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政治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
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同样,学生各科学习成
绩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就是学生最缺乏兴趣的课程。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
键。这此,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点想法:
首先,语言要幽默,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的一位名人--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
接受。"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但所阐述的内容却是严肃的真理。要使这些抽象枯燥的
概念、原理被学生所接受,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及学生身边的事例,刺激学生、激
发学生。这样,既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
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乐学的状态。例如:学习法律常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依法治国,使我
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这一目的的要求,我进一步讲解了"法治"这一概念,它是相对"人
治"而言的;
"人治"轻视法律,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说了算。在现实生活中,"人治"现象仍然存在。如"某
单位招工,凡是知道劳动法的他们都不要,惟有一个不知道劳动法的反到被录取了。"通过这一实例,我
启发提问:这是为什么?被录取的这名员工会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法律常识的目的能实
现吗?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能达到吗?结论是明显的,无可争议的。如此讲解、启发,简单明了,使学
生深刻认识到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
身行为。因为法律的本质是保护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离开人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要实现
依法治国是不可能的。从而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害怕人民群众知道法律的丑恶面孔,让他们在法律
面前无地自容。
其次,要设置悬念(即俗话说:掉胃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急于想得到答案)。
记得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
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愈强烈,学习的兴趣就愈浓厚。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更需要教师思维的不断创新。适时巧设有一定难度,又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才能解决的疑问和悬念,就可
充分地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初二年级第十五课’正
当防卫’"知识点时,例举了"连杀二人,被判无罪"的案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一方面知道杀人是严重
的刑事犯罪,但另一方面也产生疑惑:为何连杀二人却被判无罪?针对学生的疑惑,我给学生一定的思
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大致有了自己的见解,此时我再结合课本上理论阐述以及具体
法律规定进行说明,案例中连杀二人,被判无罪的根据是"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的四个条件:(1
)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2)必须是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才能实
施正当防卫;(3)实施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通过这样讲授,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思维,能够自觉进入主动求索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只有经过教师
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起学生脑海里思考的涟漪,进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并增强他们
的学习信心。
最后,就是要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即:我要学)。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
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地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课
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并从实践中悟出哲学道理。例如:在讲解"青少年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
犯罪做斗争"时,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有三位初中女同学在街上看见了一个通辑犯,她们完全可以悄
悄地离开,当作没有看见,但她们心中的一股正气使她们决定抓住这个通辑犯;面对凶恶狡猾的犯罪分
子,正面接触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于是她们商量后决定:为了不打草惊蛇,一个同学负责去报警,
其余两个同学上前佯装问路,借此拖延时间;但犯罪分子太狡猾,随便说了两句就匆匆离去,好在这两
位同学已把他的体貌特征及衣服的颜色、款式记了下来并记住了离开的方向;几分钟后,警察赶到,按
刚才两位同学的描述迅速追赶,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地将通辑已久的罪犯抓获,为此这三位同学受到了
表彰。"通过这个现实事例,学生启示颇深,很快从理论上明白了面对犯罪分子,即要敢于又要善于同他
们做斗争,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与此同
时,介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
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同样,学生各科学习成
绩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就是学生最缺乏兴趣的课程。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
键。这此,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点想法:
首先,语言要幽默,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的一位名人--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
接受。"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但所阐述的内容却是严肃的真理。要使这些抽象枯燥的
概念、原理被学生所接受,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及学生身边的事例,刺激学生、激
发学生。这样,既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
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乐学的状态。例如:学习法律常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依法治国,使我
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这一目的的要求,我进一步讲解了"法治"这一概念,它是相对"人
治"而言的;
"人治"轻视法律,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说了算。在现实生活中,"人治"现象仍然存在。如"某
单位招工,凡是知道劳动法的他们都不要,惟有一个不知道劳动法的反到被录取了。"通过这一实例,我
启发提问:这是为什么?被录取的这名员工会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法律常识的目的能实
现吗?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能达到吗?结论是明显的,无可争议的。如此讲解、启发,简单明了,使学
生深刻认识到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
身行为。因为法律的本质是保护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离开人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要实现
依法治国是不可能的。从而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害怕人民群众知道法律的丑恶面孔,让他们在法律
面前无地自容。
其次,要设置悬念(即俗话说:掉胃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急于想得到答案)。
记得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
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愈强烈,学习的兴趣就愈浓厚。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更需要教师思维的不断创新。适时巧设有一定难度,又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才能解决的疑问和悬念,就可
充分地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初二年级第十五课’正
当防卫’"知识点时,例举了"连杀二人,被判无罪"的案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一方面知道杀人是严重
的刑事犯罪,但另一方面也产生疑惑:为何连杀二人却被判无罪?针对学生的疑惑,我给学生一定的思
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大致有了自己的见解,此时我再结合课本上理论阐述以及具体
法律规定进行说明,案例中连杀二人,被判无罪的根据是"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的四个条件:(1
)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2)必须是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才能实
施正当防卫;(3)实施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通过这样讲授,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思维,能够自觉进入主动求索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只有经过教师
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起学生脑海里思考的涟漪,进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并增强他们
的学习信心。
最后,就是要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即:我要学)。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
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地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课
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并从实践中悟出哲学道理。例如:在讲解"青少年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
犯罪做斗争"时,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有三位初中女同学在街上看见了一个通辑犯,她们完全可以悄
悄地离开,当作没有看见,但她们心中的一股正气使她们决定抓住这个通辑犯;面对凶恶狡猾的犯罪分
子,正面接触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于是她们商量后决定:为了不打草惊蛇,一个同学负责去报警,
其余两个同学上前佯装问路,借此拖延时间;但犯罪分子太狡猾,随便说了两句就匆匆离去,好在这两
位同学已把他的体貌特征及衣服的颜色、款式记了下来并记住了离开的方向;几分钟后,警察赶到,按
刚才两位同学的描述迅速追赶,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地将通辑已久的罪犯抓获,为此这三位同学受到了
表彰。"通过这个现实事例,学生启示颇深,很快从理论上明白了面对犯罪分子,即要敢于又要善于同他
们做斗争,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与此同
时,介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
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