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如“不听话押金”“戴绿领巾”“三色作业本”等另类学生管理事件,起初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预防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进步,这无可非议,但教师使用一些“花招”式管理,的确有些欠妥。中小学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教师的一言一行、管理方式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追求管理方式创新的同时,恐怕还需要遵守一些学生管理方面的原则。
管理理念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他们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保护往往表示反感。然而限于自身的阅历、经验和能力不足,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支持。因此,教师应时刻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依靠学生内在的心理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在学生管理上真正实现由他律到自律。
1.保持一份对学生的热情
教师要有一份对学生的喜欢之情,这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热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群体对学校教育接下来的态度和决定。那些名师或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抱有感染人心的热情。他们是如此的热情,他们对自己学校以及学生保持着充分的自信,以至于他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相信他们的学生真的是值得肯定的。
但须注意的是,仅有这个基础和前提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用这颗心,用这份情,去探索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学生愿意聆听的语言,学生喜欢接纳的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情绪不高,面无表情,自己讲得无趣,学生也会听得如同嚼蜡;有的教师常在课堂上发牢骚,说些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把错误的情感倾向和情绪表达方式教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自己以诚相待的热情拥抱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学生更加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教授的课程,喜欢学习,喜欢学校,从而能够快乐地度过学习时光,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享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这样,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才能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预见学生的问题,提前做好工作,使问题解决先于问题发生。这是处理学生问题的主要原则,是高效解决学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首先,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阶段特点,把握学生的发展动态,预见学生发展中的不足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措施,安排适度的教育活动。如有的学校建立班级“功臣榜”满足学生荣誉感的需要;让学生课前齐呼“我要进步”等口号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开“理智与情感的对话”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举办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等等。
其次,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人对事看法上的不足,了解他们对外界活动的不同体验,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思想教育和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比如,每次考完试,教师可以找每个学生单独谈话,听听他们对试卷题目、对自己的分数的看法,看他们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对以后的学习是否有信心,解答他们试卷上的疑难问题,对他们诸如骄傲、自卑等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及时将他们的思想端正过来。
3.赏识学生进步以及长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都是可塑之材。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个体之间的差异,而是要使每个学生自身独特性、创造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正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关注并适度地激励。教育就应遵循规律、顺乎自然,尊重人性的特点,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学生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坏孩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快慢既要受自我约束能力、行为习惯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主观方面的影响,也要受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无是处,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因此,教师不能责备学生“不是老师不想表扬你,而是你没有给老师创造表扬的机会”。有专家认为,学生的优点肯定是有的,教师应在既留意学生不足的同时,刻意地去探索孩子的“闪光点”,用其“闪光点”去鞭策学生,使之不“一闪而过”并且,心呵护这“星星之火”,尽力帮助它形成“燎原之势”。
因此,教师要从理念上关注、赏识学生进步和长处,并学会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合理区别对待,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应当摒弃以智力测试和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考核观,而将评价考核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成为评价学生多方面智能的过程。譬如,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实地评价、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考核办法,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避免单方面考试评价的片面性。
管理方式始终做到公正合理
确保一切教育措施公平、公正,这是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条原则。确保这一原则得有效贯彻需把握这样几点:(1)在处理问题之前教师要进行调查研究,克服主观臆断,也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学生;(2)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班委还是普通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1.一视同仁,没有优劣差别
