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爱”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博爱”思想在于理解教师自我,在于理解学生,由此构建教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育教学过程 “爱” 理解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每一个学生,将爱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现代教育所赋予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和准则,也就是一种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博爱”的思想。教师的“博爱”来自两个层面:一是由于教师本身,二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传承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而不创造物质财富。由此决定教师是清贫的、寂寞的,与书卷为伍,与稚气的孩童为伍。坚守这样的职业需要的是一种操守,一种责任,这就是爱岗敬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对象主体是少年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兴趣爱好各异,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吸引学生在情感方面拉近师生的距离,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实现在情感上拉近距离的目的。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博爱”思想呢?
首先,爱教师岗位。从事教育教学是一门职业,古代称为教书匠,现在称为教师。职业是安身立命之所,不论是主观故意还是被动介入,当你把教师是作为自己的职业是就必须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接受教师的清贫与爱的奉献,这是这种职业所决定的。清贫与奉献即是教师职业的高尚之处也是教师的悲剧所在,教师的鼻祖孔圣人也是在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破灭之后才无奈地选择著书立说、设馆授徒的人生道路。后世的教师更多是宣扬自己的“温故”而得的“新”见解,借以实现孔门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抱负。但是当下的教师大多是把“教育学生”作为职业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也把教书作为生活的来源。不管从事教师职业的出发点是高尚还是卑下,都必须“爱”岗敬业,这种爱与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是一样的,诸如铁匠、木匠、篾匠之类,没有任何区别。这是爱的底线,在这样的底线上匠人可以建造“宏伟的建筑”,成为教育家或是大师。
其次,爱自我。珍惜自我、珍惜自我的健康才能更大程度地为教育教学做出贡献,也才能在教育教学领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尽管这种价值不一定能用经济基础体现。爱自我体现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教师第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最大的“效益”。在教育教学的规定时间里,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也要精神健康,把教育教学当作自我的人生事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的全部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教师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段时间一来,社会舆论把“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样崇高的荣誉赋予教师,并要求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定要有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我能力的有限性,认识自我的渺小,如此才能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工作时间之外,教师应当享受生活,享受亲情,积极锻炼,不断学习,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普通人。身心健康是教育教学的前提,一个身心健康教师方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第三,爱学生。爱学生就是让学生自由的发展自我的能力,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他能成为的那个合格的社会人。很长时间,教师总是要让学生成为自己或是家长希望的那种类型人,但是这种类型的人恰恰不是学生个体的自我期待。教师总是自以为是地“呕心沥血”教育教学,并自以为是地认为“爱”学生,但是这恰恰是摧残学生。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对学生爱的体现,孔子弟子三千只有七十二贤人,有贤人资质的也许就是七十二吧,另外还有两千多学生成不了贤人,但是我们可以说孔子的弟子三千人都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那种人。现代社会需要各门类的工作者,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成为公务员,也可以成为打工者,成为老板。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是提供学生自己所渴求的知识,把学生渴求的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易于内化。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爱学生的具体实践,“填鸭式”确是摧残学生的具体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探究学习,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正是爱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待遇。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博爱就是一种理解,理解教师本体是个普通人,理解教育对象也是普通人,还教育教学本来面目。当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合乎人性,教育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浅论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OL].豆丁网.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及学习方式转变[OL].百度文库.
【关键词】教育教学过程 “爱” 理解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每一个学生,将爱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现代教育所赋予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和准则,也就是一种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博爱”的思想。教师的“博爱”来自两个层面:一是由于教师本身,二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传承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而不创造物质财富。由此决定教师是清贫的、寂寞的,与书卷为伍,与稚气的孩童为伍。坚守这样的职业需要的是一种操守,一种责任,这就是爱岗敬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对象主体是少年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兴趣爱好各异,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吸引学生在情感方面拉近师生的距离,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实现在情感上拉近距离的目的。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博爱”思想呢?
首先,爱教师岗位。从事教育教学是一门职业,古代称为教书匠,现在称为教师。职业是安身立命之所,不论是主观故意还是被动介入,当你把教师是作为自己的职业是就必须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接受教师的清贫与爱的奉献,这是这种职业所决定的。清贫与奉献即是教师职业的高尚之处也是教师的悲剧所在,教师的鼻祖孔圣人也是在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破灭之后才无奈地选择著书立说、设馆授徒的人生道路。后世的教师更多是宣扬自己的“温故”而得的“新”见解,借以实现孔门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抱负。但是当下的教师大多是把“教育学生”作为职业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也把教书作为生活的来源。不管从事教师职业的出发点是高尚还是卑下,都必须“爱”岗敬业,这种爱与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是一样的,诸如铁匠、木匠、篾匠之类,没有任何区别。这是爱的底线,在这样的底线上匠人可以建造“宏伟的建筑”,成为教育家或是大师。
其次,爱自我。珍惜自我、珍惜自我的健康才能更大程度地为教育教学做出贡献,也才能在教育教学领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尽管这种价值不一定能用经济基础体现。爱自我体现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教师第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最大的“效益”。在教育教学的规定时间里,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也要精神健康,把教育教学当作自我的人生事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的全部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教师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段时间一来,社会舆论把“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样崇高的荣誉赋予教师,并要求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定要有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我能力的有限性,认识自我的渺小,如此才能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工作时间之外,教师应当享受生活,享受亲情,积极锻炼,不断学习,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普通人。身心健康是教育教学的前提,一个身心健康教师方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第三,爱学生。爱学生就是让学生自由的发展自我的能力,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他能成为的那个合格的社会人。很长时间,教师总是要让学生成为自己或是家长希望的那种类型人,但是这种类型的人恰恰不是学生个体的自我期待。教师总是自以为是地“呕心沥血”教育教学,并自以为是地认为“爱”学生,但是这恰恰是摧残学生。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对学生爱的体现,孔子弟子三千只有七十二贤人,有贤人资质的也许就是七十二吧,另外还有两千多学生成不了贤人,但是我们可以说孔子的弟子三千人都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那种人。现代社会需要各门类的工作者,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成为公务员,也可以成为打工者,成为老板。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是提供学生自己所渴求的知识,把学生渴求的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易于内化。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爱学生的具体实践,“填鸭式”确是摧残学生的具体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探究学习,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正是爱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待遇。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博爱就是一种理解,理解教师本体是个普通人,理解教育对象也是普通人,还教育教学本来面目。当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合乎人性,教育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浅论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OL].豆丁网.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及学习方式转变[OL].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