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就是一种学习,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如何引领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教师还得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我认知,推动课堂改革,实现能力提升,才能为学生指明路。
关键词:阅读;群文阅读
阅读是个潮流词。如今国家提倡“全民阅读”,社会营造“智慧阅读”,教育界更不用说,“阅读点灯人”、“书香校园”“读书人物”等等一系列的名堂无不让人感受到阅读的重要。在学校里,我们努力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努力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努力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当外在的阅读条件已经具备,是否就意味着阅读已经内化呢?不,因为阅读是需要学习的。
这段时间因为课题的需要,再次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著作《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和《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作为国内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身体力行,用一串串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老师该如何学习阅读并学习引领学生阅读。
一、阅读,是一次更新认知的学习
每个人都总有一些固势,总会有习惯的舒适区,总会有不少已有的旧认知,但同时,社会在驰骋,每个人都必须改变和成长。每个人在开始关注自己成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大多都是“要多读书了”。没错,因为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正确认知,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更新认知,应对未来。
(一)传统阅读课堂必须改变
记得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说过:“孩子们都需要指导,即使是很聪明的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成为终身读者,并不是一件简单事,它需要技巧,需要诚心,更需要激情与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提倡学生要广泛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这一要求呢?很显然,单靠学生自由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传统的阅读课模式进行改革。通过阅读蒋老师的著作,我发现了群文阅读这一新鲜事物。那次,在蒋老师5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阅读了5篇神话,从“宇宙卵”到“英雄创世”再到“垂死生化”,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不解、发现,在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中的许多“秘密”。一节课下来,生字学会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精神也了解了……不得不说佩服啊!于是我也尝试阅读相关文献,成功申报群文阅读课题,希望能从根本上促使师生教与学形式的改变和重构,实现阅读内容由单一本向多文本有机转变,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学习的形式由单项输入转变为群体合作参与,实现了师生真正的学习集体构建,实现对知识认识的多元化,进而对知识的认可达成共识。是阅读给了我学习的力量,它使我認识到改变的重要。
(二)群文课堂助推课程改革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甚至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多维互动交流。群文阅读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在课本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课外读物补充,对阅读课程教授中进行“量”的冲击和“质”的保证。其阅读内容有单一本向多文本有机转变,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学习的形式由单项输入转变为群体合作参与,实现了师生真正的学习集体构建,实现对知识认识的多元化,进而对知识的认可达成共识,可谓从根本上促使师生教与学形式的改变和重构。
记得上学期区课题成果推广会所展示的课例,我们一节课融进了4篇文章,通过对比阅读梳理小小说的特点,并渗透多个写作技巧,做到读写结合,努力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尽可能地融入更多不一样的元素。群文阅读课堂下的以一带多,可以拓宽文本阅读的广度;群文阅读下的共同参与,可以解放灌输为主的阅读环境;群文阅读下的思维创新,打破唯一真理的阅读局限,还学生一个本真的阅读课堂。为人师者,希望学生博览群书,自己首先要饱读诗书;希望学生思维活跃,自己首先要还课堂灵气;希望学生大胆创新,自己首先要敢为人先。是阅读给了我改变的勇气,它使我感受到学习的迫切。
二、阅读,是一次能力提升的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使人高雅,读书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收获。阅读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一)整本书阅读很重要
在碎片化阅读的潮流中,我们不仅要倡导学生大量阅读一篇一篇文章,还要读“整本书”。其实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已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圣陶先生一直认为语文的学习意义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方法,从而实现“教师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认为,阅读整本书的意义在于无限扩容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锻炼真实的阅读能力,锤炼阅读的意志,修炼平静的心境,最终无限接近一个更丰富的文学世界,从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群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的路上,教师必须是孩子的引导者、陪伴者和助力者。从单篇到到整本书,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群文阅读恰好是一个理想的中转站。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1.它能倒逼老师去阅读。
没有大量的阅读,也只是“纸上谈兵”。“群文阅读”是否成功,很大层度上取决于老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它的结构性非常强,可谓“费尽周折”。那么,如果自己不事先大量阅读,怎么能呈现出如此“多元共生”的课堂呢?再多再先进的阅读理念或者教学方法,如果离开了自身的阅读内化,一切都是枉然。
2.它能强势改变课堂结构。
