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开始科学长征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1942年11月 / 地点:昆明 / 人物:李约瑟
  解说:一位英国科学家,一头埋进中国古代文明的金矿银山,踏遍大半个中国,进行了一场科学“长征”。最终,他完成了一部旷古未有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就是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烽火延南国,科教塞不通。欣有约瑟君,天外架长虹。”这是我国著名气象史志专家王鹏飞教授于1993年纪念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1900年至1995年)援华五十周年时所写的一首小诗,虽寥寥数字,却讴歌了这位英国著名科学家援助战时中国科学的不朽业绩,充分表达了中国科学家对这位雪中送炭的国际友人的一片感激之情。1942年11月,正当“二战”在激烈酣战之际,早已“皈依”中国古代文明的李约瑟奉命来华执行援助任务,并藉此实地考察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科学,为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做准备。
  援华前的准备
  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援华是英中文化交流及抗战教育史、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1942年初,英国政府在日本人对中国实施严密封锁的形势下,决定由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学术院分别派人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访华使团,在精神与道义上援助中国。当时,“充满热情,学术造诣颇深,并有中文基础”的李约瑟成为一位理想的人选。该项援华的最初计划只是做一些讲演以激励中国科学家。与此同时,牛津大学的希腊哲学家多兹(E.R.Dodds,汉名陶育礼)也代表英国学术院一同赴华演讲。是年6月,对此胸有成竹的李约瑟,在给英国文化委员会秘书长怀特(A.J.S.White)的复函中坚称:“如果要用我的力量来让目前陷入斗争的伟大人民团结起来,我绝不会因此退缩,特别是在收到如此坚决邀请之后。我相信我可以在此方向上展现效用……”8月13日,英国文化委员会科学处正式批准李约瑟赴华计划。此后,他频繁地约见英国官方和非官方人士,紧张地做赴华前的准备工作。
  当时,英国驻英大使、曾任国际劳工组织主席助理的魏奈特(J.G.Winant)从一开始即对李约瑟访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获悉李约瑟即将访华后,他立即致函英国文化委员会执行主席罗伯逊(M.A.Robertson),建议李约瑟先到美国,与美国对华感兴趣的团体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及有关人士建立联系,认为这符合美、英两国的双边利益。罗伯逊还亲自指示使馆为李约瑟安排赴美行程。
  对李约瑟而言,北美大陆对他并不陌生。早在1936年,作为三卷本巨著《化学胚胎学》的作者,李约瑟赴美国耶鲁大学讲学,在该校的特里讲座上做《秩序与生命》的科学哲学系列讲演,载誉而归。1940年6月,当时积极参与英中文化合作并想方设法前往中国援助的李约瑟,被英国情报部所选中,并派往美国执行任务,工作重点是争取美国对孤军抵抗德国侵略的英国政府以支持,乃至参战。李约瑟横贯了美国的东西部,走访了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内的17个著名学术机构,发表了众多演讲,陈述英国科技界全面参战的感人事迹,披露德国法西斯清洗2000多位德、奥籍犹太科学家,在被占领的欧洲国家里拘禁科学家,关闭大学等美国学术界关心的事实。李约瑟的此番美国之行十分成功,回国后,他还受到英国情报部及外交部官员的高度赞赏。
  1942年11月3日,肩负援华重要使命的李约瑟首飞美国。他一到美国,便以其多年养成的雷厉风行的习惯,马不停蹄地立即展开工作。为了熟悉英中文化交流方面的具体事务以及美国与英国、中国相应的各级科学机构及其职能,以便一到中国即能全面展开工作,他先按计划赴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参观设在那儿的英联邦科学办事处。在参观中,李约瑟询问他们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对方告诉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处理关于科学联络的成堆文件。以后的实践证明,李约瑟所遇到的问题还不仅如此。
  此外,李约瑟还奔波于纽约、波士顿、纽黑文,走访战时经济委员会、农业部、国务院文化处等政府部门和美国著名汉学研究机构。他颇为自豪地向英国文化委员会报告,他首先见到了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会谈气氛十分友好,副总统表示全力支持他在中国的工作。依靠副总统的支持,他幸运地被优先安排到赴华航班机位。他还约见了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卸任大使后留在美国研究《水经注》的胡适、宋子文的军需供应顾问拉杰曼(L.Rajchman)等。在学术方面,他与旅美语言学家赵元任、科学史学家萨顿、文学家林语堂、化工专家侯德榜、东方史学家魏特夫等学者有过深入交谈。他还由朋友引荐去纽约医院探望当时正在治病的宋美龄夫人,并向她献花表示敬意。
  昆明是第一站
  1943年1月左右,李约瑟从美国飞抵印度。在印度逗留期间,他参观了德里古天文台,与荷兰驻印度公使高罗佩晤面交谈。2月24日,李约瑟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飞越著名的“驼峰”,经由缅甸的汀江入境,开始了他在大半个中国的“长征”。
