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初中学校,鲜有专职、专业、专设的心理咨询室,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学校,而这些农村学校又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灾区,因为家长的大量外出,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困惑的时候无人可以倾诉,初中学生基本进入青春期,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长期的不良情绪堆积很容易出现更大的问题,所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却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心理教育;初中生
当老师越久,就越是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之复杂和严重。究其原因,有自身心理敏感的;有家庭关系紧张的;也有长期远离亲人导致,或是不堪学习的压力再加上青春期的焦虑引起的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再看心理教育和疏导方面,以前,在孩子们最困惑的时期往往是由家长来充当了心理医生的角色,而现在,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的外出,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甚至寄居的亲戚家里,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是隔那么久的一次电话,根本不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有准确的掌握。所以,孩子们遇到了心理问题就只有自己硬抗,以致于出现了大量有心理疾病却不自知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作为中学大科,又本身有着德育功能的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就表现了出来,那么,怎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呢?
一、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的说教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说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到,语文学科本身既有工具性的特征,也有人文性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完全是能够融入心理教育的。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一定不能为了心理教育而生硬地说教,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生理,本来生动丰富的语文学科也会变得面目可憎,到时候连本职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心理的疏导和教育只能靠语文教师及时地发现并利用好各种转瞬即逝的机会,灵活地进行心理教育。
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走上辩论台”,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增添学生敢于展示本身的勇气;还有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青春随想”,可以引导学生畅想青春的理想,宣泄青春的烦恼,从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以身作则,力求作好表率
近年来,各路媒体上关于老师虐待学生的新闻屡屡出现。曾经在百度上看到过一张图片,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因为爱说话,被老师用封口胶带封上了嘴巴,孩子那双原本天真稚嫩的眼睛,放射出的却是仇恨的目光,让人触目惊心。就如同李大圣教授说的:“恶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可怕。”
语文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是教师专业化、为人师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要求。教师高尚的人格能感化学生,教师坚定的意志能感染学生,教师高雅的情趣能感召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心理阴暗的教师能培养出心态阳光、积极、乐观的学生。教师必须丰富本身的内心世界,依靠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感染学生,使学生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深挖教材,寻找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最好的教育阵地当然是语文课堂,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40分钟,在进行基本的语文知识、技术的传授的同时,进行美的熏陶,德的浸润。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未到位,观念还没有转变,尤其是中学生难以接受自己心理不健康的现实。
这种情况下,我们语文教材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各种文学作品,既有生动性、形象性,也不乏教育性,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启迪人生,很容易地能达到将心理教育融入到每一堂课,于无形中进行心理疏导的效果。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入了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日常小事,写出了温馨的亲情;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以优美的语言写出了对母亲的深情厚谊;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则写出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或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时候的初一学生刚刚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难免会内心伤感,利用这些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却同样抒发感人至深的亲情的文章,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家庭的温暖,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有利于他们尽快地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另外,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教给学生对待困难的正确方法;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能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成功的英雄,还有失败的英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只要能够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就可以在初中阶级对学生进行完整的,而且是有效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利用写作,制造教育契机
作文是语文教育中的又一重要阵地。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敏感,叛逆,又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所以,他们跟同学在一起神采飞扬,与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却又大多闭口不言,让人干着急,因为他们认为,有的事不好意思讲,有的事不屑于讲,那么干脆不讲,但是放到周记、日记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因为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反而少了很多顾虑,可以畅所欲言。所以,家里跟家长的矛盾,学校学习方面的困惑,成长过程中的迷惘,都能在里面有所体现,这时候,老师切忌板起脸孔,故作威严,而是应该放下老师的身份,以平等的姿态跟他们交流,也可以借机以评语赠言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导。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写大作文的机会,定向性地进行心理方面的暗示与指导。例如,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写作指导主题是:突出中心,而相应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成长的烦恼,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有意识的为学生搭建一个倾诉的平台,同时以互相建议的方式为大家青春期的烦恼找到合理解决的办法。在这种情感交流中,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信赖感,树立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更良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个性化与艺术化的过程,怎样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是很重要,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更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探索和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绝不仅仅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考试的分数,还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让学生在现行高负荷,高压力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阳光,不断进取的性格特点与人生态度,真能做到这一点,或是有意识地为做到这一点而努力,才是一位优秀、称职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
[3]李大圣.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0
[6]关树文.教师要学一点心理学[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关键词】语文;心理教育;初中生
当老师越久,就越是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之复杂和严重。究其原因,有自身心理敏感的;有家庭关系紧张的;也有长期远离亲人导致,或是不堪学习的压力再加上青春期的焦虑引起的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再看心理教育和疏导方面,以前,在孩子们最困惑的时期往往是由家长来充当了心理医生的角色,而现在,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的外出,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甚至寄居的亲戚家里,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是隔那么久的一次电话,根本不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有准确的掌握。所以,孩子们遇到了心理问题就只有自己硬抗,以致于出现了大量有心理疾病却不自知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作为中学大科,又本身有着德育功能的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就表现了出来,那么,怎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呢?
