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的大背景下,推进农牧村现代化任务必将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目标。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如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结合地域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成为一项研究性课题。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正视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新时代“三农”政策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的大背景下,推进农牧村现代化任务必将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目标。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如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结合地域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就成为一道研究性历史课题,笔者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为例,就民族地区如何推动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肃南县农牧产业发展现状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是中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地处青藏高原东北前沿、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与甘青两省7个市州15个县市区接壤,平均海拔32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有裕固、汉、藏、蒙古等18个民族,总人口3.88万人,是国务院确定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县份之一,也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纳入比照藏区扶持政策范围的县区之一。
肃南县地域辽阔,草畜资源丰富,现代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全县拥有各类草原2677.55万亩,其中可利面积2091.9万亩,现饲养各类牲畜116.72万头(只),其中自主培育的甘肃高山细毛羊饲养量达66.21万只,年出栏各类牲畜64万多头(只),出栏率在50%以上,畜牧业收入约占农牧民收入的65%以上,是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和全省优质高山细毛羊基地。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推进农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草原生态保护为抓手,着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农牧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强化农牧业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禁、休牧及草畜平衡制度,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地承载压力,农牧业生产条件和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该县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形成了甘肃高山细毛羊、高原牦牛和优质牧草种植基地,积极推广细毛羊两年三产、体大高繁和牦牛复壮改良等繁育技术,优势畜种综合品质稳步提升,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持续深化农牧村综合改革,建成县级农牧村产权交易平台,逐步盘活了农牧村资产资源,积极推广“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该县按照规模发展、适度集中的原则,推进养殖小区建设,着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冬春季舍饲半舍饲率达到75%以上;该县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创建认证力度不断加大。“赛美努”“九排松”品牌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马鹿鹿茸等地理认证标志逐步得到市场认可。2018年,全县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6.17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1万吨;12月末各类牲畜饲养量达到116.73万头(只),全年出栏各类牲畜60万头(只)以上;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达到5.1亿元,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15672元。
二、民族地区农牧产业发展瓶颈与机遇
(一)发展瓶颈。当前,该县现代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双紧”挑战越来越严峻,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均存在管理和运行不规范、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加之发展观念落后,机制创新模式不够深入,人才技术储备不足,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三是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能力弱,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带动效应不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粗放式生产经营局面未得到有效改变。
(二)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这都为民族地区谋划和发展现代农牧业指明了方向。二是资源优势。该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生物资源和安全无污染的生产环境,为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和物质保障。肃南高原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等优良畜种,肉质鲜嫩、无农兽药残留,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将进一步促进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三是内生动力。以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已初具规模,将逐步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等问题,将为推进现代农牧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民族地区加快推进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需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护治理生态,创优生产发展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此要持续加大农牧业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农牧业项目争取为着力点,强化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舍饲养殖,减轻天然草原载畜压力,促进天然草原良性演替;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重点农业乡大力推广多年生饲草种植,减少复耕和用水量,积极推广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做到以农促牧、农牧互动,推进绿色发展。
(二)调整种养结构,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因此要坚持突出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地制宜,做大做强高山细毛羊两年三产繁育、高原牦牛复壮改良、浅山区肉牛、肉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继续采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方式,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结合现有养殖场(区)布局,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业,鼓励饲草料、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形成以草为主、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实现粮、经、饲种植结构科学布局。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绿色畜牧业与特色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要坚持以市场化、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牧业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谋划一批高标准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改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条件。积极推行舍饲与半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促进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投资有限公司职能,引领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鹿系列产品开发、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创新技术、延伸链条。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培育示范性家庭农(牧)场,带动产业适度规模发展。
(四)完善产业体系,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因此要继续巩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农畜產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系统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稳步扩大基地生产规模。在支持经济组织使用现有商标和地理标志标识的基础上,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积极开展农畜产品品牌宣传,借助电商和现代物流创新农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支持在国内外设立销售网点和供应基地,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稳定的供应体系,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农牧业生产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生产模式示范点创建,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五)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因此要稳步推进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断深化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草原“三权”分置,放活土地草原经营权。加快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引导农牧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牧村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农牧村集体经济。