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化学课堂“引课”效率,改变引课缺乏目的性、激发点、激情度、有效度的现状,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实践中,笔者拟从“引课的准备”、“引课的方式”、“引课的反馈”三方面对提高课堂引课效率的策略进行了潜心研究,以实现课堂转型,减负增效之目的。
关键词:“引课” 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引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夸美纽斯认为:“开头虽显得无关紧要,但是具有巨大的潜伏力量。”所谓引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学习的课程,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引课是化学课堂成功的基石,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智,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化学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教师授课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向、感情定调的作用。
尽管引课方式五花八门,但效率整体不高,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认识不够,引课缺乏目的性;方法单一,引课缺乏激发点;授课平淡,引课缺乏激情度;反馈缺失,引课缺乏有效度。
高效的课堂引课能先声夺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幸福主动地学习。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对提高课堂引课效率的策略进行了潜心研究,以实现课堂转型,减负增效之目的。
一、引课的准备
1.思想认识充分
戚继光云:“心者内气也,气者外心也。”练兵先“练心”。要引好课,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假使对引课缺乏兴趣,思想上认为其可有可无或多此一举,还不如把时间放到正课上,就难有良策和金点子。思想上重视后,还须留心并积累丰富的素材,平时要多看相关的科普杂志、报刊和书籍,做好记录、摘抄或电子文件的存档,不断提高表达能力等自身素质,如讲演、板书及实验技能等。以便得心应手地随时调用组织成引入材料,使引课材料展现得更充分、更形象,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2.备课准备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备课是引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和知识内容来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确定相应的引入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衡量教学效率,作为引课的出发点和依据。笔者的做法是,课前印发《学生情知摸底调查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以及对本章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随后针对教材重难点提前发《课前导学案》给学生做,预习时,分发设计好的统计表,要求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然后由小组长用汇总表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统计好,留作课堂引课的依据。在“最近发展区”上寻找引课点,根据课时内容,学生实际,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紧扣“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二、引课的方式
袁昌寰认为:“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堂伊始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前热身运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心倾神往,自然轻松地进入化学世界,创造出课堂的奇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如下几种引课方式,效果比较明显。
1.悬念式引课法
制造“悬念”是化学课堂教学比较重要的一环,一堂课,如果“悬念”制造得好,会挑起学生所有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求欲,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金属腐蚀”这一章节中,笔者结合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用“热敷散”作为激趣的案例:30克的还原粉、2.5克的炭、1克的精盐、12克的水,这些混合物一旦遇到空气中的氧,立即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可达到40摄氏度到60摄氏度,维持的时间可达24小时左右,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驱寒剂。那么,同学们,它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个小组都议论开了,大家都进入了积极的释疑或想破疑的心理状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挑起期待,制造悬念的目的已达到,教师真正释疑的时机也就到了。此时,教师点播思路,学生讨论发热的原因:是铁与炭发生化合反应?是铁与盐发生置换反应?在这个实验里,水起了什么作用?氧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可是,在反应中这五种物质又缺一不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学生的求知欲已达到极点,课堂效率自然会高很多。
2.诱导式引课法
教学激趣的“胜”境,往往是由教师“引导”而“入”的。善于点拨、启导有方的教师,总能进行“环环相扣”的诱导,使学生进入“曲径通幽”的佳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潮。
例如,在实验室里制造氢气的方法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你能设计出最简单的装置吗?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即便答不出来,书上也有参考答案——常见单孔胶塞式制气装置。接着又问:它有什么缺点呢?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大家讨论得出带长颈漏斗的双孔胶塞式制气装置。教师顺势又问道:这种装置又有什么不足呢?如此设问,学生的兴奋点第一次被点击。当他们拿起装置实验时,发现无法控制反应。教师便不失时机地提出:怎样才能使反应停止呢?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应在这种装置的玻管胶管上加自由夹。可是这样做后反应并没有完全停止,当大家发现试管底部仍然残留有少量的稀硫酸后,教师又问:如何使反应完全停止呢?学生的兴奋点第二次被激起。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争辩和尝试,大家一致得出结论:要想使反应完全停止,必须使锌粒和稀硫酸完全分离。并且大家还得出应在长颈漏斗下面配备一个塑料孔板装置的结论。这样的诱导式教学,学生的兴趣很浓郁,教学效果也出奇得好。
3.激情式引课法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亲切的讲授和鲜活的内容能带来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教师“以情导情”的引课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化作一股清泉,润泽学生的心田,抑或变成一座洪钟,能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 4.实验式引课法
实验是化学的根本,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是化学遵循的一条主线。多姿多彩、变幻奇特的化学实验能给学生以无穷的遐想。利用实验,结合生活、联系社会时政,不失时机地精心设置一些实验,以此来引课,可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欲罢不能的状态。
5.实例式引课法
这种引课所举的实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是学生能接触到但解释不了的问题,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新知识。
