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声“朱妈妈” 牵起了十多年难断的牵挂
1996年9月,朱立凤随中国摄影家采风团偶然来到伊犁特克斯河畔格登山下松拜边防连。虽然这里已经全然不像传说中“电话基本靠吼,巡逻基本靠走,放哨基本靠狗,夜生活基本没有”,但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特别是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大雪封山,与外界联系困难,兵对兵,兵看兵,此外见不到一个人影,战士们的生活刻板枯燥。摄影家的到来激活了连队的空气,战士特意骑马去几公里外买来罐头食品招待贵宾。为边防军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朱立凤替每个战士都留了影。
“10多年前,班长蒋斌情不自禁喊出了第一声朱妈妈。”朱妈妈的“大儿子”,时任松拜边防连指导员,现任新源县人武部政委崔景忠回忆说。班长这一声情深意长的呼唤攫住了这群平均年龄不满20岁的小战士们的心,作别家乡,跨越千山万水,在连绵孤寂的的雪山下站岗放哨,他们能不思念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的母亲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看着战士们的眼眶湿润了,博大的母爱在朱妈妈心底升腾。戍边卫国战士的这份情谊,光荣而又崇高,她没有理由推却。“我女儿也曾是个军人,你们就是我的兵儿子。”
10年来,朱妈妈共7次来到遥远的边关,探望她日思夜想的兵儿子们
1997年中秋前夕,朱妈妈第2次来到连队。临别,她坚持留下了1000元钱,给兵儿子买月饼。剩余的钱,连队干部给战士买了影集,无独有偶,影集居然就是“江苏百花”产品,正是朱妈妈的企业生产的,战士们兴奋地向朱妈妈报告这一切,说“朱妈妈就好像时刻在我们身边。”
朱妈妈不仅慈蔼,还是一个什么都管的严母。在开办了饭店的朱妈妈眼里,厨房,是连队战斗力的保障,因此成了她的重点检查对象:生熟食要分开,案台灶面要一尘不染,地面要清洁……
一班班长张萃伟2001年入伍来到松拜,他已4次见到朱妈妈。在他的记忆中永远刻着一件小事:一次,在搬运一件玻璃工艺品时,他动作粗鲁,朱妈妈马上提出严厉批评,并教会他怎样轻拿轻放。这件事如今已成为他带新兵的教材。
“大儿子”崔景忠2000年3月来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培训,朱妈妈专程开车去南京看望,送上生活用品,还“逼”着他周末回常州的妈妈家,“五一”、“国庆”节,朱妈妈亲自驾车陪着他转遍了苏锡常沪,她希望兵儿子多接触社会,将江南地区的先进经验带回边关。2000年8月,崔景忠放暑假,朱妈妈特意和“大儿子”同行,母子一起回到连队,松拜官兵夹道欢迎。
“这个时候不去看望他们,我就不配当妈妈”
10年中,最让战士们感动的是2004年春节。2003年底,朱妈妈从央视新闻中突然看到昭苏地震以及人员伤亡的报道,连队处在震中,电话始终无法接通,朱妈妈十分焦虑,当即决定安排好企业的工作,放弃参加在云南举办的全国摄影大赛,奔赴连队——“这个时候不去看望他们,我就不配当妈妈。”
临近年关,天气寒冷多变,登机牌换好了,乌鲁木齐飞往伊宁的航班却取消了,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一瓶矿泉水支撑朱妈妈在机场内整整捱了14个小时。踏着没膝深的积雪,一路关注着灾后重建的新气象,她终于在小年夜赶到了连队。“浓浓母爱,系边关千山万水;格登雄风,砺将士卫国戍边“--连队大楼披挂着大红的标语,“盼妈妈,念妈妈,,兵儿想妈妈”--黑板报的主题也全是战士的肺腑之言。朱立凤即刻被冰天雪地里铁血男儿的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察看完灾后连队的角角落落,她又马不停蹄,亲手给兵儿子包饺子,亲自送去哨楼;她向每个兵儿子赠送了电话磁卡,让他们给家乡的亲人报个平安;她和兵儿子们一起挂灯笼,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她还特地发了压岁钱,和他们一起欢呼:“我又大了一岁!”
