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叮嘱他的后代:读书啊!

来源 :花样盛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我的家族,在我记忆里恒常清晰的,是三幅画面和三句话。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会记得,每个雨天,爷爷戴着老花镜,再手持着放大镜,看我的课本。我规矩地坐在旁边,与他一问一答。也因此,我的学习一路都是高歌猛进的。
  爷爷只是乡下的一名砌匠,从未上过学堂。我上高中时恨死了政治经济学,哪知他偏偏要看,自然也是不懂的,便向我请教。我不敢敷衍,带着要为别人讲述的态度去复习。高考时这门科目取得的分数还算不错,爷爷功不可没。
  说起这个,忽然又记起我最初上小学的情况。我不到六岁上学,同学大多八九岁,他们的理解力比我好得多。每次上课,老师都只关注那些大同学。我咬着衣袖默默地坐在教室一隅,从未听懂过老师的话。
  三四年级时,我突然间成了班上第一名,我一直没明白是为什么。此时此刻,倒记起了爷爷在夏夜里凑着油灯端拿着我的书与我一起探讨的情形。
  读书,是我家的传统。祖辈教导孙辈,也是我家的传统。
  我父亲他们是由我曾祖母教着读书的。曾祖母认的字不多。孩子放学回去,曾祖母让他们列成队,按上学的年级从低到高各自朗诵一遍。只一遍,曾祖母就会背了。接着要孩子们背书,如背错,曾祖母轻轻一咳,孩子就羞愧地低下了头。
  父亲跟我说起这件旧事的时候,它立刻变成画面,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穿着深蓝色大襟上衣,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并不拿着书,靠她的超级记忆,便将孙辈们调理得服服帖帖。
  曾祖母出生时家里已经很穷,由她的祖父,一个落第秀才教着认字的。秀才在临终前叮嘱后代们:“读书啊!”
  这三个字,简单明确,成了曾祖母一生的念想,也因此成了我们家族的家训。
  祖父那一代三兄弟,小时候由曾祖母教着认了几十个字,其余的靠自学成才。他们一出生就没了祖辈,又年少丧父,小小年纪便去做雇工。曾祖母在这方面用了心思:她让大祖父去了布店做小伙计,布店要写写算算,自然是好学写字计数的;我祖父行二,去学砌匠,那时的砌匠要念各种咒文,有钱人家的屋子外面还要画壁画,祖父后来果然成了个丹青妙手;三祖父太小,去给地主家放牛。曾祖母陪着他放了两天牛后,第三天头上,让他将牛牵到唯一的私塾后面的山上放。牛在山上,人在私塾外旁听。半年不到,他已经比私塾里大部分学生都要优秀。
  这让私塾先生很窝火,从此看见我三祖父,便拿着一根棍子赶他走。
  我三位祖父,成年后在桂林拥有了五家店铺。三祖父做到了桂林市商会的总会计。
  曾祖母在父亲小学毕业那年去世的。父亲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她那时候眼睛已经看不见,徒劳地瞪着虚空,用高亢的声音喊道:“背书啦!”然后,闭眼长逝。
  年少时,我很喜欢祖父对我的“请教”。他是真心的,因为上高中后的我所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他的知识积累。
  爷爷去世是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我已经在深圳工作,弟弟还在大学,只有妹妹在他床前,他握着我还在上高中的妹妹的手:“发狠读书!”
