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数学的难点,老师怕教,学生怕学已成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时至今日写作时仍常出现:看着题目,皱着眉头,打开本子,咬着笔头、想了半天,天法开头的现象。即使能写出只言片语,也是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结构上俨如一盘散沙。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1)农村地处偏僻、经济基础差,文化生活相对于城市来说较落后,学生见识少;(2)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忽视了在平常生活中对各种材料的收集和积累;(3)学生读的书本本来就有限,再加上我们的老师忽视了熟读和背诵的训练,学生胸中拥有的词汇少得可怜,每当作文时,他们总有一种“眼前有景吟不来”的感觉;(4)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教改意况淡薄,教学方法陈旧,脱离实际(5)学生没有作文的欲望等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作文教学恬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要面对实际,讲究方法,迈步使教法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因素,扬长避短.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我的具体做法是:
1. 培养学生平时“积累”写作材料
小学生作文,苜先要有内容可写,头脑空空就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还要学生明确,一篇奸的文章在动笔之前就要下一番功夫,这就好比建房子,没有准备砖、石等材料就无法动工.更不可能盖房子,也就是说,写作文平时必须积累词、句,到下笔时才能随之而用。
平时“积累”途径的第一条是借语文课文中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是示范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可以从书中吸收妙词佳句。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热练技能。”这就明碗地指出了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读与写的例子。正团为语文中的教材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上课时,我充分利用范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习课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构思,还要求学生把一些好的词句摘下来反复阅读,记到脑子里去。
另一条“积累”途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有意识的观察、体验。教学的实践告诉找,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之炊”。其实,井非生活中真无“米”,主要是由于小学生不善于观察,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和积累材料。老舍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学生觉得生活中无“米”可能原闲就在于没肩把身边的人、事、物看全,没有找到它的底。因此,教给学生的观察力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写好作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所用的方法有:
(1)走出校门,涉足大自然。
农村没有摩天大楼,立体交叉桥,却有城市无可比拟的自然景观:连绵起伏的群山,满山遍野的山花,婆娑起舞的杨柳,綠草如茵的大地,叮咚叮咚的泉水声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我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观察,还引起联想和想象。如见到急流,引起对力量的歌颂;见到飞鸟,引起对自由的向往;见到绿草,引起对生命的赞叹等等。把这些见闻感受用脑用笔记下来,就是写作的好材料。
(2)参加有益的活动,感受生活中的美。
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的新事物、新现象多。其实,农村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素材。
①利用假期直接参加“春播”、“秋收”、“夏种”等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受到某种场面的感染,体会芳动的艰辛和伟大,唤起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②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姐春游、野炊、放风筝等等.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见识。
把在劳动中、活动中经历的场面、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写成片断,就是写作的材料,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觉得: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动脑筋想一想,就能搜集到作文的素材,只要通过自己的-番努力,作文并不是-件难事。
2. 辅导写作时,以诱发写作灵感为核心
学生常说:“有时搜肠刮肚挤挤不出一点牙膏,有时不用多想,却文思泉涌。”这就涉及到“灵感”问题。夏衍同志说:“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作家从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素材,从量变到质变那一瞬间进发出来的火花而己。”既然如此,我认为作文指导不能单纯教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而应以诱发写作灵感为核心。当写作的兴奋点受到刺激,便会文思泉涌,写出巧、新、活的文章来。
(1)启发思考、诱发灵感。
由于缺乏审美经验,学生从外界感受到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如面对青山绿水而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要让学生真正从青山绿水中进入审美层次,就要通过启发,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联想。
