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四川省农村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劳务经济特征。根据目前农业生产力状况和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农村有一半强一点的劳动力属于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得到转移。四川省是劳务大省,我们认为,四川省农村劳务经济特征在全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四川省劳务经济和农民收入消费基本状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1.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
(1)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城镇就业。目前,四川省现有农村劳动力3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2.6%。2006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7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9.3%,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3.7%。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还有125.9万人,仅占剩余劳动力的6.3%。
(2)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四川省农民工在建筑业务工的占32.3%,餐饮服务业占25.46%,生产制造业占9.91%,种养殖业占21.2%,家政行业占3.78%,电子冶金行业占6.5%,其他行业占0.85%。
(3)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省内转移主要集中在成都约100万人。此外,在境外的农民工人数达6.76万人。
2.专业技能培训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
(1)政府培训唱主角。主要有劳动部门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失地农民培训,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其他有农办和工商部门办的阳光培训、企业经理人培训等。2006年全省共投入农民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4.3亿元。一般一个农民工技能培训费1000元左右。
(2)社会力量培训发展良好。据调查,合川有一所农民工自己办的培训学校,培训几万人。实行军事化管理,只有星期天才能出来。培训专业有烹饪、机床等,完全与市场挂钩。民办职业学校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政府对民办农民工培训学校有土地优惠政策。
3.自发外出务工发生转变
(1)外地单位主动向本地培训机构联系招聘技术型农民工。
目前,外地用人单位主动向本地培训机构联系招聘农民工,经过本地培训机构培训过的农民劳动力供不应求。
(2)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带出去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
(二)农民收入情况
1.劳务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支撑点
2006年全省实现劳务总收入913.5亿元,1874.1万农民工平均每人实现劳务收入4874元。农民家庭人均劳务收入138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93%。2006年当年汇回国内的纯劳务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
2.2006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呈现负增长
2006年受旱灾和畜牧业价格一度大幅下跌的影响,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1381.93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99元的45.87%。同时,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比上年减少67.18元,减4.6%,影响农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呈现负增长。
3.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稳步增长
2006年全省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纯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51.7元,比上年增长14.3%;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201.8元,比上年增长7.7%。
4.农民非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
2006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非经营性纯收入(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部分)达到191.3元,增长15.1%。老百姓对免除农业税和其他各项惠农政策比较满意。据估算,2006年四川相继出台的种粮补贴、农机补贴、“两免一补” 等政策可使农民人均增收的9.98元。
(三)农民消费情况
1.支出结构和生活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支出4065元,比上年增加67元。其中,家庭经营人均支出1593元,比上年增加20元,税费、集资支出增加8元。家庭生活消费其中居住支出增加133元,家庭设备支出下降20元,交通通讯支出增加23元,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114元。
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6年,四川省农村零售额1770.3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51.74%。2000年至2006年,农村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下降了1.46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46%。
3.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
2006年,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共投入财政资金35.28亿元,今年春季全省免收学杂费991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297万人,补助住校学生生活费77万人,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1.5%、27.4%、7.1%。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是农民家庭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肯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和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得到转移之后,农民工怎样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上升为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矛盾。目前,掌握某种职业技能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还比较少,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面很窄,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收入低。
2.农民纯收入偏低,第一产业农业增收困难
2006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3013元,全国为3587元,四川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的452元进一步拉大到574元。
3.农民工工资待遇低,仍然有部分拖欠现象
农民工工作时间长,一般10到14小时,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有的地方还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据调查,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反映有被拖欠工资的情况。
4.农村消费水平低
根据中华村的情况,目前农村有70%家庭仍然用黑白电视机,仅有30%的家庭用彩电。农村消费水平要比城镇消费水平落后10年以上。
5.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借读费高,困难较多。甚至于有大量城市初中和小学校宁肯校舍闲置、教师教学任务不饱满,也不愿意接收农民子女上学。
6.农村合作医疗条件差、覆盖不全面、管理落后
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医疗条件跟不上。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在外地就医报销不方便。
7.农民工不敢去城市正规医院就医
调查显示,近八成农民工因为费用太高而不敢去城市正规医院看病。
