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心地设计问题,何为精心?笔者认为,精心地设计问题就是在十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以及遵循教学原则的情况下,问到了关键,问到了重点,问到了学生的心里。只有达到这“三问”的标准,初中生的学习自信心才能得以树立,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得以提升,内涵丰富的生态课堂才能得以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精心的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和构建健康的生态课堂的重要前提。但是,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却不尽人意。抓不住提问的关键点、问题设计的没有层次性等是常有的课堂提问状态。下面,文章就以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与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尝试和见解。
一、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与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越多,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就会越清晰,注意力也会越集中”。殊不知,这种“问题供给”是供大于求,是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的源头之一,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消化时间而使思想被束缚在问题提问中的牢笼。
另外,还有一些教师不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设置问题。或设计的问题很简单,学生不用思考,答案就能够脱颖而出;或设计的很有难度,这种难度已经远远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两种极端水平的问题设计和抓不住关键点的问题设计,都使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有效激发。
(二)提问方式不恰当,没有考虑到全体学生
以练习题“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为例。初中数学老师在讲解这一道题目的时候,往往会先让学生标记出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然后找個学生回答:圆锥形,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继而,问学生“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哪些?哪种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等等。这种提问看似很有层次性,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模糊的层次性。这种模糊的层次性使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其分析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指导性。而且还忽略了尖子生对这种设问的态度,他们会认为“这种答案十分明显的问题为什么还值得问”等。所以,这种没有考虑整体所带来的不当的问题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和构建生态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设计优质的问题,找准提问的关键点
想要设计出优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一教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并具有系统化、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设计,继而根据教学重难点和方案设计出有质有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提问中学得新知识。
上文提及“根据教学重难点和方案设计出有质有量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有质”,即问题设计的有水准,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当,问题设计中的知识点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结合与拓展。以《余角、补角、对顶角》中的问题设计为例,“如图,∠AOB=∠COD=90°,则∠BOC与∠AOD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首先,这个问题是对上节课《角》这一部分知识中“运用角平分线的知识,求简单的角的度数”的回顾与拓展;其次,是对补角这一部分新知识的渗透。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质的问题。
那么,“有量”则是指,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数量,但是这个数量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在“有质”的基础上实现“有量”。以达到教师设计的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使学生叹服的问题!
(二)优化提问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
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优质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是一个具有抛砖引玉性质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个“启发性”的问题时,能够使自己的思路打开,能够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发学生智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等去揭开问题的谜底。
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为例,对于数学基础稍微弱一点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以这种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设计为主,“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______。”对于数学基础扎实一些的学生,就可以以综合性的问题设计为主,“若m>0,n<0,则有( )。A.m-n>0 B.m+n>0 C.m2+m2>0 D.n2+n2>0”。如此,就避免了优等生在课堂上上演独角戏的情况,就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之中,使全体学生的自信心也逐渐地树立了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设问和提问是一个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不断完善与提升的教学技能。因为只有教师设计的问题有质量,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率,健康的生态课堂才能得到高效构建。所以,教师要精心制作教学方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实现“生态教育”上的“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叶立军,陈莉.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02):63-66.
[2]周立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5(59):64.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罗阳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精心的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和构建健康的生态课堂的重要前提。但是,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却不尽人意。抓不住提问的关键点、问题设计的没有层次性等是常有的课堂提问状态。下面,文章就以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与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尝试和见解。
一、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与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越多,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就会越清晰,注意力也会越集中”。殊不知,这种“问题供给”是供大于求,是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的源头之一,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消化时间而使思想被束缚在问题提问中的牢笼。
另外,还有一些教师不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设置问题。或设计的问题很简单,学生不用思考,答案就能够脱颖而出;或设计的很有难度,这种难度已经远远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两种极端水平的问题设计和抓不住关键点的问题设计,都使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有效激发。
(二)提问方式不恰当,没有考虑到全体学生
以练习题“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为例。初中数学老师在讲解这一道题目的时候,往往会先让学生标记出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然后找個学生回答:圆锥形,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继而,问学生“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哪些?哪种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等等。这种提问看似很有层次性,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模糊的层次性。这种模糊的层次性使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其分析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指导性。而且还忽略了尖子生对这种设问的态度,他们会认为“这种答案十分明显的问题为什么还值得问”等。所以,这种没有考虑整体所带来的不当的问题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和构建生态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设计优质的问题,找准提问的关键点
想要设计出优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一教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并具有系统化、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设计,继而根据教学重难点和方案设计出有质有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提问中学得新知识。
上文提及“根据教学重难点和方案设计出有质有量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有质”,即问题设计的有水准,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当,问题设计中的知识点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结合与拓展。以《余角、补角、对顶角》中的问题设计为例,“如图,∠AOB=∠COD=90°,则∠BOC与∠AOD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首先,这个问题是对上节课《角》这一部分知识中“运用角平分线的知识,求简单的角的度数”的回顾与拓展;其次,是对补角这一部分新知识的渗透。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质的问题。
那么,“有量”则是指,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数量,但是这个数量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在“有质”的基础上实现“有量”。以达到教师设计的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使学生叹服的问题!
(二)优化提问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
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优质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是一个具有抛砖引玉性质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个“启发性”的问题时,能够使自己的思路打开,能够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发学生智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等去揭开问题的谜底。
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为例,对于数学基础稍微弱一点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以这种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设计为主,“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______。”对于数学基础扎实一些的学生,就可以以综合性的问题设计为主,“若m>0,n<0,则有( )。A.m-n>0 B.m+n>0 C.m2+m2>0 D.n2+n2>0”。如此,就避免了优等生在课堂上上演独角戏的情况,就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之中,使全体学生的自信心也逐渐地树立了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设问和提问是一个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不断完善与提升的教学技能。因为只有教师设计的问题有质量,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率,健康的生态课堂才能得到高效构建。所以,教师要精心制作教学方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实现“生态教育”上的“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叶立军,陈莉.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02):63-66.
[2]周立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5(59):64.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