  西南边城昆明是李约瑟抵华后的第一站。在昆明逗留的数周,他在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教授的引导下,先后参观了迁于昆明郊外的国立西南联大及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机构。他说,西南联大也许在中国是最大的教育中心,其校址离城不远。各系都是简陋的平房,四周以泥砖砌成,屋顶用瓦或薄铅皮覆之,但有些尚有雕檐,具有中国建筑之传统的作风。内部地面是用土和少许水门汀铺成的,研究和教课用的实验室之装配,在这种环境之下,均用尽心思和智巧。联大无空袭隐蔽所,若有严重空袭时,居民即疏散于近郊之山上。每一所砖屋之各层中均设置一个大汽油桶,当警报发出时,一切最贵重的器皿均置于其中,除直接中弹外,可望保其安全。学生宿舍,甚为拥挤,极易感染疾病,如肺病等。由于无适当的洗濯设备,如沙眼之类的传染病也很普遍。守正规的科学家,将其以前与今日的生活相比,悬殊甚大。许多很有科学造就的男女们,都住在东倒西歪的不易弄得很清洁的老式房屋中,他们的待遇只增加7倍,而云南的生活费增加了103倍。于是教授们只得以兼课、刻章、自制肥皂来维持生计。然而,联大的师生员工依然精神振奋,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他们在没有煤气的情况下做实验,用黏土自制电炉,电热丝用完后就用兵工厂制炮车床上车出的刨屑代替,把空袭震碎的窗玻璃截下来做成显微镜的载片,盖片用云南土产的云母权充。   在昆明郊外清华特种研究所所在的大普集村,李约瑟参观了那里由王遵明主持的矿冶研究所、任之恭主持的无线电物理研究所、俞瑞璜主持的结晶物理研究所等。在参观中,他发现各所中的论文抄稿甚多,在中国得不到合适的印刷,又不敢交付邮局邮寄。因此,他认为英国科学使者的政策是在把这些应受称许的论文介绍到英、美科学杂志上去发表,直到中国复原为止。
  一部巨著诞生
  李约瑟在援华的近四年(1942年至1946年)的时间里,马不停蹄地走遍了当时中国未被日军占领的广大地区,行程达2.5万公里,“走马观花”,考察了众多中国教育与科学机构的现状,结识了近千位中国一流的科学家与学者,亲自踏勘中华大地上诸多的文化古迹,并在成都、福州、北平等地购得大量古籍,连同中国友人捐赠的不少图书,为他日后建立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及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
  自1954年开始陆续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旷古未有的系列巨著。
  全书共七大卷,28册,迄今尚有4册未出版。第一卷导论,介绍中国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概述儒、道、墨、名、法、阴阳家学说;第三卷至第六卷分别叙述数学、天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相关技术史,其中对中国古代的炼丹术、火药史及中医兴趣最浓,被人们称为“李约瑟三部曲”,故在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中篇幅最为庞大,共有14个分册,仅炼丹术他就写了足足4册。第七卷为全书的总结论;从中国的语言与逻辑以及中国的地理、气候、经济、政治等因素来解答他自己所提出的“李约瑟问题”,并与西方作相应的比较。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一经出版,立即在西方汉学界引起轰动,以至刮起一股评论风暴。
  该书最突出之处是一反西方史坛的“西方中心论”,不但肯定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学发现,而且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遥遥领先于世界。全书运用中外比较的研究方法,被誉为是一个人所独自进行的历史综合与沟通各国文化的最伟大的举动,是划时代之作,是一部任何有教养的人都必读之书。
  链接 三人世界
  在李约瑟的这项系统工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位女性,即当年赴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鲁桂珍。这位南京药商的女儿,自1937年结识李约瑟夫妇以来,不仅成为他们的学生,而且也成为他俩难得的好朋友,并在那时激发了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以至他在中年时改行,一头埋进“中国古代文明的金矿银山”。此后,鲁不断鼓励他、支持他,成了他的拐棍,并在李大斐(李约瑟原配)逝世后,成为他的第二夫人。
  几十年来,他们三人似乎是一个友好和睦的组合。他们常常一同喝茶、进餐或游戏,并一同旅行或出访,李称鲁为珍妹,鲁称他为大哥。但这样的“三人世界”,鲁桂珍自知“名不正,言不顺”。她曾在访华时向周恩来总理说,她要退出这个三人圈子,她要回中国去。总理劝她不要回来,说你要脱俗超凡,把它看作是东西方学者献身合作的范例,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挖掘做贡献,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你们正在写作的是一部将成为经典的著作。鲁桂珍这才打消了回国的念头。
  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偶尔能在书中发现李、鲁卿卿我我的片言只语。如李约瑟的一篇“洋泾浜”中文情书,云:“好媛珍妹:你知道我求久爱你,万里分离,一情和,难时成会,后再能易。实诚约瑟大哥。”这篇创造了不少中文“新词”的情书,比中国的网络语言还要“八卦”。这类私密档案有些藏于剑桥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你想一识庐山真面目,还需耐心等待50年,这是他老人家生前所立的遗嘱。
其他文献
时间:1942年10月 / 地点:重庆夫子池励志社 / 人物:傅抱石  解说:壬午之年举办的个展,虽说有着难言的初衷,但对傅抱石来说,无疑是人生历程中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在抗战时期传统中国画遭受质疑甚至面临唾弃的情况下,傅抱石的创作方式获得了普遍认可。  在壬午画展之前,由于长年专注古代美术史研究,傅抱石给人留下了美术史学者的印象,人们大多认为傅抱石不会画画,直到壬午画展以后,人们才开始了解傅抱石的