毋庸置疑,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秀生不可能毫无不足之处,后进生也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后进生也有自尊心,而且十分敏感,存在着戒备心理,一旦发现有人看不起他们,就会产生敌意。因而,教师首先要做到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不但要爱聪明、活泼、可爱的学生,更要爱“差生”“特殊生”“顽皮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爱。”同时,教师应怀有同样的工作责任感,机会均等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潜能。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其次,教师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特别是对“毛病”较多的学生,更要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热忱地关怀、帮助他们,控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宽容耐心,理性认识错误
对于学生的过失,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客观性,认可个体犯错误的可能性,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信错误是可纠正的。同时,教师应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分析、引导,不夸大,也不掩饰。尤其是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认可优秀生犯错误的可能性。学生受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优生也不例外。认为优秀生不会犯错误就是把他们当成是“圣人”,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在优秀生犯错误时,要不惊讶不姑息,要以平常的心态看待问题,公正合理地处理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优秀生的管理要做到一不苛刻,二不放任,与其他学生一样。
其次,教师要认可后进生犯错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后进生各方面的能力比一般学生都要差点,他们的犯错机率自然就会高些,错误性质类型也会多些,因此不管后进生在哪方面犯了错误,犯了什么错误,教师要更宽容、更耐心细致。
第三,教师要认可学生屡犯错误的可能性。人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对错误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到位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问题的反复性,要有长期教育的心理准备。
第四,要认可教师自己犯错的可能性,要诚恳地主动地接受学生监督,经常对学生说“我做得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帮我指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大家帮我想一想,好吗?。”“这样上课好吗?”等等之类的话。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诚然,教师勇敢面对自身错误的姿态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3.合理合法,正确行使惩戒
确保一切教育措施合理合法,这是教师行使惩戒权利的基准。一些教师在教育、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常忽视这一基本要点,有时为了自己的尊严在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采取过激的言语或过激的手段,结果导致自己有时很被动。
一方面,教师在惩戒时应做到合理并公正。主要包括:在惩戒行为发生前,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处,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受到惩处;在确定具体惩戒方式时,教师不应过于严厉,应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平时表现等因素,并与其错误行为相对应;在行使惩戒时,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制度,合理地进行惩戒,而不是为了报复学生或将惩戒作为教师的情绪宣泄,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行为而迁怒于学生群体,不要采用集体惩罚而使无辜学生受罚。
另外,惩戒要符合学校相关程序。程序是为了保护个体免受专断或非法的管理行为受侵害而设定的一种保护措施。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惩戒程序规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二是做出决定的步骤和手段是否公平。特别是作出诸如停学、开除等较为严重的惩戒决定中,更应按照必要的程序要求。
(责任编校:扬子)
管理理念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他们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保护往往表示反感。然而限于自身的阅历、经验和能力不足,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支持。因此,教师应时刻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依靠学生内在的心理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在学生管理上真正实现由他律到自律。
1.保持一份对学生的热情
教师要有一份对学生的喜欢之情,这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热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群体对学校教育接下来的态度和决定。那些名师或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抱有感染人心的热情。他们是如此的热情,他们对自己学校以及学生保持着充分的自信,以至于他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相信他们的学生真的是值得肯定的。
但须注意的是,仅有这个基础和前提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用这颗心,用这份情,去探索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学生愿意聆听的语言,学生喜欢接纳的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情绪不高,面无表情,自己讲得无趣,学生也会听得如同嚼蜡;有的教师常在课堂上发牢骚,说些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把错误的情感倾向和情绪表达方式教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自己以诚相待的热情拥抱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学生更加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教授的课程,喜欢学习,喜欢学校,从而能够快乐地度过学习时光,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享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这样,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才能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预见学生的问题,提前做好工作,使问题解决先于问题发生。这是处理学生问题的主要原则,是高效解决学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首先,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阶段特点,把握学生的发展动态,预见学生发展中的不足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措施,安排适度的教育活动。如有的学校建立班级“功臣榜”满足学生荣誉感的需要;让学生课前齐呼“我要进步”等口号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开“理智与情感的对话”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举办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等等。
其次,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人对事看法上的不足,了解他们对外界活动的不同体验,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思想教育和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比如,每次考完试,教师可以找每个学生单独谈话,听听他们对试卷题目、对自己的分数的看法,看他们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对以后的学习是否有信心,解答他们试卷上的疑难问题,对他们诸如骄傲、自卑等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及时将他们的思想端正过来。
