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习作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习作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乐于表达真情实感,从而写出富有个性特征的作文。
一、 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把作文训练寓于活动表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说话、练习写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写出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也就是写“心情作文”、“生活作文”,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大胆放手
大胆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写。我注意到学生具有写开放型作文优于写闭合型作文的特点,比如,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先指导学生想一想谁值得写,然后指导怎样写好一个人,最后让学生想写谁就写谁。结果,学生写的人物不同、特点不同,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写得具体,有真情实感。当然,“放”要有基础和机会。基础就是写作材料,因此我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材料。1.加强阅读,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中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多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日本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至12岁是人的记忆最佳期,因此要让学生多读,体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2.做读书笔记,积累素材。矛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起来……”小学生大脑发育未全,有意识记的能力较差,经历的事很少保持在大脑中。要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必须做好读书笔记。①博览群书,记下书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②走进社会。文章素材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把在老百姓中流传的歌谣、童话、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脍炙人口、趣味盎然、源远流长的素材写成生活札记。③融入自然。学校、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手脚、眼睛和头脑,让他们亲近自然,引导他们审视自然,把天然的素材及自己的体验聚焦于笔尖。④勤写日记或周记。
三、活动体验
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一次作文课上做“贴鼻子”游戏。游戏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讲讲自己观察得最精彩的镜头。一个学生说:“张红娟同学蒙着双眼,右手举着老师用厚纸板剪成的鼻子,慢慢向黑板前走去。她用左手摸着画在黑板上的人头像,寻找着鼻子的位置,找来找去,竟把鼻子安在了人头像的耳朵上,把它变成了丑八怪。同学们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抿嘴偷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看着这一切,我觉得有趣极了。”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最精彩的要算我们的班长了。他蒙着眼睛不慌不忙地来到黑板前,用手摸了摸黑板中间一条细小的缝隙,再用手从黑板槽边往上量了两柞,刚好是画像鼻子的位置,就把手上的鼻子端端正正地贴了上去,一个完整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漂亮极了。”随后班长讲了他的观察方法。原来他细心观察到老师把人头像盖住了黑板中间的缝隙上,而人头像的鼻子位置刚好距离黑板槽两柞。怪不得他贴得那么准确。活动使学生有了亲身感受,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写作兴趣,丰富了写作源泉。
四、展开想象
只有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个性化的习作出现。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表达于笔端。想象是作文的精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要鼓励学生“思接千载”、“神与物游”,在表象转化为意念的过程中寻找灵感,让自己在美的再现中创造充满幻想和童真的雅趣。1.化“静”为动,“活”写作文。在教学看图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展开想象进行合理推测,从而创设出多种场景。2.利用教材,续写作文。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情境,质疑设问,鼓励多角度的思考,从而进行再造想象。3.利用情境,以“案例”(生活中特定事件或偶发小事)写作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特定情境。4.音乐网络,联想作文。利用电教手段,以生活和自然界中的诸多声音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让学生自由联想。
五、享受成功
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修改作文不仅要求学生想改、肯改、乐改,还要求学生能改、会改、善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范改,教给学生“增、删、改、换、评”的具体修改符号和修改方法,经过每次习作后的自行修改,使其修改能力得到提高。
(责编侯艳星)
一、 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把作文训练寓于活动表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说话、练习写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写出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也就是写“心情作文”、“生活作文”,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大胆放手
大胆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写。我注意到学生具有写开放型作文优于写闭合型作文的特点,比如,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先指导学生想一想谁值得写,然后指导怎样写好一个人,最后让学生想写谁就写谁。结果,学生写的人物不同、特点不同,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写得具体,有真情实感。当然,“放”要有基础和机会。基础就是写作材料,因此我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材料。1.加强阅读,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中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多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日本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至12岁是人的记忆最佳期,因此要让学生多读,体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2.做读书笔记,积累素材。矛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起来……”小学生大脑发育未全,有意识记的能力较差,经历的事很少保持在大脑中。要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必须做好读书笔记。①博览群书,记下书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②走进社会。文章素材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把在老百姓中流传的歌谣、童话、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脍炙人口、趣味盎然、源远流长的素材写成生活札记。③融入自然。学校、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手脚、眼睛和头脑,让他们亲近自然,引导他们审视自然,把天然的素材及自己的体验聚焦于笔尖。④勤写日记或周记。
三、活动体验
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一次作文课上做“贴鼻子”游戏。游戏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讲讲自己观察得最精彩的镜头。一个学生说:“张红娟同学蒙着双眼,右手举着老师用厚纸板剪成的鼻子,慢慢向黑板前走去。她用左手摸着画在黑板上的人头像,寻找着鼻子的位置,找来找去,竟把鼻子安在了人头像的耳朵上,把它变成了丑八怪。同学们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抿嘴偷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看着这一切,我觉得有趣极了。”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最精彩的要算我们的班长了。他蒙着眼睛不慌不忙地来到黑板前,用手摸了摸黑板中间一条细小的缝隙,再用手从黑板槽边往上量了两柞,刚好是画像鼻子的位置,就把手上的鼻子端端正正地贴了上去,一个完整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漂亮极了。”随后班长讲了他的观察方法。原来他细心观察到老师把人头像盖住了黑板中间的缝隙上,而人头像的鼻子位置刚好距离黑板槽两柞。怪不得他贴得那么准确。活动使学生有了亲身感受,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写作兴趣,丰富了写作源泉。
四、展开想象
只有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个性化的习作出现。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表达于笔端。想象是作文的精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要鼓励学生“思接千载”、“神与物游”,在表象转化为意念的过程中寻找灵感,让自己在美的再现中创造充满幻想和童真的雅趣。1.化“静”为动,“活”写作文。在教学看图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展开想象进行合理推测,从而创设出多种场景。2.利用教材,续写作文。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情境,质疑设问,鼓励多角度的思考,从而进行再造想象。3.利用情境,以“案例”(生活中特定事件或偶发小事)写作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特定情境。4.音乐网络,联想作文。利用电教手段,以生活和自然界中的诸多声音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让学生自由联想。
五、享受成功
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修改作文不仅要求学生想改、肯改、乐改,还要求学生能改、会改、善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范改,教给学生“增、删、改、换、评”的具体修改符号和修改方法,经过每次习作后的自行修改,使其修改能力得到提高。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