期刊
在业内,尽管对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的认定有异议,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首批拿到国家文物拍卖许可证的5家拍卖企业在发展壮大中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百年老字号荣宝斋旗下的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即是首批取得国家文物拍卖许可证的公司之一。自1995年槌响首场艺术品拍卖,至今已举办了近百场拍卖会,涉及中国书画、油画雕塑、瓷器、玉器、古籍、钟表珠宝等诸多领域。近20年的发展,北京荣宝拍卖经
期刊
6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打开了明万历皇帝定陵,众多灿若云霞的丝织品出现了,正当人们惊叹古代织造技艺的高超时,转瞬间那些珍贵文物在自然环境下立即发生了风化,令人痛心疾首,尤其是那件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为了重现龙袍昔日芳容,专家们努力寻找一位工匠来复制龙袍,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苏州缂丝老艺人王嘉良。由此这个曾辉煌一时的皇家工艺——缂丝,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期刊
时间:1942年12月 / 地点:重庆图书馆  解说:这一年,西迁途中的部分故宫国宝,在重庆与公众见面。虽然这只是一场为期半月的短暂露面,但却吸引了十余万人的参观。在那样一个民族命运仍是未知的时代,依然有那样一群最普通的中国人,为了能看一眼祖国的瑰宝而欣喜。  1942年12月25日,重庆两浮支路的重庆图书馆里热闹非凡,作为战时陪都,烟火下的重庆可很少有这样大的场面。看热闹的市民远远地望见了孔祥熙
期刊
时间:1942年4月 / 地点:纽约 / 人物:卢芹斋  解说:目前存在于海外的中国文物,约有一半是经卢芹斋之手倒卖出去的。国际倒爷、走私大亨—一直以来,在国内文物收藏界,卢芹斋身上充满了争议。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找寻答案,本刊记者专赴巴黎,探访了他生前居住的“红楼”。  1942年4月30日,一场名为“中国艺术特卖会”的展拍活动在大洋彼岸的纽约落下了帷幕。当时的美国受益于二战的影响,
期刊
时间:1942年 / 地点:上海  人物:张爱玲 梅兰芳 黄宗英  解说:即使沦陷,但日子终究还要过。上海文艺圈,有人离开,有人压根没打算走,有人走了又回来。选择留下的人,依旧照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  张爱玲“兀自燃烧”的名句真是太多了,写着写着“一九四二”活该就碰上了一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这话是她在《倾城之恋》中说的。本文要说的便是1942年的上海滩的文艺圈
期刊
在中国艺术史上存在过不少志同道合者组成的艺术团体,但像中国写实画派这样一个由一群在当代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画家所组成的团体实属罕见。而这种“强强联手”所带来的市场号召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从2005年初登拍场时的惊艳,到2008年遭受当代艺术猛烈冲击下的“痛定思痛”,再到2010年的强势回暖,写实画派的市场表现虽然充满波折,但却在价格起落间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建立起对写实
期刊
时间:1942年春 / 地点:昆明  解说:还是在那年,还是在昆明,一条耗费30万人血泪的铁路最终功亏一篑,成为一大历史悲剧。这条于1938年动工的滇缅铁路,起点设在昆明,1942年因滇西失守而停工,始终未能达到目的地——中缅边界的术达。不得不说的是,参与修建的人员中有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本文作者的父亲即是其中一位。  真不知道,家父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曾两度冒死参建滇缅铁路。  小时候,曾听父亲
期刊
时间:1942年7月 / 地点:昆明  人物:杨振宁 钮经义 李士谔等  解说:李约瑟援华的第一站便是昆明,因为那里有西南联大,而西南联大里有着一大批科技人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创下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本文介绍的藏品为1942年7月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以及理学院院长吴有训联合签署
期刊
花卉,形态万千,色彩丰富。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花卉奇特完美的形态结构,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不禁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中,花卉一直是备受宠爱的纹饰。那些花儿,或纤柔厚重,或飘逸朴拙,或素雅瑰丽……它们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品格。本文呈现的藏品,均出自乾隆一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透过它们,人们可以一睹精湛工匠手下的多姿花卉。  (注:本文图片及图说由香港艺术馆、北京故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