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托克前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煤、气、油资源富甲一方,工业经济蓄势待发;这里历史悠久,河套文化源远流长,革命老区的奋斗历史彪炳千秋;这里素有全国麻黄甘草之乡、筷子舞文化之乡、鄂尔多斯婚礼之乡、内蒙古马文化之乡等诸多美誉。
经济总量迅速攀升
众所周知,鄂托克前旗的“穷”与工业的“不发达”成为了鄂托克前旗人的一块心病。鄂托克前旗经济发展的希望在工业,这是鄂托克前旗历届政府对鄂托克前旗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深层次思考。在准确把握这一基本旗情的基础上,鄂托克前旗重新调整和完善了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工业崛起、集中发展、开放带动”三大战略,拉动全旗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22.3%;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亿元,年均增长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07元增加到2008年的1.6万元,年均增长2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96元增加到2008年的7289元,年均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0亿元,年均增长6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4.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5亿元,年均增长17.1%。
生态型、效益型农牧业建设成绩斐然
为了建设生态型、效益型的农牧业新家园,鄂托克前旗深入实施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确定了以生态立旗为根本,在全市树立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文明典型的目标。严格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和限时放牧政策,草牧场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植被明显恢复,全旗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15.4%,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生态型、效益型农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统筹规划全旗农牧业发展,对农牧业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制定了“三区规划”:在南部优势发展区,建成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3万亩;在东、中部限制发展区,推行草牧场和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发展;在北部禁止发展区,实施人口转移和整体搬迁,建立生态自然恢复区567万亩;积极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牧区建设,新牧区建设试点昂素嘎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自治区新牧区建设的典范,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工业经济蓄势待发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积极培植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农牧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转型步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按照把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全区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园区的要求,确立了以“煤炭为基础、煤电为支撑、煤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全力加快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
坚持科学发展、规划为先。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和12项专业规划全部得到上级审查论证审批。坚持高标准建设,引进大型国有企业开发煤炭资源,矿井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长城煤矿产量突破100万吨,榆树井300万吨等四大煤矿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建煤矿生产规模将达到1300万吨。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一批煤电煤化工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300MW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获得自治区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中国烟草总公司年产170万吨煤基精细化工、山东新矿集团热电联产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坚持多元化发展,油气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天然气钻井300多眼,天然气产能突破14亿立方米,石油产量达到6500吨。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油气资源开发为辅,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日趋繁荣
搞好第三产业是鄂托克前旗的又一经济亮点。2007年,旗委适时提出了“文化塑旗”工程,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特色旅游业,文化旅游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成立了全旗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促进会,建成文化产业重要载体涛龙宫,文化产业带动功能日益显现。“筷子舞发祥地”、“内蒙古马文化之乡”、“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之乡”已成为鄂托克前旗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层次和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全旗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协会达12个,从业人员1000余人。目前,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被认定为国家4A级景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大汗行宫等景区整体接待水平逐步提高,120多家草原农家乐、牧户游等小型旅游项目彰显出新的特色。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被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延安民族学院旧址、三段地工委被自治区列为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善民生,改善办学条件是鄂托克前旗坚持“科教强旗”战略的一大举措。近年来,鄂托克前旗进一步增加本级财政投入资金,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位于全市中上游行列。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公共卫生、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了旗疾控中心、蒙医院综合大楼和6所标准化卫生院,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加大“零就业”家庭的救助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农牧民通过各项补助人均增收1000多元;积极兑现上级增资政策,提高了干部职工工资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全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发放实现了全覆盖;启动了农村牧区特困户大病救助和特困户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托克前旗将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鄂托克前旗”两大主题,深入实施“工业崛起、集中发展、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加快建设“科教强旗、文化塑旗、生态立旗”三大工程,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农牧业经济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三个转变,在全市树立“循环经济、现代农牧业、生态文明”三个典型,实现“赶、超、跨”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经济社会实现整体跨越,与全市、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总量迅速攀升
众所周知,鄂托克前旗的“穷”与工业的“不发达”成为了鄂托克前旗人的一块心病。鄂托克前旗经济发展的希望在工业,这是鄂托克前旗历届政府对鄂托克前旗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深层次思考。在准确把握这一基本旗情的基础上,鄂托克前旗重新调整和完善了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工业崛起、集中发展、开放带动”三大战略,拉动全旗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22.3%;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亿元,年均增长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07元增加到2008年的1.6万元,年均增长2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96元增加到2008年的7289元,年均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0亿元,年均增长6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4.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5亿元,年均增长17.1%。
生态型、效益型农牧业建设成绩斐然
为了建设生态型、效益型的农牧业新家园,鄂托克前旗深入实施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确定了以生态立旗为根本,在全市树立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文明典型的目标。严格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和限时放牧政策,草牧场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植被明显恢复,全旗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15.4%,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生态型、效益型农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统筹规划全旗农牧业发展,对农牧业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制定了“三区规划”:在南部优势发展区,建成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3万亩;在东、中部限制发展区,推行草牧场和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发展;在北部禁止发展区,实施人口转移和整体搬迁,建立生态自然恢复区567万亩;积极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牧区建设,新牧区建设试点昂素嘎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自治区新牧区建设的典范,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工业经济蓄势待发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积极培植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农牧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转型步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按照把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全区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园区的要求,确立了以“煤炭为基础、煤电为支撑、煤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全力加快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
坚持科学发展、规划为先。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和12项专业规划全部得到上级审查论证审批。坚持高标准建设,引进大型国有企业开发煤炭资源,矿井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长城煤矿产量突破100万吨,榆树井300万吨等四大煤矿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建煤矿生产规模将达到1300万吨。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一批煤电煤化工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300MW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获得自治区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中国烟草总公司年产170万吨煤基精细化工、山东新矿集团热电联产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坚持多元化发展,油气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天然气钻井300多眼,天然气产能突破14亿立方米,石油产量达到6500吨。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油气资源开发为辅,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日趋繁荣
搞好第三产业是鄂托克前旗的又一经济亮点。2007年,旗委适时提出了“文化塑旗”工程,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特色旅游业,文化旅游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成立了全旗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促进会,建成文化产业重要载体涛龙宫,文化产业带动功能日益显现。“筷子舞发祥地”、“内蒙古马文化之乡”、“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之乡”已成为鄂托克前旗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层次和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全旗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协会达12个,从业人员1000余人。目前,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被认定为国家4A级景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大汗行宫等景区整体接待水平逐步提高,120多家草原农家乐、牧户游等小型旅游项目彰显出新的特色。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被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延安民族学院旧址、三段地工委被自治区列为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善民生,改善办学条件是鄂托克前旗坚持“科教强旗”战略的一大举措。近年来,鄂托克前旗进一步增加本级财政投入资金,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位于全市中上游行列。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公共卫生、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了旗疾控中心、蒙医院综合大楼和6所标准化卫生院,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加大“零就业”家庭的救助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农牧民通过各项补助人均增收1000多元;积极兑现上级增资政策,提高了干部职工工资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全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发放实现了全覆盖;启动了农村牧区特困户大病救助和特困户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托克前旗将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鄂托克前旗”两大主题,深入实施“工业崛起、集中发展、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加快建设“科教强旗、文化塑旗、生态立旗”三大工程,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农牧业经济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三个转变,在全市树立“循环经济、现代农牧业、生态文明”三个典型,实现“赶、超、跨”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经济社会实现整体跨越,与全市、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