(二)原因分析
1.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首要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虽然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趋势规模仍有增加,但是,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这是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成为劳动力转移首要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南方发达地区为什么出现了“民工荒”。
(2)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太多,财政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手段不足。
2.制约农民增收的六项主要因素分析
(1)受农民和农民工素质不高的制约。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的新型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2%。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种地农民的科技素质更低,缺乏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和增收致富的本领。
(2)受农业资料价格上涨的制约。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压缩了农村居民增收的空间。
(3)受农业基础设施差和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制约。由于四川特殊的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影响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4)受人均农业自然资源少限制。四川省农民人均耕地仅0.67亩,是全国人均的48%,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的76.1%。农民小农经营,地块很多,细碎化。在科技含量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要继续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难度增大。农产品产量增长对农民纯收入的持续贡献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5)受加工产业带动能力弱的制约。四川省粮食、生猪、油料、蔬菜、水果等大宗产量居全国前列,但仍处于初加工阶段。全省农产品加工率仅为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已达到100∶100,而四川仅为50∶100。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带动能力弱,农民很难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
(6)失地农民在补偿标准上缺少话语权。
3.影响农村消费的四项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增收困难是农村拉动内需困难的根本原因。收入决定消费,由于农民和农民工增收受到六大方面的制约,因此,农民增收困难是农村拉动内需困难的根本原因。
(2)消费品价格上涨加重了农民消费负担。一是农业资料价格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药品涨价加大了农民消费的负担。三是城镇房屋租赁价格提高,加大了农民消费的负担。四是农民工子女教育赞助费和借读费太高。
(3)政府公共支出缺位增添了农民负担。一是农电改造问题;二是新农村建设缺少政府规划;三是路面硬化、渠道维修基本水利设施没有政府投入;四是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投入远远不够;五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发展还不完善,政府投入不到位。
(4)农民工消费城镇化分流了农村消费。
三、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
虽然农民工外出规模还将有所增加,但是将逐步趋于供求平衡,并向东部以外地区分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广阔,新生农村劳动力将逐步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靠增加劳务收入,随着农民工供过于求矛盾有所缓解以及新的农民工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将有较快增长。农民消费城镇化是必然趋势,农村消费比城镇消费要落后十年以上,正好为下一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留下较大空间。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深度开发农民工职业技能,实现技能型农民工顺利转移
一是鼓励市场化社会力量培训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探索引资办学、合作办学、国有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提倡多元竞争,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二是转变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职能。对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实行招投标,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培训,而不是政府直接进行培训。政府对招投标培训的项目实行监督检查,对接受培训人员考试验收,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验收合格者方可以兑现全部培训支持经费。参与竞标的培训机构既可以是公立机构,也可以是民营机构。
三是建立技能型农民工转移信息主渠道。建立全国性农民培训机构信息网络,以当地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型农民工转移的信息主渠道。各培训机构对生源基本情况、掌握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农民工信息在网上发布,供用人单位方便查询和联系招聘。帮助技能型农民工节约求职时间和成本,减少盲目流动,顺利转移到最需要的城市和地区,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岗位,获取更适当的工资报酬。同时,当地培训机构也更加容易掌握农民工市场动态,较好地做到按需培训,有效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重点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二是努力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收入。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发展循环经济促增收;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加工能力促增收;建立并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保护粮食价格根据失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的需要,合理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三)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支出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监管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支出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增加对新农村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农村提灌工程、人饮安全工程、农村道路、农电改造工程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村单家数户不适宜新农村建设,要适度集中形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防盗、文化教育、卫生建设。
二是加大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府公共支出力度。
三是加大定点医疗机构政府公共支出和医疗服务监管力度。
四是大力支持农村新型物流基础建设。
五是加强农村消费品价格监管,控制农民生产消费成本。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务经济相关法规
要加快建立和落实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制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国家统筹可转移接续办法,让外地农民工参保老了可以带回养老金。统一农民工参加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土地保障制度。统一农民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与参加城市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应出台农民工外出打工期间的土地转移耕种管理办法,避免土地撂荒。出台农民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资管理办法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研究所、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
