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既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是非常必要也是应当予以重视的。语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笔者在教研工作中观察到,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练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各不相同,特点各有所异,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相反,有的教师虽学贯中西,满腹经纶,课堂上却词不达意,言不传情,教学效果不好。因此,为确保教学质量,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也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训练的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语言要有形象性
历史是一幅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帅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其次,用比喻,用当时的民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具体。例如讲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可以巧引一对联:“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一联挂上,讽刺辛辣,入木三分。通俗幽默,在哄堂大笑中,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再次,要使形象生动,可以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战役时,补充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要使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听得懂。
2 丰富史料,加深功底
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积累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从各种书籍中采掘表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材料,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为了丰富史料,加深功底,教师备课的时候,要看以下书籍:优秀的史学著作。原始资料。有的教师认为原始资料浩翰难读,远水救不了近渴,自己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而干脆不读。其实,可以结合本人实际,制订计划,逐年积累,自会有可观的进展。其他相关历史资料。例如,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应文艺界人士之邀作演讲,会后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回答:“蒋先生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教师平素自应注意搜集此类资料。
3 教学语言要有幽默性
首先,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轻松自然,有趣可笑。教师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能够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性,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幽默的语言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类比、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幽默既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令人发笑,同时又鞭辟入里,启发思考,令人回味。也就是说,幽默在使人发笑的同时,还能领会到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幽默往往不直接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比起直露的语言来,它更具有启发性,更能为人接受。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则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效果远胜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教学语言的幽默感、趣味性即所谓的“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但也不能滥用。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而且也应该有枯燥无味的东西,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意志力。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而应将趣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 提高文学修养
为了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应多看一点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这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对理解历史背景也大有稗益。应该多看一点名人传记。名人轶事具有无穷的魅力,历史教师应慎重而大胆地涉及这个领域,在事实的基础上精心剪辑,通过风趣典型的事例加以复现,使人物形象突兀眼前,比正儿八经的溢美之辞更能激起学生的亲切崇敬之情。诸如,北魏孝文帝捉弄保守派老臣智迁洛阳;梁启超巧对下联惊服张之洞;冯玉祥大白天打着灯笼造访蒋介石;以及周恩来妙语惊人的即兴应对等等,上课略作穿插,不仅“笑声”顿起,而且能使人物个性栩栩如生。应注意搜集历史掌故、咏史诗、民谣和对联等素材。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复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中去,也可使满堂生辉。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情况,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
1 教学语言要有形象性
历史是一幅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帅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其次,用比喻,用当时的民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具体。例如讲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可以巧引一对联:“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一联挂上,讽刺辛辣,入木三分。通俗幽默,在哄堂大笑中,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再次,要使形象生动,可以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战役时,补充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要使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听得懂。
2 丰富史料,加深功底
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积累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从各种书籍中采掘表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材料,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为了丰富史料,加深功底,教师备课的时候,要看以下书籍:优秀的史学著作。原始资料。有的教师认为原始资料浩翰难读,远水救不了近渴,自己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而干脆不读。其实,可以结合本人实际,制订计划,逐年积累,自会有可观的进展。其他相关历史资料。例如,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应文艺界人士之邀作演讲,会后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回答:“蒋先生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教师平素自应注意搜集此类资料。
3 教学语言要有幽默性
首先,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轻松自然,有趣可笑。教师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能够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性,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幽默的语言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类比、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幽默既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令人发笑,同时又鞭辟入里,启发思考,令人回味。也就是说,幽默在使人发笑的同时,还能领会到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幽默往往不直接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比起直露的语言来,它更具有启发性,更能为人接受。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则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效果远胜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教学语言的幽默感、趣味性即所谓的“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但也不能滥用。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而且也应该有枯燥无味的东西,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意志力。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而应将趣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 提高文学修养
为了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应多看一点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这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对理解历史背景也大有稗益。应该多看一点名人传记。名人轶事具有无穷的魅力,历史教师应慎重而大胆地涉及这个领域,在事实的基础上精心剪辑,通过风趣典型的事例加以复现,使人物形象突兀眼前,比正儿八经的溢美之辞更能激起学生的亲切崇敬之情。诸如,北魏孝文帝捉弄保守派老臣智迁洛阳;梁启超巧对下联惊服张之洞;冯玉祥大白天打着灯笼造访蒋介石;以及周恩来妙语惊人的即兴应对等等,上课略作穿插,不仅“笑声”顿起,而且能使人物个性栩栩如生。应注意搜集历史掌故、咏史诗、民谣和对联等素材。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复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中去,也可使满堂生辉。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情况,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