一次,我带学生到附近的山上去春游,并要求学生即兴作文,学生觉得没审美好写的,于是我启发到:“这次春游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都说:“树绿了,草绿了。”我进一步启发道:“山上除了树草之外,大家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看到了山楂花、正待开放的杜鹃花,恩桃花……,听到了叽叽喳喳欢叫的燕子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同学们的嬉戏声……”我继续启发道:“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写下了文题《春天来了》,同学们有所感悟,终于写出了内容具体、情真意切的文章。
(2)勾起回忆,诱发灵感。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在成长的岁月里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不去回忆,脑子里什么也不会留下,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如一瓶久藏的浓酒,打开盖儿,酒气难挡。”因此,我用勾起学生的回忆,诱发写作灵感。
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学生写童年趣事的文章。学生觉得没啥好写。我便念了一遍《我偷喝了一次酒》并介绍了我的构思和写作经过。学生听着都乐了:“这种事也可以写,那么,我们也有东西写了。”这次作文效果很好,涌现出不少立意新、奇的文章。冯学林的《野炊》生动、活泼、内容真实,文笔流畅。现摘录一段;
“四月的风是温暖的,四月的泉水是清凉的,四月的原野是绿色的,在这充满希望的原野上,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升腾起一股股白色的烟雾.就像小人书里周王点燃烽火台,又像孙子施展增灶计,好壮观呦!虽然大家被熏得流下眼泪,但是,田野里仍然荡漾着-阵阵晨鹊般的笑声……。”
(3)巧设文题,诱发写作灵感。
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把文题命得巧,命得活,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写作欲望也因此被诱发。
一次作文课,我写出文题《记发生在教室里的-件事》,学生个个呆若木鸡,无所适从。于是我把题目分解成①老师,您讲错了:②老师,为何不提问我;③当老师迟到的时候八;④老师您不该发脾气;⑤我好委屈啊等题目。学生看到这些题目,似于互列某种启示,立刻活跃起来,纷纷提笔写作。
3. 作文评改,注章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缺乏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因此,在作文评改时,我以“表扬”、“鼓励”为主。经常鼓励学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更注意引导.抓住他们仟文中的闪光点,即使是一十好词,一十好句子也都给予表扬,使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神秘,相信自己有写好作文的天赋;这样,学生都感到有奔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如何从实际出发,逐步使教法科学化,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等等,辽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本文只是笔者几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权当引玉之砖。
收稿日期:2013-07-14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1)农村地处偏僻、经济基础差,文化生活相对于城市来说较落后,学生见识少;(2)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忽视了在平常生活中对各种材料的收集和积累;(3)学生读的书本本来就有限,再加上我们的老师忽视了熟读和背诵的训练,学生胸中拥有的词汇少得可怜,每当作文时,他们总有一种“眼前有景吟不来”的感觉;(4)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教改意况淡薄,教学方法陈旧,脱离实际(5)学生没有作文的欲望等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作文教学恬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要面对实际,讲究方法,迈步使教法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因素,扬长避短.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我的具体做法是:
1. 培养学生平时“积累”写作材料
小学生作文,苜先要有内容可写,头脑空空就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还要学生明确,一篇奸的文章在动笔之前就要下一番功夫,这就好比建房子,没有准备砖、石等材料就无法动工.更不可能盖房子,也就是说,写作文平时必须积累词、句,到下笔时才能随之而用。
平时“积累”途径的第一条是借语文课文中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是示范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可以从书中吸收妙词佳句。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热练技能。”这就明碗地指出了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读与写的例子。正团为语文中的教材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上课时,我充分利用范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习课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构思,还要求学生把一些好的词句摘下来反复阅读,记到脑子里去。
另一条“积累”途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有意识的观察、体验。教学的实践告诉找,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之炊”。其实,井非生活中真无“米”,主要是由于小学生不善于观察,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和积累材料。老舍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学生觉得生活中无“米”可能原闲就在于没肩把身边的人、事、物看全,没有找到它的底。因此,教给学生的观察力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写好作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所用的方法有:
(1)走出校门,涉足大自然。
农村没有摩天大楼,立体交叉桥,却有城市无可比拟的自然景观:连绵起伏的群山,满山遍野的山花,婆娑起舞的杨柳,綠草如茵的大地,叮咚叮咚的泉水声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我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观察,还引起联想和想象。如见到急流,引起对力量的歌颂;见到飞鸟,引起对自由的向往;见到绿草,引起对生命的赞叹等等。把这些见闻感受用脑用笔记下来,就是写作的好材料。
(2)参加有益的活动,感受生活中的美。
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的新事物、新现象多。其实,农村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素材。
①利用假期直接参加“春播”、“秋收”、“夏种”等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受到某种场面的感染,体会芳动的艰辛和伟大,唤起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②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姐春游、野炊、放风筝等等.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见识。
把在劳动中、活动中经历的场面、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写成片断,就是写作的材料,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觉得: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动脑筋想一想,就能搜集到作文的素材,只要通过自己的-番努力,作文并不是-件难事。
2. 辅导写作时,以诱发写作灵感为核心
学生常说:“有时搜肠刮肚挤挤不出一点牙膏,有时不用多想,却文思泉涌。”这就涉及到“灵感”问题。夏衍同志说:“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作家从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素材,从量变到质变那一瞬间进发出来的火花而己。”既然如此,我认为作文指导不能单纯教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而应以诱发写作灵感为核心。当写作的兴奋点受到刺激,便会文思泉涌,写出巧、新、活的文章来。
(1)启发思考、诱发灵感。
由于缺乏审美经验,学生从外界感受到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如面对青山绿水而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要让学生真正从青山绿水中进入审美层次,就要通过启发,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联想。
一次,我带学生到附近的山上去春游,并要求学生即兴作文,学生觉得没审美好写的,于是我启发到:“这次春游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都说:“树绿了,草绿了。”我进一步启发道:“山上除了树草之外,大家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看到了山楂花、正待开放的杜鹃花,恩桃花……,听到了叽叽喳喳欢叫的燕子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同学们的嬉戏声……”我继续启发道:“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写下了文题《春天来了》,同学们有所感悟,终于写出了内容具体、情真意切的文章。
(2)勾起回忆,诱发灵感。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在成长的岁月里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不去回忆,脑子里什么也不会留下,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如一瓶久藏的浓酒,打开盖儿,酒气难挡。”因此,我用勾起学生的回忆,诱发写作灵感。
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学生写童年趣事的文章。学生觉得没啥好写。我便念了一遍《我偷喝了一次酒》并介绍了我的构思和写作经过。学生听着都乐了:“这种事也可以写,那么,我们也有东西写了。”这次作文效果很好,涌现出不少立意新、奇的文章。冯学林的《野炊》生动、活泼、内容真实,文笔流畅。现摘录一段;
“四月的风是温暖的,四月的泉水是清凉的,四月的原野是绿色的,在这充满希望的原野上,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升腾起一股股白色的烟雾.就像小人书里周王点燃烽火台,又像孙子施展增灶计,好壮观呦!虽然大家被熏得流下眼泪,但是,田野里仍然荡漾着-阵阵晨鹊般的笑声……。”
(3)巧设文题,诱发写作灵感。
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把文题命得巧,命得活,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写作欲望也因此被诱发。
一次作文课,我写出文题《记发生在教室里的-件事》,学生个个呆若木鸡,无所适从。于是我把题目分解成①老师,您讲错了:②老师,为何不提问我;③当老师迟到的时候八;④老师您不该发脾气;⑤我好委屈啊等题目。学生看到这些题目,似于互列某种启示,立刻活跃起来,纷纷提笔写作。
3. 作文评改,注章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缺乏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因此,在作文评改时,我以“表扬”、“鼓励”为主。经常鼓励学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更注意引导.抓住他们仟文中的闪光点,即使是一十好词,一十好句子也都给予表扬,使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神秘,相信自己有写好作文的天赋;这样,学生都感到有奔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如何从实际出发,逐步使教法科学化,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等等,辽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本文只是笔者几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权当引玉之砖。
收稿日期:201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