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坚持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思想,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
【关键词】体育教育;转变观念;自主锻炼;终身体育
1 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
1.1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而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就促使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任务要求。过去我们为了提高体锻达标率,把“跑、跳、投”和篮、足、排三大球的达标测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采用重复练习、循环练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整体素质提高,所以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想办法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开动脑筋,在想中练、练中想,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疑问,如:在教前滚翻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滚动?”去练习;再如:教跳远时,师提问“原地跳的远还是助跑以后跳的远?”,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找到了答案,这样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同时他们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而兴趣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因。
1.2 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如:学生们之所以玩起篮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篮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到乱抢乱投到抢出些门道投出些名堂”,抢、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即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2 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1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养成锻炼习惯之后,每次体育锻炼都是自然行为,不需要用意志强求自己去锻炼,一到锻炼时间就会产生锻炼的欲望,就象“生物钟”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是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要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养成一种习惯。而养成习惯是比较难的,如今的学生都是独子,外出父母不放心,锻炼又怕累着,滚铁圈、打陀螺、斗鸡、弹玻璃珠等儿时游戏他们根本没玩过,那种自由、那种乐趣他们不可能体会,他们最快乐的是玩电脑、看动画片,每天是学校、家两点一线。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征,教会他们不同的锻炼方法,如: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合理的锻炼程序等引导学生锻炼。再如:可以让居住地比较近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伴,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进行锻炼,内容可以教师规定,可以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锻炼,既解除了父母的担心,又增进了同伴之间的感情,还在锻炼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增进健康。当然良好的锻炼习惯需要训练,只有经过反复训练,经常督促,并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受益终生。
2.2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一生都“好动”。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3 有计划科学地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3.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打篮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抢乱投,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打篮球造成的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3.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4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
4.1 保证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在体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锻炼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课堂上,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把锻炼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并引导好学生自主锻炼。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组织教法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对他们在自主锻炼中基本活动能力,运动特长,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考虑怎么样才能有利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能主动参与运动之中,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练习。让学生们在体验体育锻炼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锻炼。
4.2 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空间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给予其自主思维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一在观察上下工夫,通过观察示范动作,了解动作结构、程序、要领、方法,明确动作的时间、空间关系,培养观察力;二在思考上做文章,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创造力;三在表达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概括、总结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锻炼能力。
4.3 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符合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中学时代是学生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注重自我健康水平与自我锻炼能力的中学体育,对于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能力培养和行为形成,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与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自行获取体育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本领,促进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我概念”、“自我形成”、“自我教育力”的重要性。
5 结语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其指导思想应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个性教育思想。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而且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而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是一条全面发挥基础教育功能,尽快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必将成为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关键词】体育教育;转变观念;自主锻炼;终身体育
1 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
1.1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而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就促使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任务要求。过去我们为了提高体锻达标率,把“跑、跳、投”和篮、足、排三大球的达标测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采用重复练习、循环练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整体素质提高,所以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想办法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开动脑筋,在想中练、练中想,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疑问,如:在教前滚翻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滚动?”去练习;再如:教跳远时,师提问“原地跳的远还是助跑以后跳的远?”,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找到了答案,这样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同时他们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而兴趣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因。
1.2 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如:学生们之所以玩起篮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篮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到乱抢乱投到抢出些门道投出些名堂”,抢、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即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2 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1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养成锻炼习惯之后,每次体育锻炼都是自然行为,不需要用意志强求自己去锻炼,一到锻炼时间就会产生锻炼的欲望,就象“生物钟”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是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要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养成一种习惯。而养成习惯是比较难的,如今的学生都是独子,外出父母不放心,锻炼又怕累着,滚铁圈、打陀螺、斗鸡、弹玻璃珠等儿时游戏他们根本没玩过,那种自由、那种乐趣他们不可能体会,他们最快乐的是玩电脑、看动画片,每天是学校、家两点一线。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征,教会他们不同的锻炼方法,如: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合理的锻炼程序等引导学生锻炼。再如:可以让居住地比较近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伴,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进行锻炼,内容可以教师规定,可以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锻炼,既解除了父母的担心,又增进了同伴之间的感情,还在锻炼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增进健康。当然良好的锻炼习惯需要训练,只有经过反复训练,经常督促,并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受益终生。
2.2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一生都“好动”。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3 有计划科学地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3.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打篮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抢乱投,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打篮球造成的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3.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4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
4.1 保证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在体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锻炼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课堂上,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把锻炼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并引导好学生自主锻炼。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组织教法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对他们在自主锻炼中基本活动能力,运动特长,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考虑怎么样才能有利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能主动参与运动之中,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练习。让学生们在体验体育锻炼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锻炼。
4.2 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空间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给予其自主思维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一在观察上下工夫,通过观察示范动作,了解动作结构、程序、要领、方法,明确动作的时间、空间关系,培养观察力;二在思考上做文章,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创造力;三在表达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概括、总结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锻炼能力。
4.3 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符合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中学时代是学生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注重自我健康水平与自我锻炼能力的中学体育,对于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能力培养和行为形成,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与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自行获取体育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本领,促进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我概念”、“自我形成”、“自我教育力”的重要性。
5 结语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其指导思想应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个性教育思想。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而且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而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是一条全面发挥基础教育功能,尽快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必将成为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