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近年来湖北省地区GDP以及能源消费对湖北省的经济状况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极强的相关性。这一结论证实了湖北省以二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行业结构所形成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湖北省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能源包括很多种如:风能、水能、电能等,大自然通过这些能源为地球创造价值,更是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备条件。当然,人类的生存也离不开大自然的能源消费。而且,不管是一国还是某些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总是以能源为基础的。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南,处于长江中游。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由于湖北省正在大力发展本土工业,为了顺应这种工业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在一定的基础上就不得不产生一个上升的趋势。而能源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波动。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该地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分析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看,能源与社会发展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西方世界发生的两次能源危机,使得能源发展开始步入过渡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石油为中心逐步向蕴藏量较丰富的煤炭以及核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方向转变,并且大力进行节能,以更好地解决能源问题。
现代化建设与能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是现代化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依赖人力从事生产活动。但人的体力总是有限的,一些精度要求很高的生产过程,只靠人力是无法办到的。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也是和耗用大量能源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队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能源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在现代化生产中,能源不仅仅当作燃料动力使用,更宝贵的是可做化工原料。
三、能源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设定如下计量模型以分析湖北省能源消费EC对湖北省的经济增长GDP的影响:
其中,LN指取对数;GDP表示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EC表示湖北省能源消费量,K表示湖北省国定资产投资,L表示湖北省就业人数,U表示其他干扰项,T表示年份。
(二)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以及湖北省政府各部门发布的调研报告。本文选取湖北省地区2000-2015共计16年的数据为样本,主要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量(EC)、固定资产投资(K)以及就业人数(L)主要变量。
(三)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用ADF检验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Eviews5软件进行操作,检验结果发现时间序列变量GDP(地区生产总值)、EC(能源消费量)、K(固定资产投资)以及L(就业人数)的ADF检验值在临界值以下,说明在原水平下序列变量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下:
2、协整检验
在协整分析中,数据的选取和处理对于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首先对变量LNGDP、LNEC、LNK和LNL进行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由于上述回归结果是根据两个同阶单整的非平稳随机过程直接回归得到,存在伪回归问题,因此要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序列进行单整分析。通过对误差项进行ADF检验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序列{u}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u是平稳的,即认为LNGDP与LNEC、LNK和LNL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因此湖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其均衡方程为:LNGDP=5.48+0.49* LNEC+0.38*LNK+0.19*LNL
经济意义:能源消费量每增加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49%;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38%;就业人数每增加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19%。
四、结论
首先,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从湖北省能源消费的构成来看,能源消费占历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0%-70%,石油的消费量占2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了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化。其次,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从湖北省的各方面的经济状况来分析,湖北省的能源消费应该与该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但是两者的关系明显不合理,湖北省应该尽量调节产业结构。最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在文本中对通过对湖北省2000年至2015年间的能源消費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能源的产值和能源的利用率,能源消费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构和工业因素比重来影响能源消费。
参考文献
[1]马晶梅等.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5,12:10-15.
[2]张向南.探讨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5,12:225+111.
[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河南社会科学,2015,:1-8.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研究生)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湖北省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能源包括很多种如:风能、水能、电能等,大自然通过这些能源为地球创造价值,更是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备条件。当然,人类的生存也离不开大自然的能源消费。而且,不管是一国还是某些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总是以能源为基础的。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南,处于长江中游。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由于湖北省正在大力发展本土工业,为了顺应这种工业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在一定的基础上就不得不产生一个上升的趋势。而能源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波动。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该地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分析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看,能源与社会发展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西方世界发生的两次能源危机,使得能源发展开始步入过渡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石油为中心逐步向蕴藏量较丰富的煤炭以及核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方向转变,并且大力进行节能,以更好地解决能源问题。
现代化建设与能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是现代化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依赖人力从事生产活动。但人的体力总是有限的,一些精度要求很高的生产过程,只靠人力是无法办到的。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也是和耗用大量能源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队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能源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在现代化生产中,能源不仅仅当作燃料动力使用,更宝贵的是可做化工原料。
三、能源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设定如下计量模型以分析湖北省能源消费EC对湖北省的经济增长GDP的影响:
其中,LN指取对数;GDP表示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EC表示湖北省能源消费量,K表示湖北省国定资产投资,L表示湖北省就业人数,U表示其他干扰项,T表示年份。
(二)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以及湖北省政府各部门发布的调研报告。本文选取湖北省地区2000-2015共计16年的数据为样本,主要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量(EC)、固定资产投资(K)以及就业人数(L)主要变量。
(三)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用ADF检验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Eviews5软件进行操作,检验结果发现时间序列变量GDP(地区生产总值)、EC(能源消费量)、K(固定资产投资)以及L(就业人数)的ADF检验值在临界值以下,说明在原水平下序列变量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下:
2、协整检验
在协整分析中,数据的选取和处理对于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首先对变量LNGDP、LNEC、LNK和LNL进行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由于上述回归结果是根据两个同阶单整的非平稳随机过程直接回归得到,存在伪回归问题,因此要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序列进行单整分析。通过对误差项进行ADF检验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序列{u}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u是平稳的,即认为LNGDP与LNEC、LNK和LNL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因此湖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其均衡方程为:LNGDP=5.48+0.49* LNEC+0.38*LNK+0.19*LNL
经济意义:能源消费量每增加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49%;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38%;就业人数每增加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19%。
四、结论
首先,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从湖北省能源消费的构成来看,能源消费占历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0%-70%,石油的消费量占2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了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化。其次,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从湖北省的各方面的经济状况来分析,湖北省的能源消费应该与该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但是两者的关系明显不合理,湖北省应该尽量调节产业结构。最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在文本中对通过对湖北省2000年至2015年间的能源消費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能源的产值和能源的利用率,能源消费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构和工业因素比重来影响能源消费。
参考文献
[1]马晶梅等.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5,12:10-15.
[2]张向南.探讨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5,12:225+111.
[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河南社会科学,2015,:1-8.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