词。同桌可以商讨,可以争论,准备充分后,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学生大多选择了《望庐山瀑布》中的几个动词,如“挂”、“飞”、“落”等词。“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挂”字也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落”字活化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只有个别同学选择了《题西林壁》中的副词“只”,说这个词起强调作用,解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唯一原因。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应该学会追问,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于是我又对学生忽略的地方引导他们赏析,如对“生紫烟”是用“生”而不用“升”的追问。其实这地方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也是学生默写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把山间的烟雾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了出来。有拟人的修辞在里面。烟雾好像是从香炉里出生的,是香炉生出来的。为什么是“紫烟”?“紫”字有何妙处?太阳是红的,为什么不是生红烟?冉冉升起的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紫”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再如,“侧看”的“侧”字好理解,是在侧面看;“横看”的“横”字怎么理解呢?“横看”就是从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这些追问,将师生对话引向了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着对话的广度,学生这里只是赏析了动词、副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更多类的词,如形容词、名词,等等。
  第三步,赏析两首诗的异同。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无从回答。学生觉得问题太难,是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缺乏了解,还有问题的预设也存在瑕疵,问题显得过于宽泛。当教师预设的问题深度不够或难度太大时,应灵机调整,或增加问题的深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我随即换了个问法:“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两首诗表达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李白和苏轼的诗歌都是描写他们自己心中眼中庐山的景象。李白的诗纯粹是描写景物,情在景中;而苏轼的诗主要是议论,借景说理。
  李白和苏轼都是具有豪放胸襟的浪漫主义诗人。苏轼为什么不具有李白的宏大气魄呢?这要从他们生活的时代,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和自身的性格找原因。在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这些都是唐朝文化发达的原因。而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尽管消除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的弊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得整个宋朝成了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一个朝代。再从李白和苏轼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来看。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之路,直到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41岁时,才经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封为供奉翰林,颇受玄宗赏识,名动当时。后因权贵进谗言诽谤,在长安3年便弃官而去,继续漫游四方。而苏轼的经历和李白有很大不同。苏轼年轻时一直在家乡读书。21岁时即1057年和弟弟苏辙同年中进士。苏轼一生都处于北宋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斗争、倾轧激烈时期。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改变,和保守派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李白一生几乎都在漫游,苏轼一生几乎都是在做官,受制于体制。所以同为浪漫主义的风格,诗风大有不同:李白的豪放是无拘无束、飘逸洒脱、恃才傲物;苏轼的豪放是抑郁不得志后的无可奈何,是故作潇洒,是对人生的无奈。
  教师要在学生对诗歌的大背景和诗人情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解读苏轼的诗。如果不了解此诗是写庐山的,那么把第三句的“庐山”隐去,换成“泰山”也是可以的。因为泰山具有“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的特点,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把“庐山”换成“黄山”“衡山”“恒山”“嵩山”都是适宜的。其实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那为什么苏轼这首没有写出庐山景色特点,却可以流传,且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赞赏?诗中后两句的议论起到了关键作用。宋人喜欢以议论为诗,而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来的。唐诗的题材形式完备,诗歌在唐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第8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题材有山水、田园、边塞、闺怨,等等,形式有格律、绝句、歌行,等等。宋代诗人在唐诗的高峰面前,一方面注意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努力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特色。宋人只能在内容上求新、求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风气;在形式上求变。再者宋人本有对思辨的偏好,宋代出了许多的思想家就是明证。而中唐诗人散文革新家韩愈的以议论为诗恰恰投合了宋人的兴趣,在宋人的手里以议论为诗得到了发扬光大,宋诗出现了以理趣见长的特点,其中以苏轼的诗最为突出。因为苏轼论理精微、机锋锐利、自由灵活、妙趣横生。宋人以议论入诗为诗歌这块园地增添了浓郁的哲理趣味。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因为可圈可点、可讲解可赏析的内容更丰富,所以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就显得容易得多。《题西林壁》似乎显得浅显直白。如果真的是如此认为的话,则说明对这首诗研读没有到位。其实,苏轼的《题西林壁》,阅读理解起来难度更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首诗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才广为人们传诵。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都可以得到深浅不同的启迪,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言近而意远,在浅近的意象背后,蕴含着余味无穷的哲理。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素质决定着课堂容量及对话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其他文献
《诗》《骚》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古代诗歌题材类型的滥觞。钟嵘认为《十九首》“其源出于《国风》”,可谓真知灼见。《古诗十九首》取材多来自文人世俗生活,它真实地再现了汉代中下层文人士子的生存状态,内容上要么是羁旅愁怀的游子之歌,要么是哀婉悱恻的思妇之词。  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古诗十九首》的取材特点,现将《古诗十九首》各篇的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正如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一书中写道:“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作品属于意识范畴,一部文学作品完成,它又能相对独立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老人与海》,使读者能够从宏观角度对该作品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小说《老人与海》 战后作家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最有名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由
摘 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词是语言的直接组成成分。在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中,人类文明使词系统得到了不间断的更新,社会改变也使词系统得到了多方的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的词被淘汰出整个语言系统,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在不断地出现。它们从网络、方言、英语等不同的方面演变而来,而且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特点。在这些新新词类中,有些词的应用并不广泛且受用时间也不长,有些词却被大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修补Ⅲ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肺瘘的可行性、手术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胸腔镜食管肺瘘修补手术的4例Ⅲ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肺瘘患儿的临床资料。4例患儿均为男孩,确诊年龄在1岁5个月至5岁1个月。4例患儿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可见造影剂从食管溢出进入肺组织;CT检查均可见近端扩张食管与右侧肺组织关系密切,3例可见食管
摘 要: 本文分析讨论了哲学家提出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关键词: 哲学家 归纳法 演绎法    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而言,必须有一定的方法才行。逻辑经验主义者把科学哲学分为发现的领域和论证的领域,却将发现的领域排除在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既有一般的方法,对于特殊的研究领域又有特殊的方法,一般的方法处于更基础的地位,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分析讨论关于发现领域的一般方法。  英国唯物经验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民主集中制更适合中国;总结三十多年来中国发展情况以肯定中国的发展模式,从而否定西方化道路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民主集中制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走出了历史的困境,回首我们经历过的路程,我们蓦然发现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以前任
摘 要: 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综合性、语文学科的情感性、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学习研究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性 情感性 艺术性    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改革家、语文界的一代师表于漪老师,从教50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不
摘 要: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人们需要经常接触各方面的记叙文,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占了不少比例,就此作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记叙文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形势 高中语文 记叙文教学    记叙和记叙文的起源在没有文字之前,从我们的祖先结绳记事、图画记事、刻契记事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说记叙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早有定论,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应遵循形象思维的原则,高中
摘 要: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开放多元的语文课堂,建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新课程教学 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 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已往的教学大纲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新”,这个新不是一般的新,而是以全方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时间、实施建
目的:  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眩晕病的医案,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初步探析叶天士治疗眩晕病的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眩晕病提供理论借鉴,为现代眩晕病的治疗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