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被动的注入式转为主动的自觉性学习。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片段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背景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学生在生活中都看过种子发芽,小学的自然课也有了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恰好班上有学生家中做过豆芽生意,因此我准备主要由学生自己找出种子发芽的条件。
  
  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听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年龄大了,他想把王位传给别人,于是,他招来全国的小孩儿,发给他们种子和花盆,要求来年检查。第二年,时间到了,王宫里面花团锦簇,小朋友手里都捧着开满不同花朵的花盆来给国王检查。只有一个小朋友捧着一个空花盆,什么都没有,他很难过。可是最后,国王却把王位传给了他。为什么?
  生1:因为国王发的是煮熟的种子,是不会发芽的。只有这个孩子最诚实。
  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种子种下去是否都会萌发?
  生2:煮过的种子不能发芽,因为它被煮死了。
  师:那活的种子种下去是否都会萌发?
  生3:不一定,我记得,我们家以前是发豆芽的,每一次发豆芽时,妈妈都要挑选出破损、被虫咬过的绿豆。我曾经把这些挑出的绿豆拿来做实验,发现里面的胚是不完整的,所以都不发芽。种皮破损的也很难发芽。
  师:哦,我们的同学很不错,观察得很仔细,还勇于实践,老师在你的身上看到了未来科学家的影子。哪位同学知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生4:胚不完整的种子不能发育。同时种皮最好也是完整的,否则也有可能不发芽。
  师:种皮为什么最好完整?你认为和它的功能有关吗?
  生5:我想和种皮的保护功能有关,有种皮,其他细菌等微生物不容易破坏胚。
  师:很有道理。
  师:种子是否发芽,与它自身条件有关,即种子必须是活的,而且是完整的,这是内因。那外因是什么呢?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
  生6:我认为需要土壤、水、空气、光、温度。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7:我认为不需要土壤,不是有无土栽培吗?可见种子萌发不一定要有土。
  生8:我家发豆芽时不就没有土吗,所以土壤不是必需条件,而且发豆芽是在黑暗的地方,我认为种子发芽不需要光。
  师:真不错,生活给了我们不少知识。老师还想了解一下,黑暗中长出的豆芽颜色是怎么样的?
  生9:白杆、豆瓣是黄色的。
  师:你们看过花盆或野外地上刚长出的幼苗吗?叶片是什么颜色?
  生10:绿色。
  师:叶子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11:含有叶绿素。
  师:光虽然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可是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
  生12: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叶子就会出现颜色的变化,可见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师:很好,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培养了两个品种的蔬菜——韭菜和韭黄,他们实际是同一种植物,分别在见光和无光的不同的环境中培养而成的。
  师:其他三个条件呢?(水、空气、温度)让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是否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学生回家完成实验)
  
  感悟
  学生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生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感觉我们的学生还是具有较丰富的课外知识的。利用学生熟知的素材作为“引子”过渡,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契和点”,把相关知识“植入”学生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活动,并主动参与活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时时思考,处处参与。教师通过认真倾听,巧妙地把学生好奇的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片段二:《消化和吸收》实验课
  
  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
  因教学时间的关系,我把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催化作用》和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放在一节课完成。介绍完实验目的和方法后,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同时我也开始巡视,了解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实录
  突然传来“老师,你看李××”。我走近一看,原来该生并没有按要求把唾液放进试管,而是把另一实验的材料——小肠,剪成两段,一段剪开了,放进了装有淀粉溶液的试管,另一段放在了烧杯里,并把烧杯放在了火上煮。我愣了一下,然后冷静地问他:“你怎么这么做?”
  李××:我想试一试,看看小肠的消化作用。
  师(灵机一动):好,就按你的想法做,老师还给你一些建议,探究实验强调对照。你可以另准备一只试管,装入等量的淀粉液,再把煮过的小肠放进去。最后大家看看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继续实验,十几分钟后,实验完成,大部分学生是用唾液做实验的。得出了结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催化作用。接着我请李××到讲台上展示他的实验结果)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的实验结果吧。
  李××:1号试管装生的小肠,淀粉没有变色。2号试管装煮过的小肠,淀粉液遇碘变为蓝色。
  师:为什么1号试管的淀粉液没变色?
  生1:小肠里面也有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
  生2: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含有多种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催化淀粉的酶。
  师:很好,李××同学的实验证明了小肠中也有催化淀粉的酶,那2号试管为什么变色?
  生3:还有淀粉。
  师:为什么淀粉没有分解?
  生4:煮过的小肠,温度太高,淀粉酶被煮坏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5:高温会破坏酶。
  师: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太高,会使酶失去活性,不能催化反应。所以我们的实验中强调,试管处于37度左右的恒温中水浴。为什么是37度?
  生5:人体的温度。
  师:该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
  师:让我们用掌声鼓励李××,他勇于创新,老师很佩服。
  