如在学习“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旅游景点乌镇的居民33年前饮用河水前,为什么先加点明矾就能使水澄清?接着讲“好,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新课学习以后,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6.动画式引课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利用模拟或动画模拟,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变化过程形象化,微观的运动宏观化,将呆板的理论直观形象地通过引人入境的音乐,令人痴迷的文字,使人心旷神怡而又恰倒好处的图片,生动、逼真的动画,和探迷宫般的教学情景设置。刺激并调动学生的耳、眼和大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学生如痴如醉地置身于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兴奋不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热点式引课法
热点引课法就是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如在讲解“醇的化学性质”时,笔者以当时的热点冰岛火山喷发(2010年4月)作为切入点,并在投影上展示冰岛火山喷发的图片,随后设计了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趣味实验:在一个托盘里,用沙子堆一个小山丘,将重铬酸铵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粉末先埋在里面,然后向小沙丘上滴几滴甘油,奇迹发生了,“火山”喷发了!由于甘油属于醇类,继而顺势展开对醇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将甘油滴入重铬酸铵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粉末中能引起火山喷发?滴入2-甲基-2-丙醇能否引起火山喷发?这样既复习应用了所学知识,又首尾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令学生耳目一新。
8.故事式引课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特别是科技史、化学史上的典型事例,并巧妙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卤族元素”时,笔者先做了一个魔术:在一张洁白的滤纸上,喷了一点“水”后,“化学”二字立刻出现了。学生们看了惊奇不已,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之后因势利导告诉这是碘单质的一种特性,遇见淀粉变蓝色。并讲述下列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惊心动魄的反特防间斗争中,碘的这种化学性质得到了广泛应用。1935年8月的一天傍晚,鲁迅先生收到一个小纸包。鲁迅先生用脸盆盛满水,滴入几滴碘酒,并将纸包里的一张空白纸平放到水面上。片刻后,纸上显出淡淡的蓝色字迹。原来,这是方志敏同志就义前用米汤写给他的密信。米汤干时看不到一点字迹,而米汤里的淀粉遇到碘就会变为蓝色。如此引课既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又让他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效率岂能不高?
三、引课的反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化学课堂的引课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笔者的做法是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测量。
优秀的引课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调节剂和催化剂。引课技能运用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们应增强如何引课意识,认真掌握引课的技能,充分认识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在“导”上多下功夫,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学教学研究:3+X成功教学法体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四方,刘永舜,任渠等.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26~29
[3]邢光伟.化学课的引入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7:10~13
关键词:“引课” 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引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夸美纽斯认为:“开头虽显得无关紧要,但是具有巨大的潜伏力量。”所谓引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学习的课程,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引课是化学课堂成功的基石,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智,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化学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教师授课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向、感情定调的作用。
尽管引课方式五花八门,但效率整体不高,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认识不够,引课缺乏目的性;方法单一,引课缺乏激发点;授课平淡,引课缺乏激情度;反馈缺失,引课缺乏有效度。
高效的课堂引课能先声夺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幸福主动地学习。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对提高课堂引课效率的策略进行了潜心研究,以实现课堂转型,减负增效之目的。
一、引课的准备
1.思想认识充分
戚继光云:“心者内气也,气者外心也。”练兵先“练心”。要引好课,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假使对引课缺乏兴趣,思想上认为其可有可无或多此一举,还不如把时间放到正课上,就难有良策和金点子。思想上重视后,还须留心并积累丰富的素材,平时要多看相关的科普杂志、报刊和书籍,做好记录、摘抄或电子文件的存档,不断提高表达能力等自身素质,如讲演、板书及实验技能等。以便得心应手地随时调用组织成引入材料,使引课材料展现得更充分、更形象,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2.备课准备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备课是引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和知识内容来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确定相应的引入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衡量教学效率,作为引课的出发点和依据。笔者的做法是,课前印发《学生情知摸底调查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以及对本章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随后针对教材重难点提前发《课前导学案》给学生做,预习时,分发设计好的统计表,要求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然后由小组长用汇总表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统计好,留作课堂引课的依据。在“最近发展区”上寻找引课点,根据课时内容,学生实际,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紧扣“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二、引课的方式
袁昌寰认为:“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堂伊始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前热身运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心倾神往,自然轻松地进入化学世界,创造出课堂的奇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如下几种引课方式,效果比较明显。
1.悬念式引课法