1996年9月,朱立凤随中国摄影家采风团偶然来到伊犁特克斯河畔格登山下松拜边防连。虽然这里已经全然不像传说中“电话基本靠吼,巡逻基本靠走,放哨基本靠狗,夜生活基本没有”,但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特别是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大雪封山,与外界联系困难,兵对兵,兵看兵,此外见不到一个人影,战士们的生活刻板枯燥。摄影家的到来激活了连队的空气,战士特意骑马去几公里外买来罐头食品招待贵宾。为边防军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朱立凤替每个战士都留了影。
“10多年前,班长蒋斌情不自禁喊出了第一声朱妈妈。”朱妈妈的“大儿子”,时任松拜边防连指导员,现任新源县人武部政委崔景忠回忆说。班长这一声情深意长的呼唤攫住了这群平均年龄不满20岁的小战士们的心,作别家乡,跨越千山万水,在连绵孤寂的的雪山下站岗放哨,他们能不思念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的母亲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看着战士们的眼眶湿润了,博大的母爱在朱妈妈心底升腾。戍边卫国战士的这份情谊,光荣而又崇高,她没有理由推却。“我女儿也曾是个军人,你们就是我的兵儿子。”
10年来,朱妈妈共7次来到遥远的边关,探望她日思夜想的兵儿子们
1997年中秋前夕,朱妈妈第2次来到连队。临别,她坚持留下了1000元钱,给兵儿子买月饼。剩余的钱,连队干部给战士买了影集,无独有偶,影集居然就是“江苏百花”产品,正是朱妈妈的企业生产的,战士们兴奋地向朱妈妈报告这一切,说“朱妈妈就好像时刻在我们身边。”
朱妈妈不仅慈蔼,还是一个什么都管的严母。在开办了饭店的朱妈妈眼里,厨房,是连队战斗力的保障,因此成了她的重点检查对象:生熟食要分开,案台灶面要一尘不染,地面要清洁……
一班班长张萃伟2001年入伍来到松拜,他已4次见到朱妈妈。在他的记忆中永远刻着一件小事:一次,在搬运一件玻璃工艺品时,他动作粗鲁,朱妈妈马上提出严厉批评,并教会他怎样轻拿轻放。这件事如今已成为他带新兵的教材。
“大儿子”崔景忠2000年3月来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培训,朱妈妈专程开车去南京看望,送上生活用品,还“逼”着他周末回常州的妈妈家,“五一”、“国庆”节,朱妈妈亲自驾车陪着他转遍了苏锡常沪,她希望兵儿子多接触社会,将江南地区的先进经验带回边关。2000年8月,崔景忠放暑假,朱妈妈特意和“大儿子”同行,母子一起回到连队,松拜官兵夹道欢迎。
“这个时候不去看望他们,我就不配当妈妈”
10年中,最让战士们感动的是2004年春节。2003年底,朱妈妈从央视新闻中突然看到昭苏地震以及人员伤亡的报道,连队处在震中,电话始终无法接通,朱妈妈十分焦虑,当即决定安排好企业的工作,放弃参加在云南举办的全国摄影大赛,奔赴连队——“这个时候不去看望他们,我就不配当妈妈。”
临近年关,天气寒冷多变,登机牌换好了,乌鲁木齐飞往伊宁的航班却取消了,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一瓶矿泉水支撑朱妈妈在机场内整整捱了14个小时。踏着没膝深的积雪,一路关注着灾后重建的新气象,她终于在小年夜赶到了连队。“浓浓母爱,系边关千山万水;格登雄风,砺将士卫国戍边“--连队大楼披挂着大红的标语,“盼妈妈,念妈妈,,兵儿想妈妈”--黑板报的主题也全是战士的肺腑之言。朱立凤即刻被冰天雪地里铁血男儿的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察看完灾后连队的角角落落,她又马不停蹄,亲手给兵儿子包饺子,亲自送去哨楼;她向每个兵儿子赠送了电话磁卡,让他们给家乡的亲人报个平安;她和兵儿子们一起挂灯笼,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她还特地发了压岁钱,和他们一起欢呼:“我又大了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