  感悟
  学生的好奇心,是保持兴趣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出格”的学生,不要急于批评,扼杀他们萌芽状态的科学探究意识,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赞赏学生的独特见解,把他们的新想法和新创意引向主动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探究,解答自己或同学之间产生的问题,引导由质疑转向探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片段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背景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实录
  师:上课前,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一株玉米,一生吸收200千克水,保留在体内所用的水为2千克,算一算,占总吸收水量的多少?
  生1:占总吸水量的1%。
  师:那么,99%的水到哪里去了?这节课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师:请同学出示事先要求准备的实验装置。我们请各实验小组派同学介绍一下你们的装置,你们是如何设计的,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2:我们找了一个不用的玻璃瓶,放了大半瓶水,把一根枝条插在水里面,还套上了一个白色的塑料袋。接着把装置放在教室窗台上,有阳光、暖和的地方。半天后,我们看到塑料袋上有水珠出现。
  生3:我们的装置类似,我们是用保鲜袋罩的枝条。我们把它就放在抽屉中,好像保鲜袋有些水雾,但水珠不明显。
  师:水从哪里来的?说明了什么?
  生4:从枝条中来。说明水分可以从植物体内散发出来。
  师:99%的水分会散失到大气当中,小学自然课已经介绍过,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我们来看看大家的实验设计。
  师:你们选的枝条,有什么标准?
  生5:有较多叶子的、较壮的枝条。
  师:为什么选这样的枝条?
  生6:我们认为它们的生命力强,蒸腾作用明显。
  师:老师注意到你们的装置有一点不同。1号组的同学是把塑料袋绑在瓶子上,把瓶子中的水一起罩起来了。2号组的是绑在枝条下端,没罩住瓶子中的水。其他同学认为有区别吗?哪个装置更好?为什么?
  生7:1号好,袋子不容易脱。
  生8:2号好,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如果薄膜连着瓶子套住,的确不容易脱,但是瓶子里的水,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吗?
  生9:会,瓶子里的水也会挥发,在薄膜上形成水珠。
  师: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一些细小的失误或考虑不周,会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我们应该采用2号组的方法。
  师:我们帮1号组同学想想,如果要连瓶子套住,可用什么方法避免瓶中水的干扰?
  生10:可以盖上盖子,在盖子上打个洞,仅让枝条穿过,隔开水面。
  生11:在水面放油。让水蒸气出不来。
  师:大家的点子真不错。
  师:老师还注意到两个小组把装置放在了不同环境,同学们认为环境因素会影响蒸腾作用吗?
  生12:会,光、温度会影响蒸腾作用。抽屉中,温度低、没光,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
  师:不错,我们的同学很善于发现和总结问题,光和温度对蒸腾作用有一定影响。
  
  感悟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略许多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对他们耐心地引导。在完成实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科学素质,注意在一些细小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为什么塑料袋不套在瓶子,而套在枝条下部;如果连瓶子套住,会对实验有什么影响;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避免。让学生体会科学中需要严谨的态度,一些细小的失误,会导致结论不够精确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严谨性。
  