  发狠,是很努力的意思。
  妹妹记在心里,并且践行了。
  时移世变,等到我做母亲时,只有婆婆随我而居。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没两天,就告诉我她不要去上学了。我便买来了小黑板,小桌子。告诉她,奶奶不识字,现在去上学学校不收,所以要她学回来教奶奶,妈妈也旁听。
  女儿于是每天下午一放学就回家做她的小老师。我与婆婆两个人很认真地听课,做作业,还接受小老师批评。
  女儿站在小黑板前做小老师,一手指着黑板,一手拿着教鞭的稚嫩样子,深深地刻在我记忆里。
其他文献
Bloom:能跟我们分享你的美丽秘诀吗?  米兰达·可儿:我每天都会做三件事。第一,每天早上一杯冷压有机蔬果。第二,食物的二八原则,即80%的健康外,给自己20%的放纵。健康食物并不可口,但是,我不会以口感来决定自己吃什么,只要它们对我的身体有益就足够。第三,静坐,一天至少两次静坐冥想,静静地独处一会儿对我很重要。如果是在工作中,我会溜进厕所,独个儿待待。美丽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只要你自己觉得舒服、
期刊
在经历了几次蜻蜓点水的“失败”之后,最近深圳的天气可说是终于入冬成功了,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意义的日子,因为终于可以宠幸衣柜里的冬装了。  这么冷的天气,想要玩转皮草元素,不是非要你穿成狗熊一样——我们需要的除了温暖,还有美。  在本期的“欲望清单”里,那样暖意茸茸的单品们,只需要一些皮草元素,从零星点缀开始尝试,照样能够搭出华丽轻奢感!比如大衣领子、外套连帽、袖口,甚至选择一款皮草装
期刊
买衣服,我们通常会特别留意导购的气质和装扮,某种程度上,她们所呈现出的,就是这个品牌最直观的审美。  吃东西,用服务生的气质来揣测食物品质的,不多。其实,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一家店面,一个店员,甚至于一餐一碟,都能反应出做东西人的内在要求。我相信,自我的要求,决定了最终的品质。  比如,本期食尚栏目推介的“稻香”。如其名,以食材为本,低调含蓄的态度中,将食物的选材和口感放在第一位。已有25年历史的他
期刊
Clara写意  上世纪 70年代末生。曾经的外企职业经理人,今天的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集《你有权以自己的方式长大》。  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前提下,搔一搔这块痒痒肉,给严肃的职场吹来一阵粉红色的暖风,未尝不可。  职场三十六计,最香艳的无疑当属美人计。这里的“美人”,不单指女人,也包括男人。在女上司和小鲜肉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帅哥们想凭借天生本钱在职场上走一点捷径,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期刊
童年。冬夜。煤油灯昏黄如豆。我和哥哥坐在外婆家的堂屋里,一边在“烘笼”(四川乡村一种烤火的器具)里烧花生,烤红薯干,一边听外婆讲故事。  从前啊。外婆刚起个头,我和哥哥就接过来,“我们有一条街”,“我们有一个磨坊”,“我们有一个药铺”,“我们有一个裁缝店”……  那时候,外公总是在灯下看书。老花镜耷拉在鼻梁上,目光从老花镜框的上方投到我们身上,淡淡地笑。  从小,我就发现外公和别的乡下老人很不一样
期刊
台湾导演钮承泽参加电视真人秀节目,回到祖籍北京,展开寻根之旅。在那之前,他的父亲曾经是他的死穴,每次妈妈骂他“你怎么越来越像你爸”,他就会崩溃,因为他最害怕变成父亲那个样子。  然而,随着寻访的深入,这个本应该名叫“钮祜禄·承泽”的人,了解了更多关于父亲的事,也了解了更多关于父系家族的事。节目播出当天,钮承泽发朋友圈说:“今晚,人子得到救赎……”  追寻自己的家族史,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的是一场救赎
期刊
1999年的7月多雨,台风一场接一场。  深圳不是一个下水系统有多好的城市,刮台风时经常会遭遇“水浸”。那时上班坐单位的交通车,在水浸路段遇上堵车是家常便饭。最厉害的一次,我记得,行至滨河路时在一处天桥上遇堵,直到中午12点半车才开进单位大门。  那是我来深圳工作的第一年。记忆中仿佛有半年是铺天盖地的台风雨,一闭眼就是摇摇欲坠的广告牌和横七竖八折断的树枝。  夹杂其间是阳光斑驳的炎夏。  那年我开
期刊
刚工作的时候,去北京出差,我爹说,农业大学你有个表姐叫“本沐”,你去看看她。“你们都是本字辈。你是本淑,她是本沐,是很近的姑表亲。”真是莫名其妙,以为我很闲吗?“我哪有时间。况且我早就改名了,又不认识她,不去。”我说。  但我还是鬼使神差地去了。见到本沐表姐,我大吃一惊:这不就是我吗?原来,不管你见没见过听没听说过这个人,血缘注定了你们的亲近。你们可能有相似的样貌、神似的表情,以及类似的性格和遗传
期刊
女儿的水墨画获奖了。我从桂树上折下一根细枝,递到她手中。  “妈妈,为什么要给我这个?”  我莞尔。关于桂枝,关于我们家的历史,我得慢慢告诉她。  我像女儿这么大时,住在何湾老宅里。从民主路到何湾,只需穿过一条笔直的水泥马路,很是方便。这条路原本是土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遍地。是我爷爷一次次去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修路,才有了这条漂亮的水泥马路。  湾子里的人都说,我爷爷是荣誉
期刊
我爹爱讲家族故事:我早逝的大伯如何聪明,高小毕业后可做村里的会计;也讲他自己,早年建设县里某学校时,与在那里劳改的某右派成了朋友;我祖母二十来岁时,几乎每天要上山、蹲坑地躲日本兵,有一次实在来不及,与他人躲到老式架子床底下,眼看着一把刺刀伸进来,在眼前来回扫一遍,她们屏住呼吸往里挤……  我喜欢听这种故事,感觉自己不曾经历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在名人们的历史故事后,这些家族前辈们的真实故事,是历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