一、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的说教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说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到,语文学科本身既有工具性的特征,也有人文性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完全是能够融入心理教育的。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一定不能为了心理教育而生硬地说教,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生理,本来生动丰富的语文学科也会变得面目可憎,到时候连本职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心理的疏导和教育只能靠语文教师及时地发现并利用好各种转瞬即逝的机会,灵活地进行心理教育。
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走上辩论台”,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增添学生敢于展示本身的勇气;还有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青春随想”,可以引导学生畅想青春的理想,宣泄青春的烦恼,从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以身作则,力求作好表率
近年来,各路媒体上关于老师虐待学生的新闻屡屡出现。曾经在百度上看到过一张图片,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因为爱说话,被老师用封口胶带封上了嘴巴,孩子那双原本天真稚嫩的眼睛,放射出的却是仇恨的目光,让人触目惊心。就如同李大圣教授说的:“恶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可怕。”
语文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是教师专业化、为人师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要求。教师高尚的人格能感化学生,教师坚定的意志能感染学生,教师高雅的情趣能感召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心理阴暗的教师能培养出心态阳光、积极、乐观的学生。教师必须丰富本身的内心世界,依靠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感染学生,使学生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深挖教材,寻找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最好的教育阵地当然是语文课堂,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40分钟,在进行基本的语文知识、技术的传授的同时,进行美的熏陶,德的浸润。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未到位,观念还没有转变,尤其是中学生难以接受自己心理不健康的现实。
这种情况下,我们语文教材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各种文学作品,既有生动性、形象性,也不乏教育性,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启迪人生,很容易地能达到将心理教育融入到每一堂课,于无形中进行心理疏导的效果。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入了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日常小事,写出了温馨的亲情;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以优美的语言写出了对母亲的深情厚谊;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则写出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或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时候的初一学生刚刚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难免会内心伤感,利用这些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却同样抒发感人至深的亲情的文章,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家庭的温暖,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有利于他们尽快地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另外,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教给学生对待困难的正确方法;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能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成功的英雄,还有失败的英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只要能够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就可以在初中阶级对学生进行完整的,而且是有效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利用写作,制造教育契机
作文是语文教育中的又一重要阵地。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敏感,叛逆,又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所以,他们跟同学在一起神采飞扬,与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却又大多闭口不言,让人干着急,因为他们认为,有的事不好意思讲,有的事不屑于讲,那么干脆不讲,但是放到周记、日记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因为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反而少了很多顾虑,可以畅所欲言。所以,家里跟家长的矛盾,学校学习方面的困惑,成长过程中的迷惘,都能在里面有所体现,这时候,老师切忌板起脸孔,故作威严,而是应该放下老师的身份,以平等的姿态跟他们交流,也可以借机以评语赠言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导。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写大作文的机会,定向性地进行心理方面的暗示与指导。例如,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写作指导主题是:突出中心,而相应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成长的烦恼,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有意识的为学生搭建一个倾诉的平台,同时以互相建议的方式为大家青春期的烦恼找到合理解决的办法。在这种情感交流中,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信赖感,树立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更良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个性化与艺术化的过程,怎样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是很重要,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更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探索和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绝不仅仅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考试的分数,还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让学生在现行高负荷,高压力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阳光,不断进取的性格特点与人生态度,真能做到这一点,或是有意识地为做到这一点而努力,才是一位优秀、称职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
[3]李大圣.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0
[6]关树文.教师要学一点心理学[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