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质量,许多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能力得到主动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谈谈我的体会。
【关键词】课堂质量 数学 参与度
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总会有这样的抱怨:这节课上得真没有意思,我一人唱着独角戏,学生能跟着老师走的寥寥无几。的确,知识是枯燥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很短暂,要想让学生的思想一节课都集中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作为老师是需要课堂艺术的,新课程标准更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质量,许多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能力得到主动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1.亲历探索过程,促进能力发展
苏霍姆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针对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师下定义,过于生硬的说教,很难将看似简单的道理说透彻,学生只会用公式生搬硬套求周长与面积,至于为什么这样求不得而知,所以在计算中往往容易将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于是我将原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出示本班所获得的一张奖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出谋划策:为妥善保管这张奖状,我们可以怎样做?(生:可以将它装裱起来)那我们该准备哪些材料呢?(边框、镜面)②实际测量,尝试制作,得到解决的方案。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请预算一下该准备多少材料?(边框其实就是求这张奖状的周长,而镜面则是求奖状的面积)同学们对自己班里需要解决地事情具有浓厚地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那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写在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上。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调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合作结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周长、面积概念的形成,对公式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教学难点水到渠成地被突破,起到了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2.巧设课型,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学生一个个目光游离,“身在曹营心在汉”,究其原因,无非是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但迫于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盯着黑板,传统“填鸭式”教学,已让学生俨然成了一个容器,老师往里装什么就是什么,久而久之,课堂毫无创造性,毫无灵性,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够得到发展?可见,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将苦变为乐,激发兴趣是关键。数学教学是枯燥的教学,重复机械地计算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畏惧。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型,彰显了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但老师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觉得这样的课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学了浪费时间,得不偿失,失去了转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能力的绝好机会。我个人却极爱好上这样的课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有这样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神奇地莫比乌斯圈》,我就作了成功地尝试,上了一节“这节课让我终身难忘(学生语)”的数学课。光看课题,学生就有一种想认识它的欲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圈?它神奇在哪?一个个问号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关注。在教学“神奇地莫比乌斯圈”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的纸条,由它的2个面4条边,让学生想办法让它变成2个面2条边,(围成一个普通的纸圈),再让它变成1个面1条边(即莫比乌斯圈),然后大胆猜想、验证: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圈的1/2处剪开,会有什么结果?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部分都猜测会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有的学生认为,既然这个圈这么神奇,它应该不会变成两个圈,是几个圈很难有答案,怎么办?剪一剪不就有答案了吗?(学生语),剪开后大家嘘声一片,它居然变成了一个大圈。正当大家唏嘘不已时,我再抛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再沿着它的1/3处剪开又会变成什么呢?(根据刚才的经验,学生猜测会变成一个比刚才还要大的圈,有的学生迟疑地猜测会变成2个圈?3个圈?怎么办?再做一个莫比乌斯圈,再剪开。(生语)剪开后发现竟是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又是嘘声一片,为什么每次猜想与验证都不相符?一个个认知冲突,大大激起了学生强烈地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教室里不断传出质疑声和惊叹声,一双双充满疑惑地眼神眼神抛向老师,期待着能解开疑点。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你还想怎样剪这个莫比乌斯圈,在剪之前先大胆猜测,会有什么结果?剪开后和你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满着挑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而又急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破天荒地都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拿着莫比乌斯圈琢磨着,把弄着,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老师,这节课太有趣了,我愿天天上这样的数学课。”一位平时数学考试不及格地孩子竟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对我的震撼可真是不小,挑起了他的食欲也就是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只要他爱上了数学,我还用担心他以后考试不及格吗?只要他们爱上了数学,谁又能说他们中不会出现一个“华罗庚”?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寓教于乐“玩”数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就提高。
3.创设和谐、民主地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人人参与
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指出教师与学生平等,构建和谐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我们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从神圣的权威中走出来,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面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赏识的微笑,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成功与进步的机会,从而换取学生心理上的亲近,情感上的融洽,参与意识的增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地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摒弃呆板、毫无生机地课堂,使我们的每一节课中,学生个个小脸通红,眼放异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朝气。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我们的数学课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精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课堂质量 数学 参与度