制造“悬念”是化学课堂教学比较重要的一环,一堂课,如果“悬念”制造得好,会挑起学生所有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求欲,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金属腐蚀”这一章节中,笔者结合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用“热敷散”作为激趣的案例:30克的还原粉、2.5克的炭、1克的精盐、12克的水,这些混合物一旦遇到空气中的氧,立即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可达到40摄氏度到60摄氏度,维持的时间可达24小时左右,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驱寒剂。那么,同学们,它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个小组都议论开了,大家都进入了积极的释疑或想破疑的心理状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挑起期待,制造悬念的目的已达到,教师真正释疑的时机也就到了。此时,教师点播思路,学生讨论发热的原因:是铁与炭发生化合反应?是铁与盐发生置换反应?在这个实验里,水起了什么作用?氧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可是,在反应中这五种物质又缺一不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学生的求知欲已达到极点,课堂效率自然会高很多。
2.诱导式引课法
教学激趣的“胜”境,往往是由教师“引导”而“入”的。善于点拨、启导有方的教师,总能进行“环环相扣”的诱导,使学生进入“曲径通幽”的佳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潮。
例如,在实验室里制造氢气的方法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你能设计出最简单的装置吗?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即便答不出来,书上也有参考答案——常见单孔胶塞式制气装置。接着又问:它有什么缺点呢?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大家讨论得出带长颈漏斗的双孔胶塞式制气装置。教师顺势又问道:这种装置又有什么不足呢?如此设问,学生的兴奋点第一次被点击。当他们拿起装置实验时,发现无法控制反应。教师便不失时机地提出:怎样才能使反应停止呢?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应在这种装置的玻管胶管上加自由夹。可是这样做后反应并没有完全停止,当大家发现试管底部仍然残留有少量的稀硫酸后,教师又问:如何使反应完全停止呢?学生的兴奋点第二次被激起。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争辩和尝试,大家一致得出结论:要想使反应完全停止,必须使锌粒和稀硫酸完全分离。并且大家还得出应在长颈漏斗下面配备一个塑料孔板装置的结论。这样的诱导式教学,学生的兴趣很浓郁,教学效果也出奇得好。
3.激情式引课法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亲切的讲授和鲜活的内容能带来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教师“以情导情”的引课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化作一股清泉,润泽学生的心田,抑或变成一座洪钟,能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 4.实验式引课法
实验是化学的根本,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是化学遵循的一条主线。多姿多彩、变幻奇特的化学实验能给学生以无穷的遐想。利用实验,结合生活、联系社会时政,不失时机地精心设置一些实验,以此来引课,可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欲罢不能的状态。
5.实例式引课法
这种引课所举的实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是学生能接触到但解释不了的问题,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新知识。
如在学习“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旅游景点乌镇的居民33年前饮用河水前,为什么先加点明矾就能使水澄清?接着讲“好,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新课学习以后,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6.动画式引课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利用模拟或动画模拟,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变化过程形象化,微观的运动宏观化,将呆板的理论直观形象地通过引人入境的音乐,令人痴迷的文字,使人心旷神怡而又恰倒好处的图片,生动、逼真的动画,和探迷宫般的教学情景设置。刺激并调动学生的耳、眼和大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学生如痴如醉地置身于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兴奋不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热点式引课法
热点引课法就是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如在讲解“醇的化学性质”时,笔者以当时的热点冰岛火山喷发(2010年4月)作为切入点,并在投影上展示冰岛火山喷发的图片,随后设计了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趣味实验:在一个托盘里,用沙子堆一个小山丘,将重铬酸铵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粉末先埋在里面,然后向小沙丘上滴几滴甘油,奇迹发生了,“火山”喷发了!由于甘油属于醇类,继而顺势展开对醇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将甘油滴入重铬酸铵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粉末中能引起火山喷发?滴入2-甲基-2-丙醇能否引起火山喷发?这样既复习应用了所学知识,又首尾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令学生耳目一新。
8.故事式引课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特别是科技史、化学史上的典型事例,并巧妙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卤族元素”时,笔者先做了一个魔术:在一张洁白的滤纸上,喷了一点“水”后,“化学”二字立刻出现了。学生们看了惊奇不已,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之后因势利导告诉这是碘单质的一种特性,遇见淀粉变蓝色。并讲述下列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惊心动魄的反特防间斗争中,碘的这种化学性质得到了广泛应用。1935年8月的一天傍晚,鲁迅先生收到一个小纸包。鲁迅先生用脸盆盛满水,滴入几滴碘酒,并将纸包里的一张空白纸平放到水面上。片刻后,纸上显出淡淡的蓝色字迹。原来,这是方志敏同志就义前用米汤写给他的密信。米汤干时看不到一点字迹,而米汤里的淀粉遇到碘就会变为蓝色。如此引课既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又让他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效率岂能不高?
三、引课的反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化学课堂的引课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笔者的做法是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测量。
优秀的引课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调节剂和催化剂。引课技能运用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们应增强如何引课意识,认真掌握引课的技能,充分认识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在“导”上多下功夫,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学教学研究:3+X成功教学法体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四方,刘永舜,任渠等.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26~29
[3]邢光伟.化学课的引入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