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句老话说的就是一种愉悦情绪的流露,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受到喜事感染的情绪会让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变得活跃、轻松,很容易接受在此之前难以接受的事物,也就是说人的整个状态处于一种最容易调动的积极情绪当中。这时候人的兴趣会更广泛,手脚会格外利索,思维会更加敏捷。试想,将这种状态应用到学习上来,不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在一定体制下,它是有规律的科学活动,集教育活动的普遍性、整体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特殊性于一体,要达到教育目标的一致,其难度恐怕没有任何一项工程能与之相比。所以,关于教学活动的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层出不穷,甚至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深层次思考与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种理论和实践的结晶都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任何关于教育活动的研究成果一旦定型,就会走向程式化,在一时、一地、一人手中可操作得得心应手,但未必就适合每个教师,更未必适合所有学生,特别是方法的使用,必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为既成方法,就有定式,就少变化,就成了创造性学习的桎梏。方法总是很少考虑气氛、环境、学情等因素的变化,诸如导入语言的设计、分步骤的知识解析、作业的安排等。反映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备课上的详而死,授课中的细而全,作业安排的等而同,这对学习的主体其实是一种漠视。针对这种流弊,现在有很多提法,多以创新探讨新的课堂结构、施教方法为主题,也很少提及学情。
创造是进步的灵魂,而激情又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所以,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当中,便是找到了提高教学效益的最佳突破口。作为一线教师,尝试以下几个方面建议,或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注重自己的形象,稳定学生的情绪
教师的形象,不仅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还是学生成长的楷模,因此,教师成了“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称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蕴含着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总和。完善而有个性的形象,就像一块磁石,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约束力,是产生情感沟通的契机。这种形象效应,比任何所谓的组织教学都有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魅力”。作为老师,其人格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不引起重视。相反,如果师者的卑琐形象同知识的神圣之间形成反差,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高吗?虽说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包容、认同的成分,但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话值得我们深思,被学生看不起的老师,其所授知识的价值是会贬值的。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商品,初中生是一个对社会、成人极其敏感的青春期特殊群体,教师的形为及外表会成为他们很长一个时期议论的焦点,想入非非者也不是鲜事,庄重大方的仪表是一剂镇定情绪的降躁良药。
二、尊重学生人格,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既是本职,又不能不讲究方法,管法不同,结果大有差异,适得其反者更是屡见不鲜。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是说善言善语的感染力和鼓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经验的老师很会利用表扬和鼓励的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拉近了距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今后一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有利于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取决于教师的合理运作。教育和受教育、管理和被管理,是教育活动中的职业关系,监护和被监护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法律关系,这些关系之间的润滑剂是理解。当代中学生,以他们稚嫩的身心,担负着社会的期望、父母的理想,还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理解他们,对他们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他们用不成熟的思维、技能处理着和学校、和老师、和同学、和家长等社会关系,处理着“星梦”“偶像”和奋斗的关系,这些东西又往往是被成人所忽视的人生,所以,教育中对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达到理解,也不是“关爱”一词所能概括了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拓宽了解学生的渠道,寻求同学生认知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达到目的的统一——教师为成才而教,学生为成才而学。
师生关系的处理,是一项多方位的工作,充斥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活动及各项活动的每个环节当中,我们不能疏忽任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关系的协调,这是难度大而又必须细心的工作。有时候,一些尴尬的师生关系的僵局,或许就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人格一次不经意的伤害。处理此类事件,作为教师,就要先学会说“对不起”,宽容沟通,形成共识,以师之尊压服,后果更糟。素质教育提倡的自主、互动等理念,给我们带来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师生关系的新问题。交流的平等人格,探讨的积极性和兴趣、特长的培养发展都需要我们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明白老师对其人格尊重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智力和品行方面有不足之处的学生,不能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常规空泛的说教,要改变其现状,几乎没有可能。
三、营造环境气氛,调整学生情绪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衔接的过程,随着时间、场所、内容的不同,学生的意识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节,进而适应即将面临的活动,施教中不可忽视这个心理调适的必要性。处理好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过渡,激烈和平静的衔接等影响情绪的因素,让学生从“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走神遐思中走出来,形成特定的环境情绪,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有经验的老师会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与活动有关的花絮或外围概念的提问,用一副平静、镇定的神态就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针对教育环境的改善,大到社会,小到周边,特别是人文环境,学生的学习没有一个特定良好的环境,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情绪是易受感染的,就如同思维的想象、联想中出现的“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状况,必须加以引导。其实,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逻辑性,加上教师语言的感染和方法的恰当选择就是调动学习情绪的驱动力。我们都明白这些是学习取得效益的最主要环境。教师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职业、对待学生,什么也无从谈起。