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总会有这样的抱怨:这节课上得真没有意思,我一人唱着独角戏,学生能跟着老师走的寥寥无几。的确,知识是枯燥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很短暂,要想让学生的思想一节课都集中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作为老师是需要课堂艺术的,新课程标准更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质量,许多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能力得到主动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1.亲历探索过程,促进能力发展
苏霍姆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针对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师下定义,过于生硬的说教,很难将看似简单的道理说透彻,学生只会用公式生搬硬套求周长与面积,至于为什么这样求不得而知,所以在计算中往往容易将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于是我将原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出示本班所获得的一张奖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出谋划策:为妥善保管这张奖状,我们可以怎样做?(生:可以将它装裱起来)那我们该准备哪些材料呢?(边框、镜面)②实际测量,尝试制作,得到解决的方案。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请预算一下该准备多少材料?(边框其实就是求这张奖状的周长,而镜面则是求奖状的面积)同学们对自己班里需要解决地事情具有浓厚地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那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写在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上。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调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合作结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周长、面积概念的形成,对公式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教学难点水到渠成地被突破,起到了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2.巧设课型,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学生一个个目光游离,“身在曹营心在汉”,究其原因,无非是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但迫于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盯着黑板,传统“填鸭式”教学,已让学生俨然成了一个容器,老师往里装什么就是什么,久而久之,课堂毫无创造性,毫无灵性,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够得到发展?可见,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将苦变为乐,激发兴趣是关键。数学教学是枯燥的教学,重复机械地计算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畏惧。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型,彰显了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但老师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觉得这样的课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学了浪费时间,得不偿失,失去了转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能力的绝好机会。我个人却极爱好上这样的课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有这样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神奇地莫比乌斯圈》,我就作了成功地尝试,上了一节“这节课让我终身难忘(学生语)”的数学课。光看课题,学生就有一种想认识它的欲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圈?它神奇在哪?一个个问号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关注。在教学“神奇地莫比乌斯圈”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的纸条,由它的2个面4条边,让学生想办法让它变成2个面2条边,(围成一个普通的纸圈),再让它变成1个面1条边(即莫比乌斯圈),然后大胆猜想、验证: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圈的1/2处剪开,会有什么结果?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部分都猜测会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有的学生认为,既然这个圈这么神奇,它应该不会变成两个圈,是几个圈很难有答案,怎么办?剪一剪不就有答案了吗?(学生语),剪开后大家嘘声一片,它居然变成了一个大圈。正当大家唏嘘不已时,我再抛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再沿着它的1/3处剪开又会变成什么呢?(根据刚才的经验,学生猜测会变成一个比刚才还要大的圈,有的学生迟疑地猜测会变成2个圈?3个圈?怎么办?再做一个莫比乌斯圈,再剪开。(生语)剪开后发现竟是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又是嘘声一片,为什么每次猜想与验证都不相符?一个个认知冲突,大大激起了学生强烈地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教室里不断传出质疑声和惊叹声,一双双充满疑惑地眼神眼神抛向老师,期待着能解开疑点。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你还想怎样剪这个莫比乌斯圈,在剪之前先大胆猜测,会有什么结果?剪开后和你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满着挑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而又急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破天荒地都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拿着莫比乌斯圈琢磨着,把弄着,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老师,这节课太有趣了,我愿天天上这样的数学课。”一位平时数学考试不及格地孩子竟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对我的震撼可真是不小,挑起了他的食欲也就是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只要他爱上了数学,我还用担心他以后考试不及格吗?只要他们爱上了数学,谁又能说他们中不会出现一个“华罗庚”?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寓教于乐“玩”数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就提高。
3.创设和谐、民主地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人人参与
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指出教师与学生平等,构建和谐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我们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从神圣的权威中走出来,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面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赏识的微笑,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成功与进步的机会,从而换取学生心理上的亲近,情感上的融洽,参与意识的增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地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摒弃呆板、毫无生机地课堂,使我们的每一节课中,学生个个小脸通红,眼放异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朝气。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我们的数学课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精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大家共勉。