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明确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及当前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对疮痂病的抗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病圃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来自
【机 构】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及当前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对疮痂病的抗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病圃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来自9个省区30个菜用甘薯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抗性鉴定.结果 显示,共获得15株形态学特征及培养性状相似的菌株,其中代表菌株CRI-CJ的形态学特征与甘薯痂圆孢菌Elsinoe batatas基本一致,且在基于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与甘薯痂圆孢菌聚在一支,表明甘薯疮痂病病原菌为甘薯痂圆孢菌.30个菜用甘薯品种(系)中,抗性、中抗、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分别为7、7、5和11个,占总数的23.3%、23.3%、16.7%和36.7%.其中抗性品种(系)有广菜薯11-52、广菜薯15-6、广菜薯16-1、广菜薯16-19、广菜薯17-23、广菜薯17-9和广菜薯18-6,中抗品种(系)有EC01、广薯菜2号、广菜薯3号、广菜薯6号、广菜薯7号、广菜薯17-25和广菜薯18-3.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系)对甘薯疮痂病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11个非广东省品种(系)中感病、中感和中抗品种(系)分别为8、2和1个,占比分别为72.7%、18.2%和9.1%;19个广东省品种(系)中抗性、中抗、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分别为7、6、3和3个,占比分别为36.8%、31.6%、15.8%和15.8%.表明30个国内生产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在抗性分布上以感病品种(系)最多,广东省内品种(系)以抗性和中抗品种(系)居多.
其他文献
为筛选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吉林省水稻纹枯病样中分离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AG-1A具有高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通过gyrB
湖南省从2017年开始进行玉米引种品种的抗病性鉴定,2017-2020年完成的抗病性鉴定品种数分别为88.116.79.55个。4年的田间自然诱发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纹枯病在不同年份间高抗品种数量变化较大,感病品种数量则逐年增加,这可能是连作后病菌增加及气候条件影响的结果;小斑病的高抗品种占比在不同年份表现基本一致,而抗性品种数量增加与中抗品种数量减少,均为引种品种的真实抗性表现;玉米茎腐病抗性鉴定结果4年趋向一致,即高抗品种数>中抗品种数>抗性品种数>感病品种数>高感品种数。
VQ蛋白与WRKY转录因子互作,调节植物防御反应.本研究分析了水稻VQ基因家族在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3种防御相关激素和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处理下的转录
为探讨烘烤过程中水分调控对伏旱烟叶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设置烘烤变黄期不同湿球温度,分析伏旱条件下中部烟叶烘烤过程中主要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差逐渐加大,烟叶失水量在变黄期逐渐增加,而定色期和干筋期相应减少,但失水量最多的仍然是定色期,为46.5%~55.5%;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率与失水量变化呈相似趋势,但降解主要发生在变黄期,分别为89.0%~91.7%、58.0%~68.4%。(2)PPO酶活性的变化在烘烤过程呈双峰曲线,第1次峰值出现在变黄中期,第2次峰值出现在变黄后期且低
阐述了湖南稻渔生态种养产业现状,指出在稻渔生态种养过程中存在轻稻重渔、稻田工程不规范、养殖技术较滞后、种养面积欠规模、产业开发未形成等问题。提出了制定规范,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标准化;集中连片,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规模化;综合开发,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产业化等发展对策。
为明确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效应蛋白MiV901在其寄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构建Mi V90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
为优化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棉栽培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JX0010为供试材料,设置播期、播种深度和覆盖物3因素再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6月.初时,棉花吐絮期的株高显著提高,而苗期NR(硝酸还原酶)和吐絮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与4cm的播种深度相比较,播种深度为2cm时,苗期和吐絮期的可溶性糖含量、花铃期NR含量以及蕾期的株高显著提高;采用混合土覆种处理能显著提高苗期和花铃期可溶性糖含量、苗期NR含量蕾期可溶性蛋白含量、蕾期株高和花铃期
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和RNA农药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基因工程元件和RNA农药递送策略往往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造成效率偏低甚
为探究玉米能否作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过渡寄主,采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对白背飞虱在玉米上的取食行为进行监测,并测定其取食玉米后的营养物质和繁殖力变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