一、四川省劳务经济和农民收入消费基本状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1.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
(1)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城镇就业。目前,四川省现有农村劳动力3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2.6%。2006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7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9.3%,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3.7%。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还有125.9万人,仅占剩余劳动力的6.3%。
(2)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四川省农民工在建筑业务工的占32.3%,餐饮服务业占25.46%,生产制造业占9.91%,种养殖业占21.2%,家政行业占3.78%,电子冶金行业占6.5%,其他行业占0.85%。
(3)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省内转移主要集中在成都约100万人。此外,在境外的农民工人数达6.76万人。
2.专业技能培训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
(1)政府培训唱主角。主要有劳动部门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失地农民培训,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其他有农办和工商部门办的阳光培训、企业经理人培训等。2006年全省共投入农民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4.3亿元。一般一个农民工技能培训费1000元左右。
(2)社会力量培训发展良好。据调查,合川有一所农民工自己办的培训学校,培训几万人。实行军事化管理,只有星期天才能出来。培训专业有烹饪、机床等,完全与市场挂钩。民办职业学校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政府对民办农民工培训学校有土地优惠政策。
3.自发外出务工发生转变
(1)外地单位主动向本地培训机构联系招聘技术型农民工。
目前,外地用人单位主动向本地培训机构联系招聘农民工,经过本地培训机构培训过的农民劳动力供不应求。
(2)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带出去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
(二)农民收入情况
1.劳务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支撑点
2006年全省实现劳务总收入913.5亿元,1874.1万农民工平均每人实现劳务收入4874元。农民家庭人均劳务收入138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93%。2006年当年汇回国内的纯劳务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
2.2006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呈现负增长
2006年受旱灾和畜牧业价格一度大幅下跌的影响,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1381.93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99元的45.87%。同时,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纯收入比上年减少67.18元,减4.6%,影响农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呈现负增长。
3.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稳步增长
2006年全省人均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纯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51.7元,比上年增长14.3%;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201.8元,比上年增长7.7%。
4.农民非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
2006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非经营性纯收入(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部分)达到191.3元,增长15.1%。老百姓对免除农业税和其他各项惠农政策比较满意。据估算,2006年四川相继出台的种粮补贴、农机补贴、“两免一补” 等政策可使农民人均增收的9.98元。
(三)农民消费情况
1.支出结构和生活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支出4065元,比上年增加67元。其中,家庭经营人均支出1593元,比上年增加20元,税费、集资支出增加8元。家庭生活消费其中居住支出增加133元,家庭设备支出下降20元,交通通讯支出增加23元,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114元。
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6年,四川省农村零售额1770.3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51.74%。2000年至2006年,农村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下降了1.46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46%。
3.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
2006年,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共投入财政资金35.28亿元,今年春季全省免收学杂费991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297万人,补助住校学生生活费77万人,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1.5%、27.4%、7.1%。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增加是农民家庭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肯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和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得到转移之后,农民工怎样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上升为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矛盾。目前,掌握某种职业技能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还比较少,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面很窄,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收入低。
2.农民纯收入偏低,第一产业农业增收困难
2006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3013元,全国为3587元,四川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的452元进一步拉大到574元。
3.农民工工资待遇低,仍然有部分拖欠现象
农民工工作时间长,一般10到14小时,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有的地方还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据调查,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反映有被拖欠工资的情况。
4.农村消费水平低
根据中华村的情况,目前农村有70%家庭仍然用黑白电视机,仅有30%的家庭用彩电。农村消费水平要比城镇消费水平落后10年以上。
5.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借读费高,困难较多。甚至于有大量城市初中和小学校宁肯校舍闲置、教师教学任务不饱满,也不愿意接收农民子女上学。
6.农村合作医疗条件差、覆盖不全面、管理落后
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医疗条件跟不上。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在外地就医报销不方便。
7.农民工不敢去城市正规医院就医
调查显示,近八成农民工因为费用太高而不敢去城市正规医院看病。
(二)原因分析
