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传承优良家风的基础,好的家风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下来的。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则需要父母要为孩子做好的榜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习惯,使好的家风得以传承。优良家风建设,就需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教。
关键词:优良家风;良好家教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157
中国人讲究教养,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也总是以“有没有家教”作为标准。教养就是不仅要养育孩子,更要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败将决定孩子人生的走向,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家教养成家训,家训成就家风,良好的家教、家训、家风是成就成功人生的基础。
一、优良家风的意义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二、优良家风应具备的特点
(一)榜样性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样性”。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宗族之中,日常行为受到族约的限制。族约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讨所得,里面蕴含了这些长辈日久经年的为人处世哲学,也兼顾了社会风潮和公平正义。
比如,司马光著《家范》,就是家族内优秀成员诞生而改变族约的例子。司马光其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其父司马池官拜兵部侍郎、天章阁侍制(天章阁属于翰林学士院,侍制是皇帝的藏书阁顾问。),这样世代簪缨的诗书之家,定有家规、家训。司马光成为司马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后,撰写《家范》,系统地阐述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个人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至此,《家范》中的思想便成为了司马氏的家风。
(二)社会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自汉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八德”作为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普遍存在于家风之中。
(三)传承性
“世代相傳”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认同祖先的价值观,才会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
三、良好的家教需要父母言传身教
良好的家风需要有良好的家教,家教需要由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家风涵养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家教、家训、家规以及治家格言,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人在涵养家风方面的思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这些都传递了古人在家庭建设中的价值观念和家风取向。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是在良好的家风培育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涵养家风。
例如:诸葛亮在54岁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教导儿子要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究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才能够好的面对自己的未来;包拯一生廉明清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对自己的后代也要求甚严,他要求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在儿子包催任县令一职时,他看到儿子虽然志向远大,但却总是纸上谈兵,夸夸奇谈,为了考验儿子,他将鲫鱼藏在自己的袖中,造成偷吃鲫鱼的假象,让儿子判案,最后包催倚靠自己的聪明智慧,破解了此案,如若包催断不了此案,他也将上书朝廷,收回包催的县令之职,以免天下又多了一个昏官。包拯的用心可谓良苦,而包催上任后也勤勉自爱,善治政事,最终成为向父亲一样的清官。
博大精深的中华从来不缺历史的先贤,他们都有被后世敬仰,流芳百世的好名声,而他们这些好名声又源于从小所受的好家教,而好家教才有利于好家风的传承。也正是这种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好家风,才培育了一大批志存高远、大公无私、埋头苦干的人,培养了一大批为民舍身取法、舍身请命的人,才有了一代代民族的脊梁,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明。
今天,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涵养好家风,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有利于儿童成长为为人正直、坚强勇敢、品行优良的人。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家风家教对少年儿童成长影响的研究”(立项批准号:JYKT-19062)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优良家风;良好家教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157
中国人讲究教养,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也总是以“有没有家教”作为标准。教养就是不仅要养育孩子,更要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败将决定孩子人生的走向,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家教养成家训,家训成就家风,良好的家教、家训、家风是成就成功人生的基础。
一、优良家风的意义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二、优良家风应具备的特点
(一)榜样性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样性”。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宗族之中,日常行为受到族约的限制。族约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讨所得,里面蕴含了这些长辈日久经年的为人处世哲学,也兼顾了社会风潮和公平正义。
比如,司马光著《家范》,就是家族内优秀成员诞生而改变族约的例子。司马光其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其父司马池官拜兵部侍郎、天章阁侍制(天章阁属于翰林学士院,侍制是皇帝的藏书阁顾问。),这样世代簪缨的诗书之家,定有家规、家训。司马光成为司马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后,撰写《家范》,系统地阐述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个人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至此,《家范》中的思想便成为了司马氏的家风。
(二)社会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自汉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八德”作为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普遍存在于家风之中。
(三)传承性
“世代相傳”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认同祖先的价值观,才会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
三、良好的家教需要父母言传身教
良好的家风需要有良好的家教,家教需要由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家风涵养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家教、家训、家规以及治家格言,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人在涵养家风方面的思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这些都传递了古人在家庭建设中的价值观念和家风取向。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是在良好的家风培育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涵养家风。
例如:诸葛亮在54岁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教导儿子要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究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才能够好的面对自己的未来;包拯一生廉明清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对自己的后代也要求甚严,他要求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在儿子包催任县令一职时,他看到儿子虽然志向远大,但却总是纸上谈兵,夸夸奇谈,为了考验儿子,他将鲫鱼藏在自己的袖中,造成偷吃鲫鱼的假象,让儿子判案,最后包催倚靠自己的聪明智慧,破解了此案,如若包催断不了此案,他也将上书朝廷,收回包催的县令之职,以免天下又多了一个昏官。包拯的用心可谓良苦,而包催上任后也勤勉自爱,善治政事,最终成为向父亲一样的清官。
博大精深的中华从来不缺历史的先贤,他们都有被后世敬仰,流芳百世的好名声,而他们这些好名声又源于从小所受的好家教,而好家教才有利于好家风的传承。也正是这种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好家风,才培育了一大批志存高远、大公无私、埋头苦干的人,培养了一大批为民舍身取法、舍身请命的人,才有了一代代民族的脊梁,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明。
今天,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涵养好家风,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有利于儿童成长为为人正直、坚强勇敢、品行优良的人。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家风家教对少年儿童成长影响的研究”(立项批准号:JYKT-1906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