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受重视,一方面是由于文化产业项目本身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是规范化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符合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无论何种管理模式的选择,都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最终目的。本篇论文主要介绍文化产业管理的标准化特征、意义、方法和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管理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16-02
一、文化产业和标准化管理
文化产业是一组文化行业的集合,按照相关学者的分析a,指与文化娱乐、传媒和创意等领域相关的许多行业或者领域,如新闻出版、音乐、游戏、影视、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品、主题公园、会展与文化旅游、设计、广告、文艺演出、体育娱乐、手机报、娱乐软件、语言与文化内容培训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因此,文化产业是生产与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不是单纯的文化资源,它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人才为核心资源,以业态集聚为主要特征,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产业链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经济范畴。广义上的文化产业则宽泛得多,只要是以上产业链条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或者甚至是其上下游的产业,都可以归入文化产业的范畴。
二、文化产业管理中的标准化特征和意义
一般而言,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服务标准表示了企业对外所有服务的承诺;作业标准是企业所属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实务运作;管理标准是用于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对企业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协调、指导和控制;工作标准则是规范了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行为。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故对于标准化管理又有其自身需求:
1、服务内容繁多,这是由于产业集聚特征所形成的,如休闲娱乐广场、娱乐城等,往往集住宿服务、集散服务、餐饮服务、娱乐服务、体验服务、购物休闲于一体,各种业态集聚交叉,互相带动互相影响,因而特别需要基于流程的标准化模型
2、管理领域涉及面广、环节比较多,如主题公园、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散中心等,从几万平米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平米的面积,每天要接纳数千人、上万人,甚至更多的消费人群,涉及环境保护、电气设备维护、卫生保洁服务、保安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管理专业多、管理幅度大,就特别需要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线索的基于岗位的标准化模型,通过标准化人性化的针对性现场服务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满足。
3、文化产业的时效性很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行业特点,如新闻服务、电视、广播,出版服务等;(2)、消费主体的主观需求,不允许企业滞后处理、延期服务,如商场购物、观赏电影、就餐住宿等,这就要求基于效率或者最短路径的标准化模型;
4、任何企业开展經济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利润,利润的实现是离不开成本基础的,两者互为反比,此消彼长,因此文化产业也一样,应该建立基于绩效的标准化模型;
5、文化产业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应当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甚至更依赖于信息的产生、传导、分析 、使用及反馈,也就更需要建立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模型。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企业的成长,都需要标准化管理程序和方法,首先,标准化管理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那么我们只要走进该企业任何一个现场,就可以一目了然,这是因为(1)现场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缩影、(2)企业的主要活动都是在现场完成的、(3)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4)现场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5)现场最能反映出员工的思想动态。
其次,标准化管理是文化产业快速扩张、有效复制和跨地区经营的重要手段。连锁企业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因为企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快速有效的扩张和跨地区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提升竞争能力。而扩大企业规模必然要有相应的管理进行匹配,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能否有效地进行管理的标准化将成为企业连锁发展成败的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遵循这一规律。第三,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众多消费者需求的相对稳定性,使得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标准化管理是文化产业对工业社会“用机器生产机器”的大生产方式的一次成功模仿。福特汽车公司通过T型汽车实现了汽车生产的标准化,“让一辆汽车与另一辆汽车一模一样”的制造理念和大规模生产的梦想也由此变为现实,质量的可控性也大大增强。在文化产业领域里,迂回生产的第一个“机器”是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由于员工行为本身构成了文化消费产品的组成部分,经营者们就设法通过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来达到服务的标准化。这里的管理模式具体包括管理理论、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机制、标准化的设施设备配置、以及工作岗位设计(服务项目、操作规程、核检标准)等内容。通过这种无形的“机器”,一项项标准化的精神消费商品被“生产”出来了;
三、文化产业管理的标准化方法