群文阅读的课堂能促使老师重新分配课堂教与学的时间,把大块时间还给学生读、思、悟,并这过程中掌握一系列的阅读策略。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乎阅读成败。阅读策略是需要系统训练的。张祖庆在《整本书共读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语文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在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常用的阅读策略。”蒋军晶也在《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书中提到“孩子不是天生会阅读的,阅读是可以教的”。阅读策略有很多,蒋老师认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掌握“预测与推论、联结、视觉化、自我监测、问问题、启动先备知识、整合资讯”阅读策略尤为重要。 3.它能反促老师学习新方法助力学生学习
我十分认同两位大师级人物的观点。在群文阅读的实践,我们也必须学习相应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系列的阅读策略。《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一书给了我们一些好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示范,教学生一些具体、可操作性的更下位的方法。例如,我们想让学生学习如何“理解词语”,那么就可以通過群文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利用前后文线索,推想意义;重读句子,寻找可以提供线索的想法与字词;找出该字的字根,思索其意义;通过回忆那个字曾经出现的情景或书籍……”这一策略的学习在我们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可以说,语文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要把语文要素提出的上位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操作点,就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可以触及的支架,即更下位的方法。这的确是需要老师们花时间大量阅读和钻研学习方可有所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巧妙运用阅读单。在蒋老师《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和《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两本书中都有大量篇幅提到阅读单。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的确是个好东西。设计得好的阅读单不但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把策略显性化,灵活地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策略。如“小红帽”在不同作家笔下演绎出不同情节的“阶梯图”,适合知识类书籍阅读的《KWL表格》,比较阅读中常用的《比较相似与相异T图表》,帮助学生掌握一个冗长故事的《故事板》……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有趣,学生用起来是那么实在,老师赶紧学起来是那么必须。回想很久以前,我们也在推行《阅读记录表》,不知不觉还陷入“阅读——填阅读单——检查”的怪圈。在阅读单中永远都是作者、书名、主要内容和精彩语句,学生坚持不了几天就蔫了,再也不交了。当时还百思不得其解,是学习任务重吗?学生不会写吗?现在看来,学生肯定是觉得无趣,自动过滤作业罢了。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单就是深度阅读策略的外显化运用,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信息筛选整理以及思考反馈,也无形中对设计者(老师)提出了更高质的阅读要求,通过阅读反促实现老师能力的提升。
合上书,脑海里浮现“开卷有益”四个字,我想,这不就是阅读的意义吗?因蒋军晶老师初识群文阅读,因群文阅读走进的课题的研究,因研究再次拜读蒋军晶老师的著作,拾取不一样的收获,这不就是阅读的力量吗?无法衡量阅读之重,但却终身受用。一言以蔽之,阅读,是一次永恒的学习。
关键词:阅读;群文阅读
阅读是个潮流词。如今国家提倡“全民阅读”,社会营造“智慧阅读”,教育界更不用说,“阅读点灯人”、“书香校园”“读书人物”等等一系列的名堂无不让人感受到阅读的重要。在学校里,我们努力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努力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努力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当外在的阅读条件已经具备,是否就意味着阅读已经内化呢?不,因为阅读是需要学习的。
这段时间因为课题的需要,再次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著作《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和《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作为国内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身体力行,用一串串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老师该如何学习阅读并学习引领学生阅读。
一、阅读,是一次更新认知的学习
每个人都总有一些固势,总会有习惯的舒适区,总会有不少已有的旧认知,但同时,社会在驰骋,每个人都必须改变和成长。每个人在开始关注自己成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大多都是“要多读书了”。没错,因为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正确认知,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更新认知,应对未来。
(一)传统阅读课堂必须改变
记得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说过:“孩子们都需要指导,即使是很聪明的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成为终身读者,并不是一件简单事,它需要技巧,需要诚心,更需要激情与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提倡学生要广泛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这一要求呢?很显然,单靠学生自由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传统的阅读课模式进行改革。通过阅读蒋老师的著作,我发现了群文阅读这一新鲜事物。那次,在蒋老师5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阅读了5篇神话,从“宇宙卵”到“英雄创世”再到“垂死生化”,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不解、发现,在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中的许多“秘密”。一节课下来,生字学会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精神也了解了……不得不说佩服啊!于是我也尝试阅读相关文献,成功申报群文阅读课题,希望能从根本上促使师生教与学形式的改变和重构,实现阅读内容由单一本向多文本有机转变,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学习的形式由单项输入转变为群体合作参与,实现了师生真正的学习集体构建,实现对知识认识的多元化,进而对知识的认可达成共识。是阅读给了我学习的力量,它使我認识到改变的重要。
