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发现,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恰是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即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他们身上蕴涵情感是可以想见的;而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无数的历史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
1.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爱屋及乌”,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就是:“Love me,love my dog”。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让学生亲近自己、喜爱自己,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按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全面地发展自己,继而成为情智并茂的优秀人才。然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讲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我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向学生补充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丽诗篇。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马宝玉等5名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通过我的讲述,这种“壮举”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颤和精神启迪,使得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一起敬仰五位壮士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
人的情感往往更易产生于他自身的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情感。而人的体验以从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中获得为最真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从而引起共鸣,如临其境。例如,我在教《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这一内容时,发动学生为将来回归后的台湾特别行政区设计一个区徽,这一过程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当相应的角色,在角色中体验情感。例如,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向一个外国旅游团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或当地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效。这些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3.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而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口动手等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别人,懂得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我没有照本宣科地跟学生介绍红军长征原因、艰苦历程重大转折、伟大意义等知识,而是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后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合作讨论完成:(1)画一幅中央红军长征图路线,并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2)假如当年你也参加了长征,请你给我们讲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最难忘的故事;(3)谈谈你对“(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这样的上课方式普遍感到很新鲜,对这些问题有较浓厚的兴趣,真正“动”起来了,非常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讨论和研究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完成后,我按以下四个步骤操作:一是各小组交流资料,做到资源共享。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各组资源共享,第(1)题可以解决;二是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来宣讲发生在长征途中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故事内容的熏陶,学生形成不畏艰难险阻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在困难、挫折面前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全班学生就第(3)小题展开讨论。学生对“长征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都表示理解,但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这句话表示不解,这时我就点拨学生从“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及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精干”、“播下火种”等内容去领会;四是进一步升华教材内容:长征胜利说明了什么?我们今天可以从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那里学习哪些精神?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又有学生讲,我们今天只有把当年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发扬光大,才能把21世纪的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1.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爱屋及乌”,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就是:“Love me,love my dog”。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让学生亲近自己、喜爱自己,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按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全面地发展自己,继而成为情智并茂的优秀人才。然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讲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我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向学生补充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丽诗篇。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马宝玉等5名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通过我的讲述,这种“壮举”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颤和精神启迪,使得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一起敬仰五位壮士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
人的情感往往更易产生于他自身的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情感。而人的体验以从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中获得为最真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从而引起共鸣,如临其境。例如,我在教《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这一内容时,发动学生为将来回归后的台湾特别行政区设计一个区徽,这一过程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当相应的角色,在角色中体验情感。例如,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向一个外国旅游团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或当地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效。这些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3.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而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口动手等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别人,懂得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我没有照本宣科地跟学生介绍红军长征原因、艰苦历程重大转折、伟大意义等知识,而是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后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合作讨论完成:(1)画一幅中央红军长征图路线,并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2)假如当年你也参加了长征,请你给我们讲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最难忘的故事;(3)谈谈你对“(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这样的上课方式普遍感到很新鲜,对这些问题有较浓厚的兴趣,真正“动”起来了,非常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讨论和研究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完成后,我按以下四个步骤操作:一是各小组交流资料,做到资源共享。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各组资源共享,第(1)题可以解决;二是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来宣讲发生在长征途中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故事内容的熏陶,学生形成不畏艰难险阻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在困难、挫折面前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全班学生就第(3)小题展开讨论。学生对“长征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都表示理解,但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这句话表示不解,这时我就点拨学生从“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及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精干”、“播下火种”等内容去领会;四是进一步升华教材内容:长征胜利说明了什么?我们今天可以从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那里学习哪些精神?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又有学生讲,我们今天只有把当年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发扬光大,才能把21世纪的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