1.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首要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虽然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趋势规模仍有增加,但是,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这是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成为劳动力转移首要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潜力开始变小,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南方发达地区为什么出现了“民工荒”。
(2)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太多,财政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手段不足。
2.制约农民增收的六项主要因素分析
(1)受农民和农民工素质不高的制约。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的新型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2%。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种地农民的科技素质更低,缺乏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和增收致富的本领。
(2)受农业资料价格上涨的制约。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压缩了农村居民增收的空间。
(3)受农业基础设施差和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制约。由于四川特殊的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影响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4)受人均农业自然资源少限制。四川省农民人均耕地仅0.67亩,是全国人均的48%,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的76.1%。农民小农经营,地块很多,细碎化。在科技含量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要继续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难度增大。农产品产量增长对农民纯收入的持续贡献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5)受加工产业带动能力弱的制约。四川省粮食、生猪、油料、蔬菜、水果等大宗产量居全国前列,但仍处于初加工阶段。全省农产品加工率仅为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已达到100∶100,而四川仅为50∶100。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带动能力弱,农民很难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
(6)失地农民在补偿标准上缺少话语权。
3.影响农村消费的四项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增收困难是农村拉动内需困难的根本原因。收入决定消费,由于农民和农民工增收受到六大方面的制约,因此,农民增收困难是农村拉动内需困难的根本原因。
(2)消费品价格上涨加重了农民消费负担。一是农业资料价格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药品涨价加大了农民消费的负担。三是城镇房屋租赁价格提高,加大了农民消费的负担。四是农民工子女教育赞助费和借读费太高。
(3)政府公共支出缺位增添了农民负担。一是农电改造问题;二是新农村建设缺少政府规划;三是路面硬化、渠道维修基本水利设施没有政府投入;四是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投入远远不够;五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发展还不完善,政府投入不到位。
(4)农民工消费城镇化分流了农村消费。
三、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
虽然农民工外出规模还将有所增加,但是将逐步趋于供求平衡,并向东部以外地区分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广阔,新生农村劳动力将逐步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靠增加劳务收入,随着农民工供过于求矛盾有所缓解以及新的农民工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将有较快增长。农民消费城镇化是必然趋势,农村消费比城镇消费要落后十年以上,正好为下一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留下较大空间。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深度开发农民工职业技能,实现技能型农民工顺利转移
一是鼓励市场化社会力量培训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探索引资办学、合作办学、国有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提倡多元竞争,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二是转变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职能。对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实行招投标,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培训,而不是政府直接进行培训。政府对招投标培训的项目实行监督检查,对接受培训人员考试验收,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验收合格者方可以兑现全部培训支持经费。参与竞标的培训机构既可以是公立机构,也可以是民营机构。
三是建立技能型农民工转移信息主渠道。建立全国性农民培训机构信息网络,以当地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型农民工转移的信息主渠道。各培训机构对生源基本情况、掌握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农民工信息在网上发布,供用人单位方便查询和联系招聘。帮助技能型农民工节约求职时间和成本,减少盲目流动,顺利转移到最需要的城市和地区,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岗位,获取更适当的工资报酬。同时,当地培训机构也更加容易掌握农民工市场动态,较好地做到按需培训,有效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重点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二是努力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收入。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发展循环经济促增收;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加工能力促增收;建立并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保护粮食价格根据失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的需要,合理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三)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支出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监管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支出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增加对新农村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农村提灌工程、人饮安全工程、农村道路、农电改造工程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村单家数户不适宜新农村建设,要适度集中形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防盗、文化教育、卫生建设。
二是加大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府公共支出力度。
三是加大定点医疗机构政府公共支出和医疗服务监管力度。
四是大力支持农村新型物流基础建设。
五是加强农村消费品价格监管,控制农民生产消费成本。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务经济相关法规
要加快建立和落实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制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国家统筹可转移接续办法,让外地农民工参保老了可以带回养老金。统一农民工参加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土地保障制度。统一农民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与参加城市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应出台农民工外出打工期间的土地转移耕种管理办法,避免土地撂荒。出台农民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资管理办法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研究所、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