3.赏识学生进步以及长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都是可塑之材。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个体之间的差异,而是要使每个学生自身独特性、创造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正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关注并适度地激励。教育就应遵循规律、顺乎自然,尊重人性的特点,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学生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坏孩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快慢既要受自我约束能力、行为习惯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主观方面的影响,也要受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无是处,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因此,教师不能责备学生“不是老师不想表扬你,而是你没有给老师创造表扬的机会”。有专家认为,学生的优点肯定是有的,教师应在既留意学生不足的同时,刻意地去探索孩子的“闪光点”,用其“闪光点”去鞭策学生,使之不“一闪而过”并且,心呵护这“星星之火”,尽力帮助它形成“燎原之势”。
因此,教师要从理念上关注、赏识学生进步和长处,并学会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合理区别对待,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应当摒弃以智力测试和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考核观,而将评价考核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成为评价学生多方面智能的过程。譬如,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实地评价、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考核办法,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避免单方面考试评价的片面性。
管理方式始终做到公正合理
确保一切教育措施公平、公正,这是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条原则。确保这一原则得有效贯彻需把握这样几点:(1)在处理问题之前教师要进行调查研究,克服主观臆断,也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学生;(2)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班委还是普通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1.一视同仁,没有优劣差别
毋庸置疑,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秀生不可能毫无不足之处,后进生也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后进生也有自尊心,而且十分敏感,存在着戒备心理,一旦发现有人看不起他们,就会产生敌意。因而,教师首先要做到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不但要爱聪明、活泼、可爱的学生,更要爱“差生”“特殊生”“顽皮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爱。”同时,教师应怀有同样的工作责任感,机会均等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潜能。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其次,教师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特别是对“毛病”较多的学生,更要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热忱地关怀、帮助他们,控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宽容耐心,理性认识错误
对于学生的过失,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客观性,认可个体犯错误的可能性,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信错误是可纠正的。同时,教师应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分析、引导,不夸大,也不掩饰。尤其是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认可优秀生犯错误的可能性。学生受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优生也不例外。认为优秀生不会犯错误就是把他们当成是“圣人”,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在优秀生犯错误时,要不惊讶不姑息,要以平常的心态看待问题,公正合理地处理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优秀生的管理要做到一不苛刻,二不放任,与其他学生一样。
其次,教师要认可后进生犯错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后进生各方面的能力比一般学生都要差点,他们的犯错机率自然就会高些,错误性质类型也会多些,因此不管后进生在哪方面犯了错误,犯了什么错误,教师要更宽容、更耐心细致。
第三,教师要认可学生屡犯错误的可能性。人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对错误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到位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问题的反复性,要有长期教育的心理准备。
第四,要认可教师自己犯错的可能性,要诚恳地主动地接受学生监督,经常对学生说“我做得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帮我指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大家帮我想一想,好吗?。”“这样上课好吗?”等等之类的话。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诚然,教师勇敢面对自身错误的姿态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3.合理合法,正确行使惩戒
确保一切教育措施合理合法,这是教师行使惩戒权利的基准。一些教师在教育、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常忽视这一基本要点,有时为了自己的尊严在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采取过激的言语或过激的手段,结果导致自己有时很被动。
一方面,教师在惩戒时应做到合理并公正。主要包括:在惩戒行为发生前,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处,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受到惩处;在确定具体惩戒方式时,教师不应过于严厉,应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平时表现等因素,并与其错误行为相对应;在行使惩戒时,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制度,合理地进行惩戒,而不是为了报复学生或将惩戒作为教师的情绪宣泄,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行为而迁怒于学生群体,不要采用集体惩罚而使无辜学生受罚。
另外,惩戒要符合学校相关程序。程序是为了保护个体免受专断或非法的管理行为受侵害而设定的一种保护措施。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惩戒程序规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二是做出决定的步骤和手段是否公平。特别是作出诸如停学、开除等较为严重的惩戒决定中,更应按照必要的程序要求。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