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桌古村的基本情况
桌古村处于贺波洛乡的北部,距乡政府2公里,地处二半山区,平均海拔2300米,全村面积15.3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彝族聚居贫困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501户1850人,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459人,经过历年动态识别调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480人。全村有党员42人,其中女党员1名。在资源与产业方面,全村耕地面积为1554亩,退耕还林面积4478.98亩,草原平衡面积7880亩。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水稻、玉米、荞麦,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白杨等。养殖业以各户散养生猪、山羊、水牛、黄牛、鸡等为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桌古村现有文化活动室两个,有一个达标卫生室、一个民俗文化坝子并配套健身器材,两个村级幼教点,全村有12公里已硬化路。现桌古村有彝家新寨安全住房105户,三类人员新建安全住房72户,特殊困难人员建房2户,边缘户新建安全住房10户,D级危房17户新建安全住房。
自2018年5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将桌古村纳入新增帮扶贫困村以来,院领导高度重视对桌古村的帮扶工作,对桌古村提供了人才、智力以及资金的全方位帮扶。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底桌古村顺利退出了贫困村序列。
桌古村的脱贫经验
在精准帮扶过程中,桌古村根据本村实际创造了“一体两翼”的帮扶模式和“三权赋能”的内生动力激发机制。“一体”即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体的头雁带动;“两翼”即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实现物质基础和精神状态的双重提升;“三权”即赋予贫困群众扶贫项目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提高了脱贫满意度。
头雁带动,选优配强领路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桌古村选优配强村“两委”带头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文书等班子主要成员皆为大专以上学历,见识广、思路宽、能力强,与驻村帮扶干部团结一心,共同落实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得贫困群众信任。班子成员本身都是致富能手,村主任常年组织村内劳动力外出务工,带动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422人,人年均务工收入达2.5万元。这些走出去的贫困群众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还带回了思想的解放和习惯的改变。
产业强基,生态养殖助增收。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增收的有效手段,帮扶单位充分利用二半山区的生态优势,综合考虑彝区群众的生产习惯,培育投入低、见效快、易孵化的绿壳蛋鸡和麻花肉鸡养殖项目。桌古村对接帮扶单位筹集资金20.08万元,累计为105户贫困户、养殖大户发放1.4万余只鸡苗。建立卓茂合作社,制定自愿合作、网络预订、定点收购、礼品包装、邮政快递、按量分红的运行机制,帮助贫困户通过电商渠道统一出售绿壳鸡蛋,并成功召开鸡蛋合作社分红大会,累计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8500元以上。
教育优先,着眼长远断穷根。桌古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对口帮扶单位因势利导,以“桌古村教育促进会”为抓手,实施教育帮扶工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学前教育方面,帮扶单位实施幼儿园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塑胶运动场建设等项目,筹捐微图书馆2个,改善村幼儿园办学条件,提高了村幼儿园的吸引力和办学水平。在升学教育方面,桌古村联合帮扶单位和社会力量加大对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更多贫困学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外,帮扶干部组织大学生假期返乡交流会、设立大学生光荣榜、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形成“尊师重教”“崇学尚能”的浓厚氛围。自精准扶贫以来,桌古村每年都有十多位学生考入大学,累计达70余人,成为凉山彝区教育扶贫的典范。2019年,村幼教点被评为“全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示范教学点”,桌古村获“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称号。
桌古村驻村工作队在实施帮扶项目过程中赋予贫困群众“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形成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有效机制。赋予贫困群众选择权就是充分尊重村民对于脱贫项目的选择权,桌古村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了“调查研究储备项目—征求意见优化项目—群众投票选择项目”的立项方式,提高扶贫项目的针对性,破解扶贫项目供需矛盾;赋予贫困群众参与权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群众参与环节,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破解“干部卖力干、群众旁边看”窘境;赋予贫困群众监督权就是让群众充分了解扶贫项目的规划、实施情况和完成进度,提升群众对于干部帮扶和项目实施的满意度。选择、参与、监督不仅让群众充分了解了项目设计的初衷、运行的情况和干部的付出,而且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效率,更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感恩意识,激发了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存在的问题
桌古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积累了具有特色的脱贫经验,但在向乡村振兴的过渡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短板。
产业规模效应还未形成。桌古村的脱贫产业项目较为单一,除了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其他畜类养殖尚未形成规模。总的来说,以家庭为单位仍是桌古村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对于促进村民积极性和脱贫增收有着积极作用,但由于个体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低、综合成本高等缺點,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缺乏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在遭遇自然灾害、新冠疫情等突发状况时抗风险能力较弱,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村民文明素养仍需提高。桌古村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是其脱贫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乡风文明的养成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需要长期的持续建设。调研中发现部分村民虽然搬进了新居,但是个人和家庭的卫生状况较差,对生产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较差。一些村民对水源的保护、对耕地的爱惜重视不够,仍然有焚烧秸秆和随地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些问题事关乡风文明,需要长期关注并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解决。
乡村建设人才储备不足。近年来桌古村走出去了一批大学生,本村还有大量外出务工的致富能手,这些人是桌古村的宝贵人才资源,但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特别是在吸引本村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此外,桌古村发展养殖种植产业所需要的本地技术人才也十分缺乏。面对乡村人才振兴的艰巨任务,桌古村需要储备一支知本村、爱本村、在本村的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村级组织建设有待加强。桌古村虽然带头人能力突出,但村“两委”班子结构还不够完整,党的组织体系和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建设都有待加强。本地干部虽然在处理本村具体事务和号召群众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在信息化办公、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和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较为不足,基本需要驻村干部帮助处理。建强组织,打造一支组织力强的村级治理队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推动桌古村振兴发展的建议
根据桌古村发展实际,结合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调研组提出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教育优势、塑造文明新风和强化党建作用四项建议。
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桌古村应充分挖掘生态优势,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在持续推进本村绿壳蛋鸡等特色项目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开发生态肉鸡、高山蜜蜂养殖等新产业项目,发展多种经营,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在巩固农户个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本村集体经济,探索推动本村合作社与邻村相关合作社开展联合生产经营,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产业连片规模化发展,以规模化促进专业化,最终构建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村级产业链条,形成乡村绿色产品品牌。
塑造乡风文明,构建共同精神家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村民素质的提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包括德的教育和法的教育两个方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庄、彝族传统美德传承等活动,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定期开展文明家庭评比,加大禁毒防艾、环境保护、禁烧秸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法制宣传力度,规范村民的行为习惯。其次是要加强乡村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站,实施乡村改厨改厕、公共区域绿化等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此外,重视对彝族传统节日、服饰、艺术、礼仪的传承和转化,推进移风易俗,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拓展教育成果,挖掘本土人才优势。桌古村的教育成效已经初步显现,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村级层面要加大对愿意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成立桌古村大学生建设家乡促进会,加强与各行各业毕业生的联系,吸引毕业生为家乡振兴献智出力、捐资捐物。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力度,用好用足各级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一些符合条件的村民进入职校和技校学习,培养一批本土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
强化党建作用,提高村级治理水平。党的坚强领导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并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构建村级治理体系。桌古村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形成了帮扶力量+村党支部+村委会+社会组织构成的治理共同体,在由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转变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本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帮扶力量应该有意识地培育本村的党员骨干以及后备人选,把建强党组织作为今后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帮助完善村党组织架构,手把手帮助提高党员党建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确保乡村振兴始终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稳步前进。
(调研组组长:胡学举。成员:翟帥斌 王义平 柏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