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那么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每写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贾素敏(河北省宁晋职教中心)
【摘要】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堪忧。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激“趣”
当下,很多教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究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以“情”激“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二、设计巧妙的课堂问题,以“问”激“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问”的角度要巧,要能突破常规的思路。问题不要太深,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要太泛,让学生信马由缰;问题不要太多,让学生难以取舍……
在教学《祝福》时,讲到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时,笔者没加论述,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猪,被关在同一间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猪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讲完故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含义?”学生热烈讨论,探索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后,自然也就明白了笔者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对于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以“趣”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语文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同时,“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地运用图片、描述、想象等手段,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创设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悟生活,提高语文能力。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动”激“趣”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
1.朗读课,以读触情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2.辩论课,动口激情
学生情感的激发很大一部分在动口辩论中形成或提高。如在教学《项链》时,分析马蒂尔德这个人物,为了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刻全面的把握,可以设置这样的辩论:有人说,马蒂尔德是真可恶,是个让人痛斥的人;可也有人说,马蒂尔德真可怜,是个值得同情的人,对此,你赞成哪一种意见呢?学生当然是争着辩着,在此过程中,对人物的理解当然也进了一层。
3.表演课,以演促趣
以戏剧《项链》、《等待戈多》,文言文《鸿门宴》的教学为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根据戏剧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事实证明,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大大的提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培养。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通过多种“趣”味教学这一途径,并真正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柴丽霞(河北省平乡县第二中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性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
由于受年龄的影响,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就是此时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多媒体的课件进行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五、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华部分,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九、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的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与指导。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那么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每写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贾素敏(河北省宁晋职教中心)
【摘要】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堪忧。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激“趣”
当下,很多教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究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以“情”激“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二、设计巧妙的课堂问题,以“问”激“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问”的角度要巧,要能突破常规的思路。问题不要太深,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要太泛,让学生信马由缰;问题不要太多,让学生难以取舍……
在教学《祝福》时,讲到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时,笔者没加论述,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猪,被关在同一间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猪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讲完故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含义?”学生热烈讨论,探索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后,自然也就明白了笔者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对于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以“趣”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语文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同时,“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地运用图片、描述、想象等手段,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创设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悟生活,提高语文能力。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动”激“趣”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
1.朗读课,以读触情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2.辩论课,动口激情
学生情感的激发很大一部分在动口辩论中形成或提高。如在教学《项链》时,分析马蒂尔德这个人物,为了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刻全面的把握,可以设置这样的辩论:有人说,马蒂尔德是真可恶,是个让人痛斥的人;可也有人说,马蒂尔德真可怜,是个值得同情的人,对此,你赞成哪一种意见呢?学生当然是争着辩着,在此过程中,对人物的理解当然也进了一层。
3.表演课,以演促趣
以戏剧《项链》、《等待戈多》,文言文《鸿门宴》的教学为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根据戏剧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事实证明,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大大的提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培养。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通过多种“趣”味教学这一途径,并真正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柴丽霞(河北省平乡县第二中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性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
由于受年龄的影响,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就是此时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多媒体的课件进行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五、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华部分,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九、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的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与指导。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