  问题讨论
  
  探究性学习,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如果他们能很好地参与、探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在教学中我常常很困惑,在现有的大班教学中(我们一个班有50名左右学生),教师往往没时间和精力照顾大部分学生,也无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导。放任学生自己探究,很容易达不到效果。我们的学生层次不一,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动手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差,根本不能自觉完成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最大限度照顾大多数学生,切切实实地体现素质教育呢?
其他文献
摘要:小诗潮流始于“五四”新诗,到20世纪80年代,小诗的说法已经不盛行,但并不意味着小诗的文体丧失了,相反,顾城、北岛等诗人有意无意地创作小诗。2011年之后,由于微信的作用,微诗逐渐在微信蔓延,微诗的概念也逐渐被人接受。从小诗到微诗,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相对于小诗而言,微信写作与传播和市井书写,应该是微诗的鲜明特色。故此,有必要以近年来致力于微诗创作的熊国华微诗为例,去探讨微诗的类型写作特征
期刊
《不等关系》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十三章的第一节,一改以往所有教材的设计,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校外实际生活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对这类问题持恐惧心理。《不等关系》成为本章的序幕,是过去的教材所没有的。  作为新课程教材,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编书者的意图是什么?面对每一节我都会思考,尤其是面对已经改编的内容。  教材以提问题的方式代替例题,目的
期刊
摘要:“武侠”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体裁源远流长。但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武侠小说类型日渐式微,作品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超越前人的创作。晋江文学城的高积分作者Priest至今共创作了三部以武侠作为主要类型的代表作品:《天涯客》《有匪》《无污染,无公害》。本文将结合武侠小说的两个主要元素“侠客”与“江湖”,分析Priest所构建的网络武侠世界;探讨武侠小说作为传统的重要通俗文学类型在网络时代所呈现的新特
期刊
教材分析    《直线和平面垂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第二册(B版)》中的内容。此内容是高中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三垂线定理、平面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成角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好内容。镜面对称是空间的重要性质,要让学生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是研究空间对称的基础,要让学生体会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由轴对称转换为空间的镜面对称的过程,这就是定理
期刊
中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虽为国人所共识,但改革之路却是举步维艰。世纪之初的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同样如此。首批四省区的实验工作至今已历时两年半时间,此时对实验工作进行任何总结性的评论,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许多人选择了一种观望和期待,希望等2007年高考以后,再对实验情况进行探讨与总结,笔者正是不同意这样一种想法和做法,才愿意在此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深感实验工作的高考之
期刊
(说明:周清、屈梅老师的教学设计用A表示,陈耀忠老师的教学设计用B表示,张男老师的教学设计用C表示。)  《直线和平面垂直》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三篇教学设计,我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  1.三篇教学设计各具特色,融入了执教者的个性化思考。执教者依托自身的教学功底、依托校本资源、立足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变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从学生实际出
期刊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特定的文化产物,网络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它继承传统小说基本文学功能的同时,也衔接了当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人文书写,反映了当代社会多元的文化现实和普世化价值取向,体现了大众文化复杂的文化与权力关系。在众多网络小说中,猫腻的作品别具一格,其小说以瑰丽奇特的想象力,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独具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玄幻世界,既区别于现实社会,又包罗大千世界与芸芸众生。在提倡精彩叙事的网络文本中,猫腻
期刊
课程改革推进已经好几年了,现在社会上就课改的“得与失”一方面高唱赞歌、大力吟颂,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抱着无足痛痒、平平淡淡的态度进行着,其真实的写照究竟如何?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以亲身经历和所闻所见,盘点一下这几年的课程改革。我们带着欣慰,也带着疑虑与渴求,对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的两所重点中学——重庆十八中和重庆观音桥中学,就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认识,向使用新教材的初2006级的教师们
期刊
摘要:《我是你的眼》这部网络言情小说实现了新型男女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继承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所塑造的男女形象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因素,突破昔日网络言情小说人物形象的模式化限制,塑造出新一代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从这两个新型人物形象的背后,可以窥视出当代女性试图建构女性主导地位,打破女性写作禁区,对自我拥有清晰认知并主动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两性关系亦愈加觉醒,两性追求爱情的至真至纯并勇于表白自身情欲。  
期刊
摘要:我吃西红柿的网络玄幻小说带给读者的快感,并不是通过读者的“文学性”阅读,而是通过大众文化的解读方式获得的。读者以讲述虚幻故事的文本作为意义资源来理解现实问题。我吃西红柿的小说通过提供“事业观”“爱情观”和复现“娱乐经验”方面的文本意义生产,指涉了男性青少年读者现实生活的核心问题。读者从这种文本意义中建构出与己相关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我吃西红柿 网络小说 大众文化 意义生产  我吃西红柿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