要实现标准化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战略经营目标。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在一个较长的经营周期之内目标必须是惟一的。战略经营目标主要是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如果过于专注远期战略利益,则就需要承担较长的低赢利期或亏损期,如果过于重视近期赢利状况,则可能会丧失一些未来的发展机会,专注点的不同,不仅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并且同时会影响绩效评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商品结构、服务内容、考核指标及其ERP系统设计。 第二,良好的管理需要有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做基础,标准化流程是进行低成本营运的基本原则。流程的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组织结构、部门岗位职责及其工作习惯甚至部门及个人利益等等,会带来一些阵痛,必然会有一个过程。所以流程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宜频繁变化,多变的流程会导致职责不清和管理混乱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时间等浪费。标准化流程需要具备单一、简单、固定的特征。
第三,流程的标准化必然需要有标准化的环节,销售与现场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两个部分。销售标准化是对商品陈列、商品售价、折扣促销、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文化产业中,“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不断被销售或者消费的)等都予以标准化,通过设立专业部门和专业岗位人员,将现场管理的职能从决策加执行模式转变为单纯的销售执行,这也是高效率低成本经营的基本要求。
第四,标准化的销售与现场管理要求实施标准化的品类、品质管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赢利模式不能单纯地追求低成本,而应通过真正为目标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来获得赢利,相当多的目标消费者是“因为需要才购买”,“因为享受而消费”,而不仅仅是“因为便宜才购买”,这样既可以高效率地利用经营资源创造利润,又可以形成持续赢利能力。
第五,现场服务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似乎不太需要标准化,其实不然,多样化与标准化之间并不矛盾。不规范或劣质的服务甚至比没有服务还要差,因而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来规范现场服务的执行者。服务标准化就是通过流程和内容的标准化来实现对服务水平的量化考核,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海尔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第六,标准化的管理不是仅仅靠制定几条规则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有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做后盾。计算机是最能够体现标准化的应用工具,可以把管理流程通过量化和程序化的方式进行规范,从而保障了标准化的顺利实施。而且标准化的管理意味着科学、严谨和规范,需要有相应的规则进行控制,同时增加了对量化指标和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标准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些都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规范化的现代化管理。
四、文化产业管理标准化中的问题
第一,岗位职责难明确,工作标准不准确。由于文化产业与工业生产企业经营模式特点的不同,文化产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主要依靠经验操作,管理很粗放,计划经常面临进度管理和计划变更的尴尬,实施很困难,即便实施起来也是混乱和低效率的。但许多企业推行的是法治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其实质仍旧是经验管理,在操作书、工作描述、工作标准中,“适量”、“少许”、“临时”等不确定的度量随处可见,标准规定与管理现实是“两张皮”。
第二,实施效果难评价。推行文化产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如税务稽查等为目的来设计的,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来设计的。因此,文化產业通过企业标准化,提高商品、过程、环境和服务等绩效的管理费用被埋藏在固定成本和经营费用里,企业管理者不能从财务报表中清楚地看到各项绩效管理费用的组成和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三,工作标准难实现。我们都知道,只要是人为操作就会有出错的时候。标准化管理体系往往是以智能自动化为基础的。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无法完全依赖智能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在现实中,服务的实施者和消费的主体都是人,都是动态变化的,而服务流程、接待标准、操作说明书、岗位职责书、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是纸面上的东西,它只能告诉我们如何做、何时做、怎么做,但它却不能保证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错。
第四,态度是关键。标准化以市场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分解目标不漏项,事事一定有人管,管人、管事有标准,实现目标有指标。标准化的目的是满足客尸需求,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努力不断地去理解客户的需求。当所有员工都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把客户的需求转化成最精确的工作成果和服务内容时,工作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协作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障碍与隔阂也会消除。
第五,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文化产业因为集聚的特征更无法用一个标准或者一类标准解决所有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目标,有时候照搬、“拿来”在文化产业经营活动中并不有效,还是需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行业用专业的标准。
第六,标准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管制,约束,重点在梳理、调理。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扼杀创意、堵塞灵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有效成功的标准化管理应该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意欲望,调动员工的主人意识、主观能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汪华斌.《对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管理标准化的再认识与实践体会》.《中国价值》2006-11-01.
[2] 申毅,杨新元.《浅谈基于质量成本的质量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 (12).