四、关注学生差异,消除消极情绪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差生”什么都“差”,他们也有学得愉快,学得轻松,理解掌握得很到位的时候。你是教师,你问过原因吗?你的疑惑可能是: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效果竟截然不同呢?结果责任就到了学生身上了。反躬自省我们的教育,学生文化素质的差异,有多少不是教育的结果呢?关键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补足缺失。学校是个大环境,学生到校就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然而,他们又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身心所受到的影响不都是利于学习的,重视这种情绪差异的根源,不是几次家访、谈心就能一劳永逸的。我们所培养的是一个个独立而又有共性的个体,能造成他们情绪波动的因素太多了,所以把成绩差异的关注改为对其情绪差异的关注,效果会更好些。科任教师必须形成资源共享的沟通渠道和习惯,把握他们情感变化的基调,及时化解和消除障碍。显然,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相当重要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团体——班级,是学生心理素质健全成熟起来的摇篮,他的保姆就是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的成绩就是学生心灵的花絮编织起来的花篮。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在一定体制下,它是有规律的科学活动,集教育活动的普遍性、整体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特殊性于一体,要达到教育目标的一致,其难度恐怕没有任何一项工程能与之相比。所以,关于教学活动的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层出不穷,甚至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深层次思考与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种理论和实践的结晶都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任何关于教育活动的研究成果一旦定型,就会走向程式化,在一时、一地、一人手中可操作得得心应手,但未必就适合每个教师,更未必适合所有学生,特别是方法的使用,必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为既成方法,就有定式,就少变化,就成了创造性学习的桎梏。方法总是很少考虑气氛、环境、学情等因素的变化,诸如导入语言的设计、分步骤的知识解析、作业的安排等。反映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备课上的详而死,授课中的细而全,作业安排的等而同,这对学习的主体其实是一种漠视。针对这种流弊,现在有很多提法,多以创新探讨新的课堂结构、施教方法为主题,也很少提及学情。
创造是进步的灵魂,而激情又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所以,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当中,便是找到了提高教学效益的最佳突破口。作为一线教师,尝试以下几个方面建议,或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注重自己的形象,稳定学生的情绪
教师的形象,不仅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还是学生成长的楷模,因此,教师成了“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称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蕴含着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总和。完善而有个性的形象,就像一块磁石,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约束力,是产生情感沟通的契机。这种形象效应,比任何所谓的组织教学都有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魅力”。作为老师,其人格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不引起重视。相反,如果师者的卑琐形象同知识的神圣之间形成反差,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高吗?虽说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包容、认同的成分,但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话值得我们深思,被学生看不起的老师,其所授知识的价值是会贬值的。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商品,初中生是一个对社会、成人极其敏感的青春期特殊群体,教师的形为及外表会成为他们很长一个时期议论的焦点,想入非非者也不是鲜事,庄重大方的仪表是一剂镇定情绪的降躁良药。
二、尊重学生人格,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既是本职,又不能不讲究方法,管法不同,结果大有差异,适得其反者更是屡见不鲜。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是说善言善语的感染力和鼓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经验的老师很会利用表扬和鼓励的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拉近了距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今后一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有利于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取决于教师的合理运作。教育和受教育、管理和被管理,是教育活动中的职业关系,监护和被监护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法律关系,这些关系之间的润滑剂是理解。当代中学生,以他们稚嫩的身心,担负着社会的期望、父母的理想,还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理解他们,对他们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他们用不成熟的思维、技能处理着和学校、和老师、和同学、和家长等社会关系,处理着“星梦”“偶像”和奋斗的关系,这些东西又往往是被成人所忽视的人生,所以,教育中对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达到理解,也不是“关爱”一词所能概括了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拓宽了解学生的渠道,寻求同学生认知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达到目的的统一——教师为成才而教,学生为成才而学。
师生关系的处理,是一项多方位的工作,充斥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活动及各项活动的每个环节当中,我们不能疏忽任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关系的协调,这是难度大而又必须细心的工作。有时候,一些尴尬的师生关系的僵局,或许就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人格一次不经意的伤害。处理此类事件,作为教师,就要先学会说“对不起”,宽容沟通,形成共识,以师之尊压服,后果更糟。素质教育提倡的自主、互动等理念,给我们带来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师生关系的新问题。交流的平等人格,探讨的积极性和兴趣、特长的培养发展都需要我们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明白老师对其人格尊重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智力和品行方面有不足之处的学生,不能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常规空泛的说教,要改变其现状,几乎没有可能。
三、营造环境气氛,调整学生情绪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衔接的过程,随着时间、场所、内容的不同,学生的意识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节,进而适应即将面临的活动,施教中不可忽视这个心理调适的必要性。处理好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过渡,激烈和平静的衔接等影响情绪的因素,让学生从“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走神遐思中走出来,形成特定的环境情绪,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有经验的老师会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与活动有关的花絮或外围概念的提问,用一副平静、镇定的神态就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针对教育环境的改善,大到社会,小到周边,特别是人文环境,学生的学习没有一个特定良好的环境,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情绪是易受感染的,就如同思维的想象、联想中出现的“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状况,必须加以引导。其实,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逻辑性,加上教师语言的感染和方法的恰当选择就是调动学习情绪的驱动力。我们都明白这些是学习取得效益的最主要环境。教师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职业、对待学生,什么也无从谈起。
四、关注学生差异,消除消极情绪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差生”什么都“差”,他们也有学得愉快,学得轻松,理解掌握得很到位的时候。你是教师,你问过原因吗?你的疑惑可能是: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效果竟截然不同呢?结果责任就到了学生身上了。反躬自省我们的教育,学生文化素质的差异,有多少不是教育的结果呢?关键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补足缺失。学校是个大环境,学生到校就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然而,他们又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身心所受到的影响不都是利于学习的,重视这种情绪差异的根源,不是几次家访、谈心就能一劳永逸的。我们所培养的是一个个独立而又有共性的个体,能造成他们情绪波动的因素太多了,所以把成绩差异的关注改为对其情绪差异的关注,效果会更好些。科任教师必须形成资源共享的沟通渠道和习惯,把握他们情感变化的基调,及时化解和消除障碍。显然,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相当重要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团体——班级,是学生心理素质健全成熟起来的摇篮,他的保姆就是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的成绩就是学生心灵的花絮编织起来的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