(二)群文课堂助推课程改革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甚至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多维互动交流。群文阅读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在课本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课外读物补充,对阅读课程教授中进行“量”的冲击和“质”的保证。其阅读内容有单一本向多文本有机转变,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学习的形式由单项输入转变为群体合作参与,实现了师生真正的学习集体构建,实现对知识认识的多元化,进而对知识的认可达成共识,可谓从根本上促使师生教与学形式的改变和重构。
记得上学期区课题成果推广会所展示的课例,我们一节课融进了4篇文章,通过对比阅读梳理小小说的特点,并渗透多个写作技巧,做到读写结合,努力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尽可能地融入更多不一样的元素。群文阅读课堂下的以一带多,可以拓宽文本阅读的广度;群文阅读下的共同参与,可以解放灌输为主的阅读环境;群文阅读下的思维创新,打破唯一真理的阅读局限,还学生一个本真的阅读课堂。为人师者,希望学生博览群书,自己首先要饱读诗书;希望学生思维活跃,自己首先要还课堂灵气;希望学生大胆创新,自己首先要敢为人先。是阅读给了我改变的勇气,它使我感受到学习的迫切。
二、阅读,是一次能力提升的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使人高雅,读书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收获。阅读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一)整本书阅读很重要
在碎片化阅读的潮流中,我们不仅要倡导学生大量阅读一篇一篇文章,还要读“整本书”。其实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已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圣陶先生一直认为语文的学习意义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方法,从而实现“教师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认为,阅读整本书的意义在于无限扩容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锻炼真实的阅读能力,锤炼阅读的意志,修炼平静的心境,最终无限接近一个更丰富的文学世界,从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群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的路上,教师必须是孩子的引导者、陪伴者和助力者。从单篇到到整本书,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群文阅读恰好是一个理想的中转站。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1.它能倒逼老师去阅读。
没有大量的阅读,也只是“纸上谈兵”。“群文阅读”是否成功,很大层度上取决于老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它的结构性非常强,可谓“费尽周折”。那么,如果自己不事先大量阅读,怎么能呈现出如此“多元共生”的课堂呢?再多再先进的阅读理念或者教学方法,如果离开了自身的阅读内化,一切都是枉然。
2.它能强势改变课堂结构。
群文阅读的课堂能促使老师重新分配课堂教与学的时间,把大块时间还给学生读、思、悟,并这过程中掌握一系列的阅读策略。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乎阅读成败。阅读策略是需要系统训练的。张祖庆在《整本书共读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语文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在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常用的阅读策略。”蒋军晶也在《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书中提到“孩子不是天生会阅读的,阅读是可以教的”。阅读策略有很多,蒋老师认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掌握“预测与推论、联结、视觉化、自我监测、问问题、启动先备知识、整合资讯”阅读策略尤为重要。 3.它能反促老师学习新方法助力学生学习
我十分认同两位大师级人物的观点。在群文阅读的实践,我们也必须学习相应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系列的阅读策略。《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一书给了我们一些好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示范,教学生一些具体、可操作性的更下位的方法。例如,我们想让学生学习如何“理解词语”,那么就可以通過群文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利用前后文线索,推想意义;重读句子,寻找可以提供线索的想法与字词;找出该字的字根,思索其意义;通过回忆那个字曾经出现的情景或书籍……”这一策略的学习在我们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可以说,语文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要把语文要素提出的上位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操作点,就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可以触及的支架,即更下位的方法。这的确是需要老师们花时间大量阅读和钻研学习方可有所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巧妙运用阅读单。在蒋老师《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和《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两本书中都有大量篇幅提到阅读单。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的确是个好东西。设计得好的阅读单不但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把策略显性化,灵活地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策略。如“小红帽”在不同作家笔下演绎出不同情节的“阶梯图”,适合知识类书籍阅读的《KWL表格》,比较阅读中常用的《比较相似与相异T图表》,帮助学生掌握一个冗长故事的《故事板》……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有趣,学生用起来是那么实在,老师赶紧学起来是那么必须。回想很久以前,我们也在推行《阅读记录表》,不知不觉还陷入“阅读——填阅读单——检查”的怪圈。在阅读单中永远都是作者、书名、主要内容和精彩语句,学生坚持不了几天就蔫了,再也不交了。当时还百思不得其解,是学习任务重吗?学生不会写吗?现在看来,学生肯定是觉得无趣,自动过滤作业罢了。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单就是深度阅读策略的外显化运用,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信息筛选整理以及思考反馈,也无形中对设计者(老师)提出了更高质的阅读要求,通过阅读反促实现老师能力的提升。
合上书,脑海里浮现“开卷有益”四个字,我想,这不就是阅读的意义吗?因蒋军晶老师初识群文阅读,因群文阅读走进的课题的研究,因研究再次拜读蒋军晶老师的著作,拾取不一样的收获,这不就是阅读的力量吗?无法衡量阅读之重,但却终身受用。一言以蔽之,阅读,是一次永恒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