[3] 金荣涛《企业实行ISO9000标准无效的原因分析》《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6).
[4] 周三多主编. 《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陈少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页.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管理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16-02
一、文化产业和标准化管理
文化产业是一组文化行业的集合,按照相关学者的分析a,指与文化娱乐、传媒和创意等领域相关的许多行业或者领域,如新闻出版、音乐、游戏、影视、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品、主题公园、会展与文化旅游、设计、广告、文艺演出、体育娱乐、手机报、娱乐软件、语言与文化内容培训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因此,文化产业是生产与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不是单纯的文化资源,它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人才为核心资源,以业态集聚为主要特征,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产业链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经济范畴。广义上的文化产业则宽泛得多,只要是以上产业链条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或者甚至是其上下游的产业,都可以归入文化产业的范畴。
二、文化产业管理中的标准化特征和意义
一般而言,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服务标准表示了企业对外所有服务的承诺;作业标准是企业所属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实务运作;管理标准是用于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对企业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协调、指导和控制;工作标准则是规范了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行为。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故对于标准化管理又有其自身需求:
1、服务内容繁多,这是由于产业集聚特征所形成的,如休闲娱乐广场、娱乐城等,往往集住宿服务、集散服务、餐饮服务、娱乐服务、体验服务、购物休闲于一体,各种业态集聚交叉,互相带动互相影响,因而特别需要基于流程的标准化模型
2、管理领域涉及面广、环节比较多,如主题公园、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散中心等,从几万平米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平米的面积,每天要接纳数千人、上万人,甚至更多的消费人群,涉及环境保护、电气设备维护、卫生保洁服务、保安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管理专业多、管理幅度大,就特别需要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线索的基于岗位的标准化模型,通过标准化人性化的针对性现场服务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满足。
3、文化产业的时效性很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行业特点,如新闻服务、电视、广播,出版服务等;(2)、消费主体的主观需求,不允许企业滞后处理、延期服务,如商场购物、观赏电影、就餐住宿等,这就要求基于效率或者最短路径的标准化模型;
4、任何企业开展經济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利润,利润的实现是离不开成本基础的,两者互为反比,此消彼长,因此文化产业也一样,应该建立基于绩效的标准化模型;
5、文化产业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应当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甚至更依赖于信息的产生、传导、分析 、使用及反馈,也就更需要建立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模型。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企业的成长,都需要标准化管理程序和方法,首先,标准化管理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那么我们只要走进该企业任何一个现场,就可以一目了然,这是因为(1)现场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缩影、(2)企业的主要活动都是在现场完成的、(3)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4)现场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5)现场最能反映出员工的思想动态。
其次,标准化管理是文化产业快速扩张、有效复制和跨地区经营的重要手段。连锁企业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因为企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快速有效的扩张和跨地区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提升竞争能力。而扩大企业规模必然要有相应的管理进行匹配,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能否有效地进行管理的标准化将成为企业连锁发展成败的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遵循这一规律。第三,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众多消费者需求的相对稳定性,使得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标准化管理是文化产业对工业社会“用机器生产机器”的大生产方式的一次成功模仿。福特汽车公司通过T型汽车实现了汽车生产的标准化,“让一辆汽车与另一辆汽车一模一样”的制造理念和大规模生产的梦想也由此变为现实,质量的可控性也大大增强。在文化产业领域里,迂回生产的第一个“机器”是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由于员工行为本身构成了文化消费产品的组成部分,经营者们就设法通过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来达到服务的标准化。这里的管理模式具体包括管理理论、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机制、标准化的设施设备配置、以及工作岗位设计(服务项目、操作规程、核检标准)等内容。通过这种无形的“机器”,一项项标准化的精神消费商品被“生产”出来了;
三、文化产业管理的标准化方法
