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国有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了留守儿童。以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为例:那蒙镇有农民工21500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有3410人,占总学生人数的57.78%。这意味着该镇有57.78%的农村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监护不力,生活无保障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在该镇小学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类型的89.50%。隔代监护的儿童在生活上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顾,而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祖辈年纪大,手脚不灵便,致使留守儿童的生活遇到很多麻烦。孩子的安全意识也很差。祖孙两代又存在着代沟,难以沟通。孙辈往往不服从祖辈的管教,而祖辈又过分溺爱顺从孙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作息就很没有规律,他们自由散漫,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还有些留守儿童是自我监护的。他们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常事。
2、亲情缺失,心理有障碍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悉心的关爱。长期感情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监护人由于各方面原因不会管,也管不上了,无法排解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问题,就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难管教,也就听之任之,放任自由。留守儿童总表现出自卑、自暴自弃,感情脆弱,孤僻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因此,他们的学习没有动力,不热情,导致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偏低。他们承受着远离父母的孤独和痛苦,又承受着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压力。有些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度焦虑的心理,干脆逃学,成了社会上极不稳定的因素。如我镇某某小学张某某同学,他在学校,不愿与同学交往,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有时脾气很暴躁,冲动易怒,与同学关系很紧张。不听长辈和老师的劝告教诲,抵抗情绪严重。老师和同学想帮助他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却拒人于千里之外。
3、个性特殊,教育有欠缺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祖辈的文化程度低,年纪大,精力有限,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其监护人更加淡化了家庭教育,只管养不管教。
留守儿童自身也存在着抵抗教育的情绪。因无人管束,他们在学习上更自由更松懈,他们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很退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因无人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作业总是马虎了事,有些孩子还抄袭他人作业或不完成作业。
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了留守儿童个性的特殊性。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育资金短缺。一般学校只配备智育方面的教师,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给留守儿童特殊的教育,所以全体学生只接受大众化教育。老师们对如何教育留守儿童也没有做更多更深的研究,把他们当作一般的后进生来教育和关爱。学校也没有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开设更多的特殊教育活动。
4、畸形补偿。价值扭曲, 留守儿童的父母逢年过节难得回家一趟,在家逗留时间不长,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觉得亏欠了孩子。他们总是将大包小包的东西带回家,好吃的好玩的一次给孩子买个够。他们认为这样的满足孩子,就是给孩子补偿了爱,补偿了幸福。他们临别时还会给孩子很多零用钱,这样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溺愛孩子,顺从孩子,让孩子的虚荣心立刻膨胀起来,助长了身心发育还很不成熟的少年儿童奢侈浪费、乱花钱、显阔气的生活陋习。还有些父母在暑寒假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城市去“看世界”,从小灌输给孩子“金钱至上”的思想。年幼的孩子往往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读书无用论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共建“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非常薄弱,办学资金极其匮乏。根本没有条件为本校的“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制度。政府应加大投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寄宿制”学校,努力改善农村小学寄宿条件。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寄宿学校生活学习,全面优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学校除了配备智育方面的教师,还配有心理咨询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特殊课程,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综合治理。每周一至周五,在校学生可由学校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学校分别成立饮食、住宿、纪律等专门管理队伍。利用周五监护人到校带孩子回家的机会适时召开监护人座谈会,力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
2、加强社会关注,牵手“代理家长”
学校向社会募征“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做代理家长。代理家长要认真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上的一些难题,给他们以父母般的爱。代理家长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共商教育之策。通过代理家长的耐心帮教,减少留守儿童逃课、打架等不良习惯。
3、完善教育措施,构建“教育网络”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村屯中,利用有线和无线电、网络等建立“亲情热线”“爱心信箱”“爱心广播站”“温馨视频”等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交流,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生活信息,同时督促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成长。也利用这些联系途径定期让孩子与父母联系,汇报自己的收获,还可缓解孩子的思亲之情,增强他们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监护不力,生活无保障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在该镇小学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类型的89.50%。隔代监护的儿童在生活上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顾,而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祖辈年纪大,手脚不灵便,致使留守儿童的生活遇到很多麻烦。孩子的安全意识也很差。祖孙两代又存在着代沟,难以沟通。孙辈往往不服从祖辈的管教,而祖辈又过分溺爱顺从孙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作息就很没有规律,他们自由散漫,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还有些留守儿童是自我监护的。他们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常事。
2、亲情缺失,心理有障碍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悉心的关爱。长期感情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监护人由于各方面原因不会管,也管不上了,无法排解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问题,就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难管教,也就听之任之,放任自由。留守儿童总表现出自卑、自暴自弃,感情脆弱,孤僻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因此,他们的学习没有动力,不热情,导致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偏低。他们承受着远离父母的孤独和痛苦,又承受着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压力。有些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度焦虑的心理,干脆逃学,成了社会上极不稳定的因素。如我镇某某小学张某某同学,他在学校,不愿与同学交往,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有时脾气很暴躁,冲动易怒,与同学关系很紧张。不听长辈和老师的劝告教诲,抵抗情绪严重。老师和同学想帮助他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却拒人于千里之外。
3、个性特殊,教育有欠缺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祖辈的文化程度低,年纪大,精力有限,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其监护人更加淡化了家庭教育,只管养不管教。
留守儿童自身也存在着抵抗教育的情绪。因无人管束,他们在学习上更自由更松懈,他们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很退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因无人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作业总是马虎了事,有些孩子还抄袭他人作业或不完成作业。
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了留守儿童个性的特殊性。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育资金短缺。一般学校只配备智育方面的教师,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给留守儿童特殊的教育,所以全体学生只接受大众化教育。老师们对如何教育留守儿童也没有做更多更深的研究,把他们当作一般的后进生来教育和关爱。学校也没有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开设更多的特殊教育活动。
4、畸形补偿。价值扭曲, 留守儿童的父母逢年过节难得回家一趟,在家逗留时间不长,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觉得亏欠了孩子。他们总是将大包小包的东西带回家,好吃的好玩的一次给孩子买个够。他们认为这样的满足孩子,就是给孩子补偿了爱,补偿了幸福。他们临别时还会给孩子很多零用钱,这样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溺愛孩子,顺从孩子,让孩子的虚荣心立刻膨胀起来,助长了身心发育还很不成熟的少年儿童奢侈浪费、乱花钱、显阔气的生活陋习。还有些父母在暑寒假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城市去“看世界”,从小灌输给孩子“金钱至上”的思想。年幼的孩子往往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读书无用论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共建“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非常薄弱,办学资金极其匮乏。根本没有条件为本校的“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制度。政府应加大投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寄宿制”学校,努力改善农村小学寄宿条件。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寄宿学校生活学习,全面优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学校除了配备智育方面的教师,还配有心理咨询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特殊课程,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综合治理。每周一至周五,在校学生可由学校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学校分别成立饮食、住宿、纪律等专门管理队伍。利用周五监护人到校带孩子回家的机会适时召开监护人座谈会,力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
2、加强社会关注,牵手“代理家长”
学校向社会募征“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做代理家长。代理家长要认真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上的一些难题,给他们以父母般的爱。代理家长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共商教育之策。通过代理家长的耐心帮教,减少留守儿童逃课、打架等不良习惯。
3、完善教育措施,构建“教育网络”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村屯中,利用有线和无线电、网络等建立“亲情热线”“爱心信箱”“爱心广播站”“温馨视频”等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交流,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生活信息,同时督促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成长。也利用这些联系途径定期让孩子与父母联系,汇报自己的收获,还可缓解孩子的思亲之情,增强他们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