通过科技进步转换发展动能,紧扣民族地区农牧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科技需求,积极推动新技术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院地项目合作攻关和科技创新人才平台建设等项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农牧产业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总之,面对机遇与挑战,一定要秉承“投身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奉献新作为”的信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著坚韧、团结奋进”的陇人品格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中共肃南县委党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正视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新时代“三农”政策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的大背景下,推进农牧村现代化任务必将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目标。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如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结合地域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就成为一道研究性历史课题,笔者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为例,就民族地区如何推动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肃南县农牧产业发展现状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是中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地处青藏高原东北前沿、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与甘青两省7个市州15个县市区接壤,平均海拔32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有裕固、汉、藏、蒙古等18个民族,总人口3.88万人,是国务院确定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县份之一,也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纳入比照藏区扶持政策范围的县区之一。
肃南县地域辽阔,草畜资源丰富,现代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全县拥有各类草原2677.55万亩,其中可利面积2091.9万亩,现饲养各类牲畜116.72万头(只),其中自主培育的甘肃高山细毛羊饲养量达66.21万只,年出栏各类牲畜64万多头(只),出栏率在50%以上,畜牧业收入约占农牧民收入的65%以上,是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和全省优质高山细毛羊基地。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推进农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草原生态保护为抓手,着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农牧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强化农牧业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禁、休牧及草畜平衡制度,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地承载压力,农牧业生产条件和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该县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形成了甘肃高山细毛羊、高原牦牛和优质牧草种植基地,积极推广细毛羊两年三产、体大高繁和牦牛复壮改良等繁育技术,优势畜种综合品质稳步提升,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持续深化农牧村综合改革,建成县级农牧村产权交易平台,逐步盘活了农牧村资产资源,积极推广“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该县按照规模发展、适度集中的原则,推进养殖小区建设,着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冬春季舍饲半舍饲率达到75%以上;该县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创建认证力度不断加大。“赛美努”“九排松”品牌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马鹿鹿茸等地理认证标志逐步得到市场认可。2018年,全县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6.17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1万吨;12月末各类牲畜饲养量达到116.73万头(只),全年出栏各类牲畜60万头(只)以上;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达到5.1亿元,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15672元。
二、民族地区农牧产业发展瓶颈与机遇
(一)发展瓶颈。当前,该县现代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双紧”挑战越来越严峻,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均存在管理和运行不规范、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加之发展观念落后,机制创新模式不够深入,人才技术储备不足,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三是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能力弱,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带动效应不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粗放式生产经营局面未得到有效改变。
(二)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这都为民族地区谋划和发展现代农牧业指明了方向。二是资源优势。该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生物资源和安全无污染的生产环境,为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和物质保障。肃南高原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等优良畜种,肉质鲜嫩、无农兽药残留,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将进一步促进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三是内生动力。以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已初具规模,将逐步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等问题,将为推进现代农牧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民族地区加快推进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需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护治理生态,创优生产发展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此要持续加大农牧业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农牧业项目争取为着力点,强化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舍饲养殖,减轻天然草原载畜压力,促进天然草原良性演替;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重点农业乡大力推广多年生饲草种植,减少复耕和用水量,积极推广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做到以农促牧、农牧互动,推进绿色发展。
(二)调整种养结构,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因此要坚持突出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地制宜,做大做强高山细毛羊两年三产繁育、高原牦牛复壮改良、浅山区肉牛、肉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继续采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方式,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结合现有养殖场(区)布局,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业,鼓励饲草料、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形成以草为主、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实现粮、经、饲种植结构科学布局。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绿色畜牧业与特色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要坚持以市场化、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牧业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谋划一批高标准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改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条件。积极推行舍饲与半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促进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投资有限公司职能,引领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鹿系列产品开发、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创新技术、延伸链条。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培育示范性家庭农(牧)场,带动产业适度规模发展。
(四)完善产业体系,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因此要继续巩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农畜產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系统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稳步扩大基地生产规模。在支持经济组织使用现有商标和地理标志标识的基础上,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积极开展农畜产品品牌宣传,借助电商和现代物流创新农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支持在国内外设立销售网点和供应基地,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稳定的供应体系,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农牧业生产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生产模式示范点创建,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五)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因此要稳步推进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断深化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草原“三权”分置,放活土地草原经营权。加快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引导农牧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牧村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农牧村集体经济。通过科技进步转换发展动能,紧扣民族地区农牧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科技需求,积极推动新技术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院地项目合作攻关和科技创新人才平台建设等项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农牧产业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总之,面对机遇与挑战,一定要秉承“投身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奉献新作为”的信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著坚韧、团结奋进”的陇人品格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中共肃南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