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无一例外都具有高超的讲故事能力。讲故事既是元素融合,也是思想传递。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具备这种能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故事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大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强调,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共产党人是有讲故事传统的。比如,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言简意赅的六个字,就是一个小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也简单明了,加上画面感强,很快成为深入人心的“宣言”。究其原因,这六个字抓住了那个时代民众的梦想。这个口号是一个行动目标,也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它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是对民众愿望的凝聚,因此,这句话才具有唤起千百万工农闹革命、打天下的“神力”。
党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宣传以及典型塑造上,也十分重视讲好故事。众所周知,新中国建设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如石油工人王进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雷锋及“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等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所代表的“铁人精神”“奉献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品质与革命追求的诠释,这些光辉伟岸的形象,借助党媒相关故事的传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
今天,努力塑造有感染力、亲和力、引导力的党员屏幕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媒要继承和发扬擅于讲故事的传统,把当今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以讲故事的方式发掘好、传播好,以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现在有些媒体往往充斥着小鲜肉、小鲜花,或者拿出大把时间甚至黄金时间不惜代价去塑造、追捧小鲜肉、小鲜花,而涉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等题材的节目却往往只能靠边站,或只能在节庆应景时播出,这实质上是放弃了党媒成风化人、引领导向的责任,是一种自甘下游之举。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时代的先进分子,是民众的先锋模范,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带领和引导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屏幕上也应成为主角而被大书特书。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一些变质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受到了党纪、国法惩处,但这毕竟在八千多万党员中仅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党员是好的、先进的和优秀的。但是,有些媒体上却往往多见受到惩处的,少见甚至罕见优秀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形象,既与实际不相符,也会影响党的形象。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坚决摒弃凡涉及党员、党史内容的节目就一定难做、难看、宣教意味浓厚、收视率低这些固有的观念。同时,还需警惕电视传媒生态圈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诸如瓦解崇高、颠覆英模、敌视高尚、审美变成“审丑”、通俗沦为“庸俗”、趣味变为“恶搞”等。党媒应肩负起党的宣传重任,以成熟、先进的制作手法、创作方式与艺术手段,用最先进的影视技术设备,时尚的电视包装语言,挖掘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上的优良品质,反映他们在革命、建设时期的光辉事迹和崇高品行,全力塑造一个又一个既有视觉效果,又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党员屏幕形象。
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面向全国2.6亿广大青少年学生和教职员工这一庞大观众群体的专业电视台,应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品德引领人、革命的情怀感染人、楷模的精神激励人。通过相关栏目、纪录片、影视剧、综艺节目乃至现象级作品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大众推荐一批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发现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与崇高理想,塑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偶像”。
比如《法治天下》栏目,就要打造一批辛勤奋战在法治第一线的优秀党员法官,以他们的事迹感召天下,传递中国法治最强音;《国史演义》栏目,在讲好国史故事的同时,还要讲好党史故事,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那些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党员故事,让他们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请教请教》栏目,在观注当今青少年家庭教育热点的同时,也应表现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但在社会角色和工作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上,也具有高尚风范。他们承担着引领子女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责任,以革命優良家风化育子女,带动社会正能量风气。
不仅在栏目制作上,在甄选电视剧、纪录片时,我们也要注重优先选取那些既有收视率保障、又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事迹为题材的作品。我们打造了一系列大型节目,如《中国艺考》《英雄儿女向前向前》《国学公开课》《少年工匠》等,这些节目都应在策划阶段充分考虑相关领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事迹,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有意识突出党员的形象及他们在相关领域所作的贡献,展现他们的优良品格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带动。
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想创作好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员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的作品,媒体人就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要求的:“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希望与大家一同打造讲述中国共产党人故事的传媒平台。
中国共产党人是有讲故事传统的。比如,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言简意赅的六个字,就是一个小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也简单明了,加上画面感强,很快成为深入人心的“宣言”。究其原因,这六个字抓住了那个时代民众的梦想。这个口号是一个行动目标,也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它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是对民众愿望的凝聚,因此,这句话才具有唤起千百万工农闹革命、打天下的“神力”。
党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宣传以及典型塑造上,也十分重视讲好故事。众所周知,新中国建设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如石油工人王进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雷锋及“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等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所代表的“铁人精神”“奉献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品质与革命追求的诠释,这些光辉伟岸的形象,借助党媒相关故事的传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
今天,努力塑造有感染力、亲和力、引导力的党员屏幕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媒要继承和发扬擅于讲故事的传统,把当今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以讲故事的方式发掘好、传播好,以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现在有些媒体往往充斥着小鲜肉、小鲜花,或者拿出大把时间甚至黄金时间不惜代价去塑造、追捧小鲜肉、小鲜花,而涉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等题材的节目却往往只能靠边站,或只能在节庆应景时播出,这实质上是放弃了党媒成风化人、引领导向的责任,是一种自甘下游之举。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时代的先进分子,是民众的先锋模范,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带领和引导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屏幕上也应成为主角而被大书特书。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一些变质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受到了党纪、国法惩处,但这毕竟在八千多万党员中仅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党员是好的、先进的和优秀的。但是,有些媒体上却往往多见受到惩处的,少见甚至罕见优秀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形象,既与实际不相符,也会影响党的形象。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坚决摒弃凡涉及党员、党史内容的节目就一定难做、难看、宣教意味浓厚、收视率低这些固有的观念。同时,还需警惕电视传媒生态圈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诸如瓦解崇高、颠覆英模、敌视高尚、审美变成“审丑”、通俗沦为“庸俗”、趣味变为“恶搞”等。党媒应肩负起党的宣传重任,以成熟、先进的制作手法、创作方式与艺术手段,用最先进的影视技术设备,时尚的电视包装语言,挖掘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上的优良品质,反映他们在革命、建设时期的光辉事迹和崇高品行,全力塑造一个又一个既有视觉效果,又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党员屏幕形象。
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面向全国2.6亿广大青少年学生和教职员工这一庞大观众群体的专业电视台,应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品德引领人、革命的情怀感染人、楷模的精神激励人。通过相关栏目、纪录片、影视剧、综艺节目乃至现象级作品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大众推荐一批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发现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与崇高理想,塑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偶像”。
比如《法治天下》栏目,就要打造一批辛勤奋战在法治第一线的优秀党员法官,以他们的事迹感召天下,传递中国法治最强音;《国史演义》栏目,在讲好国史故事的同时,还要讲好党史故事,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那些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党员故事,让他们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请教请教》栏目,在观注当今青少年家庭教育热点的同时,也应表现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但在社会角色和工作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上,也具有高尚风范。他们承担着引领子女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责任,以革命優良家风化育子女,带动社会正能量风气。
不仅在栏目制作上,在甄选电视剧、纪录片时,我们也要注重优先选取那些既有收视率保障、又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事迹为题材的作品。我们打造了一系列大型节目,如《中国艺考》《英雄儿女向前向前》《国学公开课》《少年工匠》等,这些节目都应在策划阶段充分考虑相关领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事迹,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有意识突出党员的形象及他们在相关领域所作的贡献,展现他们的优良品格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带动。
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想创作好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员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的作品,媒体人就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要求的:“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希望与大家一同打造讲述中国共产党人故事的传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