要实现标准化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战略经营目标。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在一个较长的经营周期之内目标必须是惟一的。战略经营目标主要是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如果过于专注远期战略利益,则就需要承担较长的低赢利期或亏损期,如果过于重视近期赢利状况,则可能会丧失一些未来的发展机会,专注点的不同,不仅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并且同时会影响绩效评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商品结构、服务内容、考核指标及其ERP系统设计。 第二,良好的管理需要有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做基础,标准化流程是进行低成本营运的基本原则。流程的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组织结构、部门岗位职责及其工作习惯甚至部门及个人利益等等,会带来一些阵痛,必然会有一个过程。所以流程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宜频繁变化,多变的流程会导致职责不清和管理混乱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时间等浪费。标准化流程需要具备单一、简单、固定的特征。
第三,流程的标准化必然需要有标准化的环节,销售与现场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两个部分。销售标准化是对商品陈列、商品售价、折扣促销、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文化产业中,“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不断被销售或者消费的)等都予以标准化,通过设立专业部门和专业岗位人员,将现场管理的职能从决策加执行模式转变为单纯的销售执行,这也是高效率低成本经营的基本要求。
第四,标准化的销售与现场管理要求实施标准化的品类、品质管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赢利模式不能单纯地追求低成本,而应通过真正为目标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来获得赢利,相当多的目标消费者是“因为需要才购买”,“因为享受而消费”,而不仅仅是“因为便宜才购买”,这样既可以高效率地利用经营资源创造利润,又可以形成持续赢利能力。
第五,现场服务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似乎不太需要标准化,其实不然,多样化与标准化之间并不矛盾。不规范或劣质的服务甚至比没有服务还要差,因而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来规范现场服务的执行者。服务标准化就是通过流程和内容的标准化来实现对服务水平的量化考核,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海尔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第六,标准化的管理不是仅仅靠制定几条规则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有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做后盾。计算机是最能够体现标准化的应用工具,可以把管理流程通过量化和程序化的方式进行规范,从而保障了标准化的顺利实施。而且标准化的管理意味着科学、严谨和规范,需要有相应的规则进行控制,同时增加了对量化指标和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标准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些都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规范化的现代化管理。
四、文化产业管理标准化中的问题
第一,岗位职责难明确,工作标准不准确。由于文化产业与工业生产企业经营模式特点的不同,文化产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主要依靠经验操作,管理很粗放,计划经常面临进度管理和计划变更的尴尬,实施很困难,即便实施起来也是混乱和低效率的。但许多企业推行的是法治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其实质仍旧是经验管理,在操作书、工作描述、工作标准中,“适量”、“少许”、“临时”等不确定的度量随处可见,标准规定与管理现实是“两张皮”。
第二,实施效果难评价。推行文化产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如税务稽查等为目的来设计的,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来设计的。因此,文化產业通过企业标准化,提高商品、过程、环境和服务等绩效的管理费用被埋藏在固定成本和经营费用里,企业管理者不能从财务报表中清楚地看到各项绩效管理费用的组成和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三,工作标准难实现。我们都知道,只要是人为操作就会有出错的时候。标准化管理体系往往是以智能自动化为基础的。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无法完全依赖智能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在现实中,服务的实施者和消费的主体都是人,都是动态变化的,而服务流程、接待标准、操作说明书、岗位职责书、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是纸面上的东西,它只能告诉我们如何做、何时做、怎么做,但它却不能保证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错。
第四,态度是关键。标准化以市场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分解目标不漏项,事事一定有人管,管人、管事有标准,实现目标有指标。标准化的目的是满足客尸需求,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努力不断地去理解客户的需求。当所有员工都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把客户的需求转化成最精确的工作成果和服务内容时,工作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协作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障碍与隔阂也会消除。
第五,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文化产业因为集聚的特征更无法用一个标准或者一类标准解决所有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目标,有时候照搬、“拿来”在文化产业经营活动中并不有效,还是需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行业用专业的标准。
第六,标准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管制,约束,重点在梳理、调理。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扼杀创意、堵塞灵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有效成功的标准化管理应该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意欲望,调动员工的主人意识、主观能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汪华斌.《对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管理标准化的再认识与实践体会》.《中国价值》2006-11-01.
[2] 申毅,杨新元.《浅谈基于质量成本的质量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 (12).
[3] 金荣涛《企业实行ISO9000标准无效的原因分析》《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6).
[4] 周三多主编. 《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陈少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